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晚期肺癌患者呼吸困难的影响。方法将我科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8例晚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呼吸困难改善情况及不良情绪情况。结果观察组呼吸困难得到明显改善(V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降低患者不良情绪的同时能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

  • 标签: 护理干预 肺癌 呼吸困难
  • 简介:摘要肺癌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致死癌症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虽然有学者在研究各种类型的治疗药物,但效果并不理想,肺癌对于人类的健康构成巨大的威胁。随着经验的积累、对肺癌认识的加深、手术技巧的改进、麻醉及术后管理水平的提高、心血管外科等领域的发展,肺癌的外科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很多以前被视为手术禁忌的病变,现在可以得到彻底的切除。本文对外科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原则及手术方法进行了总结,对各种肺切除手术以及微创手术进行了总结,旨在为临床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外科手术 预后
  • 简介:摘要长链非编码RNA(Longnon-codingRNA,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分子,参与了染色质修饰、基因表达调控、转录激活、转录干扰、核内运输等多种生物过程。近年研究发现,多种lncRNA在肺癌中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改变,并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关。本文就lncRNA的定义、功能及其与肺癌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 肺癌 基因表达调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观察在治疗肺癌当中,以胸部MRI检查并进行精确勾画靶区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1日收治的96例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将采取胸部CT检查的4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采取MRI检查的4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而后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检查和扫描中肿瘤靶区的勾画。结果观察组MRI扫描获取的影像图像,能够通过DWI高信号分辨肿瘤部位,并且可与其他周围的正常组织边界明显区别开;对患者肿瘤靶区的勾画当中,确定边界区分27例,淋巴结转移43例;对照组的CT影像图像可以肉眼对肿瘤部位进行分辨,但是针对肺癌导致肺组织发生的实变情况不能进行有效分辨;确定边界区分21例,淋巴结转移39例。结论在对肺癌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与CT检查相比,以MRI检查和扫描能够获得更加精确的肿瘤靶区定位,从而能够进一步确定放疗的剂量。

  • 标签: MRI 靶区 勾画 肺癌 治疗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肺癌患者术后护理中的优质护理实施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肺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划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常规护理,研究组40例优质护理,对比分析不同方法实施护理后效果。结果研究表明两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率比较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术后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减少并发症状,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 标签: 肺癌 术后护理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总结周围型小肺癌的CT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抽取我院内科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周围型小肺癌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来院后同意采取X线和CT检查,调取完整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X线检出周围型小肺癌72%,准确性64%,灵敏度71.43%。CT影像学检出周围型小肺癌84%,准确性92%,灵敏度95.24%。CT影像学检出周围型小肺癌检出率、准确性以及灵敏度均显著高于X线(P<0.05)。结论CT扫描检出周围型小肺癌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周围型小肺癌 CT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是对比分析肺炎型肺癌、大叶性肺炎的CT征像,旨在提高对肺炎型肺癌早期诊断能力。方法择取我院20例肺炎型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20例大叶性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之间的影像学资料(CT征象对照分析)、病灶分布、治疗后的结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磨玻璃样改变、小结节影、病灶内支气管充气征等方面CT征象有明显的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灶分布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叶间裂膨隆的CT征象没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病灶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治疗后病灶缩小甚至消失。结论肺炎型肺癌有误诊为大叶性肺炎的风险,在有疑虑时需要通过穿刺活检等明确诊断,及早诊断、及早治疗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 标签: 肺炎型肺癌 大叶性肺炎 CT征象对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运用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再选择同期收治的健康体检者40名和肺部良性疾病者35例为对照者,分别检测三组的循环肿瘤细胞水平,对ROC曲线进行绘制,并比较各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者和肺部良性疾病者相比,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循环肿瘤细胞水平较高,比较差异明显(P<0.05);同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92%、65%,最佳诊断临界值为30/20万个PBMC。结论临床上给予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可以为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循环肿瘤细胞 非小细胞肺癌 流式细胞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检查原发性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肺癌患者共4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实施CT扫描,分析其CT临床表现。结果研究选取的42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其经CT临床检查结果表明周围型肺癌患者23例,占总数的54.76%,中央型肺癌患者17例,占总数的40.48%,弥漫型肺癌患者2例,占总数的4.76%,CT扫描特征表现明显,胸部薄层图像未有重叠现象,并且CT密度具备有较高的分辨率。结论对于原发性肺癌患者来讲,使用CT进行检查,能够在短时间内知晓患者病情恶化情况,可以为今后的治疗提供理论性依据,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原发性肺癌 CT扫描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肿瘤血管成像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肺部孤立性结节(肿块)72例患者全部患者都接受MSCT多起动态增强扫描。根据病灶肿瘤血管显示的恶性证据为条件,对CT肿瘤血管成像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情况予以分析。结果52例肺癌患者中,有4例患者于肺动脉期和主动脉期1型与2型并存;恶性肿块和血管之间的关系在1型与2型中较为常见,良性与炎性病变在3型较为常见;肿瘤血管征对肺癌诊断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100%;阴性预测值、敏感性分别为37.50%、41.67%。结论CT肿瘤血管成像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临床价值显著,可为周围型肺癌定性诊断提供有利数据支持,对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积极影响。

  • 标签: 周围型肺癌 CT肿瘤血管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的CT临床表现及应用,并进行分析观察。方法收集我院放射科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确诊为原发性肺癌患者108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使用东芝64排CT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并进行记录汇总。结果通过东芝64排CT对l08例患者进行扫描得出中央性肺癌67例,周围型肺癌28例,弥漫型肺癌13例,其经过东芝64排CT扫描所有原发性肺癌患者显像明显,分辨率高。结论通过CT技术干预肺癌患者的检查和治疗有显著的指导效果,为医生下一步的施救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获得了患者及家属的一致认可,值得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原发性肺癌 CT 中央型肺癌 周围型肺癌 弥漫性肺癌 回顾性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来我院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患者44例,对多层螺旋CT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诊断结果与手术或穿刺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对多层螺旋CT用于小细胞肺癌中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由表1可知,多层螺旋CT阳性检出率为91.67%,与病理检查阳性检出率相比,虽然还有一定差距,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多层螺旋CT的阳性检出率较高,也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之一。结论多层螺旋CT对小细胞肺癌患者诊断,特异性较高,检测结果可靠性较高,临床价值高,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依据之一。在今后的临床诊断中,可结合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对患者开展进一步的确诊治疗。

  • 标签: 多层螺旋CT 小细胞肺癌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胸腔镜肺癌淋巴结清扫术中速即纱的止血效果的观察分析。方法将72例采取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研究组选取速即纱填塞淋巴结清扫创面,对照组未使用止血材料。对比分析术后的引流量、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术后的引流量、拔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速即纱能有效地减少淋巴结清扫创面渗血,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速即纱 胸腔镜 非小细胞肺癌 淋巴结清扫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循证护理干预对肺癌化疗患者早期康复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接受化疗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9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循证护理干预组50例与常规护理组49例。两组患者接受同样化疗方案的同时,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案,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比较分析患者对此次所采用的护理方案满意度调查结果。结果两组接受化疗的晚期肺癌患者早期康复采用不同护理方案后,发现循证护理干预组康复过程中,消化道反应发生率为40.00%、褥疮为22.00%、感染为10.00%、静脉炎为14.00%及穿刺部位血肿为8.00%,相比之下,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远远小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采集患者满意程度调查发现,循证护理干预组获得满意率为64.00%,较为满意率为32.00%,总体满意度为96.00%,而常规护理组总体满意度仅为73.47%,相比之下,取得的效果远远小于循证护理干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干预对肺癌化疗患者早期康复具有显著疗效,康复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1。

  • 标签: 循证护理干预 肺癌 化疗 早期康复 疗效
  • 简介:摘要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占肿瘤死因第一位。肺癌在早期并没有什么特殊症状,仅有一般呼吸系统疾病所共有的症状,如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低热、胸痛等。本例患者半年前有胸闷、憋喘症状,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治疗半年效果不理想,后诊断为肺癌。因此对于无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咳嗽、憋喘持续三周以上,应警惕肺癌可能,建议行肺部CT检查,以明确诊断。

  • 标签: 哮喘 肺癌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版电脑豁达治疗对肺癌患者心身状态的影响。方法将78例晚期肺癌患者进行一比一匹配对照分为ICMT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规范抗肿瘤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为期2周的个体版电脑豁达治疗,采用癌症患者心身状态量表(PsychosomaticStatueScaleforCannerPatients,PSSCP)评价干预效果。结果(1)组内比较采用个体版电脑豁达治疗干预2周后,ICMT组在癌症患者心身状态量表的总分、“心理”维度评分、“躯体”维度评分、“社会功能”维度评分、“心理行为可塑性”维度评分均低于入院时,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2周后总分、“躯体”维度评分、“社会功能”维度评分均高于入院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心理”维度评分、“心理行为可塑性”维度评分与入院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ICMT组和对照组2周前后的差值在总分、“心理”维度评分、“躯体”维度评分、“社会功能”维度评分、“心理行为可塑性”维度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个体版电脑豁达治疗有助于改善肺癌患者心身状态。

  • 标签: 肺癌 个体版电脑豁达治疗 心身状态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肺癌胸腔镜手术时单肺通气的麻醉效果。方法收治2016-4到2017-6共80例肺癌患者,先实施双腔支气管导管,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定位,再实施间歇性正压通气,实施单肺通气应用间歇性正压通气治疗,调整呼吸参数。结果血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在麻醉前,双肺间歇正压通气,双肺间歇正压通气20min,双肺间歇正压通气20min,单肺间歇正压通气1h,单肺间歇正压通气1.5h以及单肺间歇正压通气2h不存在明显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血氧分压、PH值、二氧化碳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与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在麻醉前,双肺间歇正压通气,双肺间歇正压通气20min,双肺间歇正压通气20min,单肺间歇正压通气1h,单肺间歇正压通气1.5h以及单肺间歇正压通气2h相比较,有一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腔镜辅助下肺癌手术患者实施单肺通气,有利于掌握患者的呼气情况,确保手术安全,延长患者生命。

  • 标签: 麻醉分析 单肺通气 肺癌胸腔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