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引论新世纪以来的底层写作,多数作品是展现底层遭罪者的痛苦、绝望和迷茫。但底层并非天然就属于道德高地,不会犯恶,为此也有众多作家书写底层犯恶者,呈现他们作恶后的内心罪感,这在底层写作中非常流行。纵观作家们笔下的底层故事,人物或遭罪或犯罪,因遭罪而痛苦,也因犯罪而自责。

  • 标签: 伦理困境 底层文学 书写 罪恶 救赎 虚妄
  • 简介:人工智能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尊崇客观、公正、最小伤害的新闻伦理传统面临冲击,研究范畴由新闻工作者、新闻机构、新闻受众延伸至智能技术和社交平台,它们在新闻伦理图景中的位置和行为模式也产生了变化。以算法伦理和大数据伦理为主要的逻辑起点,结合智能时代新闻传播模式的具体变化,从个体伦理层次、组织伦理层次和社会伦理层次厘清具体道德行动者的行动领域,可以更为清晰地展现各道德行动者之间的伦理互动结构,并且综合呈现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结构和不同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

  • 标签: 人工智能 新闻伦理 道德行动者 伦理治理
  • 简介: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委员会发布的最新报告《基因编辑和人类生殖》认为,遗传基因编辑本身在道德上并非是不可接受的。本文节选了报告中有关遗传基因编辑和人类生殖健康、遗传基因编辑和社会伦理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确保人类遗传基因编辑以符合道德标准的方式进行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有利于未来人们福利的原则;二是社会公平正义和稳固原则,并阐释了报告所提出的人类遗传基因编辑治理建议。

  • 标签: 基因编辑 人类生殖 伦理原则
  • 简介:作为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李大钊伦理思想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与渊源,并随着革命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认真梳理李大钊伦理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伦理中国化、对阐释和宣传李大钊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首先回溯了李大钊伦理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详细脉络,其次对李大钊伦理思想具体内容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最后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李大钊伦理思想在当下的意义和启示。

  • 标签: 李大钊 伦理思想 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伦理 传统文化
  • 简介:以移动化、微传播为特征的新媒体传播改变了媒体生态,也让新闻传播机制呈现出新特点.新媒体的传播并非无禁区,新媒体与受众互动需要受到社会伦理的规范和约束.从“虚拟互动”“社会互动”和“文化互动”等方面探讨新媒体与受众互动的伦理规范,以期为治理新媒体传播的失范提供学理支撑.

  • 标签: 新媒体 媒体受众 伦理规范
  • 简介:斯坦贝克的早期作品阐释了人对自然的泛神论体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他的中后期作品基于生态整体利益的基础下,批判了人对土地不计后果的开发,强调人与土地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同时,他尖锐地指出了由于人类的过度消费,肆意掠夺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和恶化的严峻现实,由此对人类的生存寄予了深切的关注。他主张,人类作为自然中的一员,道德的主体,有责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敬畏和保护自然中所有形式的生命体,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与发展。生态伦理思想在其中后期作品中得到了合理的阐释。

  • 标签: 约翰·斯坦贝 生态伦理观
  • 简介:一个人信奉的价值观决定了他行为的动机、方式和行为后果。技术主体受到传统的人际技术伦理观的影响设计出来的现代技术,具有明显的反生态性,它既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自身又存在着无法解决环境问题的局限性。为此,技术伦理需要生态转向,形成和确立技术主体的生态伦理价值观,进而建构出合生态的技术,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当前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就此而言,技术伦理的生态转向有其现实的逻辑必然性。

  • 标签: 技术伦理 生态转向 逻辑必然性
  • 简介:当下家暴问题日益突出,家庭的稳定性减弱,在家暴中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受到破坏。家庭暴力不仅不利于个人生活,整个社会的稳定性都会遭到破坏,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成为了热点话题。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介入相应个案时,可能会面对各种伦理困境。本文主要从案主自决和保密两项基本原则出发,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提出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家暴案例陷入伦理困境时,既要尊重专业价值观,也要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 标签: 家庭暴力 伦理困境 社会工作
  • 简介: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学伦理与儒学日常生活伦理是合二为一的。儒学的日常生活伦理不是通过概念的抽象演绎或建构形而上的体系得以证实,其价值体现于"日用即道"中,即形而下的日常生活伴随着形上的终极关切,在日用生活伦理中蕴含着"知性、事天、立命"与"知天命"的终极追求。儒学日常生活伦理之形上方面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日常伦理生活的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在儒家的内在超越和伦理认同的理论与实践中,人的生命与道德终极根源、个人日常生活与伦理责任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中遵循着"中"与"和"的人生价值,并通过"诚"与"信"对超越人类自身的形上本体进行确认与体认,从而为日常生活伦理提供形而上的途径与担保。

  • 标签: 儒学 日常生活伦理 形上之维
  • 简介:作为劳伦斯的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表达了作者在此后的文学生涯中持续关注的主题——两性伦理问题。评论家们对劳伦斯的其他作品都进行过两性伦理的解读和诠释,但是到目前为止,还鲜有学者从两性伦理去解读过《儿子与情人》。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该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保罗对完美的两性关系的不断追求和探索,最终明白只有灵与肉的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爱情之巅。

  • 标签: 《儿子与情人》 伦理 劳伦斯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近些年基因检测及治疗、干细胞治疗、遗传生殖学科等高新医疗技术的突飞猛进,不但使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更加纯熟,也是医院发展的综合体现1,这些高新技术的实际运用能给民众的健康资料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推进医疗事业发展的驱动力。同时,国家对科研项目给予了高度关注,科研经费持续投入,临床研究项目随之增长。但可能因为基础研究不完整,医疗技术不标准,介入药物或者手段质量不一,监督管理部门松懈等原因而导致受试者需要承担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同时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这些伦理争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

  • 标签: 临床试验 医学伦理学 伦理委员会
  • 简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律师职业伦理规范建设大致经历了从纪律走向规则、从规则确立走向规则实施的转型发展。随着律师队伍的急剧扩大和律师行业整体格局的重大变化,不断涌现的律师执业失范行为对于律师职业伦理规范构成新的挑战。而对于律师职业伦理规范建设来说,新的时代背景也隐含着重大的机遇:律师队伍的急剧扩大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律协地位的突出为律师职业伦理的规范化执行提供了组织条件,而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与研究重要性的提升则奠定了研究力量。与此同时,律师职业伦理问题的中国化进程依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一步跟进。

  • 标签: 律师 职业伦理 行业管理 律师协会 失范行为
  • 简介:'国家品牌'已成为契合信息社会语境、具有价值导向的国家形象符号。基于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节点,中国国家传播需要能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建构国内与国际社会认可与赞赏的国家主体信息符号——中国国家品牌。习近平作为国家领导人对于中国国家品牌的特性以及中国国家品牌的传播有着深刻的认识,并有诸多表述,形成了系统清晰的国家品牌。中国国家品牌的特性是内生于中国发展过程演化而来的。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将中国发展过程精准概括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大阶段。习近平的国家品牌论述即中国站起来的国家品牌独立性、中国富起来的国家品牌高效性、中国强起来的国家品牌互惠性。

  • 标签: 中国国家品牌 品牌传播 独立性 高效性 互惠性
  • 简介:摘要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伦理思想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利于人与自然和睦共处,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进一步的促进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本文通过对生态伦理思想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讨论了生态伦理思想在城市规划建设当中的实际应用,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 标签: 生态伦理 城市规划建设,实际应用
  • 简介:自从巴门尼德区分“真理”与“意见”,追求“真知识”更成了希腊哲学自觉而坚定的努力,以致知识甚至成了伦理学的基础。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伦理学在理论上把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推进到了获得解决的临界点。但是,由于“自由意志”的缺场,希腊伦理学始终未能突破这个临界点。奥古斯丁在“绝对一元论”视野下,使恶的问题被转换为罪的问题,而罪总是包含着审判与惩罚。对这种审判与惩罚的正当性的追问,使“自由意志”进入思想现场,启动了更替伦理学基础并突破希腊伦理学所达到的临界点的进程。

  • 标签: 知识 罪恶 自由意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在为传媒业带来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伦理法规问题,如对数据的非法采集和过度分析,存在算法偏见,算法不透明,涉及隐私的数据保护缺位等。可以从法规建设、传媒应具备的责任意识和完善技术规避风险等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算法在传媒业的应用凸显了技术理性的优势,但却忽略了价值理性所提倡的人的主导性和价值观,人机协同推进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交融,有助于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健康发展。

  • 标签: 人工智能 新闻传播 新闻伦理与法规 数据保护
  • 简介:摘要自20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的先驱者赫伯特?西蒙提出“机器可以思考”的预言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以几何倍数的增长速度发展。尽管目前西蒙预言中具有独立认知的综合人工智能物还未实现,但人工智能在某些单一维度上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智能程度。人工智能正通过便携式智能设备、智能家电、智能家居等产品已经开始广泛进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人类与智能产品共处的时间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尤其是便携式智能产品的普及,对人际关系产生了质的影响,曾一度引发了关于智能产品伦理的持续讨论。智能产品引发的关于的伦理思考,首先体现在对传统家庭关系的冲击方面,这也是最早引发智能产品伦理讨论的方面。不同代际之间对于智能产品接受程度以及接受时间的不同,放大了原本就存在的代际间的沟通障碍。其次对于个人隐私的伦理讨论也甚嚣尘上。面对这些智能时代的新伦理问题,本文以通讯产品为例,通过从非智能时代到智能时代人与产品关系模式变迁的历史梳理、今昔对照,来呈现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新的伦理挑战或困境,并尝试着给出可能生效的解决之道。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