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7 个结果
  • 简介:严世芸教授认为"和"是中医学的核心准则之一,且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有重要意义。以"和"为基础,形成了兼收并蓄观、阴阳观、气血观、五脏观等独特的诊治观,并在临证中得以广泛运用。

  • 标签: 严世芸 中医学 “和” 心脑血管疾病 老中医经验
  • 简介:通过分析郑钦安医学思想,探讨其"万病一气说"的理论基础、学术内涵、哲学源头,认为阴阳、三焦、六经、脏腑、经络皆源自真阳一气流行,阴阳、三焦、六经是一气流行的不同态势,故万病皆可从一气流行论治。此实为郑氏学说的理论根基,亦是郑氏临证处方用药的指导性思想

  • 标签: 郑钦安 万病一气 真阳 辨证论治
  • 简介:我是一名工作在器官移植中心的护师,读了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通过学习懂得了叙事医学三要素——关注、再现、归属,了解到医生、护士、疗愈者、治疗师在与患者相遇时必须全面地认识患者并体贴、尊重他们内心的苦痛。

  • 标签: 叙事医学 平行病例 关注 再现 归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中医辨证论治之鼻祖的《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发病和辨证论治中的作用,顾护脾胃的思想和保胃气之秘旨贯穿于《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杂病辨证论治体系通篇。从承前启后重视脾胃,六经发病重在脾胃,六经传变脾胃为枢,治疗原则无犯胃气,立法处方法重脾胃,调理脾胃寒热虚实,提出治禁源于护胃,煎服调护顾护脾胃,预后吉凶胃气为本,病瘥调理继培后天等10个方面进行论述。

  • 标签: 伤寒论 保胃气 脾胃学说
  • 简介:后汉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是一部重要的临床医学论著,历代医家都将其奉为经典,纷纷予以注释、研究,冀从中探讨治疗规律者代有其人。俞昌,字嘉言,明末清初三大名医之一,号西昌老人,传世之作《尚论张仲景伤寒论》(简称《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合称《俞嘉言医学三书》,其学术思想对后世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其中《尚论篇》不仅是研究《伤寒论》的一部重要著作,并且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俞氏治伤寒的思想。《尚论篇》由两部分组成,即《尚论张仲景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4卷和《伤寒尚论后篇》4卷,前者详论六经证治,以尽伤寒之意;后者推广春月温病、夏秋暑湿热病以及脉法诸方等。笔者最近重温此书,殊觉是一本好书,兹就俞氏对《伤寒论》学术思想对继承和发展略陈管见,不妥之处,敬希同道批评指正。

  • 标签: 伤寒论 思想传承 俞嘉言
  • 简介:夏翔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提出了"以平为期,以调为法"的学术思想,形成了调整阴阳、注重气血辨证、擅长活血化瘀的临证特色。

  • 标签: 夏翔 以平为期 以调为法 老中医经验
  • 简介: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明代山阴会稽县(今浙江绍兴)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卒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张氏早年期间遵父训精研《内经》,并博览群书,其代表著作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等,对中医学发展贡献巨大,被后人誉称为"医门之柱石"。金元时期名医辈出,刘完素、李东垣、张从正、朱震亨等医家均著书立说,创立学派。

  • 标签: 张介宾 内经 阴阳理论 重阳
  • 简介:周围血管病是指发生于心、脑等脏器血管之外的血管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陈淑长教授擅长诊治周围血管病,在辨证方面,她认为应首重肢体局部的症状和体征,强调辨清病位,才能把握病机关键;在治疗方面,重视整体调治,而非局部治疗;同时注重对舌象、脉象的辨析。其辨证思想对提高中医药治疗周围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有积极作用。

  • 标签: 周围血管病 辨证 陈淑长
  • 简介:随着中医药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近年来,中医药院校办学规模逐渐扩大,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却未得到有效保障,致使"乏术"问题日益严重,这也成为中医生存危机的根源或症结。究其原因,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乏术"问题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中医专业思想培养的方法,是中医院校专业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 标签: 大学生心理特点 中医专业 专业思想 培养
  • 简介:「三部六病」学说是已故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创立的新的中医理论体系。该学说以《伤寒论》为依据,参阅《内经》等古医籍,运用病证归类方法,将人体划分为三个部分,即:表部、半表半里(中部)、里部,简称「三部」;各部存在的病证,按其阴(虚、寒)阳(实、热)的不同病性划分,共有六类证候群,简称「六病」,「三部六病」学说由此而得名。

  • 标签: 三部六病 刘绍武 学术思想 中医理论体系 《伤寒论》 名老中医
  • 简介: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柯琴《伤寒论附翼》)原方如下: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对于桂枝汤证,仲景提要为“阳浮而阴弱”,即营卫不和。故全方蕴含着一种“调和”的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是通过桂芍配伍体现出来的。

  • 标签: 桂枝汤 仲景 白芍 调和营卫 滋阴 柯琴
  • 简介:针对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传和愈病防犯的含义,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关于愈病防犯的思路:恪守疾病禁忌,以免重蹈覆辙;培元固本治体,药分3个层次;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最上乘。

  • 标签: 治未病 培元固本 培元固本散 李可 医案
  • 简介:李东垣为补土派创始人,前贤对其"升阳散火论""阴火论"等多有阐发,而对饮食内伤则疏于叙述。而东垣时代多战乱,人们或食不果腹,或过食饱餐,所犯疾病多与脾胃有关,与当今人们由饮食偏嗜、起居失宜所引发疾病有相似之处。东垣在《脾胃论》《兰室密藏》中多次指出内伤饮食因素是造成脾胃疾病的重要原因,本文以内伤饮食理论为切入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东垣时期与现代饮食的致病特点与相似性;归结病因病机与治法为饮食失节,脾胃受损,宜补中益气;脾虚胃实,阴火炽盛,宜甘温除热;脾胃积滞,宜理气消导;并以糖尿病和妇科疾病为例,深入探讨东垣脾胃内伤饮食辨治思想对现代疾病的指导。

  • 标签: 李东垣 饮食内伤 脾胃疾病 现代疾病
  • 简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重要教学任务,随着社会发展单单依靠思想政治课教学难以达到教学目的,高校专业课教育也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为此,本文主要论述高校专业课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和提出建议,期望高校专业课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输送德才兼备的后备力量。

  • 标签: 专业课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 简介:文章通过对吕仁和教授对糖尿病(消渴病)的内涵、表现、演变规律及治疗方法的学术思想的疏理,结合吕老师临证医话,初步探索和分析了吕仁和教授分期辨证治疗糖尿病学术思想、方法和经验,特别是吕仁和教授提出的脾瘅期、消渴期、消瘅期分期思想、“微型癥瘕”病机理论和治则治法,既是对《黄帝内经》理论的发掘和弘扬,又切合现代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理念,对拓展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诊治思路很有指导意义。

  • 标签: 糖尿病 脾瘅 消渴 消瘅 微型癥瘕 活血消癥
  • 简介:百余年来的中医药存废论争,一浪高过一浪。究其思想根源,主要是政治、学派立场的对峙,由此决定了论争者用以考察、认识中医药的方法大多是片面的,检验的标准亦非统一的,以致结论互相冲突,难以调和。只有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全面、辩证地考量中医药,并坚持以社会实践特别是防治疾病的实践活动为检验标准,才能得出公正的结论。

  • 标签: 中医药 立场 方法论 检验标准
  • 简介: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两课'课程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系

  • 标签: 大学生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 教学改革 课程内容 讨论式教学 教学方法
  • 简介:针对中医时间医学正处在整理研究阶段,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关于时间辨证的方法:交节辨证,六经辨证,经络辨证,伏邪辨证;时间辨证的要领:阴阳盛衰,邪正交争,真假标本;时间辨证的特色:交节辨证规范,伏邪辨证新论,肺痨潮热新解。

  • 标签: 中医时间医学 时间辨证 方法 要领 特色 李可
  • 简介: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教学实现的因素有其赖以存在的思想根源。在良好的教学生态中,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依托教育本体的积极建设以及“育人为本”的评价方式的回归,使学生在正向的德育文化中自觉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正所谓“有所不为”而“有所为”。

  • 标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 “有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