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1 个结果
  • 简介: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分别从指导思想、理念、原则、目标、实施保障等方面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 协同治理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中共中央国务院 社会主义制度 治理能力
  • 简介:将自然界当作"免费的礼物"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资本主义通过人为制造商品的短缺来增加私人财富,大自然在私利的驱使下遭到了掠夺性的开采。罗德戴尔悖论所揭示的就是公共财富和私人财富之间的矛盾关系。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超越资本主义制度。

  • 标签: 财富悖论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资本主义 生态破坏
  • 简介:本文从陈景元美学思想中析出其自然审美观照理念,并以此为依据推演出陈景元以自然适度为美的审美原则,通过对陈景元自然审美思想的探究和解读,对其彰显的古老生态智慧和对当代的现实意义予以阐释。

  • 标签: 陈景元 道教 美学 自然审美 生态智慧
  • 简介: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与传统发展观相比,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新型的综合发展观。它既是发展观,也是一种生态伦理观,“以人为本”蕴涵了生态伦理的人本精神,“协调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伦理有着趋同性。科学发展观中折射出的生态伦理精神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人与自然 生态伦理
  • 简介:城市景观更新对于城市的绿色、健康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将生态理念运用到城市景观更新设计中是必要的,因为它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景观更新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通过保护城市景观的生态完整性、更新利用废弃的城市景观空间、借助科技、使用绿色生态材料等方法去解决。只有将生态理念运用到城市景观更新设计中去才能更好地保护城市景观的生态环境,构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城市景观 更新设计 生态理念 可持续发展
  • 简介:<正>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逐渐成为全人类普遍面对和关心的现实问题。由于环境和生态的具体现实问题,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或社会和自然关系思想的研究要比我们国内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要早得多,深刻得多,而且各种观点、理论纷呈。下面分别述评以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易斯(WilliamLeiss)和本·阿格尔(BenAgger)为代表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美国学者霍华德·帕森斯(HowardParsons),德国学者瑞尼尔·格伦德曼

  • 标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资本主义制度 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主义研究 福斯特
  • 简介:生态文明不仅是一个关乎政治决策和社会政策的现实问题,在其深层概念结构上,它还是一个关于生态正义如何建构的政治哲学问题。从现实历史反思的角度看,所谓生态危机的发生本质上是数百年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与地球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一个必然结果;从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看,全部生态问题的起源都应该追溯到“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一现代规划。因此,对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学基础进行反思,需要将整个生态问题的根源和本质追溯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体制的政治批判,并对“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来满足自己需要”这一现代规划进行批判性的历史考察,具体涉及三个方面:一种合乎正义原则的自然概念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可能?科学技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方式及其限度何在?

  • 标签: 政治决策 生态文明 哲学基础 马克思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
  • 简介: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严峻事实,不仅威胁着广大农村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制约着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本文试图从伦理学角度解读这一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 标签: 农村生态环境 伦理向度 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现代化 可持续发展
  • 简介:'无'的本体存在状态,体现着人类本有的思维品性,并深层次地呈现着系统整体化的生态思维的特性.'无'呈现着自然本然性的存在,以及人在自然世界中生命体验的根本旨归,它是在超越和消融现实的'有'中,动态性地还原人与自然同生共长的生态化存在机理.'无'的内在韵味既蕴涵着中国人审美体验与审美理解中求'味'与'韵'的独有方式,更在体现生态审美意蕴的内在机理中审美化的运演生命活动的运动节律.

  • 标签: “无”性思维 太极思维 生生 化生 生态审美
  • 简介:承继《易传》《中庸》圣人参天地的观点,荀子进一步提出君子可以总万物,从而丰富了儒家人与天地关系的理论内涵。在荀子看来,君子有仁义、知通统类,从而能够总括、调理天地万物。君子总括万物的思想,涵摄的是人与自然万物相互友爱的平等关系,从而可以兼容人与自然适度平衡、和谐发展,以达到彼此共生的人类理想。荀子的这一思想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生态伦理价值。

  • 标签: 总括 参天地 理物 贵全 不害伤 相有
  • 简介:人类在解决了经济学意义上的生存问题的同时却带来了生态学意义上的生存危机。原因何在?乐观的人们会认为是由于我们的经济和技术还不够发达。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当然还有些较清醒的人看到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的不平衡和社会的非正义也是原因之一,因为这种不平衡和非正义影响

  • 标签: 《启蒙之后》 卢风 生态环境 文化内涵 自然主义
  • 简介:<正>"对早期马克思而言,与历史的理解直接相关的自然是人化自然……马克思明智地撇开了自然界(不是人化自然)".这番话取自乔治·利希坦的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批判的研究》。(1961年第1版)虽然利希坦不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在这里他的观点与他写作时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的观念却没有区别。然而.这同一观念被今天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义者看作是荒谬的。对马克思在生态讨论方面的贡

  • 标签: 马克思主义者 生态学 唯物主义 李比希 恩格斯 资本主义社会
  • 简介:我国学术界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存在三种研究视阈,即把生态马克思主义看作一种后马克思主义流派,把生态马克思主义看作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学关注的结果,把生态马克思主义看作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底蕴的生态学理论。本文在分析上述三种不同研究视阈的理论得失的基础上,阐发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应有的致思方向。

  • 标签: 生态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理论研究
  • 简介:周秦时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当时频繁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使当时统治者在生态治理上形成了特有的治理文化和方式,并对中国古代及后世生态伦理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生存危机,周秦优秀传统生态伦理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现代价值:优秀的学术传承、独具特色的生存智慧、普适的文化价值取向、处理生态关系的合理维度、超越与整合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学认识思路及新的治理理念和制度参考。

  • 标签: 周秦时期 生态伦理文化 生态治理 生态文明
  • 简介:民生问题既是关乎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现实问题,也是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努力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不断保障民众生态权益,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需要,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必须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优化“五位一体”布局,将生态民生建设置于突出位置。要大力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筑牢生态民生建设的制度保障。要积极培育生态文明意识,营造生态民生建设的良好氛围。

  • 标签: 生态民生 生态文明建设 “五位一体”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跃迁的发展大势和客观规律,从全球视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多次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将以最大的决心和最积极的态度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应对共同挑战,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全球治理与国际环境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这些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

  • 标签: 习近平 全球视野 生态文明 生态安全
  • 简介:人类文明已超越工业文明而走向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态文明的语境下解读生产力,生产力的内涵应是人与自然的双边关系,生产力的结构应是人与自然的双元体系,生产力的功能应是人与自然的双向变换,生产力的标准应是人与自然的双重尺度。

  • 标签: 生态文明 生产力 人与自然 人类文明
  • 简介:"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观念之体现,在近现代的研究中经历了宗教神秘化解释、理性文本化解释、审美与伦理化解释、生态维度解释的存在论转化历程,反映了作为世界观的天人合一原初观念在被赋予现实指向后逐渐转向方法论的整体趋势。众多学者在对天人合一的生态化解读路径的问题上产生了诸多问题与争鸣,集中于天道与人道关系问题、国学传统的生存体验与精神境界问题、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矛盾问题、反生态化解读天人合一问题。在学者们针对天人合一的生态化解读问题进行反复讨论的过程中,生态方法论原则逐渐成为未来研究的关键领域,其初步表现为非认识性、同感性、可持续性、伦理规范性、双向适应性几种特征,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建设性的指导思路。

  • 标签: 天人合一 生态理念 主客二分 生存体验 生态方法论
  • 简介:太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与发展,大多与晋商文化息息相关,后太谷诸多文化要素均围绕着晋商文化组成了文化有机体,形成了完整的地方文化生态区域。以太谷晋商文化为核心的地方文化,承载它的载体是太谷的古城,是大宅院、古民居,是那些林立于乡间的寺庙建筑,丰富的文化与建筑空间相融合,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调查显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保护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由于操作上的需要,将原本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文化生态人为地加以切割,分段、分区、分对象地施以"保护",这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化和碎片化,其结果往往顾此失彼。

  • 标签: 太谷 非物质文化 遗产 晋商
  • 简介: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首次召开全国性的、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大会,意义重大。首先,从国家层面,说明国家已经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其次,从社会层面,生态环境已经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全社会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 标签: 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思想 实践 道教 国家战略 环境保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