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兽药中氨基糖苷类残留是目前动物源性食品的重要安全问题之一。食品中氨基糖苷残留量的检测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食品基质中痕量兽药残留的检测依赖于有效的前处理方法和先进的分析仪器。阐述了氨基糖苷类兽药的研究背景和现状,以及国内外氨基糖苷类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和预处理方法,如液相色谱质谱法、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和分析的免疫分析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为动物源性食品中氨基糖苷类药物残留监测提供参考。指出SPE是最有前途的前处理方法,质谱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仪器的小型化是检测仪器的发展趋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标本不同处理方式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将2021年6月-2022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者100例纳入研究,均抽取空腹静脉血8ml分装在1、2、3、4号试管中各2ml,并对血液标本进行不同处理,然后对比检验结果。结果 1、2号试管,3、4号试管中血液标本生化指标检验结果对比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血液标本 处理方式 临床生化检验
  • 简介:摘要: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其在医学成像中的应用是通过各种成像设备获得的医学成像,在数字化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改进和转换,从而突出了有益于医学诊断或治疗的图像处理技术。医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图像诊断,而且有助于更精确的治疗。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主要应用于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波成像等。如今,数字图像处理科技被广泛应用,其在成像学科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 标签: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医学影像 图像压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R边缘增强图像处理技术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86例疑似肺结核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DR技术,研究组应用DR边缘增强图像处理技术。结果研究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肺结核伴发症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DR边缘增强图像处理技术在肺结核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并且还可有效检出肺结核伴发症,值得应用。

  • 标签: DR边缘增强图像 肺结核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骨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策略,强调了术前评估、术中管理和术后护理的重要性。通过术前全面评估患者状况、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精确手术技巧,以及术后及时的疼痛控制和早期活动,可以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文中还讨论了感染、深静脉血栓、神经损伤等常见并发症的处理方法,以及多模式镇痛、营养支持和心理护理在术后恢复中的作用。文章指出,通过综合预防措施和科学的处理方案,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 标签: 骨科手术 围手术期 并发症 预防 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现有的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标记方法(双标)的改进,探索一种稳定且易于辨认的显色方法,便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肺腺癌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分布情况。方法改进的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染色分别使用二抗链接的碱性磷酸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作为底物显色酶,底物分别选用固红(AP-Red)和二氨基联苯胺(DAB),在显微镜下次序控制双标显色,观察肺癌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标记中第一标记AP-Red的红色与第二标记DAB的棕黄色反差大,背景低,易于分辨。两种颜色标记的同一部位呈现砖红色,易于表示双标部位。统计显示在肺腺癌组织标本中,以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为主,约占80%。结论改进后的显色系统建立了简便、可靠的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标记新方法。标记结果可以清晰稳定显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肺腺癌组织中分布情况,便于进一步研究其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标签: 肺腺癌肿瘤 巨噬细胞 化学双标染色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应用在甲状腺肿瘤诊断价值。方法:以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疑似甲状腺肿瘤患者当作对象,所有患者分别进行放射免疫测定技术诊断与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诊断,结果和病理学诊断进行比较,对比诊断准确率。结果: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诊断准确率、敏感度与特异度均高于放射免疫测定法,P

  • 标签: 生化免疫检验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 甲状腺肿瘤 诊断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诊断气管憩室患者时采用多层螺旋CT(MSCT)及后处理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2019年6月到2021年5月期间我院诊治的气管憩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共计4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观察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腮风疫苗预防接种常见的异常反应及处理方法探讨。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我院接待的麻腮风疫苗预防接种儿童98例,分为两组,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研究组选择综合护理。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麻腮风疫苗预防接种的应用效果更加显著,可以有效降低异常反应的发生频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麻腮风疫苗预防接种 异常反应 处理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网状纤维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显示肿瘤细胞及间质成分中的应用。方法选用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已作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证实诊断的乳腺、肺、肾、胃、膀胱、淋巴结、软组织等器官肿瘤组织石蜡块共30例,重新包埋,切片厚4μm。进行网状纤维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验。结果上皮来源肿瘤主质和间质分界清楚,癌细胞常形成细胞巢,压迫周围网状纤维,癌细胞巢常被网状纤维包裹,形成大小不等的巢状,条索状结构,巢内癌细胞不产生网状纤维。结论肿瘤的间质成分反应程度是随着肿瘤的发展而发展,网状纤维的形态变化与肿瘤分化程度和生长方式有关。增生的网状纤维对癌巢形成的包裹状态,提示网状纤维增生可能是机体对病灶的防御性免疫反应。

  • 标签: 网状纤维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肿瘤细胞及间质成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法对乙肝病毒血清学的检验效果。方法:以100例乙肝患者为我院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组,给予对照组(50例)应用酶联免疫法检验,给予实验组(50例)应用化学发光法检验。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阳性率为62.00%,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的定性、定量检测率分别为60.00%、52.00%、24.00%、42.00%和60.00%,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化学发光法对于乙肝病毒血清学的检验效果更加显著,更加有利于诊断准确率的提升。

  • 标签: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 乙肝病毒 血清学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在乙肝病毒血清检测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于2017年11月-2018年11月经我院检查确诊为乙肝病毒的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血清样本给予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血清检测,观察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血清阳性检出率以及血清定性定量情况。结果化学发光法的血清阳性检出率为97.50%,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清样性检出率的81.25%;化学发光法的血清定性定量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P<0.0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于酶联免疫吸附法,将化学发光法应用到乙肝病毒血清检测中的血清阳性检出率更高,且检测结果更具代表性,对临床早期发现乙肝病情表现并实施对应的治疗措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乙肝病毒血清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妇科疾病诊断应用电化学发光检测性激素六项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门诊收治的150例患有妇科疾病的女性患者(子宫异常出血组、月经不规则组、闭经组),再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人员50例女性为对照组,均进行电化学发光检测性激素六项,分析临床诊断效果。结果:子宫异常出血组、月经不规则组、闭经组性激素六项指标水平和对照组相比具有较大差异,且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疾病诊断应用电化学发光检测性激素六项效果显著,有利于区分子宫异常出血、月经不规则、闭经,临床效果理想。

  • 标签: 电化学发光 性激素六项 妇科疾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优化的入院处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试验设计,选择2022年4月至2023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将接受优化的入院处理流程,对照组将接受常规入院处理流程,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护理。结果:实验组在疼痛缓解、心血管指标改善和住院时间等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实验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心血管指标(如心率、血压)也得到更好的控制。此外,实验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的入院处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通过全面评估病情、个性化护理计划的实施以及及时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心血管指标,并缩短住院时间。该流程还为患者提供情绪支持和教育指导,有助于促进康复和生活质量。

  • 标签: 入院处理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