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抗磷脂综合征是获得易栓的常见病因之一,其确诊需要与其他易栓性疾病特别是遗传易栓相鉴别。本文报道1例疑似抗磷脂综合征,但最终通过患者及其家系的基因检测明确诊断为遗传蛋白S缺陷

  • 标签: 抗磷脂综合征 易栓症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一遗传蛋白S缺陷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该研究为一家系调查。先证者自2016年1月多次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调查包括诊断为遗传蛋白S缺陷的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26名。收集该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并留取血样本。采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家系成员行基因筛查,并利用Sanger测序对发现的突变位点进行验证。利用蛋白质功能预测软件SIFT、PolyPhen_2、nsSNPAnalyzer、MutPred2进行基因突变致病预测。使用Swiss-Model在线同源建模软件对蛋白S野生型及突变型进行蛋白三级结构的同源建模,观察基因突变对蛋白三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该家系中4代共26名直系亲属中有4人临床诊断为遗传蛋白S缺陷,先证者表现为反复肺栓塞及下肢静脉血栓,其舅舅及母亲有下肢静脉血栓病史,余家系成员无血栓/栓塞病史。测序发现先证者及部分家系成员(Ⅱ2、Ⅱ6、Ⅲ4、Ⅳ2)的PROS1基因第2号外显子存在c.200A>C基因突变。SIFT、PolyPhen_2、nsSNPAnalyzer、MutPred2对该基因突变的预测结果均为有害。Swiss-Model同源建模结果显示,基因突变后第67位氨基酸由谷氨酸突变为丙氨酸。结论该遗传蛋白S缺陷家系携带c.200A>C基因突变,该突变可能引起蛋白S活性降低,从而导致患者反复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

  • 标签: 肺栓塞 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一个纯合变异导致遗传蛋白S缺陷家系的临床特征,分析其PROS1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3代6名)血标本,检测蛋白S水平,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PROS1基因筛查。PCR法扩增PS基因(PROS1基因)的15个外显子、侧翼序列及3′、5′非翻译区,PCR产物纯化后直接DNA测序。结果6名家系成员中5例确诊存在遗传蛋白S缺陷,先证者表现肺栓塞,其他患者尚未出现明显血栓事件。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第1外显子启动子区存在c.-168C>T纯合变异,其父亲、母亲、弟弟和儿子均为c.-168C>T杂合变异,妻子为野生型。结论本家系发现PROS1 c.-168C>T基因变异导致遗传蛋白S缺陷遗传蛋白S缺陷是一种临床表现多变的易栓,可反复出现深静脉血栓和(或)肺栓塞,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 标签: 蛋白S缺陷症 基因变异 肺栓塞
  • 简介:摘要静脉血栓栓塞(VTE)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疾病。与欧洲和北美洲人群常见的遗传危险因素不同,亚洲人群VTE的主要遗传危险因素是遗传抗凝蛋白缺乏。蛋白C和蛋白S均为维生素K依赖的抗凝蛋白,在调节机体凝血功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遗传蛋白C和蛋白S缺乏相关遗传危险因素的鉴定,对亚洲人群VTE的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相关研究已明确部分亚洲人群中遗传蛋白C和蛋白S缺乏常见的PROC和PROS1基因突变,并证实其与VTE发生风险增加密切相关。为了提高对VTE的诊治水平,笔者拟就亚洲人群中遗传蛋白C和蛋白S缺乏的常见遗传危险因素进行阐述。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 蛋白C 蛋白S 突变 危险因素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个遗传蛋白C缺陷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先证者为21岁男性,因“左下肢肿胀3个月余、咯血伴胸闷1周余”入院。临床诊断:肺栓塞,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患者及其家族成员进行血浆蛋白C活性、蛋白S活性、抗凝血酶Ⅲ活性检测;采用全外显子测序分析患者的 199 个血栓易感相关基因,发现突变后通过Sanger测序验证家族成员是否携带和患者相同位点的基因突变;再用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氨基酸突变位点的保守;借助于PROVEAN和PolyPhen-2 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危害程度;最后采用PyMOL 2.3软件进行蛋白质模型分析。结果患者及4位家族成员蛋白C基因第9号外显子均携带同一个杂合错义突变c.1019C>T(p.Thr340Met),却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蛋白C缺陷;经过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后发现,氨基酸Thr340在7种同源物种中不是高度保守;PROVEAN和PolyPhen-2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后均提示p.Thr340Met为有害突变;蛋白质模型分析提示:Thr340突变为Met340时,导致Thr340与Gln226之间的氢键断裂,改变了氨基酸的空间构型,这可能是蛋白C活性下降的主要原因。结论蛋白C基因第9号外显子杂合错义突变c.1019C>T(p.Thr340Met)是导致该家族蛋白C缺陷的主要原因。蛋白C基因同一位点突变的携带者可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蛋白C缺陷。对于无诱因的静脉血栓栓塞年轻患者,即使没有相关的家族史,也可考虑行全外显子测序以明确病因。

  • 标签: 蛋白C缺陷 肺血栓栓塞 静脉血栓栓塞 突变 全外显子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个遗传蛋白C(protein C,PC)缺陷家系进行致病变异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蛋白C活性(protein C activity,PC: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蛋白C抗原(protein C antigen,PC:Ag)含量。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对家系中的其他成员进行相关位点的变异检测。结果先证者PC:A和PC:Ag分别降至15%和11%,其父母和姐姐的PC:A和PC:Ag也降至正常参考值的50%左右。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PROC基因第7外显子存在c.572_574delAGA(p.Glu191_Lys192delinsGlu)杂合缺失变异,第8外显子存在c.752C>T(p.Ala251Val)杂合错义变异;其父亲存在p.Glu191_Lys192delinsGlu杂合变异,其母亲和姐姐存在p.Ala251Val杂合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c.572_574 del AGA(p.Glu191_Lys192 delinsGlu)判定为可能致病(PS1+PM4 +PP3),c.752 C>T(p.Ala251Val)亦为可能致病(PS1+PM1+PP3)。结论先证者PROC基因第7外显子c.572_574delAGA(p.Glu191_Lys192delinsGlu)杂合缺失变异和第8外显子c.752C>T(p.Ala251Val)杂合错义变异可能是该家系的遗传学病因。上述发现丰富了PROC基因的致病变异谱,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 标签: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 PROC基因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体外表达实验分析p.Gly86Asp变异导致遗传蛋白C(protein C, PC)缺陷的分子致病机制。方法构建野生型和p.Gly86Asp变异型PC表达质粒,分别转染HEK 293FT细胞。提取转染细胞内的总RNA,将RNA逆转录成c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法检测转染细胞内PROC基因的转录水平。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细胞裂解液,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PC抗原(PC antigen, PC:Ag)含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 WB)检测PC含量以及相对分子质量。结果qRT-PCR结果显示野生型PC和p.Gly86Asp变异型PC在转录水平没有明显差异。与野生型PC:Ag含量相比,变异型PC:Ag含量在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细胞裂解液中分别为81.3%±2.6%和110.0%±2.8%。WB结果表明,野生型PC和变异型PC的相对分子质量没有明显差异;变异型PC的含量在细胞裂解液中明显高于野生型PC,而在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明显低于野生型PC。结论PC分泌障碍可能是p.Gly86Asp变异导致遗传PC缺陷的分子致病机制。

  • 标签: 蛋白C缺陷症 PROC基因 基因变异 体外表达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儿童肺栓塞起病的PROS1基因相关遗传蛋白S缺乏(PSD)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于2020年诊断的以肺栓塞起病的PSD 1个家系2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遗传学等资料,并对其家系成员进行蛋白S活性和PROS1基因的筛查。以“PROS1”“蛋白S缺乏”“纯合”“复合杂合”“protein S deficiency” “homozygous” and “complex heterozygous” 为关键词分别查阅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10月相关文献报道,并结合本组患儿,进行PROS1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变异引起的PSD患者的临床特征、蛋白S活性和遗传学分析总结。结果先证者,女,14岁,因“咳嗽9 d,胸痛4 d”于2020年11月收住入院,检查发现D-二聚体8.38 mg/L(参考值<0.24 mg/L),行CT肺动脉造影证实双肺动脉栓塞及右下肺梗死,彩超发现左下肢深静脉血栓,蛋白S活性<10%。先证者二妹12岁于2020年12月收住入院,筛查蛋白S活性为8%,彩超发现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先证者父母的蛋白S活性分别为36%和26%。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先证者及其二妹PROS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168C>T和c.200A>C(p.E67A),分别遗传自其父母。先证者三妹蛋白S活性28%,与先证者外祖父均携带PROS1基因c.200A>C(p.E67A)变异。对合并血栓的先证者及其二妹,应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随访3个月后血栓均溶解。共检索到中文文献1篇,英文文献18篇,最终纳入14例PROS1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变异引起的PSD患者,其中男8例、女6例,起病年龄为4日龄至35岁,3例表现为新生儿早期起病的暴发性紫癜或严重颅内出血,11例表现为儿童期至青年期起病的静脉血栓栓塞。11例患者检测了蛋白S活性,结果均<10%。结论对于儿童期起病的缺乏血栓危险因素的肺栓塞患儿,应考虑到PSD的可能,并在口服抗凝药物前检测蛋白S,如活性<10%,需考虑PROS1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变异引起的PSD。

  • 标签: 肺栓塞 蛋白S缺乏症 儿童 利伐沙班
  • 简介:摘要遗传抗凝血酶Ⅲ(AT-Ⅲ)缺陷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疾病,由SERPINC1基因突变引起。该病主要表现为体内AT-Ⅲ活性降低,增加静脉血栓及妊娠丢失的风险。目前,我国关于妊娠合并遗传AT-Ⅲ缺陷的报道较少,本文报道1例既往有肺栓塞病史、妊娠前确诊为遗传AT-Ⅲ缺陷患者,经过妊娠期抗凝治疗于孕39周顺产一活婴,妊娠结局满意;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对妊娠合并遗传AT-Ⅲ缺陷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胆汁酸在促进脂质、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和维持正常肠肝循环方面起重要作用。由胆固醇合成胆汁酸至少需要经过17种酶的催化反应,任何1种酶缺陷都会造成胆汁酸合成障碍,导致血浆和(或)尿液中疾病特异性胆汁酸中间产物的积累,引起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胆汁淤积肝病及神经系统病变等症状。通过串联质谱分析技术检测血浆、尿液中的胆汁酸谱是协助遗传胆汁酸合成缺陷诊断、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简便而有效的手段。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 目的 探讨遗传蛋白病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 2018年6月我院收治1例遗传蛋白病患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鼻饲、口腔、呼吸道、留置导尿、膀胱冲洗和会阴护理,做好精神症状的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压力损伤的发生,并予康复护理。结果 患者住院238天未发生压力损伤和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得到控制,康复护理有积极反应。结论 本病目前尚无特殊防治措施,主要为对症处理,故加强护理,特别对并发的预防和护理尤为重要。不仅可减少由于疾病带来的伤害,且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

  • 标签: 遗传性朊蛋白病 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1例主诉为咳嗽、活动耐力下降2个月余的3岁3月龄患儿(女)2020年12月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经过肺部CT平扫、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液检查、全外显子基因检测、血清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及其信号传导的检测,诊断为遗传肺泡蛋白沉积。该疾病罕见且病情严重,在给予支气管镜联合支气管封堵器行全肺灌洗术并辅以口服吡格列酮治疗后,患儿氧合状态好转,能脱离呼吸机和吸氧,恢复基本活动,肺部CT复查也较前改善。

  • 标签:
  • 简介:摘要遗传异常纤维蛋白原血(CD)是纤维蛋白原(Fg)基因缺陷导致Fg分子结构异常与功能缺陷的一种遗传疾病,绝大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D患者临床表现呈多样,如无症状、出血、血栓形成或既有出血表现又有血栓形成,因此,CD诊断主要依赖实验室检查。CD具有极大诊断价值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为纤维蛋白原抗原/活性比值(PT演算法结果/Clauss法结果)大于1.43,凝血酶时间(TT)延长,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通常无异常。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凝血功能检查结果,结合家系调查即可明确CD诊断。质谱分析能够快速鉴别CD患者纤维蛋白缺陷类型,DNA测序能够直接确定其纤维蛋白缺陷基因位点。

  • 标签: 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时间 质谱分析法 序列分析
  • 简介:易栓是一类遗传或获得原因所致的血栓栓塞或血栓前状态。本文主要介绍遗传易栓,这类疾病主要包括抗凝血酶(AT)缺陷蛋白C(PC)缺陷蛋白S(PS)缺陷、FVLeiden、凝血酶原G20210A、异常纤维蛋白原血、凝血酶调节蛋白(TM)、富组氨酸糖蛋白、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过多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

  • 标签: 易栓症 诊断 遗传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个遗传蛋白C(protein C,PC)缺陷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变异。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7人)的血浆蛋白C活性(protein C activity,PC:A)、蛋白C抗原(protein C antigen,PC:Ag)含量及其他凝血指标。用PCR对先证者PROC基因的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将产物纯化后进行直接测序。对候选变异通过反向测序进行验证,并对家系其他成员的相同位点进行检测。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变异的致病和保守。用Swiss-PdbViewer软件分析蛋白质三维模型以及变异氨基酸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先证者及其祖母、父亲和哥哥的PC:A和PC:Ag分别降至55%、52%、48%、51%和53%、55%、50%、56%。测序分析显示,上述成员PROC基因的第9外显子均存在c.1318C>T(p.Arg398Cys)杂合错义变异。MutationTaster评分为0.991、PROVEAN为评分-3.72、FATHMM为评分-2.49,均提示为有害变异;保守分析显示Arg398在同源物种间呈弱保守蛋白质模型分析显示变异前Arg398与Glu341和Lys395各形成1个氢键,变异为Cys398后与Glu341之间的氢键消失,与Lys395之间则增加了1个氢键,使蛋白质的结构发生了改变。结论先证者PROC第9外显子c.1318C>T(p.Arg398Cys)杂合错义变异可能是导致该家系PC:A和PC:Ag减少的原因。

  • 标签: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 基因变异 生物信息学 蛋白质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个遗传蛋白C(protein C,PC)缺陷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变异。方法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共4代11人)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蛋白C活性(protein C activity,PC: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蛋白C抗原(protein C antigen,PC:Ag)含量。PCR法对先证者蛋白C基因(protein C,PROC)的9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进行直接测序;对发现的疑似变异用克隆测序予以验证,并对家系其他成员相同变异位点进行检测。分别用生物信息学软件Mutation Taster和ClustalX-2.1-win分析变异的致病和保守;用Swiss-PdbViewer软件分析蛋白质三维模型和变异氨基酸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先证者PC:A和PC:Ag分别降至46%和50%,其奶奶、大姑、表姐和弟弟的PC:A和PC:Ag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为正常参考值的50%左右。基因分析显示,上述5名成员PROC第9外显子均存在c.1212-1212delG(p.Met364Trp fsX15)杂合缺失变异,该缺失变异导致第364位的甲硫氨酸(Met)变成色氨酸(Trp)后框移了15个氨基酸,并在第378位产生提前的终止密码子,最后形成截短蛋白。MutationTaster评分结果为1.000,预示该杂合缺失变异为致病变异;保守分析显示15个框移的氨基酸在9种同源物种中均位于保守区域;蛋白质模型分析显示该缺失变异破坏了PC的催化结构域,从而影响PC的功能。结论先证者PROC第9外显子存在c.1212-1212delG(p.Met364Trp fsX15)杂合缺失变异,可能是导致该家系PC:A和PC:Ag减少的主要原因。

  • 标签: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 基因变异 框移 截短蛋白
  • 简介:遗传血小板减少是一类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罕见疾病。近几十年来,尽管该疾病的分子发病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如发现大部分患者存在异常表达的基因,然而,其病理生理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诊断也较为困难。本文结合文献和我们的实践经验,对遗传血小板减少的分类、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血小板计数和形态学的特点作一综述,以助于提高临床医师和检验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诊断。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计数 诊断
  • 简介:遗传持续胎儿血红蛋白增高(Hereditarypersistenceoffetalhemoglobin,HPFH)是成人红细胞中持续存在过量的胎儿血红蛋白(Fetalhemoglobin,HbF),血液学检查正常的遗传综合征。携带者常无临床症状。HPFH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分子机制主要涉及11p15上β-类珠蛋白基因的遗传缺陷导致的HbF异常高表达。最近的研究表明,HPFH具有数量性状遗传特点,其发生机制可能不局限于单纯的β-类珠蛋白基因上的遗传缺陷,HPFH还与多个基因座的异常有关,具有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traitloci,QTL)的遗传特征。主要包括QTL6q23和QTL2p15等的异常。通过HPFH来探索珠蛋白基因的网络化表达调控机制,为镰状细胞性贫血、重型地中海贫血等疾病的治疗研究开拓了新路径。

  • 标签: HPFH 分子机制 β-类珠蛋白基因 QTL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