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体系之下的民居研究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先见于刘敦桢的《中国住宅概说》,刘致平的《中国居住简史》以及近代中国建筑学术体系建立者之一的建筑师林徽因的重视。在世界建筑史的发展过程中,直到近代西方古典建筑学术体系的突破;无名氏建筑才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为大家所广泛关注。民间的乡土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体系的本源。在乡村复兴建设过程中,对现存的传统民居、聚落进行有效保护和深入研究,意义深远重大。

  • 标签: 乡村复兴 中国传统民居 自然村落 消亡
  • 简介:摘要:从我国传统聚落保护现状进行分析,讨论普遍的实践体系,并结合具体案例补充说明;指出这种模式下暴露出的多种弊端,反思现阶段传统聚落遗产保护利用实践中对于主体视角的忽略。

  • 标签: 传统聚落 保护 利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拓展和强化具有地域性特征的传统聚落研究方法,对乡村宜居建设具重要推进作用。基于生态适应理论,选取陕北地区传统聚落自然生活、人文生态和非物质文化三方面具有生态功能性体现的景观特质,构建陕北传统聚落景观生态适应性评价体系,对研究区域内的4个传统聚落进行评价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在聚落个体景观特质的因子指标中:安定村与郭家沟村在聚落与山水环境的和谐性指标得分最高,景观特质优势明显凸出;高杰村的窑洞建筑与地形的协调度为最优;杨家沟村在窑洞建筑与地形的协调度方面表现最好。在建筑功能的丰富性和非物质文化的丰富度指标分值普遍较低;2)该地区各个传统聚落中的景观优势虽各不相同,但自然生活的适应要素在指标中得分最优,均高于其他要素的适应程度;非物质文化的适应性在综合得分中均较低,且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特征。该评价结果基于实际特质阐述了陕北传统聚落景观生态功能的适应程度,为该区域人居环境整治以及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可行性借鉴。

  • 标签: 陕北地区 传统聚落 景观特质 生态适应理论
  • 简介:摘要:本研究以攀枝花市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影像数据作为基础数据,提取了土地利用、高程、坡度等地形信息,采用叠加分析实现了以地形地貌为依据的村镇聚落类型划分。结果表明:从坡度分析中得出,坡度大于5°的地表面积占比为57.67%,占比面积最大的地表坡度较缓,该地表范围内村镇聚落分布较为密集,该坡度的地表面积占比排名第一。坡向分析将攀枝花市的坡向分为10个方向,其中在平面面积占比为58.89%,占比最大,由此得出村镇聚落主要集中在平面,与村镇聚落在坡度上的分布规律基本上一致。高程分为六个等级,其中村镇聚落主要集中高程932(第一个等级)以下,村镇聚落的坡度坡向、高程分析数据基本一致且面积分布较大,坡度在5°至10°间的村镇聚落分布最为密集。

  • 标签: 攀枝花市 村镇聚落分类 大气校正 辐射定标
  • 简介:内容摘要:本文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箭道封域图》的信息,认为该图具有行政区划作用的地图,其正式的名称或许称为“舆地图”,也简称为“舆图”或“地图”。并讨论了地图上的聚落特征,认为地图上信息特征明显,反映了这一地区的军队状况或与汉初形势有关,从绘制符号上看,认为这幅地图不是一张固定的用来查看使用的地图,而可能是一张动态标注“封域”内乡里聚落变动图。又根据地图上的户数和人口的统计与变化,对该地区的行政化进行了论证。

  • 标签: 马王堆  《箭道封域图》 聚落分布 
  • 作者: 黄婷慧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
  • 创建时间:2022-04-24
  • 出处:《中小学教育》 2022年第2期
  • 机构:材料一 川西林盘指在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随田散居是其最适用居住方式,林盘之间以田为界,农业耕作上分散劳作为主,经济有效。左图为成都平原的地形图,右图为川西林盘景观图 材料二 近年来,传统林盘正快速减少,住户也大幅减少,许多传统林盘成为空心林盘。2018 年起成都市“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至 2022 年将完成 1000 个川西林盘的保护修护,致力将林盘打造成四川省又一旅游名片。下图为成都市林盘和特色镇规划设计方案(图源自红星新闻)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开展古代玉器和玉石科技考古工作的必要性,以及较为常用的科技考古技术方法,以期避免对古代玉器、玉石造成损坏,同时分析玉器、玉石的工艺、年代等信息,希望给当前古代玉器、玉石鉴别分析工作的开展带来启发。

  • 标签: 古代玉器 玉石 科技考古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聚落扩张导致耕地资源与快速城镇化进程之间的人地冲突加剧。基于此,选择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16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确定耕地与聚落时空变化特征,运用景观指数分析法明确聚落与耕地相互作用的空间关系和空间界限。结果表明:在距离聚落边缘3000m处是聚落与耕地相互作用的空间边界。研究结果可为耕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聚落扩张 耕地安全 景观指数 黑龙江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物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精神血脉,是古人留给现代中国的珍宝。然而,文物易碎,并且极难得到完美修复,因此,一件文物倘若遭到了破坏,那么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个极其大的损失。为了中华民族精神能够生生不息,绵延万世,就必须要重视承载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文物。基于此,本文将重点探讨现今我国文物考古勘探主要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措施。

  • 标签: 文物保护 考古勘探 问题思考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聚落扩张导致耕地资源与快速城镇化进程之间的人地冲突加剧。基于此,选择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16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确定耕地与聚落时空变化特征,运用空间叠置分析确定聚落与耕地相互作用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在聚落与耕地的空间转移类型中,耕地转为聚落的趋势明显,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西南部和东部地区。研究结果可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聚落扩张 耕地 GIS
  • 简介:摘要:射线探伤检测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保护措施,在现代考古发掘工作当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射线探伤技术的概述和基本特征作为切入点,从X射线探伤技术、中子射线成像检测、CT断层扫描检测三方面介绍了其应用方向,并针对现阶段射线无损探伤检测技术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论述,供参考。

  • 标签: 文物考古 射线探伤 无损检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以青海某考古遗址公园4号保护棚为研究对象,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对4号保护棚未采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进行消防安全评估,提出改进措施并进行模拟验证,达到保证人员生命安全、限制火灾大规模蔓延的安全目标。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于我国工程测量工作而言,其在多个领域中都有所涉及,而且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为了能够提高工程测量水平,人们积极引入了无人机遥感技术,通过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解决复杂环境下测量工作面临的困境,同时通过无人机遥感技术还能够提高工程测量效率和质量,为工程测量结果的利用提供可靠支持,为我国现代测绘领域的发展提供支持,同时也成为了我国测绘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

  • 标签: 遥感技术 考古测绘 应用
  • 简介:摘要:文物是一个历史时代的最好见证,其集中反映了所属时代的经济文化特点和社会生活特点,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在我国,历史文物通常深埋在地下,我国现行是考古原则为抢救型发掘和保护性发掘为主,即仅在必要的情况下开展考古发掘,如在工程建造过程中的被动发掘等。对于保存完好的遗迹,以不发掘为主,来更好的保存文物。而由于文物自身特点,其在发掘过程中受外界影响较大,极易因为保存环境的突然改变导致文物受损。因此,需做好考古发掘过程中的现场保护工作,来提升我国文物保护水平。

  • 标签: 考古 发掘 现场保护
  • 简介:摘要:公众考古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成就,20世纪中叶诞生于欧美并迅速发展,我国的公众考古尚处于初始阶段,公众的考古知识水平和文物保护意识亟需提高,所以必须注重公众考古教育。高校博物馆是公众考古的主阵地之一,充分利用高校博物馆的优势,发挥其纽带作用和教育功能,对促进我国公众考古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公众考古学 高校博物馆 公众考古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