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脑梗塞误诊原因以及处理的对策。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至2013年误诊患小脑梗塞换着10例,分析其临床资料,运用头颅核磁共振成像与脑血管造影来进行进一步的诊断。结果这10例误诊小脑梗塞患者是后期的诊断过程中,被确诊患小脑梗塞,并且通过治疗后都能够顺利康复。讨论在诊断过程中有疑似为小脑梗塞的时候,要及时彩玉头颅核磁共振成像与脑血管造影对患者进行及时的确诊以及及时的治疗,防止因误诊造成的危害与医患纠纷。

  • 标签: 小脑梗塞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治疗及预后。方法将1998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30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脑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上没有独特症状,CT在诊断小脑梗死上受到一定限制,头部MRI有高度的分辩率,30例患者中28例行内科保守治疗,痊愈20例,好转7例,1例死亡,2例外科手术治疗中痊愈1例,好转1例。结论小脑梗死宜早期治疗,易漏诊,头部MRI是诊断本病的最有价值的检测手段,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纤颤等危险因素的患者更应注意小脑梗死。

  • 标签: 小脑梗死 临床特点 病因 影像学检查 误诊 漏诊
  • 简介:小脑梗塞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多采取保守治疗痊愈,但梗塞面积较大,症状严重者多预后不良.我们从1999年5月至2004年5月手术治疗小脑梗塞患者11例,效果满意,并总结如下.

  • 标签: 小脑梗塞 手术治疗
  • 简介:    摘要:遇见《小脑袋、大问题》这本书,阅读这本书,学以致用后老师和孩子们的成长收获。

  • 标签: 遇见    阅读     收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小脑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选取2020年-2023年我院50例急性小脑炎患者,等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并发症率及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小脑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头颅MRI是诊断的关键,及时的抗病毒、激素及对症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急性小脑炎 临床诊治 MRI
  • 简介:摘要:悬臂现浇连续梁的施工工艺特征是采用挂篮悬臂技术,将箱梁分成不同的部分,然后进行分段施工。本文对悬臂现浇连续梁形挂篮施工安全技术进行简要分析,总结三形挂篮设计方案,明确悬臂现浇连续梁形挂篮施工安全技术,从而为我国桥梁建设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 标签: 悬臂现浇连续梁桥 三角形挂篮施工 安全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初步分析儿童小脑肿瘤术后发生小脑缄默综合征(CMS)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16年12月至2019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6例小脑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后根据MAYO诊所Darley诊断标准判断患儿是否发生CMS,并将其分为CMS组(3例)与非CMS组(13例)。同时纳入同期3名健康志愿儿童作为对照(健康对照组)。所有患儿术前均行头颅DTI扫描,其中CMS组于术后1、3、6个月行DTI扫描,非CMS组仅于术后1个月行DTI扫描。健康对照组仅行1次DTI扫描。3组均测定双侧齿状核、小脑上、中、下脚的各向异性分数(FA)。结果3组年龄、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MS组与非CMS组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大小、病理学类型及是否侵犯脑干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MS组和非CMS组术前齿状核、小脑上、中、下脚的FA值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齿状核分别为:0.65±0.11、0.53±0.12、0.33±0.12;小脑上脚分别为:0.70±0.03、0.69±0.11、0.35±0.15;小脑中脚分别为:0.74±0.05、0.71±0.13、0.34±0.11;小脑下脚分别为:0.64±0.13、0.53±0.08、0.34±0.07;均P<0.05),且术前CMS组的齿状核和小脑下脚的FA值均较非CMS组高(均P<0.05)。术后1个月,非CMS组的双侧齿状核、小脑上、中、下脚的FA值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随访时间延长,CMS组患儿的双侧齿状核和小脑下脚的FA值呈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左侧:F1=9.872、F2=17.960,右侧:F3=7.230、F4=27.330,均P<0.05),而双侧小脑上、中脚的FA值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初步推测儿童小脑肿瘤术后发生CMS与齿状核、小脑下脚相关,且术后可短暂恢复;而小脑上、中脚是否与CMS相关仍需进一步研究确认。

  • 标签: 小脑肿瘤 儿童 弥散张量成像 小脑性缄默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脑扁桃体悬吊术治疗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甄选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患者30例,经由门诊就诊顺序,采取单双号随机分组的方式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为15例。实验组采取小脑扁桃体悬吊术治疗,常规组采用临床一般治疗的方法。结果:在治疗效果方面,实验组好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满意度方面,实验组好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采用小脑扁桃体悬吊术治疗,其效果较好,提升医患关系,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小脑束的扩散参数在发病3个月内和1年后的动态改变,分析其与脑卒中后远期步行能力的关系。方法选取亚急性期(病程3周~3个月)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偏瘫患者30例,分别于发病3个月内(首次)和发病1年后(随访时)采用DTI在感兴趣区小脑束的小脑中脚区域测定左、右两侧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作为影像学参数;同时采用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对入选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包括上、下肢运动评定部分,并作为偏瘫分级(PG)的依据(即上肢和下肢运动评分之和);并于随访时,采用Brunel平衡量表(BBA)、改良的Rankin量表(mRS)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分别评定入选患者的平衡功能、功能预后和生活自理能力。结果首次扫描后发现,小脑束未受累侧FA值(0.499±0.053)和随访时小脑束未受累侧的FA值(0.490±0.094)明显低于同期受累侧。首次检测所得小脑束的rFA值与首次和随访时的下肢运动PG分值、上肢运动PG分值、运动总PG分值和FIM评分呈显著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上肢、下肢和总运动结局是否良好与小脑束的rFA值显著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小脑束的rFA值预测下肢运动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比值为0.84(P=0.002),最佳界值点为0.92(敏感度71.4%,特异度73.9%)。结论亚急性期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小脑束的DTI参数(rFA值)可预测其长期运动能力的恢复情况,且小脑束的rFA值是预测下肢运动结局是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脑梗死 桥脑小脑束 扩散张量成像 步行 长期预后
  • 简介:本组4例误诊为VBI、2例误诊为小脑梗塞的病人年龄均较大,回顾性分析13例小脑肿瘤误诊的临床资料,③误诊为小脑出血2例

  • 标签: 原因分析 小脑肿瘤 肿瘤误诊
  • 简介: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影像学改变,以减少误诊。方法对50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脑梗死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为眩晕、头痛、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头颅CT早期诊断有假阴性,头颅MRI检出率高。总体预后较好。结论小脑梗死临床特点多变,极易误诊,头部MRI确诊小脑梗死优于头部CT。病情严重者应早期外科手术,防治脑疝。

  • 标签: 小脑梗死 影像学检查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我院2002年6月~2005年6月收治的56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最常见而且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为眩晕、小脑性共济失调。病因及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病和心脏病。60~65岁为高发年龄阶段。颅脑cT48h内阳性率32.2%,颅脑MRI确诊率100%。脑疝为主要死因。结论中老年人持续出现眩晕、共济失调要注意小脑梗死的可能,颅脑MRI检查优于CT。

  • 标签: 小脑梗死 眩晕 颅脑核磁共振
  • 简介:目的探讨创伤后小脑挫裂伤的艋床特点及救治策略。方法对小脑挫裂伤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小脑挫裂伤严重程度,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结果19例患者中,手术治疗12例,保守治疗7例,恢复良好7例,中残3例,死亡9例。结论小脑挫裂伤多为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年龄偏大,损伤机制以枕部减速伤为主,常合并幕上对冲部位挫裂伤,小脑挫裂伤合并的血肿及时手术清除及枕下减压、脑室外引流,可挽救生命,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颅脑外伤 小脑血肿 手术 脑室外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本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小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和预后。结果小脑梗死临床症状差异性大,头颅CT早期诊断具有局限性,头颅MRI检出率高,18例患者8例经CT确诊,10例经颅脑MRI确诊,经治疗后病情缓解16例,2例死亡,死亡率11.1%。结论正确认识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必要时采取MRI检查,可早期正确诊断,提高小脑梗死治愈率。

  • 标签: 小脑梗死 预后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小脑出血患者,对其临床疾病形成原因,临床症状表现以及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 2010年 01月— 2014年 06月小脑出血患者 117例。回顾性分析所有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针对小脑出血疾病, 50岁 -79岁属于此种疾病的多发年龄段。其中表现为小脑半球出血的患者 97例,所占百分比为 82.91%;表现为蚓部出血的患者 20例,所占百分比为 17.09%。依据患者小脑出血出血量以及患者脑室系统改变情况实施分组。其中 A1组患者属于出血但未破入脑室型,共计 42例; A2组患者属于小脑出血只破入第四脑室,并且其他脑室较小,共计 44例; A3组患者属于合并幕上脑室系统表现出积血或者表现出扩张的现象,共计 31例。针对所有患者, 73例小脑出血患者临床选择保守治疗的方法,治疗有效患者 61例,治疗有效率为 83.56%,疾病死亡率为 16.44%; 44例小脑出血患者选择手术治疗的方法,有效患者 33例,有效率为 75.00%,疾病死亡率为 25.00%。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患者出现了脑疝的情况。结论:针对患者小脑出血量以及脑室系统改变情况进行观察,完成有效分组,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以及患者的临床疾病发生变化的评价表现出重要的意义,能够为合理选择临床治疗方法提供充分的参考依据,有效降低小脑出血患者临床疾病的死亡率。

  • 标签: 小脑出血 蚓部 小脑半球
  • 简介:报告手术证实小脑萎缩110例,主要CT表现为小脑半球及(或)蚓部脑沟增多,增宽及不同程度第四脑室、前池、小脑池、环池及小脑上池扩大。建议采用后颅窝薄层扫描以减少或避免后颅窝伪影干扰。提出小脑半球或蚓部脑沟在2条以上,小脑半球脑沟宽度超过1mm,蚓部脑沟宽度超过2mm,并有相应的小脑症状及体征,即可诊为小脑萎缩。还讨论了小脑萎缩的原因及其CT表现。

  • 标签: 小脑萎缩 CT诊断
  • 简介:摘要小脑梗死因临床症状重,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又容易被继发的脑干损害症状所掩盖,头CT容易有阴性结果,临床容易发生误诊。现将21例小脑梗死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 标签: 小脑梗死
  • 简介:摘要挂篮是悬臂浇筑施工工艺的主要临时构造物,保证其刚度和强度是确保梁体合理线形和安全施工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一连续梁的悬臂浇筑为研究点,基于工程特点确定了挂篮设计及构造,分析了全施工过程的挂篮最不利加载情形,并确定了挂篮验算的梁段选择、不利荷载和荷载组合取值,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该三挂篮施工的变形和受力特性。结果显示挂篮的变形和受力均满足要求,具有较好的安全储备。

  • 标签: 连续梁桥,悬臂浇筑,三角挂篮,施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