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敦煌,是位于中国甘肃河西走廊上物产丰富、极富魅力的一大片盆地。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域通商的咽喉之地,东临奇兀峻伟的三危山,西靠浩瀚无边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 标签: 敦煌莫高窟 塔克拉玛干沙漠 河西走廊 西域
  • 简介:汉唐雄风吹拂着敦煌,丝路驼铃吟咏着敦煌。“敦,大也,煌,盛也。”今日的敦煌故城已是一片败壁残垣,玉门阳关,故址萧然。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却使之焕发出令人夺目的光华。

  • 标签: 敦煌莫高窟 甘肃 佛教艺术 石窟艺术 石雕
  • 简介:敦煌,今天世界上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部,与西域之罗布泊接壤。敦煌之名,大约在月氏、匈奴游牧河西时就存在了,由张骞在公元前138年首次出使西域时得知,所以也就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中:

  • 标签: 敦煌 莫高窟 沙州 河西走廊 罗布泊 公元前
  • 简介:  敦煌莫高窟,我去过许多回了,最难忘的还是第一次去时的经历.  1979年,我的"右派"问题得到了改正.当时我在甘肃省歌剧团任编剧;1980年,被选为甘肃省文联委员和中国作家协会甘肃省分会常务理事;心情不一样了,想出去长点儿见识,做点儿学问,当年10月,我向作协分会提出想到久已向往的敦煌莫高窟去一趟.  ……

  • 标签: 敦煌莫高窟 月记 莫高窟月
  • 简介:莫高窟敦煌最具盛名的景点,它的壁画驰名中外,总面积有4.5万平方米,若把这些壁画以一平方米的宽度横向排列,长度可达45千米。莫高窟是一座博大精美、无可比拟的历史画廊,也因此人们喜欢把它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莫高窟的每一幅壁画都呈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而且这些壁画不只画在洞窟的四壁上,还画在洞窟的穹顶上。画的内容有的是佛经故事,有的是山水建筑,有的是劳动人民劳作的场面。这些壁画吸收了西域各国的文化特色,是中西方艺术融合的结晶。

  • 标签: 敦煌莫高窟 壁画 佛经故事 劳动人民 文化特色 艺术融合
  • 简介:<正>莫高窟现在存洞492个,在位置分布上,各时代洞窟有相对集中的明显趋势。最早的一组北凉窟(第268窟、272、275窟)聚集在崖面中段,踞现今地表约十几米。(据考古材料证明,时代越早的,居地面越低。)这组窟视野开阔,阳光充足,是崖面的“黄金区域。”以后的北魏、西魏窟基本上是紧挨这组窟向南、北横向发展。北周、隋、唐时代也大至按此规律开凿洞窟。五代以后的洞窟主要集中于崖面下层及南、北两头。此外,由于崖面有限,有部分窟是“见缝插针”。因此,各时代洞窟交错分布,按时代编号检索不便,所以,各种编号皆按现存各窟分布位置,南北、上下方向为序编号。

  • 标签: 敦煌莫高窟 伯希和 敦煌文物 崖面 敦煌石窟 千佛洞
  • 简介:现在能够看到的五幅白衣佛图,分别绘于莫高窟五个洞窟中,这些洞窟皆为中心柱窟,建窟时间为北朝时期。穿着白色袈裟的如来佛坐像,这在中国其他地方还未发现。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滨田瑞美考证后发现,白衣佛具有三个明显特征:袈裟、身体皆白色;说法相,坐在草座上:住在山中石窟内。白衣佛图全部绘于中心柱窟后壁中心,被干佛围绕,这个显著特征对理解自衣佛的意义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专家研究基础上,滨田瑞美认为,探索白衣佛的意义,关键是白色。因为白衣佛除了袈裟以外,身体也是白色的。但据有关佛教经文记载,如来的身体是金色的。

  • 标签: 白衣佛图 敦煌莫高窟 中国 佛教 宗教信仰
  • 简介:敦煌莫高窟彩塑构成了石窟艺术的主体,壁画是围绕彩塑的延伸。但彩塑造像题材单一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这些成为了彩塑研究成果较少的客观因素。彩塑研究的起步是伴随着内容总录和图版资料的整理公布逐渐展开的,起步虽比敦煌文书和敦煌壁画研究晚,但发展迅速,成果也涉及彩塑研究各个领域,研究敦煌彩塑对于更深入理解莫高窟艺术发展规律和透析社会文化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莫高窟彩塑 造像特征 艺术风格
  • 简介:1964年10月16日,在中国西部.距离丝路名城敦煌几百公里的罗布泊上空,升起了一朵震惊世界的蘑菇云。“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当电波把这一特大喜讯传到中南海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兴高采烈,心潮澎湃。但不一会儿他又浓眉紧锁,一语不发,像在沉思着什么重大问题。他严肃地在办公室踱来踱去,好久之后才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马上让国家文物局的王冶秋同志和敦煌联系,问一下敦煌人民受到影响了没有?莫高窟损坏了没有?”

  • 标签: 敦煌莫高窟 周恩来 轶事 保护 关心 原子弹爆炸
  • 简介:敦煌莫高窟是人类艺术史上的奇迹.通过考察,领略到了莫高窟艺术的辉煌及其绚丽的画面效果.本文着重研究分析了唐代莫高窟壁画的艺术特点,表现技法和制做特点.

  • 标签: 莫高窟壁画 表现技法 形式
  • 简介:敦煌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广阔的艺术天堂,其中的莫高窟壁画作为艺术瑰宝令后人望尘莫及。本文在了解并研究了关于莫高窟壁画艺术特点的同时,力求继续挖掘敦煌这座辉煌的艺术宝库,发现其更多更美的艺术瑰宝。

  • 标签: 敦煌 艺术 壁画
  • 简介:本文通过对新近才陆续披露的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考古资料的简要评述,说明其在敦煌学研究中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也从目前学界的研究状况出发,指出了莫高窟北区石窟资料研究的前景与存在的问题.

  • 标签: 莫高窟北区石窟 资料
  • 简介:通过对敦煌莫高窟装饰图案的研究现状作较为全面的梳理,发现学界在此领域所运用的研究视角与方法主要有四种:考古类型学、社会学、艺术学和宗教学。在论述此四种研究方法的价值基础上,根据各方法的优劣,提出运用交叉学科及心理学、人类行为学等新方法对莫高窟装饰图案进行再探索。

  • 标签: 莫高窟 装饰图案 艺术研究
  • 简介:藻井图案是敦煌莫高窟装饰图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各个时期的政治体制、经济基础、文化内涵、民族信仰及审美观念的不同,藻井图案的结构和形式在不同时代所呈现的样式是不同的.追溯藻井图案的演变历程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从十六国至元的装饰图案发展状况,有助于更全面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源流.

  • 标签: 敦煌莫高窟 藻井 装饰纹样
  • 简介:为说明敦煌莫高窟第85窟颜料目前所处的状态,用色度计和CIE1976年表色系统进行选点监测,并进行X-衍射分析.分析、监测结果表明,第85窟颜料有7种颜色,其中绿色颜料是最稳定的一种.颜色的色度值不仅反映了颜料当前所处的状态,而且对了解古代画师调色、技法、配比等提供一定的线索.这些信息对保护修复有指导性意义.

  • 标签: 敦煌 莫高窟 颜料 色度 X—衍射分析
  • 简介:敦煌莫高窟文物具有唯一性和脆弱性,干燥环境是壁画和塑像长久保存的保障,降雨是病害发生诱因。为了弄清降雨对文物的损害机制,本研究通过气象监测数据分析和野外人工降雨模拟试验,分析莫高窟降雨分布特征和窟顶戈壁降雨入渗和产流规律,为开展洞窟内壁画病害发育机理分析和实施莫高窟洪水风险预控提供理论依据。25年气象监测数据分析表明,莫高窟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39mm,集中在5~8月,降雨类型主要为微雨和小雨,频现大于76%,大雨及暴雨均为突发性强降雨,频现仅为1.5%,常常伴随区域洪水的发生。降雨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当平均降雨强度0.75mm/min,降雨历时160min时,入渗湿润锋迁移至深度80cm左右即趋于平衡。但是,高密度电阻率探测表明洞窟地层2~3m处,水分饱和度可达60%左右,极易带动可溶盐向壁画地仗层富集,致使病害发生发展。经计算,窟顶戈壁径流系数0.016,产流能力非常低。区域洪水主要来源于莫高窟周边戈壁及野马山地带降雨汇流。

  • 标签: 莫高窟 降雨 入渗 产流 电阻率
  • 简介:莫高窟也叫“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方,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它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南北长约一千六百多米,排列错落有致,十分壮观。莫高窟最初开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前秦一朝。说起莫高窟的开凿,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 标签: 敦煌莫高窟 甘肃省 石窟 十六国时期 千佛洞 敦煌市
  • 简介:【摘要】本文选择敦煌莫高窟文化为研究对象,探寻在现今的数字传播背景下敦煌莫高窟文化的传播现状。通过总结敦煌莫高窟文化传播模式的主体、内容、形式等特征以为中华民族文化,尤其是丝路精神的传播提出策略建议。

  • 标签: 敦煌文化 传播路径 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