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在气功放松训练与团体心理辅导对老年焦虑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32名患老年焦虑症的气功锻炼者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2周的气功放松锻炼和团体心理辅导,分别于锻炼前后测查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结果经过治疗,被试在心理健康状况和焦虑水平明显好转。结论气功放松训练结合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治疗老年焦虑症。

  • 标签: 心理辅导 气功治疗 老年人 焦虑症 临床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和总结急性脑梗死的动脉接触溶栓结合球囊机械扩张开通栓塞血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5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栓塞血管分别为大脑中动脉6例,大脑前动脉3例,颈内动脉主干5例,基底动脉1例)均在发病9h内进行超选择动脉接触溶栓治疗,其中6例结合球囊机械扩张开通颅内栓塞动脉.结果主要栓塞动脉100%再通,病人恢复较好.6例随访1~12个月,病情稳定.结论超选择动脉接触溶栓加球囊机械扩张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明显提高了栓塞动脉的再通率.

  • 标签: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气囊扩张术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利用Dade-BehringProSpec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系统,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患者hsCRP血清水平,观察ACI不同病程含量变化.并对其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不同时期血清hsCR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卒中后第7天水平最高,随后逐渐下降;血清hsCRP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0.53,P<0.01),重型患者hsCRP浓度明显高于轻、中型患者.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明显升高,且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变稳定程度的敏感指标之一.

  • 标签: C-反应蛋白 脑梗死 炎症 免疫比浊法 急性期 血清
  • 简介:目的探讨S100蛋白在儿童髓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与肿瘤临床特点之间的关系和对儿童髓母细胞瘤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S100蛋白在44例儿童髓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并结合长期随访资料进行生存曲线分析。结果S100阳性表达率为68.18%。S100表达与儿童髓母细胞瘤患者性别、年龄、有无侵犯凹脑室、有无坏死之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19例阳性表达患儿平均生存时间为58.58个月,25例阴性表达患儿平均生存时问为97.1个月。生存曲线分析表明S100的表达与儿童髓母细胞瘤患者生存时间相关。结论S100蛋白在儿章髓母细胞瘤细胞中表达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标签: S100蛋白 儿童 髓母细胞瘤 预后
  • 简介:目的旨在探讨蛋白激酶C调节剂对原代培养人垂体腺瘤细胞分泌生长激素和催乳素作用的影响。方法经原代培养的人垂体腺瘤细胞与佛波醇酯共同培养,通过放射免疫学方法检测生长激素和催乳素水平.评价佛波醇酯对生长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腺瘤激素分泌作用的影响:同时应用DNA序列分析确定gsp癌基因突变率。结果gsp癌基因鉴定显示.18例垂体腺瘤组织标本中6例gsp癌基因表达阳性.5例突变位于201密码子,1例位于207密码子。佛波醇酯强烈刺激生长激素和催乳素的分泌并增强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的刺激分泌作用.最大效应浓度为100nmol/L,使生长激素分泌水平增加2~30倍;Staurosporine作用则相反,大多数肿瘤细胞表现为明显的抑制效应,而且与gsp癌基因不相关;联合应用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和佛波醇酯后使刺激分泌的作用增强,但与gsp癌基因亦无关。结论蛋白激酶C可能参与垂体腺瘤激素分泌的调控。

  • 标签: 垂体肿瘤 蛋白激酶C 佛波醇酯类 信号传递 腺瘤
  • 简介:目的观察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不同病因和发病机制患者发病早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EP)水平变化,探讨其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对425例首发住院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7d内血清hs—C&P水平进行测定,按照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IschemicStrokeSubclassification,CISS)标准对患者进行病因及发病机制分型,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在不同病因中,心源性卒中组hs—CRP水平最高[(8.09±4.47)mg/L],其次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5.89±4.02)mg/L]、其他病因组[(5.21±4.64)mg/L]、穿支动脉疾病组[(5.67±3.47)mg/L]、病因不明确组[(2.85±4.40)mg/L],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7.905,P=0.015);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因中发病机制不同,hs-CRP水平亦不相同,由高到低依次为:动脉动脉栓塞组[(7.88±3.35)mg/L]、混合机制组[(5.88±5.50)mg/L]、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组[(5.15±4.56)mg/L]、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组[(4.47+3.88)mg/L],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5.821,P=0.013)。结论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同CISS亚型hs—CRP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

  • 标签: C反应蛋白 急性缺血性卒中
  • 简介:目的研究尼古丁对β-淀粉样蛋白(Aβ)细胞毒性的拮抗作用及与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代谢之间的关系。方法不同浓度的尼古丁分别单独或与Aβ25~35同时作用于PC12细胞24h,然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Blot法检测PC12细胞上清液中的可溶性β-淀粉样前体蛋白α片段(sAPPα)和细胞内胰岛素降解酶的表达水平。结果(1)尼古丁浓度于0.10~500μmol/L时,对PC12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均P〉0.05),当浓度升至1000μmol/L时则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P≤0.05);Aβ25~35浓度于1~100μmol/L时对PC12细胞具有明显毒性作用(均P≤0.01),Aβ25~35浓度降至0.10μmol/L时则失去其毒性作用(P〉0.05)。(2)尼古丁浓度于0.10~1000μmol/L时,对Aβ25~35诱导的细胞毒性呈现不同的作用:尼古丁浓度于0.10~100μmol/L时可部分拮抗Aβ25~35诱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均P〈0.01),但不能使PC12细胞活力恢复至正常细胞水平(均P〈0.01);而当尼古丁浓度于500μmol/L和1000μmol/L时则不产生拮抗Aβ25~35诱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均P〉0.05)。(3)Aβ25~35(20μmol/L)和尼古丁(100μmol/L,1000μmol/L)单独或联合作用均可引起PC12细胞可溶性β-淀粉样前体蛋白α片段分泌水平升高(均P〈0.01),其中以尼古丁浓度为100μmol/L时可溶性β-淀粉样前体蛋白α片段的分泌水平最高。(4)浓度为20μmol/L的Aβ25~35可导致胰岛素降解酶表达水平降低(P〈0.01),而浓度为100μmol/L的尼古丁可明显拮抗这种作用(P〈0.01),1000μmol/L的尼古丁则无明显拮抗作用(P〉0.05);将浓度为100μmol/L和1000μmol/L的尼古丁分别单独作用于PC12细胞时,胰岛素降解酶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尼古丁对Aβ25~35诱导的细胞毒性的拮抗作用与可溶性β-淀粉样前体蛋白α片段的分泌水平并无直接关系,而可能与�

  • 标签: 烟碱 淀粉样 Β蛋白 淀粉样 β蛋白前体 阿尔茨海默病
  • 简介:目的观察亚低温(MHT)技术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蛋白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68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病人随机份如治疗组合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在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加用MHT治疗技术,在治疗前、治疗后3d、7d、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NSE、S-100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在治疗后7d、14d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在治疗后3d、7d、14d治疗组血清NSE、S-100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MHT治疗技术可改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对神经细胞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 标签: 亚低温疗法 脑梗死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S-100蛋白 神经细胞
  • 简介:目的探究TAT蛋白介导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可行性。方法建立插入TATPTDDNA序列的表达载体pT7460,将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基因融合进入载体pT7460。应用层析方法提纯融合蛋白并用电泳分析。结果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与TAT的融合蛋白表达在包涵体内。结论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可与TAT形成融合蛋白

  • 标签: TAT蛋白 锰-超氧化物歧化酶 介导
  • 简介:目的观察龙心素胶囊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索龙心素胶囊神经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transient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龙心素胶囊(LongxinsuJiaohang)组。各组按实验设计给药造模,分时点对各组动物造模后神经功能缺陷进行评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凋亡相关蛋白p53的表达情况。结果龙心素组其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和脑组织p53蛋白表达均明显少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结论龙心素胶囊能减轻脑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神经功能缺失。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脑组织p53蛋白表达有关。

  • 标签: 三七总皂甙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P53
  • 简介:目的研究切口痛模型大鼠脊髓磷酸化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p-ERK)表达的变化及鞘内注射ERK上游激酶MEK的抑制剂U0126对其机械性痛觉阈值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DMSO组、U0126组,每组8只,前2组大鼠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0μL;后2组大鼠分别鞘内注射DMSO、U012610μL后用生理盐水10μL冲管.注药10min后除假手术组外,后3组大鼠均制备右后足趾部切口痛模型.分别于制作模型前、模型后2、24、48h应用YLS-3E电子压痛仪测定各组大鼠右足的机械性痛觉阈值.另取SD大鼠24只.分组方法和处理同上,每组6只.每组分别在模型后2h、24h选择3只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大鼠脊髓背角p-ERK的表达.结果模型组、DMSO组大鼠模型后2、24、48h及U0126组大鼠模型后2、24h有足机械性痛觉阈值均低于模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SO组和模型组之间比较大鼠机械性痛觉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一时间点DMSO组和模型组比较,U0126组大鼠模型后2、24、48h右足机械性痛觉阈值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DMSO组模型后2、24h患侧脊髓背角P-ERK免疫阳性细胞增多;与模型组和DMSO组同一时间比较,U0126组患侧脊髓背角p-ERK阳性细胞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鞘内注射U0126可缓解大鼠切口痛痛觉过敏,减少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P-ERK阳性细胞的表达,说明脊髓背角ERK通路参与大鼠切口痛痛觉过敏的形成.

  • 标签: 丝裂原活化激酶 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 痛觉过敏
  • 简介: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不同机制所知脑梗死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ISS)分型方法,对临床诊断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根据发病机制分为4型,比较各组之间血清hs—CRP,并观察其余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同机制类型梗死复发的关系。结果动脉一动脉栓塞型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和混合型脑梗死组(P〈0.01);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型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P=0.016),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脉-动脉栓塞型患者中大于6mg/L的例数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和混合型脑梗死组(P〈0.01);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型患者中大于6mg/L的例数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P〈0.05)。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P〈0.01);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中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P〈0.01)。发病早期NIHSS与动脉一动脉栓塞型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成正相关(P=0.01)。动脉-动脉栓塞型和混合型卒中复发率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P=0.001,0.022)。结论血清hs—CRP可反映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中斑块的稳定性,对早期诊断、病情判断以及复发风险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发病机制 超敏C反应蛋白
  • 简介:目的研究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室旁区巢蛋白(nestin)和干细胞因子(SCF)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肌苷治疗中枢神经缺血性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68只,以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注射肌苷注射液100mg/kg)和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各32只,另外4只作假手术组(不插线)。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室旁区nestin和SCF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室旁区nestin和SCF表达很弱。对照组缺血侧nestin的表达除2h、6h、2d、14d以外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治疗组nestin表达较对照组于各时间点均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缺血侧SCF的表达除2h、2d、14d以外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治疗组SCF表达较对照组于各时间点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肌苷可以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nestin、SCF的表达,推测具有促进神经干细胞生成的作用。

  • 标签: 脑缺血 巢蛋白 干细胞因子 肌苷
  • 简介:目的分析脑震荡患者血清S100B含量变化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探讨血清S100B水平在脑震荡认知障碍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126例脑震荡患者急诊入院后6h、12h和第3天的血清S100B浓度,并和同期轻型单纯脑外伤患者比较.脑震荡患者常规治疗后,于入院后第1天、第14天及3个月后进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将S100B浓度与MMSE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入院6h、12h后脑震荡组患者血清S100B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6h血清S100B浓度与各时段MMSE评分均具有相关性(P均<0.05);入院12h、第3天血清S100B浓度与各时段MMSE评分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脑震荡患者早期(6h)血清S100B含量异常升高,并与认知功能损害有明显相关性,可作为认知功能损害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脑震荡 S100B 认知障碍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对氧磷脂酶-1活性与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27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对氧磷脂酶-1活性,以及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及血清一氧化氮的变化,并对各项指标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另选择128例同期行体格检查或经头部CT检查无异常的轻度颅脑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结果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受试者血清对氧磷脂酶-1活性均在国人正常值范围。但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血清对氧磷脂酶-1活性明显降低(P〈0.05),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且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等项指标亦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一氧化氮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血清对氧磷脂酶-1活性分别与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及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423,-0.383,-0.339;均P〈0.01),与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呈正相关(r=0.205,P〈0.01);而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呈负相关(r=-0.223,P〈0.01),与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和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水平呈正相关(r=0.315,0.203;均P〈0.01)。血清对氧磷脂酶-1活性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脑梗死组患者血清对氧磷脂酶-1活性的下降与其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有关,而血清对氧磷脂酶-1活性下降及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

  • 标签: 磷脂酶类 脂蛋白类 LDL 脑动脉硬化 脑梗塞
  • 简介:目的探讨集体心理治疗对神经症的疗效.方法联合治疗(集体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61例,单一用药63例.于治疗前,治疗后12周分别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进行评定.结果联合治疗组显效率65.9%,单一用药组显效率30.2%,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量表评定结果:SCL-90、SAS、SDS治疗12周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SAS、SDS治疗12周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集体心理治疗不仅能减轻神经症症状,而且能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可推广使用.

  • 标签: 集体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神经症 疗效
  • 简介: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由于情志不调、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使得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患者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素问·逆调论》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为气血升化之源。本案中一名心肝血虚失眠患者原应用“解郁”“升肺气”治疗方法失败,后通过“升肝木”“降肺气”治法病情好转,重新纠正失眠治疗的误区,得出以阴阳为本,升降有度才是治疗失眠的根本。

  • 标签: 脾胃 失眠 阴阳失调
  •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液化石油气(LPG)中毒大鼠血清S100B和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变化。方法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5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6)、20%LPG中毒组(n=24)和50%LPG中毒组(n=24)。后2组大鼠分别吸人20%、50%LPG,对照组吸人等体积的空气。在中毒1、2、3、7d时每组取6只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ELISA法检测血清样本S100B和MBP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0%LPG组中毒1d、50%LPG组中毒1d和2d时NSS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d和2d时,20%LPG组和50%LPG组大鼠血清S100B、MBP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50%LPG组高于20%LP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时50%LPG组血清S100B、MBP高于正常对照组和20%LP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LPG中毒1d时NSS评分、血清S100B、MBP浓度最高,与其它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S),后随时间延长逐渐恢复。结论LPG中毒大鼠血清S100B和MBP同时升高,提示胶质细胞参与LPG中毒对神经系统的损害。

  • 标签: 中毒 S100B 髓鞘碱性蛋白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ehemiaattach,TIA)患者血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hs-CRP)水平,研究hs—CRP与ABCD2评分的相关性来探讨炎症反应与TIA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以2009年最新TIA定义为诊断标准的TIA患者70例,根据ABCD2评分进行危险分级,比较各级患者血清hs-CRP平均水平的差异。结果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分别与高危组(6~7分)hs—CEP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O.05),中危组与低危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0~2分患者血清hs—CEP平均水平随ABCD2分值增高呈轻度上升趋势,5~7分患者血清hs—CRP平均水平随ABCD2分值增高而增高,以7分者为最著。结论hs-CRP与TIA患者ABCD2评分正相关。

  • 标签: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C反应蛋白质 ABCD2 炎症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