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聚集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0月我院提倡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在缺血性脑卒中86例患者(定位A组)的临床资料,将其疗效与去年同期同数量(定位B组)未提倡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相比。结果A组患者中出现意识障碍者1例,心源性脑栓塞者0例,延髓麻痹者0例,复发率为10.5%(9例),B组患者中出现意识障碍者3例,心源性脑栓塞者1例,延髓麻痹者1例,复发率为24.4%(21例),A组明显优于B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血小板聚集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抗血小板聚集药 缺血性脑卒中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后患者的纤维蛋白、血小板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手术中需要大量输血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在输血前后患者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以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均显著低于输血前(P<0.05),且输血后24h的水平值低于48h的水平值(P<0.05)。患者输血后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凝血活酶时间均显著高于输血前(P<0.05),且输血后24h明显高于48h(P<0.05)。结论患者在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会明显降低,因此要注意对两种物质的补充维持循环系统。

  • 标签: 输血 纤维蛋白酶原 血小板
  • 简介:摘要对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效果予以分析和讨论。方法对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68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34例(白介素-11治疗)和对照组34例(咖啡酸片)治疗。两组患者均于化疗后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时予升血小板治疗,观察组给予白介素-111.5mg皮下注射qd;对照组予咖啡酸片0.2mg口服Tid;血小板升至100×109/L停药,血小板低于20×109/L时输注血小板及对症处理。2-3日检查血常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最低值、血小板低于20×109/L的持续天数、以及血小板减少相关出血性症状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值低于观察组患者,血小板低于20×109/L的持续天数多于观察组患者,出血性症状发生率高于观察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组人白介素-11是一种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可以有效改善化疗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缩短血小板持续减少的时间,减少出血性症状发生率。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 标签: 重组人白介素-11 恶性肿瘤 化疗 血小板减少
  • 简介:2016年11月24日,缺血性卒中/TIA抗血小板治疗临床研究基金终审答辩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答辩会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中国卒中杂志》编辑部主任王春雪教授主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副院长、《中国卒中杂志》主编王拥军教授进行主席致辞并做题为《临床研究数据库管理》的精彩讲座。在讲座中,王拥军教授分享了临床研究数据库管理的重要性和高质量数据库的管理经验。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抗血小板治疗 临床研究 研究基金 首都医科大学 数据库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管内麻醉应用于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产妇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6例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产妇,所有产妇均行剖宫产术分娩;其中52例产妇采取椎管内麻醉,作为观察组;44例产妇采取全身麻醉,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产妇的麻醉效果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产妇的产时出血量、产后2h总出血量、产后24h总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的运动阻滞时间、感觉阻滞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管内麻醉应用于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产妇剖宫产术的镇痛效果确切,对产妇自身和胎儿的影响小,具有临床可行性。

  • 标签: 椎管内麻醉 剖宫产术 镇痛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药物在TIA后预防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0例,分别给予联合用药、单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组和C组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B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B组和C组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A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C组复发率(0%)低于A组(20.0%)和B组(15.0%),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从不同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二者联合应用预防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效果更为明显。

  • 标签: 脑缺血 脑中风 抗血小板药物 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SysmexXN-9000(简称XN9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计数低值血小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选用3份病人低值血小板(PLT:50-80x109/L)标本,分别用仪器的PLT-F、PLT-I通道与手工相差显微镜连续检测10次,计算其变异系数;2、选取200例低血小板标本,根据血小板报警信息分为无血小板报警组(130例)和血小板直方图异常报警组(70例)二组,用PLT-F、PLT-I和手工相差显微镜镜检三种方法同时检测,分别计算PLT-F法、PLT-I法与手工相差显微镜镜检结果的相关系数及偏差。结果1、三份样本的变异系数PLT-F法最小(均小于1.47%),其次为PLT-I法(均小于3.12%),手工相差显微镜镜检法最大,但变异系数均小于4.07%;2、无血小板报警组和血小板直方图异常报警组PLT-F法、PLT-I法与手工显微镜镜检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PLT-F法:0.9761、0.8051;PLT-I法:0.9567、0.6672;相对偏差分别为:PLT-F法:1.74%、6.97%;PLT-I法:2.68%、8.43%。结论当无血小板报警时,XN-9000低值血小板通道(PLT-F)计数低值血小板比PLT-I法更准确,能替代手工显微镜计数;当有血小板直方图报警时应进行手工显微镜计数确认。

  • 标签: 低值血小板 血液分析仪 精密度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血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护理效果。方法我院将收治的6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2014年1月~2015年6月)远程随机化分组,对照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方案。结果观察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经过护理后护理满意度的数据与对照组患者相比优势更为明显,P<0.05。结论采用舒适护理方案后,可以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病情症状具有极大的改善效果,安全性高,值得在以后的临床护理运用。

  • 标签: 人血丙种球蛋白 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临床特点及血液检验结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疾病类型可以分成急性型(AITP)与慢性型(CITP)两组,每组各20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及血液检验结果。结果急性型组男性发病率高于慢性型组,急性型组年龄低于慢性型组;急性型组皮肤黏膜出血率明显比慢性型组高;急性型组血液指标PLT、Hb明显比慢性型组高,PAIgG明显低于慢性型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临床特点和血液检验结果十分特殊,而且急性型与慢性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分析特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临床特点及血液检验结果分析对于患者临床治疗和病情预估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特点 血液检验
  • 简介:目的探讨双瓣置换术后并发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的抗凝治疗策略,为临床药师参与抗凝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回顾性分析1例双瓣置换术后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结合药代动力学知识和相关文献资料,确定华法林初始剂量和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优化抗凝方案。结果患者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正常;华法林抗凝治疗以5mg为初始剂量,目标INR为1.8~2.5。经过五次剂量调整后以3.125mg的维持剂量带药出院,出院时INR为1.5。结论临床药师参与可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 标签: 瓣膜置换 血小板减少 华法林 国际标准化比值
  • 简介:目的提高对儿童不典型继发性血栓性PLT减少性紫癜(TTP)的认识。方法总结1例无神经系统受累的继发性TTP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ADAMTS13酶活性和Anti-ADAMTS13抗体检测结果,行系统文献检索并文献复习。结果男性患儿,12岁,急性起病,病初有发热,双下肢可见瘀点,PLT及Hb进行下降,血涂片可见破碎RBC,高胆红素血症,LDH明显升高,镜下血尿,肾功能正常,补体正常,考虑血栓性微血管病(TTP或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ADAMTS13酶活性检测2.3%(正常值40%-130%),ADAMTS13抗体检测90U·mL-(-1)(正常值〈12U·mL-1),确诊继发性TTP,予血浆置换和激素治疗。4个月后患儿停用所有药物,目前停药6月无复发。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PubMed数据库,共有14篇英文文献中40例继发性TTP进入本文分析,发病年龄(10.2±5.2)岁,男19例,女21例,发热36例(90%),神经系统受累28例(70%),肾脏受累18例(45%),均有贫血和PLT降低。3例死亡,37例血浆置换+激素治疗,31例(83.8%)对血浆置换治疗即时反应好,1例因血浆过敏和1例血浆置换导管相关感染改为激素+利妥昔单抗治疗反应好,1例难治性继发性TTP加长春新碱(利妥昔单抗上市前)随访时复发,2例发生血浆置换依赖,加环孢素后治疗反应好,1例治疗反应不好,加长春新碱后治疗反应好,,4例失访(10.8%),平均随访时间29月(3-72个月),13例(39.4%)出现复发,9/13例加利妥昔单抗中仍有2例复发。结论贫血和PLT降低应怀疑TTP,需行ADAMTS13酶活性及其抗体的检测,有助于区别遗传性和获得性TTP;血浆置换+激素,或+利妥昔单抗是TTP的治疗组合选项。

  • 标签: 血栓性PLT减少性紫癜 儿童 ADATS-13酶活性 ADAMTS13抗体
  • 简介:目的:探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aureus,MRSA)感染在特殊情况下的药物选择及不良反应监测,以提高医疗质量及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例法洛四联症基础疾病患者MRSA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肺部感染的诊疗资料。结果:一例患有法洛四联症基础疾病的MRSA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先后给予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利奈唑胺注射液抗感染治疗,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小板持续下降,临床药师分析其原因与利奈唑胺相关,调整用药方案,患者好转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必须深入临床,掌握患者病情、监测相关指标,面对可能的不良反应,及时查阅文献,结合患者情况科学评判,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 标签: 利奈唑胺 MRSA 不良反应 临床药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检验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57例肝硬化患者,视为观察组,并结合患者的是否出血,划分为出血组(n=39)与非出血组(n=28)。同时选择同期在本院实施健康体检的57名作为对照组,为两组人员实施血小板参数与凝血酶原时间的对比。结果观察组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与凝血酶元时间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对比较为显著,同时出血肝硬化患者和非出血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凝血酶原时间对比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参数与凝血酶原时间可以作为当前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能够有效检验出患者的肝功能具体损伤情况,对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活动能够奠定良好的基础,建议广泛应用。

  • 标签: 肝硬化患者 血小板参数 凝血酶原时间 临床检验
  • 简介: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脑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脑血管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脑动脉支架术已经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脑动脉支架术后防止血栓事件发生的基石,但其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出血并发症,

  • 标签: 脑血管障碍 脑动脉 支架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胃肠出血 质子泵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