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铁凝的长篇小说《玫瑰门》主要塑造了三代四个女性形象:司绮纹、姑爸、宋竹西、苏眉,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特定时空下的女性生活世界,这个特定的时间背景就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而特定的空间背景是北京的响勺胡同。在那里三代女性承受了大致相似的女性特有的多重压迫,这些压迫来自于:1.封建传统和男权社会下的性别秩序。

  • 标签: 女性主义意识 《玫瑰门》 铁凝 “文化大革命” 北极 女人
  • 简介: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学界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宠儿》、《爵士乐》和《天堂》是她八部小说中最为典型的三部,是完成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代表作,称之为"历史三部曲"。托尼·莫里森作为一个黑人女性作家,将目光放到了本土文化的历史中,运用了黑人女性独特的视觉,阐述那段不愿被人们提及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黑人现时生活的历史,体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肯定。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正立足于黑人女性所处的现实矛盾,她们通过积极构建黑人女性主体意识,提升自我的种族地位,并要求实现性别平等。她们为自己被多重边缘的集体发言,为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做着努力,使之构成黑人女性精神传统的重要主城部分,为黑人女性主义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柱和现实起点。"

  • 标签: 托尼·莫里森 《宠儿》 《爵士乐》 《天堂》 女性主体意识
  • 简介:随着《法华经》的汉译与传播,六朝以后出现了专题性的《法华经》灵验记,至唐宋时期,类似的作品大量涌现。本文着重探讨了这些灵验记中对于女性《法华经》信者的描写与叙述,进而考察了这些女性信仰故事在东亚的传播。

  • 标签: 法华经灵验记 女性信仰故事 东亚 传播
  • 简介:小说《天黑前的夏天》描写了一位中年家庭妇女的情感变化和心理体验,探讨了现代社会中年女性的精神危机和出路问题。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重点解读了这部作品中主人公凯特的人物形象。在经历了夏日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后,她不再按照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界定的标准去生活,不再活在男人取悦的目光中,她要以女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反抗男性社会群体在理想和现实中对女性的歪曲和臆造。

  • 标签: 女性主义批评 《天黑前的夏天》 多丽丝·莱辛 父权制社会
  • 简介:当代俄罗斯女性作家在小说创作中有意识地融入神话元素,创造出了神话色彩浓厚并具有独特审美特性的文本。神话具有混融性特点,将神话元素作为女性小说中的重要现象进行分析,这要求研究者需跳出传统文学的研究框架,运用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拓展新的研究途径,为此,将语言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语言文化学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本文拟从语言文化学视角出发,以当代俄罗斯女性小说为研究对象,以神话人物、神话母题、神话时空为研究要素对当代俄罗斯女性小说中的神话元素及其功能进行阐释,以期为此方向的研究提供些许有益的启示。

  • 标签: 语言文化学 当代俄罗斯女性小说 神话元素
  • 简介:本文以属于早期宫廷抒情诗的《屈伦贝格之诗》为引子,探讨了该文中三次出现的鹰母题,结合中世纪的文学、历史、宗教文献,论述了中世纪宫廷文化中贵族女性的地位。结论是典型的宫廷抒情诗中所体现的女性形象是理想的,并不是现实的体现,而恰是现实的反面。

  • 标签: 宫廷抒情诗 宫廷文化 性别关系 中世纪 中古德语
  • 简介: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讲述了哈姆雷特在亡父鬼魂的指引下对叔父报弑父娶母之仇的故事。对于剧中受新旧父权斗争影响的女性而言,复仇行为非但不正义伟大,而且伤害尤为致命。受僵化父权压迫的弱者自始至终都未能解放。本文从奥菲利亚所处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和死亡原因的分析中探讨了僵化父权是如何一步一步用近乎无形的技巧对女性施以无从反抗的迫害,并最终以自杀的表象来掩盖其真实的罪恶。

  • 标签: 僵化父权 女权主义 奥菲利亚 死亡
  • 简介:《紫颜色》主要讲述了黑人妇女西丽从受尽凌辱到获得新生的坎坷一生,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面对父权制的压迫和摧残,黑人妇女团结一致,互帮互助,努力追求人格独立和自我发展,并且最终实现了精神自由�

  • 标签: 中的重生 主义视角 女性情谊
  • 简介:本文以女性主义理论为阐释框架,以林芙美子初期的诗集《看到苍马》为研究对象,分析林芙美子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象颠覆男权性别秩序并确立自我的。研究指出林芙美子的诗歌张扬了被性别秩序和道德规训所压抑的女性欲望,开辟了近代日本女性自我书写的场域,在日本近代妇女解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林芙美子 诗歌 自我寻找 女性书写 性别觉醒
  • 简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从性别的角度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了阐释,认可和鼓励译者在意义产生过程中积极发挥主体作用,肯定译文的独立地位。本文以法律古文《吕刑》为例,分析女性主义翻译观常见的三大翻译策略,即增补、劫持和添加注释在法律古文中的运用。但女性主义思想自身存在一些缺陷,我们尚需谨慎辩证地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实践成果,汲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 标签: 女性主义 翻译理论 法律古文
  • 简介:阿富汗裔美国小说家卡勒德·胡塞尼在其作品《灿烂千阳》中,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两位命运多舛的女性形象,向世人展现了阿富汗这一灾难深重的国度中感人至深的民间故事。学界不乏对小说主人公玛丽雅姆和莱拉的个体创伤经历和创伤修复的解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莱拉作为他人缺失自我的创伤见证者和自我惨遭压制的创伤当事人的双重身份入手,研究发现在战争摧残下女性的社会价值被埋没,极权主义强化父权又进一步否定女性价值,绝对的边缘与异化导致阿富汗女性集体的自我缺失。战火熄灭之后,阿富汗女性还能否重构自我,如何走出集体创伤值得关注。

  • 标签: 阿富汗女性 自我缺失 战争 极权
  • 简介:在长期以来的翻译研究中,译者身份的确立走过了一条从被贬抑到被张扬,最终被规范的曲折道路。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大环境中,受后现代思潮影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了传统译论中译者身份被遮蔽的原则,凸显了译者身份主体性。然而,受其局限性影响,译者主体身份被过分夸大。现代翻译研究引入哲学的交互主体理论,对译者的身份进行科学的界定,指出"翻译活动是一个涉及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群体交往活动",而译者则是共生的、平等对话的多个主体之一。

  • 标签: 译者主体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交互主体性 规范
  • 简介:在加拿大的文学传统中,区域作为社会空间和地理空间的栽体,影响着空间中的人们的身份塑形。本文以艾丽丝·门罗的短篇故事——《机缘》《匆匆》《沉寂》为例,深入剖析在家乡小镇,市郊鲸鱼湾,以及大都市温哥华几个区域间的转换对主人公朱丽叶年少离家、未婚生子,晚年独居这一系列不同阶段的经历带来的影响。同时,通过区域对朱丽叶的影响探究其自我意识逐渐凸显的过程,旨在揭示女性在其心理状态与外在区域环境的融合中完成身份建构的深层内涵。

  • 标签: 门罗 区域转换 身份建构
  • 简介:生态学告诉我们:生态危机不仅发生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同时也会发生在精神领域.人类在拯救地球的同时,还要拯救自己的灵魂.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价值取向偏狭,情感世界的苍白、人性的扭曲和变异,灵魂的苦苦守望等都是精神生态危机的种种表征.从精神生态的审美高度出发,解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黑人女性人物的精神生态困境,并尝试在精神领域寻找其生态学意义上的"污染"、"变异"和"贫困"的社会、文化根源是本文的出发点.

  • 标签: 托尼·莫力森 精神生态 精神污染 精神变异 精神贫困
  • 简介: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Williams,1914—1983)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他以揭露谋杀、强奸、吸毒、同性恋、酗酒、色情狂等社会丑恶现象为主要题材,反映了美国南方的没落,表现了美国普通人的苦闷心态以及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其中,最突出的人物常常是一些孤独的、脆弱的、身心畸形的女人。

  • 标签: 田纳西·威廉斯 《欲望号街车》 丑恶 当代 苦闷 美国南方
  • 简介: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在不少评论家看来是相互排斥的,因为后现代主义是非政治的,而女性主义则是政治的。《马戏团之夜》则提供了一个“有着明显的女性主义方向的后现代主义本文”的范例:作品中对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和现代主义的主体性的消解和重建正体现了两者的交织。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女性主义 真实性 主体性 拆解 重建
  • 简介:德·雷纳尔夫人和蘩漪,分别是司汤达的《红与黑》和曹禺的《雷雨》中的女主人公,二位作家虽然所处时代不同,所处国家不同,但他们笔下的主人公形象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她们的相似之处在于正值青春之际嫁给了自己并不喜欢并且比自己年龄大的丈夫,后来爱上了比自己年轻的青年,在爱情的幸福和痛苦下徘徊,最终走向了绝路。可以说,她们的一生是悲惨的,她们是不合理婚姻制度下一系列不幸妇女形象的典型。

  • 标签: 德·雷纳尔夫人 蘩漪 情感 婚姻 命运
  • 简介:摘要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СергеевичПушкин,1799-1837),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是一位浪漫诗人,他的一生与女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他的诗歌是由女性成就的。本文试通过拜读普希金的诗中典型女性形象来解读普希金本身的人物性格特征,并对普希金创作的其他优秀作品中的典型女性形象进行对比参照,从女性的视角浅析普希金的浪漫、主义追求和审美理想。

  • 标签: 浪漫,反对专制,憧憬自由,美的理想
  • 简介:作为一名为女性的地位和价值而奋斗终身的作家,弗吉尼·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通过运用区别于男性作家的叙事方法和技巧来体现自己的女性主义观点,即采用双重视角叙事和象征手法来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 标签: 到灯塔去 双重视角 象征 女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