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考古与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关系密切,相互补充,尤其是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考古的发展影响深远,在考古工作中,从前期调查勘探到中期发掘以至后期的室内整理、研究过程中,其理论知识的应用都可以为考古提供各种便利,扩大研究视野和领域。特别是近几十年,还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如考古地磁学、环境考古等。随着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也必将会为考古问题的解决提供不同的思路和角度,使考古更加丰富和完善。

  • 标签: 考古学 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 应用
  • 简介:地层与形制考古的两种基本方法.本文对地层和形制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分别进行了论述,并得出两者在考古中的功用,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只有在不断地实践中,运用好地层与形制的方法,才能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体系.

  • 标签: 地层学 形制学 考古学 文化遗址 田野考古工作
  • 简介:2017-201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河南禹州瓦店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龙山时期的大型环壕,环壕围合的瓦店遗址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是目前所知河南境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龙山时期聚落遗址。在考古研究中使用土壤的土壤微形态分析方法,为深入研究瓦店壕沟的功能与性质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

  • 标签: 瓦店遗址 龙山时期 环壕 发掘
  • 简介:文章以大冶铜绿山等地的考古发现为依据,结合文献资料,对两周时期楚国为了掌控随枣走廊及“铜道”,历经三百年迫使汉东大国曾国与其签订盟约,进而为楚君夺取铜绿山铜矿经营权所发生的历史大事件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楚国占领鄂东南及铜绿山可能肇始于楚文王时期,楚成王获得周天子正式授权平定了“夷越”之乱,巩固对铜绿山的管理,为楚国跻身春秋“五霸”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以铜绿山四方塘墓地发现的各墓葬位置、葬具、随葬品出现差异性为基础,对楚国铜矿生产者的身份与地位的特征进行论述。

  • 标签: 楚国 铜绿山 铜矿资源 考古学观察
  • 简介:独立的物质解读方式是中国美术考古学科成立的首要前提。面对考古物质所携带的复杂信息,中国美术考古的物质解读方式需建立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对立统一关系,在质性分析的统合下,以量化比较还原历史形态,在物质形态、文化思考和艺术本体逻辑之间建构相互补充与平衡的分析模态,来确立其物质解读的方法自觉性。

  • 标签: 美术考古 美术考古学 考古物质 艺术本质 经验主义
  • 简介:作为蒙元时期首座正式以都城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哈刺和林的军事防御问题受到了统治者的关注与重视。从都城选址到营建,从都城周边的人工防御设施的建立到后勤保障措施的推行,蒙元统治者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城防体系,为哈刺和林的安全与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撑,对蒙元时期其他几座都城的营建有重要影响。

  • 标签: 蒙元 都城 哈剌和林 防御体系 考古
  • 简介:一、导言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Postmoder-nism)席卷全球,科学的合法性问题(Legiti-macyofScience)受到了普遍质疑[1],以"理性"为本位的宏大理论构建已经无法满足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2],现代科学自身的保守性和功利性已经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后现代主义对科学的方法进行了解构,对权威话语的逻各斯(Logic)的中心主义进行了颠覆[3],人本主义、人文关怀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诉求之一。

  • 标签: 考古学 后现代主义 整合 分歧 现代科学 合法性问题
  • 简介: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动物考古学科的发展,目前我国各高校动物考古专业研究生课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其中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目前国内高校动物考古专业教学方式的现状,本文指出未来动物考古专业教学方式改革与创新应遵循"一个中心、两个方向、三个结合、四个层次"的原则,加强课堂教学、田野实践教学和实验室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 标签: 动物考古学 教学方式 改革
  • 简介:从历史的视角,厘清法律概念演变的历史脉络。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法学家对法律概念所作出的诠释,以获得法律概念的科学认识与方法;同时,也试图结合中国法治事业的实践智慧,提出法律概念的科学内涵,即法律是“理”与“力”的结合,“理”是基本的,“力”是必要的,法是“文武之道”;法律是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其定义试图跨越西方法学世界自然法学与实证法的鸿沟,以此彰显马克思主义法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及方法论。

  • 标签: 法律的概念 方法论 知识考古学 马克思主义法学
  • 简介:自秦汉始,“九原”之名便屡见于史籍,其重要性逐渐引起后人关注。而九原郡的出现时间、地望、郡治所在等即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田野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九原郡郡治所在做了进一步的讨论。关于九原郡郡治所在大体有三种观点:一是位于巴彦淖尔市黑柳子乡的三顶帐房古城,该观点提出时间较早,影响亦较为深远;二是包头市九原区哈林格尔乡孟家梁古城,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在一段时间很有影响;三是今包头市九原区的麻池古城,提出较晚,但有较广泛的认同。本文依据最新考古调查数据和文献资料,认为三顶帐房古城说和孟家梁古城说存在疑点:二者规模均不能达到郡级设置的标准,所处位置也与文献记载不符。麻池古城不仅是目前该区域规模最大的古城,而且形制也符合《水经注》所载“接对”特征,且地理位置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故应为秦之九原郡及西汉之五原郡治所在。

  • 标签: 九原郡 五原郡 三顶账房古城 孟家梁古城 麻池古城 《水经注》
  • 简介:摘要钱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是财富的象征。出土钱币在考古研究中的作用甚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断代,二是研究当时社会现实,三是研究经济文化交流。尤其是国际间的交流历史。

  • 标签: 出土钱币 断代 社会现实 文化交流
  • 简介:近年来,有关考古行业的新闻报道出现了“标题党”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干扰了文物考古类新闻的科学传播,阻碍了国家文物保护相关政策与法规的有效推行。面对考古日渐走向科学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大众媒体与考古之间的关系也应当得到足够重视,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健康发展上稳步前进。

  • 标签: 新闻报道 “标题党”现象 考古学 大众媒体
  • 简介:根据《世本》、《孟子》等文献记载,夙沙氏和胶鬲是我国最早从事海盐生产的部落,本文经过梳理考证认为,他们应分布在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的山东北部沿海。通过相关考古遗存的分析,本文认为,夙沙氏制盐应是在距今5500-50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中期或略早,制盐地域应在现今的山东北部寿光至广饶一带。在稍后的距今4300-3900年龙山文化晚期,鲁西北的阳信至滨州一带也兴起海盐生产,由此成为商代胶鬲的远祖。总的看,当时的制盐活动只能在海边进行,制盐技术也比较原始,这是符合其时代特点的。

  • 标签: 夙沙氏 胶鬲 山东北部 海盐业起源
  • 简介:“二重证据法”的提出推动了古史研究和考古研究的发展,但是对此方法的滥用也招致了批评之声。对考古学科特点和考古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梳理,可以证明“二重证据法”应用于中国考古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而有关西方考古不使用历史文献以保持“纯洁性”的观点是一种误解。本文分析了考古研究在使用“二重证据法”过程中存在的“滥用”和“不用”现象,指出该方法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范畴和操作程序,认为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和严谨的态度采用包括“二重证据法”在内的一切有效的方法,推进中国考古的新发展。

  • 标签: “二重证据法” 考古学研究 反思
  • 简介:中国考古的发展为20世纪的书法艺术观念和理论研究注入了活力,但考古与书法学之间并非从一开始就有一种天然的契合关系,近一百年间经历了一个彼此磨合、适应的过程,新材料与传统学术观念、思维方式之间的冲突和出土材料的自身局限性都会影响到书学研究利用考古成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因此,对“20世纪中国考古与书法学之关系”作出“史”的梳理和理论探讨,反思20世纪的书法观念和书法自身处境,思考书学与时代学术背景之关系,将会为今后书法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及书法学学科的发展提供借鉴。

  • 标签: 20世纪中国 考古学 书法学 研究构想 艺术观念 学术观念
  • 简介:20世纪20年代瑞典学者安特生在青海东部的调查开创了青海考古之先河。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主导下进行了三次全省文物普查和多次考古发掘,获得了丰硕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学者们进行了文化谱系、古代文化史、遗址、墓葬、岩画、城址等资料整理和学术研究,发表了大量成果,基本厘清了青海古代文化的发展脉胳。本文依据考古定义,就2010年以前的青海考古研究成果作一梳理,以资学人们检索。

  • 标签: 青海考古学 学术史 研究
  • 简介:导读:当下。全国各地新建的博物馆如雨后春笋地拔地而起,外表令人赞叹。但是内部陈列大多仍是传统的套路,主题和形式大同小异。大体是本文所谓的“专家建构”。即用专家提供的框架对观众进行教育或灌输。本文论述了考古遗址展示的建构主义方法。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J。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本文指出。兼顾教育与自我满足、信息与理解是博物馆和遗址现场展示的理想境界。博物馆和遗产展示被公认为大众教育场所,从国际发展趋势可见,这种特殊教育场所在为观众提供“专家视角”的同时。也要鼓励培养“观众视角”。在展示中。观众能够通过对各种展示的了解,积极创造个人的体验和意义,从而形成个人的世界建构。我国博物馆陈列向来是饱受诟病的对象,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改变展览方式,在尊重专家视角的同时,也充分培养观众的视角和体验,创造新的主动学习环境,将博物馆和遗产地变成开发智慧的休闲场所。

  • 标签: 考古遗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现场 考古学 社会文化背景 意义建构
  • 简介:史学界和考古界谈到汉以前的福建古代民族,一般都以“闽越族”来概称,甚至把新石器时代考古也称为闽越考古。殊不知西汉刘邦封无诸为闽越王,至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灭余善,闽越国前后只存在了92年。而西周时期中央王朝的典籍《周礼》就有了“闽”和“七闽”的称谓。闽国是职方氏象胥所管理的方国之一,它必须向周王朝进奉120名奴隶以供服役驱使,进贡土特产品以表示臣服。而当时,正史上还没有出现“越”的国称或族称。严格地说,越国是在春秋晚期以后才开始崛起并登上列国角逐的政治舞台,战国中期又被楚灭掉了。因此,我们认为,汉以前福建土著是闽族而非闽越族,故本文所论先秦福建民族文化实为闽族考古文化。

  • 标签: 考古学文化 黄土仑 考古界 周王朝 闽越王 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