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本例是由适应不良引发的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师通过倾听、理解、共情等技术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和相关资料,从而对求助者的情况进行鉴别诊断,找出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被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与求助者协商,共同制定了咨询目标与方案,使用合理情绪疗法和放松训练进行咨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标签: 一般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放松训练
  • 简介:这无疑是一场悲剧。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因为责怪母亲干涉自己“人生的选择”,最终挥刀捅向生他、养他的母亲。

  • 标签: 望子成龙 悲剧 名牌大学 毕业生 母亲
  • 简介:本文是一例中学生失恋厌学的来访者的咨询案例报告。来访者是高中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近两周时间内出现以下症状:脾气暴躁、情绪低落、失眠。该来访者自知力完整,失恋后不去上学,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咨询室。咨询师根据来访者的情况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整个过程以转化不良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建立新的认知与行为模式。经过六次的心理咨询,根据来访者的自我评估和他人反映,心理测验结果和咨询师的评估,不良情绪明显缓解,睡眠状况显著改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本案运用了认知一行为疗法.对改善来访者的厌学心理和不良情绪转变有相对显著的效果。

  • 标签: 中学生 失恋 厌学 一般心理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
  • 简介:实践思维方式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即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去看问题,既要看到"对象、现实、感性"作为客观存在,有其自身的本质和规律,更要看到"对象、现实、感性"是人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因此,实践思维方式的思理路是,把对象当作主体实践对象化的结果或主体未来实践改造的对象,具体考察在主体改造客体的对象化过程中所发生的主体自身与其实践之间、不同主体实践之间以及主体实践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 标签: 实践思维方式 致思理路 相互关系
  • 简介:《掌中论》和《取假设论》是陈那前因明时期的理论探索阶段的两部重要著作,体现了陈那有关认知对象的思想的早期发展。陈那在《掌中论》中引入了“假设”的概念,并在《取假设论》中详尽剖析了“假设”的本性。在后一著作中,“假设”被认为只有在它与其他假设的关联中才可言说。这已蕴含了陈那晚期“他者之排除”的反建构的意义理论。但由于阿毗达磨佛教的影响,此时的陈那尚未走出假实之辨的理论模式,尚未提出自相、共相的截然两分。此外,陈那的《观总相论颂》首次以“不相离性”来概括语词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因此,可将它的写作确定为《正理门论》和《集量论》之间。通过梳理陈那前因明时期的著作和思想发展,就能说明陈那后来建立的因明一量论体系采取了一种反建构的立场。正是这一思想立场,使佛教因明一量论有别于以往的佛教哲学,成为一个独立、全新的传统,并促成了中晚期佛教哲学的“知识论转向”。

  • 标签: 取因假设 陈那 他者之排除 阿毗达磨佛教
  • 简介:列宁《哲学笔记》的辩证法,主要是在黑格尔《逻辑学》与马克思《资本论》双重语境互动中所形成的关于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一”的辩证法。由于不理解列宁的“三者一”的辩证法思想,不仅造成了把辩证法当成“实例的总和”和“抽象的方法”的“两极相通”,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变成朴素的辩证法和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变成直观反映论的“双重还原”,而且特别是导致了把列宁的辩证法归结为与“实践论的辩证法”相区别的“认识论的辩证法”,从而曲解了列宁的“三者一”的辩证法。因此,在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是深化对列宁《哲学笔记》的“三者一”的辩证法思想的理解。

  • 标签: 《哲学笔记》 辩证法 认识论 逻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