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5 个结果
  • 简介:论述了敦煌石窟彩绘艺术颜料的研究背景、科学分析方法和结果.并根据史料所载以及现代科学的实际勘探考察,结合颜料的科学分析,对敦煌石窟艺术所用的朱砂、铅丹、赭石、绛矾、雄黄、雌黄、密陀僧、金粉、金箔、石绿、铜绿、石青、青金石、群青、铅粉、石膏、白垩、云母、二氧化铅等主要矿物质颜料的化学成分、应用及其产地进行了探索.

  • 标签: 敦煌石窟 彩绘艺术 颜料应用 产地
  • 简介:通过对龙游石窟砂岩胶结泥质中粘土矿物-蒙脱石的性质和结构特征;岩石中各类矿物在水中溶解度的变化;岩体与水反应的表面积,即岩石的孔隙率;与其相作用的水的化学性质,特别是水的pH值变化等方面的测试研究,证明被淹没在水下的石窟砂岩洞室相对较稳定.但洞室的水被抽干后,由于水环境的突变以及随后环境湿度的频繁变化,大大加速了洞室的风化.

  • 标签: 石窟 砂岩 蒙脱石 风化 稳定性
  • 简介:《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简称,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流行的经典之一。它在南北朝时期有多种译本,其中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华经》最受欢迎。《法华经》认为大乘是佛教的惟一法门,强调众生通过自己的觉悟而获得佛性,并指出了许多方便法门,任何人只要护持、诵读、书写《法华经》就可能成佛。因此,《法华经》得到了广泛传播,具体体现为以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为题材的作品在石窟中普遍出现。炳灵寺石窟第169窟、184窟有释迦、多宝题材壁画,第2窟、125窟、126窟、128窟、132窟、144窟有北魏时期释迦、多宝题材的石雕造像。

  • 标签: 《法华经》 释迦 多宝并坐题材 炳灵寺石窟
  • 简介:天都山为宁夏第四高峰,又称西华山,位于海原县西安乡境。今山中有大小石窟9处,其他为地面建筑,共计20多处(不含丹房)。其中有儒教1处(大成殿),佛教4处(有观音、如来、菩萨等),剩余为道教场所,有老君、玉皇、真武、三清、龙王等。

  • 标签: 石窟 龙王 寺庙 探源 儒教 佛教
  • 简介:栖霞山石窟南朝洞窟约始凿于5世纪末期。南齐时期流行露胸通肩式佛衣,出现上衣搭肘式佛衣;齐梁之际延续露胸通肩式佛衣,出现通肩式和中衣搭肘式佛衣;萧梁时期以中衣搭肘式佛衣为主。栖霞山露胸通肩式和通肩式佛衣可能与东吴至西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随葬品上贴饰的佛像服饰有关,上衣搭肘式佛衣的源头可寻向前后秦时期的长安地区。大约自北魏迁都洛阳至北朝灭亡这段较长时期中,栖霞山南朝佛衣类型流行于北朝域内,其中,露胸通肩式佛衣主要流行于青徐地区,中衣搭肘式、上衣搭肘式、通肩式佛衣主要流行于晋冀地区,露胸通肩式和通肩式佛衣主要流行于甘宁地区。

  • 标签: 栖霞山石窟 南朝 佛衣类型
  • 简介:<正>石窟风化是指在露天状态下,由于太阳照射,温差变化、空气中有害气体以及水的作用,通过化学、物理等综合作用使石窟造像、石窟刻文和石窟壁画等文物逐渐由坚硬变为疏松,由清晰变为模糊,以至脱落、崩塌、退色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自八十年代以来,石窟科技保护工作者对炳灵寺石窟乃至甘肃其它石窟的防风化研究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可行性探索。在防风化材料的研究、选用以及实践过程中付出了一定的心血。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大的。由于条件及技术设备力量的限制,只能从温差变化的角度,通过肉眼对造像风化现状及

  • 标签: 岩石 炳灵寺石窟 温差变化 破坏程度 剧烈变化 防风化研究
  • 简介:南响堂石窟损坏形式和保护设想次立新南响堂石窟位于邯郸市西南45公里,峰峰矿区纸坊鼓山南麓,滏阳河北岸,隔河与彭城镇相望。石窟始凿于北齐,隋唐两代又于洞窟内外雕凿小龛,宋金时期也开凿不少窟像。现存北齐时期的主要洞窟7个,分上下两层(图1、照1)。明清时...

  • 标签: 损坏形式 云冈石窟 石窟保护 石雕 降尘量 采石爆破
  • 简介:石窟寺现存大小窟龛296个,其中石雕造像2126尊,唐代造像约占整个窟群的三分之二,222窟是唐代开凿的规模较大、造像最多、保存较完整的一个洞窟,堪为唐代石雕艺术的珍品。

  • 标签: 北石窟寺 造像艺术 石雕造像 唐代 艺术风格
  • 简介:本文是首次对敦煌石窟壁画儿童图像系统考察的简报。莫高窟和榆林窟中有关儿童图像的资料非常丰富,时间从北朝延续至宋元。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里,儿童图像风格大体经历了简略、细腻、程式化的过程。佛传故事、本生故事、经变是儿童图像的主要绘画依据。众多儿童图像,反映了中古时期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一部中古儿童生活史。

  • 标签: 敦煌 儿童 石窟
  • 简介:云冈石窟的金代修建工程辛长青(《北朝研究》编辑部)笔者曾就云冈石窟的辽代修建工程作过一番粗浅的探索。继契丹人之后,女真人对云冈石窟也作过修建。本文试图就云冈石窟的金代修建工程也作大致探讨。如:金代云冈石窟的外护工程的经过并如何与今日云冈石窟对照;金代...

  • 标签: 修建工程 金代 女真人 武州山 金熙宗 宗翰
  • 简介: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窟顶藻井音乐图像中包含着许多乐器,这些乐器呈中心对称式排列,是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的组合,是传统乐器、外来乐器和佛教法器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外音乐的交流融合及北魏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

  • 标签: 龙门石窟 宾阳中洞 音乐图像 乐器
  • 简介:本文结合《茶经》等文献记述,对河北宣化辽墓壁画中所见之茶具作了考辨,并对其时北地饮茶之俗的流播、自身的地域特色及古人的"一器多用"现象作了探讨。

  • 标签: 辽墓壁画 茶具 《茶经》
  • 简介:墓葬的处理方式是在宫室建筑的启示下发展的。高句丽壁画墓内出现了大量的斗棋图样。本文通过对高句丽壁画墓上斗棋的分析及其与中原斗棋形式的比较,探寻高句丽斗棋形式的演进特点。

  • 标签: 斗栱 高句丽 中原 壁画墓 影作木构
  • 简介:克孜尔石窟第118窟在龟兹石窟中是非常特殊的一例。通过图像分析,本文重新考证了其中一幅重要壁画的主题——“须弥山上的欲天宫”,并就该石窟其余相关壁画的图像构成提出了新的观点。

  • 标签: 克孜尔石窟 阿修罗 魔王 龟兹
  • 简介:2001年11月,山东省在修建滨(州)淄(博)高速公路淄川段建设工地上,发现了一座清代墓葬,该墓虽然只随葬有顺治、康熙时期的铜钱,但却发现了一批保存较为完整的壁画。这批壁画内容丰富,画面清晰,笔画细腻,色彩鲜艳多姿,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山东省博物馆领导闻讯后,立即组织馆内有关文物保护技术人员赶赴发掘现场,对壁画进行了揭裱性保护。

  • 标签: 壁画 揭裱 收获 学术研究价值 文物保护 高速公路
  • 简介:本文从多角度反思《大荒经》从图文到书籍的转变过程,认为其内容看似荒诞,实为对于一种立体结构的描述。其中的海是指象征性的圜水,海内、海外和四海均据此而来。作者推测《大荒经》所描绘的立体结构为复式几何形、门在北,是象征天圆地方的原始宇宙观的建筑,经文是对该建筑结构和壁画内容的系统描述。作者进而通过对宗庙建筑史的考察,并根据历史通则比对其他文明体系,得出结论认为该建筑实为性质类似西方万神殿的百神庙——商代大社。本文首次对素来被视为荒诞无稽的《大荒经》做出了相当完满的解释。

  • 标签: 大荒经 天圆地方 冢土 东夷文化 万神殿 左祖右社
  • 简介:客家传统民居壁画是在迁徙中形成和产生的,其根植于民族文化,深嵌于客家文化心理之中,并随历史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它在装饰和美化客家人居环境的同时,还反映了客家的民俗文化特点,甚至还起到教化的作用。

  • 标签: 客家民居壁画 装饰作用 审美要求 民俗特点 教化功用
  • 简介:当代壁画壁画创作在多种尝试与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意识的增强和学科交叉的广泛性使壁画创作风格的多元化探索具有创新和自觉的意义。壁画与建筑的对应关系是几代壁画家都在研究的课题,本文对壁画的类型进行了分析,并就不同的建筑结构对当代壁画创作的影响进行总结和归纳。本文的要点是:对壁画装饰手法在不同的建筑类型上运用的概括,对壁画与建筑环境的关系基本上呈现出的几种对应方式的归纳,对那些受建筑结构制约而产生出来的墙面,本文认为壁画的设计必须因势利导地顺应各种具体结构形态,与建筑实体表面相吻合,同建筑的结构逻辑之间保持内在的联系。对当代壁画创作中如何与建筑环境的协调提出策略性的思考。

  • 标签: 壁画 建筑环境 建筑类型 结构互补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