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张爱玲小说和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的叙事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叙事艺术的角度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两者在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叙事主体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同时也因创作个体的不同而存在一些差异性。

  • 标签: 张爱玲 紫式部 叙事艺术 比较
  • 简介:源氏物语》中有大量关于"唐物"以及唐文化的描写。分析作品对唐的关注和意识,可以看出作品把"唐"(中国)作为一种权威和理想美,与此同时更为关注"和"(日本)的存在,往往将"和"与"唐"进行对比,并强调"和"的亲切感。"唐"与"和"形成了复杂的多重对照,而这也是《源氏物语》的审美意识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地方。

  • 标签: 源氏物语 “唐物” 唐文化 唐意识 中国形象
  • 简介:<正>一表面看来,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巨著《源氏物语》,无疑是一部以男性为中心的作品。然而,一经深入分析我们便可悟到,紫式部人物塑造之重点,创作之要旨,似不在须眉而在裙衩。这部以风流公子猎艳史串连起来的长篇,着意展示的是贵族制度下妇女的悲剧命运,小说中女性群象整体的份量与意义,也大大超过了男性主人公。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一部女人为女人而作的、女人为女人鸣不平、呼唤人的地位和尊严的划时代巨著。以这个角度来透视其

  • 标签: 悲剧命运 人物塑造 女作家 女性形象 贵族 婚姻制度
  • 简介:<正>物语文学的产生是日本文学史的一个重大转折,也是向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物语一词,要从“语”这个词说起,它是将发生的事向人仔细讲说的意思。“物语”便成了故事、传说、传奇之类的词。物语文学产生于十世纪初,起先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虚构物语,如《竹取物语》和《落洼物语》,它是将民间流传的故事增大了它的虚构性,加以润色,提炼成完整的故事,具有传奇的色彩。另一类为“歌物语”,如《伊势物语》,很与我国的“本事诗”相近似,它以和歌为主,和歌和散文结合,互为补充。这两类物语都是脱胎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向独立的故事发展的一种文学形式。

  • 标签: 物语文学 民间传说 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 艺术特色 日本文学
  • 简介:日本镰仓初期古文献《松浦宫物语》对长安郊外的构想,是以“海外-仙山”这样一种复合景观为主基调,将长安描述成一座海岸都市。这种构想的源头既可向上追溯至遣唐使时代日本的集体记忆,又可寻根于上代日本对中国神仙思想的摄取。物语作者对异域帝都的浪漫想象,折射了平安末至镰仓初期为战乱所笼罩的日本知识阶层将遥远的中国想象成政治乌托邦的思想史背景。

  • 标签: 神仙思想 《松浦宫物语》 长安 异国想象
  • 简介:<正>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 标签: 凤凰台上忆吹箫 景语 千万遍阳关 秦楼 欲说还休 李清照词
  • 简介:两年前在寒假的书房里看完张翎的《阵痛》,是凌晨两三点钟。上官吟春的娘家与藻溪之间的二十里地,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路,书里没有详细描述。只知道有一座庙,让吟春在日本飞机轰鸣的余响里惊慌失措地躲了进去,大小足以容纳一具棺材和“那一个”,以及那几个日本兵。后来发生的事情之所以能够那样发生,这条路本来的荒凉不难推想,鬼子蹬过之后愈发没了人迹,更不难推想。这座庙的结构和样式是模糊的,而其存在却很真实,真实到成为“上官吟春”一步步变成“勤奋嫂”的转折点;环绕着这座庙内外的幽暗、惊惶、痛楚,以及被命运催逼的不由自主也是真实的,不仅真实,而且强势,以至于一路贯穿了陶家老屋、老虎灶,始终弥漫于孙小桃和宋武生的人生道路上。

  • 标签: 张翎小说 女性群像 流年 物语 人生道路 日本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