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耳科门诊,经常有患者问到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我们听力正常,生下来的孩子是聋哑?”“为什么孩子打了一针庆大霉素就再也听不到声音?”“听力障碍的人之间婚配后能否生出听力正常的后代?”……回答这些问题,要从耳聋基因谈起。

  • 标签: 遗传性耳聋 基因诊断 听力正常 庆大霉素 听力障碍 耳聋基因
  • 简介:据我国因泌尿系统疾病住院儿童的部分回顾性调查资料显示,在慢性肾衰竭住院患儿中,先天/遗传肾脏疾病所占的比例高达30%左右。遗传肾脏疾病临床表现不一定都有特异性或者有典型表现,在疾病早期往往难以发现,容易漏诊误诊,且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些疾病或可导致患儿死亡,或可贻害小儿终生,最终进展至慢性肾衰竭,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给患儿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 标签: 遗传性肾脏疾病 先天性 慢性肾衰竭 泌尿系统疾病 住院患儿 终末期肾病
  • 简介:摘要基因筛查是实现疾病群体预防、早诊断、早干预的重要举措。遗传耳聋基因筛查在我国开展已有10余年,在预防耳聋出生缺陷、减少听力言语残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遗传耳聋研究的深入、筛查技术的发展、筛查工具的更新、实验室条件的完善及政府政策的支持,形成了更多具有遗传咨询资质的医师队伍,开展遗传耳聋基因筛查的地区逐渐增多。目前已覆盖中国大部分省份的主要城市,受检人群从最初的耳聋患者或耳聋高危家庭成员转变为覆盖新生儿、婚前、孕前、产前的大规模人群筛查,并且技术方法逐步多样化。本文围绕耳聋基因筛查原则、流程、技术方法、报告解读、遗传咨询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从事此项工作的专业人员提供指导意见,规范中国的耳聋基因筛查及筛查后的工作流程,使耳聋基因筛查更有效地服务于耳聋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

  • 标签: 基因筛查 遗传咨询
  • 简介:摘要遗传弥漫型胃癌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胃弥漫型印戒细胞癌和乳腺小叶癌为特征。该综合征的遗传基础是编码E-钙黏蛋白的钙黏蛋白1(CDH1)基因的胚系突变。该患者为年轻女性,胃体后壁、胃体前壁见印戒细胞癌,外周血行基因二代测序检测显示CDH1基因第10外显子存在杂合突变,经多学科协作讨论后,行全胃切除联合D2淋巴结清扫术,同时指导肿瘤监测和一级亲属的基因检测。

  • 标签: 遗传性弥漫型胃癌 癌,印戒细胞 CDH1基因 突变
  • 简介:摘要总结了3例遗传凝血因子Ⅶ缺乏患者的护理。认为此病护理要点主要包括加强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疾病出血倾向,针对做好各部位出血的防护与治疗护理工作,加强宣教,从而保证治疗效果,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 护理
  • 简介: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前者大多是因为大脑动脉狭窄阻塞、血栓形成导致大脑局部缺血。后者多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瘤。动脉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而是动脉壁局部变得薄弱、扩张,甚至可破裂引起出血。有研究指出,如果动脉瘤直径大于7mm,那么动脉瘤发生破裂出血的几率就增大了。动脉瘤破裂出血还有其他诱发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脑动脉瘤 遗传早现现象 动脉瘤破裂出血 遗传性 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目的针对一个中国的遗传中频听力下降家系,分析其听力表型特点,并探讨其遗传学特征。方法对一个国人遗传中频听力下降家系的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及临床遗传学特征的分析。对先证者家系成员进行调查并绘制系谱图。对调查的家系成员进行病史、体检、纯音测听及声导抗检查,对先证者还进行了听脑干反应检查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查。结果该家系共有3代21人,10人为耳聋患者。耳聋在家系中代代相传,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听力表型为一种迟发型的、渐进的、以中间频率下降为主的听力损失。家系1-3各代发病平均年龄分别为30、22、16.7岁,有逐代提前的趋势。听力损失随着年龄增长由中频逐渐累及全频,听力曲线由覆盆型变为平坦型。结论此家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型中频听力下降家系,后续研究将针对此家系进行进一步的候选基因突变筛查、连锁分析及定位克隆研究,以便寻找到相应的耳聋相关基因。

  • 标签: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遗传性聋 遗传异质性 表型 家系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个遗传凝血因子Ⅺ(coagulation factor FⅪ,FⅪ)缺陷患者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变异分析,寻找致病变异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在Stago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6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等血凝相关检测项目,FⅪ活性(FⅪ activity,FⅪ∶C)及其他有关凝血因子的活性;用ELISA法检测FⅪ抗原(FⅪ antigen,FⅪ∶Ag)。提取基因组DNA,用Sanger测序法测定F11基因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用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变异氨基酸的保守;用MutationTaster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变异是否有害;用Swiss-Pdb Viewer模型分析软件分析变异氨基酸对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先证者APTT明显延长,为94.2 s;FⅪ∶C和FⅪ∶Ag分别降低为1%和1.3%;先证者父亲、母亲、儿子和女儿APTT分别为42.1 s、43.0 s、42.5 s和41.0 s,FⅪ∶C和FⅪ∶Ag均降低至正常值的一半左右;先证者丈夫APTT、FⅪ∶C和FⅪ∶Ag均正常。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F11基因存在第10外显子c.1103G>A(p.Gly350Glu)杂合错义变异和第13外显子c.1556G>A(p.Trp501stop)杂合错义变异。先证者父亲和女儿携带p.Gly350Glu杂合错义变异;母亲和儿子携带p.Trp501stop杂合无义变异。保守分析表明Gly350和Trp501在同源物种间高度保守。MutationTaster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对两个变异的预测结果均为"disease causing",表明变异有害。蛋白模型分析表明,p.Gly350Glu变异影响了蛋白质的结构及稳定性。结论p.Gly350Glu和p.Trp501stop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该家系遗传FⅪ缺陷的分子发病机制。

  • 标签: 凝血因子Ⅺ 复合杂合变异 家系 分子致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个遗传低纤维蛋白原血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研究,并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抽取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全部家系成员外周血,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血栓弹力图。纤维蛋白原活性和抗原分别用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PCR扩增纤维蛋白原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析。结果先证者凝血酶原时间(15.2 s)、凝血酶时间(18.7 s)延长,纤维蛋白原活性(1.60 g/L)及抗原(1.61 g/L)成比例降低;血栓弹力图显示K值(4.8 min)延长,Angle值(42.3°)减小。先证者父亲、女儿、儿子、哥哥及先证者哥哥幼女检测结果与之相似。先证者FGG基因的第5外显子存在c.510_512发生微小缺失突变。结论新发现的FGG基因第5外显子c.510_512del(Gln170_Ile171 del ins His)杂合错义突变是导致本研究家系遗传低纤维蛋白原血发生的分子机制。

  • 标签: 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纤维蛋白原 基因突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遗传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GEFS+)患儿的疫苗接种风险。方法选择浙江大学绍兴医院儿科自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67例临床诊断为GEFS+的患儿,利用靶向二代测序技术将其分为SCN1A基因突变阳性组(SCN1A+组)11例及SCN1A基因突变阴性组(SCN1A-组)51例(剔除其余5例其他基因突变),回顾分析2组患儿自出生至7岁龄疫苗接种后的惊厥发生次数以及体温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患儿惊厥发生后外周血白介素(IL)-2、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11例SCN1A+组GEFS+患儿接种疫苗共34次,发生疫苗后惊厥次数为16次,发生率为47.00%;51例SCN1A-组GEFS+患儿共接种疫苗186次,发生疫苗接种后惊厥次数为12次,发生率为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N1A+组GEFS+患儿发生惊厥时体温为(38.06±0.57) ℃,SCN1A-组GEFS+患儿发生惊厥时体温为(39.49±0.4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N1A+组GEFS+患儿惊厥后外周血IL-6、IL-10表达水平分别为(96.80±25.05) pg/mL、(74.90±18.28) pg/mL,明显高于SCN1A-组GEFS+患儿的(72.97±4.81) pg/mL、(43.99±10.63)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N1A+组GEFS+患儿比SCN1A-组GEFS+患儿更易发生疫苗接种后惊厥,且惊厥的热敏感现象更明显,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惊厥的发生。

  • 标签: SCN1A基因 癫痫 惊厥 疫苗 热敏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先证者,男,27岁。主因双侧手足背色素加深伴色素减退26年,于2008年8月来我院就诊。患者1岁时其父母即发现手背、足背有白色斑点,并逐渐增多,与身体发育成比例增大,无疼痛、瘙痒及其他等不适,皮损无季节变化。

  • 标签: 色素异常症 遗传性 对称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遗传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诊治。方法对遗传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进行诊治。结论需反复输血者,注意预防乙型肝炎。有双盲试验证明预防用雌性激素可以减少严重出血者输血需要。大多病人需长期使用铁剂,以补充粘膜反复出血所丧失的铁,某些患者需消化道外补铁。

  • 标签: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诊断与治疗
  • 简介:遗传对称性色素异常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皮肤病,其致病基因定位在染色体1q11-1q21上,已经发现双链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基因(DSRAD基因)的突变是该病的主要发病原因,笔者报到了一家族四代人中14人患病。

  • 标签: 色素异常症 遗传性 对称性
  • 简介:<正>关于智力差异的原因,经过长期争论,现在已有渐趋一致的看法。多数学者认为,一切差异都是在遗传与环境两大因素支配下,经由成熟与学习交互作用形成的。学者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比较多的是从亲子间与同胞间血缘关系的远近同智力

  • 标签: 智力差异 遗传性 性指数 血缘关系 环境 智力发展
  • 简介:摘要目的遗传耳聋基因检测是降低听觉障碍的有效手段,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一环。本研究旨在分析遗传耳聋基因筛查的人群遗传特点。方法自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对271例年龄在4个月至44岁的幼儿、育龄夫妇、孕妇、体检者、听障者、有听力障碍家族史者,采用生物芯片技术,对4个基因(GJB2、SLC26A4、GJB3、MT-RNR1)15个突变位点进行遗传耳聋基因检测。基因芯片由博奥生物提供。结果271例受检者中,检出耳聋基因突变31例,异常检出率为11.44%。其中,杂合突变携带者28例(GJB2 c.235 del C杂合突变携带者9例,GJB2 c.299 del AT杂合突变携带者3例;SLC26A4 c.IVS7-2 A>G杂合突变携带者9例,SLC26A4 c.1174 A>T杂合突变携带者2例,SLC26A4 c.2027 T>A杂合突变携带者2例,SLC26A4 c.2168 A>G杂合突变携带者2例;GJB3 c.538 C>T杂合突变携带者1例);双杂合突变携带者2例(GJB2 c.235 del C纯合突变SLC26A4 c.2168 A>G杂合突变2例);复合杂合突变携带者1例(SLC26A4 c.IVS7-2 A>G杂合突变携带者1例)。结论遗传耳聋基因检测可及时检出携带者和患者,有利于早确诊和早干预。对突变基因携带者的配偶进行检查,再次妊娠需做产前诊断,可有效降低因聋致哑及减少听障患儿的发生率。

  • 标签: 遗传性耳聋基因 携带者 检测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肥胖是日益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40%~70%的肥胖由遗传因素决定。本文重点介绍儿童遗传肥胖的分类、疾病特点、诊断及治疗进展。防控儿童遗传肥胖,需要早期发现肥胖个体,早期筛查肥胖病因,同时建议临床医生综合多学科意见制定个性化的对症治疗和干预措施,才能改善遗传肥胖儿童的健康状况。

  • 标签: 儿童肥胖 遗传背景 诊断 药物治疗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遗传肠癌门诊开展的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就诊、接受遗传筛查和遗传咨询患者的信息,分析家族史采集、随访管理对于遗传门诊的作用。结果通过强化家族史问诊,使肿瘤家族史的发现率提高了13.6%。认真对胚系检测确诊的156个遗传肠癌家系进行随访管理,共检出并处理早期肠癌5例,腺瘤息肉12例。结论开展遗传门诊有助于规范管理遗传高危人群,需重视家族史采集和随访管理在其中的作用。

  • 标签: 遗传性肠癌 遗传门诊 家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