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信用卡消费者的隐私权是在传统隐私权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隐私权,与传统隐私权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具有财产属性,因而极易受到侵犯.20世纪以来,各国不断通过立法加强对金融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近年来,我国信用卡消费者隐私权受侵犯的状况时有发生,但是,目前我国在对信用卡消费者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因此,有必要在借鉴欧美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对信用卡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的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我国信用卡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的相关立法.

  • 标签: 信用卡消费者 隐私权 法律保护
  • 简介: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是诚信建设的重要内容,包括信用法规制度体系、公共联合征信体系、信用服务市场体系、信用监管奖惩体系以及信用文化教育体系等方面。在国家拟推进以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四大领域为主体的信用体系建设,全方位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背景下,本文通过考察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相关实践,总结上海、浙江和湖南等省市的经验,提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值得关注的六个方面,包括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培育壮大行业协会、培育信用需求、建设广覆盖的统一联合征信系统、完善法律制度、强化信用意识,期望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所裨益。

  • 标签: 社会信用 征信系统 法制建设
  • 简介: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中的"持卡人"不仅包括信用卡申领人,也包括实际使用信用卡的人。在信用卡申领人将信用卡交付他人使用的过程中,信用卡申领人和使用人往往能构成利益共同体,其在恶意透支上,可能构成共同犯罪的行为,在此种情况下,应将信用卡申领人和信用卡实际使用人都认定为"持卡人"。

  • 标签: 恶意透支 信用卡诈骗罪 持卡人 申领人 使用人
  • 简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征信体系的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在加快推动征信业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消费者在征信中的合法权利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因而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的征信立法比较落后,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征信法律,相比之下,美国和欧盟的征信立法却相对完善,在保护消费者权利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首先,文章阐述了征信中个人信用权的概念、特征、内容以及信用权保护的例外;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美国和欧盟征信中对个人信用权的保护制度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归纳出美国和欧盟制度中的共性和差别;最后,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对完善我国征信中的个人信用权保护制度提出了三点具体建议,即加强征信法律的制定、明确征信监管机关并赋予其职权、完善消费者的权利救济制度。

  • 标签: 征信 个人信用权 立法保护 比较研究
  • 简介:在我国现代的众多法律当中,民商法是一部特别重要的法律,它不仅是民法与商法的有机结合体,而且它还是市场经济中调整平等主体间交换关系的最为重要的法律。在民商法的基本原则中,最主要的就是诚实信用原则。它深入贯穿于民商法几乎所有的条款当中。所以,诚实信用这项基本原则在民商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内涵,接着分析了当前社会中的失信现象,然后说明了诚实信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巨大作用,最后经过探究提出了改善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要途径。

  • 标签: 民商法 诚实信用 失信
  • 简介:被多数学者冠以"帝王条款"之名的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和青睐。但令人遗憾的是,有关诚实信用原则的司法适用却缺乏学者的关注。而诚实信用原则的把握,与其予以界定,毋宁探究其适用,而原则的适用是通过权衡的方式,但权衡赋予了法官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要借鉴Alexy的原则理论从原则之间的相互冲突的角度依碰撞法则和权衡法则对诚实信用原则适用的权衡予以精确化;从法学方法论的纵深角度,探讨诚实信用原则司法适用的逻辑结构,以其填补理论上的空白,同时给予实务界予以指引。

  • 标签: 诚实信用原则 司法适用 碰撞法则 权衡法则
  • 简介:当今,信用卡给人们生活消费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因其特有的功能,使信用卡诈骗成为我国最常见的金融犯罪,且呈爆发武增长的态势,而其中90%的案件又属于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中,恶意透支数额的认定尤为重要,有时甚至成为构罪与否的界点,究竟以本金计算还是包括利息及滞纳金等费用,因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未明确,司法实践尚存在争议,笔者结合具体案例,试予分析。

  • 标签: 恶意透支 犯罪数额 利息
  • 简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恶意透支作出了进一步规定,并确定了"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的限制条件。但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如何理解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两次催收的认定、三个月的宽限期计算等问题仍存在争议,本文试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恶意透支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两次催收 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
  • 简介:征信机构评定个人信用的主要依据是个人综合信用信息,针对个人信用信息采集和提供的法律规制,对维持征信系统良性运行、保障信息主体合法权益以及提升金融机构运营效率至为关键,应成为征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征信中新型技术的运用使得信息提供者主体多元化、提供信息方式多样化等成为必然趋势,但通过对我国个人信用信息提供的相关生效判决的分析发现,我国个人信用信息提供制度存在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缺乏保障、信息提供者与征信机构之间权责不明、法律责任缺失、行政监管不力等问题,致使其难以适应征信体系的发展。相较之下,美国个人信用信息提供法律制度具有'强化义务、倚重监管、限制诉讼'的特点,其在保障信用信息准确性、提高金融机构效率的同时,能够及时纠正不准确的信用信息。因而,我国个人信用信息提供法律制度在重新界定信息提供者义务和责任、强化行政监管、优化信息主体救济程序等方面可借鉴美国经验。

  • 标签: 征信体系 信息提供者 救济程序 行政监管
  • 简介: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较为抽象,并随语境变化呈现多元化.实证案例中,直接适用诚实信用原则将赋予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易损法律的稳定性和确定性;间接适用诚实信用原则难以自由适应社会需求,无法发挥原则的孙足作用.参照德国适用诚实信用原则的司法经验,结合我国指导性案例制度的优势,以求走出当前诚实信用原则适用方法不明确的困境.

  • 标签: 诚实信用原则 间接适用 自由裁量权
  • 简介:信用评级机构未能准确评估结构化金融风险导致美国房地产市场崩坍并触发金融危机。"问题缠身"的评级机构面临诉讼浪潮不可避免。传统上评级机构经常性援引第一修正案保护。美国司法判例开始对第一修正案是否保护评级机构作出反思。首先是反思评级机构是否是新闻出版业成员,答案取决于交易具体因素,包括评级业务和出版业务的区别,是否出于评级费用受托评级,是否积极参与受评证券建构,评级是否被用于特别用途并被投资者信赖等等。其次是反思评级机构通常主张的两个保护:"实际恶意"标准和"意见"的保护,两者未必能让评级机构逃避法律责任。美国做法和实践对我国评级机构法律责任的立法规范、理论研究和司法审判具有启示意义。

  • 标签: 金融危机 信用评级机构 法律责任 第一修正案 司法判例
  • 简介:随着信用卡发卡量和信贷额的激增,透支未还金额不断上升,金融风险持续扩大,随着信用卡纠纷案件井喷式增长,出现大量涉嫌信用卡犯罪的情形。然而实务中对信用卡纠纷刑民交叉的处理缺乏明确有效的操作规范,处置尺度难以准确把握,未能有效管控信用卡市场的金融风险。本文谨以上海市黄浦区法院受理的超7万件信用卡民事案件为数据采集蓝本,对其中涉及恶意透支等刑民交叉问题的现状进行实证规整,对相关现象成因及处理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完善建议。在保证信用卡市场有序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刑罚不枉不纵的震慑力,从长远上降低信用卡行业乃至银行业的系统风险。

  • 标签: 信用卡诈骗 刑民交叉 恶意透支 催收
  • 简介: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行为具体表现为: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购买商品、在银行或自动取款机上支取现金以及接受服务等:使用因法定原因而失去效用的信用卡:行为人非法以持卡人的名义使用信用卡骗取钱财或服务: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上述行为中“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是《刑法修正案(五)》新增加的一种行为方式。

  • 标签: 信用卡诈骗罪 身份证明 犯罪行为 发卡银行 自动取款机 刑法修正案
  • 简介:<正>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在普通民众的价值观、利益观受到一定程度扭曲的情况下,在目前民事诉讼实践中时常发生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为了达到迟延诉讼或胜诉的目的,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玩弄所谓的"诉讼技巧",对于其明知的客观事实故意作出不一致主张,进行虚假陈述的情况,并且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可以肯定地说,每一个法官都曾遇到过当事人在诉讼中作虚假陈述的案件。然而,与理论界及实务界对危害司法

  • 标签: 诚实信用原则 当事人主义诉讼 委托代理人 举证责任 诉讼过程 本人陈述
  • 简介:拾取他人信用卡并在ATM机上取走大量现金的行为,不能简单地套用刑法第196条第三款之规定,也不能将ATM机的人工智能和“冒用”的含义在法律概念上扩大化,从而该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ATM机是银行的业务工具,而绝非银行的“电子代理人”,ATM机在目前的条件下绝对不可能被骗.在ATM机上取出的钱属于信用卡失主所有,取款的行为违背了失主的意愿并属于秘密窃取,完全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 标签: 信用卡 诈骗罪 盗窃罪
  • 简介: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是对我国金融安全的警示。2009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有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意见,这对上海而言,既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发展离不开创新,但更需要注重金融风险的防范,加强金融监管。法院金融审判作为矫正、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的重要领域和手段.对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们在金融案件审理中发现,随着信贷消费观念的深入人心,信用卡已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消费信贷在为人们提供优惠、快捷、便利服务的同时,也正在成为银行稳定的利润增长点,但问题也随之不断地暴露出来。

  • 标签: 金融风险防范 金融危机 信用卡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金融市场秩序 纠纷
  • 简介:陈某伙同他人从北京来到天津设立为他人代办信用卡的公司,以无抵押、无担保、免息贷款为诱饵在报纸上发布广告吸引客户,在接待客户时向客户承诺,可为客户办理国内十余家银行的信用卡,每张信用卡透支额度1万元至5万元不等,利用信用卡存在的免息期,以循环使用信用卡的方式实现免息使用银行资金之目的,每张信用卡收取手续费200元左右。

  • 标签: 收取手续费 信用卡 他人 代办 公司 犯罪
  • 简介:当事人向法庭真实陈述事实的本来面貌,使案件事实回归尚未发生诉讼之前的状态,这既符合国人对法律的一种朴素情感的需求,也有利于法官归纳案件争议焦点,促进法官及时啼理案件并作出公正裁判;否则不仅拖延诉讼程序,妨碍司法公正,甚至可能导致法院的误判和司法秩序的混乱。目前我国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虚假陈述大量存在,对当事人虚假陈述进行规制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各国虚假陈述规制制度虽有不同,但均是建立在法律明文规定的基础上。有鉴于此,在我国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已法定化但还尚未规则化、虚假陈述惩罚性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应当以诚实信用原则为指引,适用并完善现有规则对虚假陈述进行规制。

  • 标签: 虚假陈述 规制 诚实信用原则 诉讼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