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与CT诊断脑梗塞并脑出血准确度及灵敏度。方法:研究时间范围为2020年3月-2021年3月,研究资料为此期间在我院接受检查的37名疑似脑梗塞并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CT技术与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依照检查方案的差异分为MRI组(仅接受磁共振成像检查)与CT组(仅接受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案的检查准确度。结果: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检查符合率要明显高于CT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脑梗塞并脑出血患者进行检查时,采用磁共振成像与CT均能取得一定的诊断资料,但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取资料更为丰富、准确,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 标签: 脑梗塞并脑出血 MRI检查 CT检查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临床微生物检测中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的检测灵敏度及特异性。方法:通过回顾分析法,将我中心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74例患者的临床标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技术微生物检测,对其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1份粪便标本中,有12株沙门氏菌被检出,阳性检出率为29.27%;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检出3株(4.88%);副溶血性弧菌检出8株(19.51%)。尿液标本33份中,检测出5份金黄色葡萄糖菌,阳性检出率为15.15%。特异性检验,未发现有假阳性及假阴性的情况,这表明特异性达到了100%,并对检验菌株进行10倍系数列系数PCR技术灵敏度检测,检测结果说明,102拷贝/mL核酸样本能够进行最低核酸检测限度。结论:进行临床微生物检验中,采用荧光定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纵膈病变诊断中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接收的纵膈病变患者中抽取64例为对象,以随机对照为原则,经罗马数字排序法将其分为MRI组(n=32)和CT组(n=32),分别采取参照试验(核磁共振(MRI)检查)和研究试验(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 结果:CT组灵敏度为83.33%、特异度为96.15%、检查准确度为93.75%,MRI组灵敏度为50.00%、特异度为65.38%、检查准确度为62.50%,数据代入统计后显著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对纵膈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对病变类型的诊断准确率较高,能够有助于医生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发热疾病诊断中应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所产生的效果。方法:60例发热患者纳入研究组,59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参照组,对比分析两组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各项指标以及各类血细胞异常类型的检出情况,同时计算该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结果:研究组的检验指标以及在小细胞性贫血异常细胞、异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变化及白细胞变化等异常类型方面的检出率均与参照组存在差异,P<0.05,另外,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准确率为95.80%,灵敏度为91.67%。结论: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有着较高灵敏度,在临床对发热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前,该项检验项目的结果可以使临床诊断更具可靠,有利于医师依据检验结果制定出完善的治疗方案,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发热疾病 细胞形态学检验 疾病诊断 灵敏度
  • 简介:摘要:手性药物的分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对于新药的研发和旧药的改进具有深远的意义。当时人们对手性药物的认知还没有那么清晰,不知道有那么多相似的化合物,疗效会有那么多差异。即使知道了它们在生物活性上的差异,在那个检测手段落后的年代,我们也无法区分左旋和右旋化合物。本文通过技术研究手性药物的拆分机理和高灵敏的分析方法,探索一种基于技术的分离制备单一对映体的新方法。

  • 标签: 毛细管电泳 手性药物 拆分机理 高灵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衰竭应用心电图(ECG)、心脏超声进行诊断的效果与作用。方法:将43例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衰竭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择4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分别给予ECG、超声检查,对比两组LVEF、LVPWD、LVEDD、LVESD、LAD、E/A值,并对比了解研究组不同心功能分级下心脏超声相关指标的区别。结果:经心脏超声检查后,研究组LVEF、LVPWD、LVEDD、LVESD、LAD、E/A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显著(P

  • 标签: 心电图 超声 左室壁肥厚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超声在老年左室壁肥厚诊断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的比较。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老年左室壁肥厚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仅给予心电图诊断,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超声诊断,观察两组患者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灵敏度及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而特异度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老年左室壁肥厚患者给予心电图联合超声诊断,其诊断效果显著,能够明确体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降低特异度,提高灵敏度及准确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心电图 超声 老年左室壁肥厚 准确率 灵敏度 特异度
  • 简介:摘要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troponincTn)是常见的心肌梗死标记物。但是肌钙蛋白在急性心肌损伤后不能够立即被检测到。目前已经设计了新的测定法来检测以前浓度太低以致不能通过常规测定法检测到的肌钙蛋白聚集,这些测试被称为高灵敏度心肌肌钙蛋白(high-sensitivitycardiactroponinhs-cTn)测定。已有专家针对评估这些新的检测方法检测肌钙蛋白升高的患者尤其在疑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的临床意义。现就目前心肌肌钙蛋白的研究进展给予阐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预测、诊断、及时的治疗及良好的预后提供准确的依据。

  • 标签: 肌钙蛋白,潜在心肌梗死,危险分层
  • 简介:目的:考察免疫层析技术(GICA)与酶联免疫吸附检测(TP-ELISA)在梅毒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差异。方法:采用TP-PA法作为金标准检测1200例住院患者血清标准,评价GICA与TP-ELISA在梅毒检测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金标准中1200例血清标本梅毒检出147例检出率为12.3%,GICA阳性检出率为12.7%,TP-IgM为11.5%。GICA法灵敏度为98.6%(145/147),特异性为99.3%(1046/1053),阳性预测值为阳性预测值为95.4%(145/152),阴性预测值为99.8%(1046/1048)。TP-ELISA法灵敏度为91.8%(135/147),特异性为99.7%(1050/1053),阳性预测值为97.8%(135/138),阴性预测值为98.9%(1050/1062)。两组间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GICA的灵敏和阴性预测值优于TP-ELISA法,可以替代TP-PA成为梅毒检测的血清学检测首选方法。

  • 标签: 梅毒 血清学检验 GICA TP-ELISA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律失常诊断过程中应用24h动态心电图效果及其灵敏度、特异性表现差异。方法:从我院2022年接受的冠心病患者中随机选取120例根据检验方式进行常规心电图检验和24h动态心电图检验,对比二者的诊断效果和灵敏度、特异性。结果:动态组患者诊出率高于对照组,灵敏度和特异性表现高于常规组,P<0.05,差异显著。结论:24h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心律失常上的表现更好,检出率更高,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24h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 灵敏度 特异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不同阶段中,密切接触者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优化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年2月21日至9月22日广州市COVID-19病例的密切接触者20 348例,均已接受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针对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比较核酸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20 348例密切接触者中,男性12 462例(61.24%),年龄M(P25,P75)为31.0(23.0,43.0)岁,核酸检测次数M(P25,P75)为2.0(1.0,3.0)次,隔离天数M(P25,P75)为12.0(8.0,13.0)d。研究对象经过7次核酸检测后,共确诊病例256例。第1、2、3和第7次核酸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69.14%与99.99%(确诊177例)、89.84%与99.99%(确诊230例)、97.27%与99.99%(确诊249例)、100.00%与99.98%。基于我国COVID-19疫情防控分为3个阶段(国内输入、境外输入和境外输入关联),首次核酸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70.68%、68.00%和67.35%,特异度分别为99.98%、100.00%和100.00%。结论建议做核酸检测3次,可提高灵敏度并降低假阴性风险。对于广州市COVID-19疫情防控3个阶段,密切接触者核酸检测的灵敏度结果较为一致,但略有降低趋势,这可能与疫情防控后期阶段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增多相关。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核酸检测 诊断 灵敏度 特异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7月-2017年10月收治的92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予硝酸酯类、ACEI类、钙拮抗荆或P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服拜阿司匹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以及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时间以及心绞痛发作频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时间以及心绞痛发作频率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时间以及心绞痛发作频率降低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具有在临床上进行推广的价值。

  • 标签: 拜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阿托伐他汀不 稳定型心绞痛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实施尿常规检验与生化检验诊断的效果及灵敏度和特异度状况。方法对该院120例疑似糖尿病患者(2016年10月—2017年10月间收治)进行研究观察,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尿常规检验及生化检验,并将患者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总结患者实施尿常规检验与生化检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状况。结果120例患者中存在糖尿病98例,非糖尿病22例,糖尿病发生率为81.67%。实施生化检验对糖尿病的诊断灵敏度90.82%、准确90.00明显高于尿常规检验66.33%、68.33%(P<0.05)。实施生化检验对糖尿病的诊断特异度86.36%与尿常规检验77.2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实施尿常规检验与生化检验联合诊断糖尿病的灵敏度为94.90%,特异度为90.91%,准确为94.17%。结论糖尿病实施生化检验的诊断效果优于尿常规检验,且两者联合诊断可进一步提升诊断效果。

  • 标签: 糖尿病 尿常规检验 生化检验 诊断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在输血检验交叉配血中的稳定性以及灵敏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于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所接收的50例供血者以及50例受血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同时采用低离子聚凝胺技术以及盐水法进行交叉配血检查,对两种不同方式所得结果对比。结果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小组的阳性检查结果发现大量细胞凝集,同时盐水法的阳性率低于低离子聚凝胺技术,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另外,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在输血检验交叉配血中的价值较好,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在进行输血检验交叉配血中,低离子聚凝胺技术的应用价值更优。

  • 标签: 低离子聚凝胺 盐水法 输血检验 交叉配血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灵敏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60例收治的乙肝患者作为实验组,60例非乙肝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乳胶法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进行检测,并在高、中、低三浓度中各取20例标本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复检,对比结果。结果TRFIA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明显高于ELISA、乳胶法所引起的假阳性、假阴性明显低于ELISA、乳胶法(P<0.05);TRFIA方法检测低浓度血清HBsAg的灵敏度明显低于中、高浓度血清HBsAg的灵敏度,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灵敏度较高,但会受到低浓度血清HBsAg的影响,为了提高临床检测水平,当遇到比较低浓度的血清HBsAg样本时,要对样本再次检测,以保障检测结果的正确

  • 标签: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灵敏度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在输血检验交叉配血中的稳定性以及灵敏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于 2012年 12月 ~2013年 12月期间所接收的 50例供血者以及 50例受血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同时采用低离子聚凝胺技术以及盐水法进行交叉配血检查,对两种不同方式所得结果对比。结果: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小组的阳性检查结果发现大量细胞凝集,同时盐水法的阳性率低于低离子聚凝胺技术,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 p<0.05);另外,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在输血检验交叉配血中的价值较好,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在进行输血检验交叉配血中,低离子聚凝胺技术的应用价值更优。

  • 标签: 低离子聚凝胺 盐水法 输血检验 交叉配血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来自我院罹患糖尿病的50例患者以及接受检查的50例非糖尿病患者进行抽取,时间介于2020年4月~2022年5月范围;分别设为研究组以及参照组;针对两组糖尿病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完成疾病诊断,组间比较两组下肢动脉血管病变发生率(血管狭窄发生率、硬化斑块发生率、血管闭塞发生率)。并且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准确率以及灵敏度进行统计。结果: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后,研究组下肢动脉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硬化斑块、血管闭塞)总发生率均较参照组发生率更高(P

  • 标签: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肢动脉血管病变 准确率 灵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在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骨髓病变诊断中,应用双能CT诊断,探究其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时段2021年3月至2022年4月,抽取本院收治的疑似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骨髓病变的48例患者,所用患者在病情确诊前,均开展双能CT检查诊断,并以MRI为金标准,评做双能CT的诊断效果。结果:金标准确诊为膝关节骨关节炎骨髓病变40例;双能CT检出42例,确诊为膝关节骨关节炎骨髓病变者38例,诊断符合率与金标准相比P>0.05,诊断灵敏度、特度度分别90.5%、66.7%。结论:双能CT诊断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骨髓病变时,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膝关节骨关节炎 骨髓病变 双能CT 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