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1 个结果
  • 简介: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吸取多种思想资源,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正是独特而重要的思想资源。由于时代条件、科技水平和社会环境等差异,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现代转化是必然的要求。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现代转化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既能克服传统生态思想的局限,彰显其独特价值,也能赋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民族特色,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影响力。实现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现代转化,必须立足于现代、着眼于未来,实行传统文化的全面的现代转化,建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新型关系,适应现代生态经济要求,更好地理解并驾驭理性和科技。

  • 标签: 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 生态文明 现代转化
  • 简介: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生态的关切日益加深。本文立足中西方舆论对“中国模式”所作的正反两方面的表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若干主干价值和事实,对论题进行讨论。本文认为,漠视浸润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历史的、有意识的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对“中国模式”的竞争性置评终无可能揭示事实的真相。通过对西方“主流”学术思想的批判,本文指出中国发展生态其实就是邓小平称谓的“自己的模式”,如果进一步挖掘对其“是者”的认知,中国发展生态未必就不能成为一种确保全面性、常规性的经济健康、社会和谐、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的趋于至善(或人类公认为善)的人类发展取向。

  • 标签: 中国发展生态 社会主义 价值 事实
  • 简介:7月13日在长安大学召开,由陕西省哲学学会主办,长安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承办。来自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工程科技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共陕西省委党校、西安解放军政治学院等单位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 标签: 社会科学院 学术研讨会 生态哲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省委党校
  • 简介:20世纪后半期,人类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摆脱人类生存的困境,走向具有生态持续性的文明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实践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试将孔子和泰德·本顿的生态观加以比较,求同存异,发掘其中蕴含的积极因素。两者在对自然的解读上,强调自然的客观实在性,重视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阐发人与自然的息息相关性和密不可分性,强调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强调合理地支配和有限地利用自然,承认自然的极限。这些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标签: 生态观 适应自然 人与自然关系 自然资源的利用
  • 简介:毛泽东十分重视林业工作,这不仅体现在他的著作中,还体现在他同各方面人士的日常谈话中。他多次强调林业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林业生态思想,如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尊重规律、科学发展林业;林业与其他各业协调发展等。毛泽东的林业生态思想有力促进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对于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践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日常谈话 林业发展 林业生态思想
  • 简介:云南少数民族禁忌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体现着少数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智慧.本文通过分析云南少数民族有关动植物、山水、生产生活等的禁忌,揭示出云南少数民族多样性的禁忌背后所潜藏的哲学意蕴以及生态伦理价值,指出民族禁忌对促进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标签: 少数民族禁忌民族生存方式 生态保护 生物多样性
  • 简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初步形成了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中内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民本思维、精准思维、制度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全球思维等丰富的思维方法。综合运用这些思维方法,有助于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预见性、主动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对于切实推进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实践目标具有突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 标签: 习近平 生态文明建设 系列重要讲话 思维方法
  • 简介: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两种彼此独立的理论体系,基督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差异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但就生态智慧而言,二者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或相同之处。首先.二者在建构有机整体观念时都选择了同样的策略,即为宇宙万物预设一个共同的创生源头久而将人类纳入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二者对于人在自然中的定位也基本相同.使其既优于万物,又不脱离自然。最后,二者给人类在自然中安排的角色也颇为相类:基督教将人视为上帝委派的看管者,儒家则把人视为天地的辅助者。而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能做到既尊重人类的能动性,又可抑制其个性的过度膨胀;既能保障人类满足自身要求的正当权益,又可尽量避免生态失衡。

  • 标签: 基督教 儒家 生态观
  • 简介:环境正义是指当代人及其与未来各代人分享自然资源与环境利益的平等权利、,坚持环境正义原则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必然性、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根深蒂固、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认知局限及其难免的功利主义倾向、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等,实现环境正义面临着种种障碍。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现和消费观,健全利益机制,倡导自我实现的生活方式,加强全球通力合作,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才能促进环境正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标签: 生态文明 环境正义 困境 出路
  • 简介:生态雕塑是一个符合时代需要的全新观念,生态雕塑可以分为永久性生态材料雕塑、临时性生态材料雕塑两种形态,其中临时性生态材料雕塑是最具有生态性的雕塑形态。对其材料运用进行整理、分析与研究,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生态雕塑材料的特性,进而在雕塑创作中更好地运用材料。

  • 标签: 生态雕塑 材料 绿雕
  • 简介:从佛教圣地五台山的自身环境现状出发,根据生态旅游的内在要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五台山的宗教旅游的生态化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观点和看法.提出五台山生态旅游应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起来,努力构建草地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以及地质地貌生态旅游.

  • 标签: 五台山 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 简介:与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相比,后工业化进程是一场意义更大、范围更广、层度更深的社会变革运动。对于变革过程中的社会治理,人们通常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是自然演进,二是自觉规划。在工业化进程中,人们选择了自然演进而经历了长期的社会动荡,所以,在后工业化进程中,我们应当对社会治理进行自觉规划,以免人类陷入更大的危机和动荡,甚至走向毁灭。然而,目前的状况是,人类寻求合作的观念和呼声被淹没在了支持竞争的制度安排中,意图突破官僚制的组织设计仍维持着以往的中心-边缘结构,社会治理仍是以管理型政府为中心的。因而,在后工业化进程中自觉规划社会治理,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突破旧的制度框架和思维方式,建构起全新的政府模式,引导多元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通力合作。

  • 标签: 竞争 合作 边界融合 服务型政府
  • 简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休假制度的不断完善,静态的人文休闲旅游度假模式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南京白鹭湖别墅度假区以厚重的南京人文积淀为特色,在总体规划、人文效果以及生态考虑等方面综合设计。此设计为人文南京的城市环境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设计范例。

  • 标签: 人文景观 生态环境 度假区设计
  • 简介: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最突出的成就,就在于其成功的文学语言——北满地区方言的运用:运用其特有的事物名称、表达方式和歇后语等,使小说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其社会风气貌。不仅文学创作应借鉴其经验,学术论文的写作也应从中受到启发。

  • 标签: 《暴风骤雨》 黑土地 东北方言 歇后语 学术著作 周立波
  • 简介:关注和研究现实伦理问题,既是当代伦理学应用特征的表现,也是伦理学发挥其实践功能的必然要求。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城市,既是人类物质财富的集中地和人类精神文化的创新地,也是城市居民学习、工作、居住、娱乐的家园。毋庸置疑,城市规划与空间布局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抑或说与城市居民的美好生活休戚相关。显然,现代城市规划不仅是对城市空间的物质性规划,更是一种以决策——实施为导向的公共政策和以一定价值目标为前提

  • 标签: 城市规划 价值重估 伦理学 伦理反思 现代 批判
  • 简介:新时期蒙古族诗人继承古代蒙古族文学作品中的诗性审美精神,诗人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共同传承并补充建构草原风景审美体系。以此为基础,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蒙古族生态的依生美、竞生美、共生美三种生态审美范式的存在。他们是新时期民族生态美学的践行者。

  • 标签: 蒙古族 诗歌 草原 生态美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于19世纪40—50年代,集中体现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及二人合著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伴随着马克思恩格斯整个思想体系的日渐成熟,他们的生态文明思想也逐步走向成熟。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集中体现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之中。在《人类学笔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及若干书信中,晚年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多样性,进一步贯彻并丰富发展了他们先前的生态文明思想。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生态文明思想 形成发展轨迹
  • 简介: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地处贵州东北的梵净山,在现代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却始终保持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楚净山这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形态,主要得益于佛教在该地区的兴起、传播与发展。它是我国佛教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存的重要典范之一。

  •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 佛教文化 梵净山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现代工业文明 社会协调发展
  • 简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将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政治建设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文化建设要融入生态文明要素,社会建设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社会基础,在实践上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具体实践,提出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核制度、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以及多方参与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

  • 标签: 习近平 生态文明 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
  • 简介:1.问题的提出水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总人口数约有43万人,主要集中居住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的水族人民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为了适应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因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各异,创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具有浓厚民族风格和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些水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较高的竞技性,而且还表现出独特的水乡民间艺术风情。

  • 标签: 传统体育文化 水族 中国 原生态 传统体育项目 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