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两种彼此独立理论体系,基督教思想儒家思想差异之大是显而易见。但就生态智慧而言,二者却有着惊人相似或相同之处。首先.二者在建构有机整体观念时都选择了同样策略,即为宇宙万物预设一个共同创生源头久而将人类纳入自然界有机组成部分。其次,二者对于人在自然中定位也基本相同.使其既优于万物,又不脱离自然。最后,二者给人类在自然中安排角色也颇为相类:基督教将人视为上帝委派看管者,儒家则把人视为天地辅助者。而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能做到既尊重人类能动性,又可抑制其个性过度膨胀;既能保障人类满足自身要求正当权益,又可尽量避免生态失衡。

  • 标签: 基督教 儒家 生态观
  • 简介:<正>《周礼》大宰掌治、教、礼、政、刑、事六典,佐王治邦国。其中又以教典扰万民、以礼典谐万民、以刑典纠万民,三者相辅相成,交织成重教、隆礼、明刑治民思想体幂。本文着重分析《周礼》礼内涵及其本质,以此揭示共治民思想时代特征。

  • 标签: 周礼 荀子 时代特征 先王 先秦文献 思想
  • 简介:儒学创造了发展奇迹。儒学具有宗教性,却不是宗教,然而儒学持续发展了2500余年,积聚了难以穷尽其价值学术资源思想资源,足以媲美像佛教这类几乎与其同时产生世界性宗教,而远胜于任何一家世俗性思想学说。这堪称人类思想史上奇迹、奇观。儒学之所以能够创造发展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儒学开拓出了一条传承创新交互并用、合力推进发展道路。

  • 标签: 儒学 创新 传承 宗教性 持续发展 思想资源
  • 简介:儒家传统伦理现代公共伦理首先是一种传统现代历时性关系。二者区别是:第一,传统伦理重私德,现代伦理重公德。第二,传统伦理调节范围是熟人社会,而现代伦理则着力调整陌生人社会关系。第三,传统伦理是一种基于人性自我完善高标准圣贤道德,而现代伦理则是一种旨在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普遍性基本伦理规范。第四,传统伦理坚持群体本位基础上以义为上,现代伦理则坚持个体本位基础上权利为先。第五,传统伦理以仁之爱人情感为基础,现代伦理以义之合宜理性为根本。

  • 标签: 传统伦理 现代伦理 公共伦理 儒家 熟人社会 社会关系
  • 简介:人们可以用不同概念来描述现代社会基本特征,风险社会即是其中之一。事实上,更深刻描述现代社会存在基础并揭示风险之来源概念应该是技术社会。奠基于科学技术并被资本市场所驱动现代化进程,已经将人类文明建构成技术文明,并带来了福利巨大提升。

  • 标签: 风险社会 道德困境 认知局限 伦理 现代社会 现代化进程
  • 简介:内在超越,两个问题,其实所要解决乃是一个如何超越问题。海德格尔牟宗三两种超越给我们启示是:科学理性并不是生活全部,但人若运用逻辑,就很可能忘却自己存在,生活应有孔颜之乐。人生存是世界性存在,人既是有限存在者,又是多种可能性选择“在世界中存在”(超越者)。此外,两种不同地域超越,却走上了同一主客不分东方式思维模式,这亦证明了中国文化无限生命力。

  • 标签: 内在 超越 现象学 此在 心性
  • 简介:加强学习,深化研究,弘扬瞿秋白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对瞿秋白同志百年诞辰最好纪念。半个多世纪来,瞿秋白战友和一大批专家、学者积极从事瞿秋白研究,不论是研究中国革命史和党史上瞿秋白,或是研究文学史、新闻史、思想史上瞿秋白,都经历了曲折...

  • 标签: 瞿秋白研究 《多余的话》 马克思主义 鲁迅 新时期 左倾盲动主义
  • 简介:文浅意深却足为万物之至理道家“无为”二字,如何从哲学根本之处、以贯通无碍之心,说个透彻明白?本文拟对“无为”多个层次内涵进行深入解析,尝试整理出一个“无为”内涵结构。

  • 标签: “无为” “道” 老子 内涵结构 道家 万物
  • 简介:应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开展中西哲学比较研究邀请,国外一些著名学者前来交流学术。他们从西方文化视角出发所作宏观上论述以及对中国传统哲学理解;对我们深入进行比较文化研究具有一定启示。本篇和下一篇即是其中两位作者专为本刊撰写文稿。

  • 标签: 斯宾诺莎 《道德经》 伦理学 道家 圣人 第三种知识
  • 简介:<正>桐城方苞(望溪)以文名,青年补县学弟子员,游京师,安溪李光地见其文,曰:“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万斯同,浙东名家也,降齿之交。曰:“子于古文,信有得矣,然愿子勿溺也。唐宋号为文者八人,其于道粗明者韩愈氏而止耳,其余则资学者以爱玩而已,于世非果有益也。”(俱见《清儒学案》本传引)于是先生意求经义,又好读宋儒

  • 标签: 方苞 理学 万斯同 今文学派 周公 孔子
  • 简介:贫穷是历史现象和世界现象,是造成古今中外所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种种矛盾症结.从经济史到经济思想史,民富理论及其实践是很多思想家、政治家和经济学者关注一个热点.战胜贫穷,致民富裕,也是当前中国重要战略,其目标在共同富裕,现在还不是现实,而是我们应该追求理想.

  • 标签: 中国 民富思想 共同富裕 贫穷 社会经济制度 分配制度
  • 简介:“道”作为中国古代哲学重要范畴,是无形、隐秘、不可言说,它又被称作“太一”,是最初泉源,万物本原,由它生成天地万物。所有这些方面都与基督教创世观相通、相似之处,那种认为中国古代哲学缺乏本体论传统观点是值得商榷,道创世说完全可以平等对话。

  • 标签: 本原 创世观
  • 简介:本文认为,伊川易学传统上溯到王弼是不够;伊川易学"即事尽天理"之说,已经在宗教层次上把握了深义,可以追溯到马王堆易学传统;王弼易学不同是,伊川易学在注重义理同时,并没有尽黜象数,而是马王堆易学一样,同时兼顾了卦画爻象基本性质;比较伊川易学帛书,使我们对宋易来源了进一步认识:不仅宋易义理之学帛书易学有着密切关系,而且宋易象数之学帛书易学也有不容忽视关系;在宋易来源考察中,只有超越义理易学象数易学学派偏见,才有可能对此问题真正再认识:在宋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宋代易学,其来源也许马王堆帛书之学密切关系.

  • 标签: 程颐 马王堆 周易
  • 简介:梁启超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一身兼有旧学和新学影响,在《管子》研究上也有所建树。他《管子》研究,正处于变法维新时期,他以今文经学宗旨为指导思想,通过对中西方制度等方面的对比,试图找到改变中国命运一剂良方。《管子》是礼法并重、制度以刚柔相济为要,故而十分符合梁启超初衷。他结合自己学术研究,通过《管子》书来评价管仲,并突显了《管子》经济法治思想,这是其《管子》研究特色,并在《管子》真伪讨论、义理研究和管子形象提升上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 标签: 梁启超 管子 特色 影响
  • 简介:1994年上海博物馆入藏战国楚简,久为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2000年8月,在北京"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马承源先生演讲,重点论述了楚简中《孔子诗论》①,更引起学者热烈讨论.最近,包括《诗论》在内《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已经出版②,充分体现了上博各位先生在保护、整理和研究等方面取得卓异成果,值得我们深切感谢.

  • 标签: 《诗论》 战国楚简 历史文化 上海博物馆
  • 简介:要想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解决好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国家之间、当政者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关系,而且也要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儒家“天人合一”、“仁民而爱物”、取之有度,以及“制天命而用之”思想理论,对于解决人大自然及世间万物共处共存、和谐发展问题,无疑是大有益处。今天,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对于自然生态保护和谐社会构建有着重大战略意义。但也决不可忽视了儒家生态观借鉴价值。

  • 标签: 儒家生态观 天人合一 “仁”与生态 制天命而用之 社会的和谐
  • 简介:本文根据历史记载讨论了妈祖生前成长为谓洲屿女巫以及殁后被民间祀奉和受朝廷重视情形,针对海内外妈祖庙供奉制度,分析其儒释道融合特色,指出妈祖神庙中儒释道圣像或神像一起供奉,这种形式上同在现象,反映出佛道二教和民间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尤其是在儒家主导文化影响下都有了涵化;儒释道融会贯通是妈祖信仰最深刻文化底蕴。

  • 标签: 儒释道 妈祖崇拜 妈祖庙 妈祖信仰 新加坡华人 观世音
  • 简介:西方哲学相比,儒家知行学说表现出一些特点,如在道德能力根据方面并不偏执理性或情感一方,而是考虑到心关系;以道义性“气”作为从知到行助力因素等。然而其“知”概念具有伦理认知双义性,未能将“知识”“信念”区分开来,甚至没有产生“信念”这一概念,并且未能将理论理性实践理性相分离等,这些造成了它在学理上一些不足,以及相应地带来一些诸如“知识”“道德”不分结果。

  • 标签: 知行学说 儒家 实践理性 “道德” 西方哲学 “气”
  • 简介:为建设理想社会,儒家一直集中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哪种社会秩序是更为合理?它合理依据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并维持这种社会秩序?同时,与此问题相关是,怎么去定义人欲望,怎么去解决秩序欲望之间可能发生冲突和矛盾。关于这些问题,朱熹用"天理之节文"定义了"礼",认为在"公"价值观视角上,"礼"是具体而现实表现"天理之节文"秩序体系。他把公和理同天理结合起来,在为这些概念提供存在论背景同时,又赋予了其不可违背绝对道德权威。恰恰之相反,朱熹又把人欲望中公对立私、礼对立欲,定义为私欲,认为"私"及"私欲"是为了维护社会"公"秩序,强调为了保存天理一定要克服"私"及"私欲"。朱熹认为,尊卑、上下、长幼、亲疏作为礼主要构成内容,它们依据于天理,是社会秩序重要规范;"私""公"、"人欲""礼"关系以及天理特点,不是以社会秩序重组为中心,而是通过"礼"所表现社会秩序,寻求构建社会秩序正确方向。

  • 标签: 天理 人欲 天理之节文 私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