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伤口冲洗在脊柱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护理。方法对我科42例脊柱感染患者进行观察、护理。结果六个月后全部患者的症状基本消失,可以正常劳动,表示满意护理质量。结论明晰脊柱感染患者发病的不同特点,做好心理、疼痛、体位等的护理,有助于患者的恢复。

  • 标签: 伤口冲洗 脊柱感染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0-2015年在广州市胸科医院骨科治疗的124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方案。结果124例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随访18个月至22个月,平均(19±2.3)个月。术后12个月X线片检查示融合节段有连续骨小梁形成。初步证实上述治疗方案效果较好,护理效果满意。结论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术前做好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出院患者给予正确的指导,是提高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治愈率的重要保证。

  • 标签: 多节段脊柱结核 围手术期护理 术后功能锻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19例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19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临床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便秘、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4.73%显著高于对照组8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柱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临床护理,可缓解并发症,提升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脊柱骨折 手术治疗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优质护理在脊柱骨折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在2017年3月-2018年4月)收治的110例脊柱骨折患者,按照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分为实验组(55例,应用优质护理方法)和对照组(55例,应用常规护理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脊柱骨折患者护理总满意度评分、视觉疼痛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泌尿系统感染、便秘、肌肉萎缩、压疮等)。结果实验组脊柱骨折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脊柱骨折患者的视觉疼痛评分以及泌尿系统感染、便秘、肌肉萎缩、压疮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在脊柱骨折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高。

  • 标签: 优质护理 脊柱骨折护理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脊柱骨折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2003——2005年在我院外三科的脊柱骨折患者69(男60,女9)例,年龄17~58岁,住院时间8~36mo,以国内常模作为正常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心理干预措施,结果采用SCL-90自评量表,由患者独立完成自评问卷,对无能力填写者,由患者口述,护士代为填写.SCL-90量表共列出90个症状,分5级评分(1~5分),无任何症状者为90分,90个项目划分为10大类,由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10个因子构成,总分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其变化反映病情演变,因子分反映有关症状群的特点及治疗后变化,两次测评间隔时间为半年。结果发现脊柱骨折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总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组,差别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显示脊柱骨折患者躯体化、抑郁、焦虑等最为明显,因子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组。而在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干预后的总分及因子分明显低于干预前,与国内常模相比,差别已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心理干预对脊柱骨折患者的健康状况是有效的。结论脊柱骨折患者大多数是因为意外事故负伤的青壮年,患者卧床时间长,思想负担大,心理护理十分重要,采用合适的心理护理的模式,可以让患者更快康复,回归社会。

  • 标签: 心理干预 脊柱骨折患者 心理健康
  • 简介:目的评价临床对脊柱创伤手术中应用微创技术的临床现实意义。方法随机抽选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行脊柱创伤手术患者,依照手术顺序分为两组。研究组(n=39)应用微创技术,对照组(n=39)应用传统技术。评价及对比两组的手术指标参数变化。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操作时长、出血量、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对脊柱创伤手术中应用微创技术具有缩短手术时长、住院时间,且出血量较少的优势,治疗治疗更明显。关键词脊柱创伤手术;微创技术;传统技术随着近年来交通事故、工业事故等事件频频发生,脊柱创伤的发生率也随之不断增多。脊柱创伤属于一种多发伤,指的是脊柱伴有结构性损伤,具有较为复杂的临床表现1。在目前临床中常用外科手术治疗。在不断加大对手术应用的研究后,微创技术也应运而生,且有逐渐替代传统技术的趋势。鉴于此,在本次研究中,评价临床对脊柱创伤手术中应用微创技术的临床现实意义。现将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选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行脊柱创伤手术患者,依照手术顺序分为两组。研究组(n=39)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2514;年龄搜集范围25-76岁,中位年龄(36.82±1.33)岁;对照组(n=39)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2613;年龄搜集范围25-75岁,中位年龄(36.79±1.28)岁。两组的基线资料通过统计学计算结果得出P>0.05,可作对比研究与分析。1.2治疗方法研究组(n=39)应用微创技术,患者在全麻作用下,协助其取仰卧位。借助C臂引导下进行定位操作,选椎弓根外缘处做一个纵切口,分离多裂肌与最长肌,缓慢扩张软组织。随后再进行常规放置工作通道流程,充分显露头侧、尾侧。使用椎弓根探子将椎弓根螺钉拧入,撑开钉棒,复位骨折部位。根据患者的实际创伤状况,行全锥板开窗操作,复位椎体后缘骨折。对照组(n=39)应用传统技术,本组患者的麻醉方式、术位均与研究组患者一致。选正中部位做一个手术切口,紧贴骨膜,并常规剥离椎旁肌。使用自动拉钩将肌肉撑开,安放钉棒,对骨折处进行复位处理。1.3观察指标评价并同步记录两组的手术指标参数变化,包括手术操作时长、出血量、活动时间、住院时间。1.4统计学方法将本次研究所得所有项目数据资料均纳入SPSS21.0软件分析,(±s)记录计量资料,t检验,(%)记录数据率,c2检验,P<0.05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的手术指标参数情况研究组的手术操作时长(122.56±1.58)min、术中出血量(119.68±2.01)ml、活动时间(26.05±1.59)h、住院时间(8.17±1.33)d;对照组的手术操作时长(183.39±1.22)min、术中出血量(300.01±1.85)ml、活动时间(53.97±1.37)h、住院时间(12.66±1.05)d。两组比较,研究组的各项手术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检验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3讨论脊柱创伤具有多样且复杂的临床特征及症状,绝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往往处于病情危重阶段,临床上首选外科手术进行治疗2。传统手术虽能改善病情症状,但作为一项应激源,在围手术期极易产生一系列较大的应激性反应,不利于改善预后。随着整体医疗水平日渐改进与完善,微创技术已成为一种医疗发展的重要趋势。该技术由于具有创伤程度较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各大医学领域中。在微创手术中,通过使用特殊手术器械,包括C臂、椎弓根探子等,可清晰观察到椎管内生理功能以及解剖结构,从而进一步避免对椎旁肌及其周围组织造成不必要的损伤,从根本上减少了术后并发症事件的发生3。总之,微创技术用于脊柱创伤手术中可降低损伤程度,对脊柱创伤患者意义重大。微创技术的治疗原则是以最小的损伤以达到最大的疗效,但以目前来看,由于微创手术需要术者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更加熟知并掌握脊柱解剖结构。因此,微创技术仍然还不能彻底替代传统技术。本研究表明,研究组的手术操作时长、出血量、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提示应用微创技术可有效确保手术进程顺利,同时还可避免引发术后并发症,是一种具有较高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手术方式。综上所述,临床对脊柱创伤手术中应用微创技术具有缩短手术时长、住院时间,且出血量较少的优势,治疗治疗更明显。参考文献1.邢震.微创技术在脊柱创伤手术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35)177-177.2.高彬.微创技术在脊柱创伤手术中的应用探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1)84-85.3.高彬.微创技术在脊柱创伤手术中的应用初探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0)118-118.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合并脊柱侧凸的脊柱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采用PVP或PKP治疗合并脊柱侧凸的脊柱压缩性骨折61例(PVP50例,PKP11例)。测量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6个月和最后一次随访时脊柱侧凸Cobb角,以及伤椎最塌陷处的高度。结果骨水泥渗漏17例。61例随访8?12个月,平均9.4月,术前与术后4个时间点脊柱侧凸Cobb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5.745,^=0.000)。术前脊柱侧凸Cobb角为16.4°±5.5°,显著大于末次随访13.3。±5.5。(P=0.000)、术后6个月13.4。±5.5。(P=0.000)、术后3个月13.9。±5.6。(P=0.000)和术后3d14.2。土5.5°(P=0.000)。术前与术后4个时间点椎体最塌陷处高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7.928,P=0.000)。术前最塌陷处椎体高度(1.9±0.6)cm,显著低于末次随访(2.0±0.6)cm(P=0.000)、术后6个月(2.1±0.6)cm(P=0.000)、术后3个月(2.1±0.6)cm(P=0.000)和术后3d(2.1±0.6)cm(P=0.000)。结论PVP或PKP治疗合并脊柱侧凸的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可显著改善脊柱侧凸畸形以及伤椎最塌陷处高度。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后凸成形术 脊柱侧凸 骨折 脊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脑肿瘤转移与脑肿瘤血脑屏障形态学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病理室储存的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脑肿瘤患者行手术切除的标本38份为研究目标,其中其中脑胶质瘤26份、脑转移瘤12份,对所有病例标本的血脑屏障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脑转移瘤病理标本的观察结果示TJ扩张延长、胶质膜减少消失、出现窗孔结构、癌细胞逸出血管腔等异常情况均较为常见。26份星形细胞瘤病理标本观察结果示基膜均较为完整,未见TJ结构异常改变较为完整,少部分胶质膜减少,吞饮小泡数量增多,Ⅲ级、Ⅳ级病理标本部分基膜现虫蚀空洞现象。结论脑肿瘤患者血脑屏障形态结构的改变与脑肿瘤转移情况直接相关,血脑屏障不完整为脑肿瘤转移提供了结构基础。

  • 标签: 脑肿瘤 血脑屏障 肿瘤转移 形态学改变
  • 简介:目的探讨卵巢肿瘤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CEUS)血流特征及其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手术治疗并获得病理诊断的卵巢肿瘤患者60例,其中卵巢癌组28例、卵巢良性肿瘤组32例。行CEUS检查并测定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增强强度(EI),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u,MVD),分析上述参数与MVD、肿瘤分期的相关性。结果恶性肿瘤组的AT、TTP(10.8±2.1、25.3±10.5)均显著低于良性肿瘤组(15.4±2.7、59.4±11.2),而恶性肿瘤组的EI(28.6±2.9)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14.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的MVD(62.8±13.6)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21.5±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TTP与MVD、FIGO分期呈负相关关系r=-0.562、-0.504、-0.636、-0.623),而EI与MVD、FIGO分期呈正相关关系(r=0.839、0.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肿瘤CEUS血流特征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CEUS检查能评估肿瘤组织的血管新生、血流灌注情况及肿瘤恶性程度。

  • 标签: 超声造影 卵巢肿瘤 恶性程度 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及MRI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脊柱结核患者CT与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手段的影像学表现及检查结果。结果MRI检查对硬膜囊肿、椎旁出现肿块、脊膜强化、韧带扩散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钙化检出率低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检查相比,采用MRI检查手段可更清楚的呈现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表现,对疾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但在钙化诊断方面CT检查更具优势。

  • 标签: 脊柱结核 CT MRI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微创技术在脊柱创伤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采取随机的原则选取来我院需要进行脊柱创伤手术的患者102例(2017年1月—2018年1月),随后采取随机等量的原则将102例患者分为两组,将其命名为常规手术组与微创手术组,每组各51例。其中常规手术组患者采取传统的脊柱创伤手术治疗,而微创手术组患者则采取微创技术脊柱创伤手术,随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感染情况、镇痛药使用情况、疼痛评分以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微创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情况显著优于常规手术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技术在脊柱创伤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 标签: 微创技术 脊柱创伤手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在脊柱外科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择我院脊柱外科于2016.1月-2017.1月间收治的71例患者,实施传统护理模式,纳入常规组,随机选择于2017.2月-2018.1月间收治的71例脊柱外科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纳入观察组,评价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常规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2例(16.90%),明显高于观察组4例(5.63%),(χ2=6.353,P<0.05)。常规组患者对护理质量评分均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在脊柱外科应用后可有效降低科室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 脊柱外科 跌倒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沟通技巧在脊柱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接诊的92例脊柱骨折患者展开研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沟通护理方法,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之上侧重于针对性沟通技巧的运用,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遵医嘱行为良好率。结果观察组满意度95.65%显著优于对照组76.09%,且遵医嘱行为良好率91.30%亦优于对照组63.04%,数据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沟通技巧的良好运用,可使脊柱骨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不良情绪得以有效改善,建议于临床应用中推广。

  • 标签: 沟通技巧 脊柱骨折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在脊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4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所有患者均行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在24例患者中,其中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术后患者的VAS评分为(4.35±0.64)分,ODI评分(16.61±1.54)分,椎体前部高度(2.38±0.29)mm,椎体中部高度(2.17±0.12)mm,Cobb角(6.65±2.81)°,与术前比较恢复良好。结论后路手术内固定疼痛轻微,且能有效恢复伤椎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后路手术内固定 脊柱骨折 VAS评分 Cobb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采用脊柱内窥镜治疗的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28~71岁,平均41.21±3.35岁;病程3~17个月,平均8±1.63个月。术前及术后1天、2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术后6个月应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50~90min,平均72.5min,C型臂X线机曝光频率13-26次,平均18.5次。术后卧床时间6h,住院平均时间3.5天,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6.30±1.04个月,术前VAS评分(6.18±1.15)分,术后1天(1.73±1.21)、术后2周(1.64±1.12)、术后1个月(1.51±1.17)术后3个月(1.33±0.94)、术后6个月(0.76±1.0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26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3.5.%。结论脊柱内窥镜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

  • 标签: 脊柱内窥镜 腰椎间盘突出症 微创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治疗中采用后路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40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各20例,给予研究组后路手术,对照组前路手术,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前、后椎体高度比、Cobb角及VAS评分差异。结果(1)研究组术后前、后缘椎体高度比及Cobb角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有所下降,但研究组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手术具有切口小,术后恢复速度快,安全性高等优势,是脊柱胸腰段骨折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脊柱胸腰段骨折 后路手术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