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1 个结果
  • 简介:为探讨乐安岩体岩石类型、岩浆来源和成岩构造环境,对其开展了岩石学主、微量元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乐安岩体由乐安单元、太平单元和王元单元构成岩石序列,其岩石具片麻状构造、似斑状结构,塑性变形明显,常见微粒交生体、镁铁质包体和同深成岩墙;其SiO2含量变化大,弱过铝质,属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稀土元素含量高,稀土配分曲线右陡倾,轻重稀土分馏明显,Eu中等负异常,富集Rb、Th、U、Ce、Nd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P、Sr、Ba,属低Sr、高Y、高Ba花岗岩类。研究认为,乐安岩体属壳源或S型花岗岩,主要来源于砂屑质源区,但有明显幔源岩浆混入,其形成于后碰撞局部挤压构造环境,经历了黑云母脱水熔融作用

  • 标签: 乐安岩体 主量元素 微量元素 岩石学 加里东 花岗岩
  • 简介:水热条件下配合物水解可逆与不可逆反应王玉荣(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关键词配合物水解,可逆与不可逆,实验研究水解作用是水参与地球化学反应过程中最普遍最重要化学反应过程。天然矿物大多是不可逆反应产物。红海海底现代沉积铁矿是...

  • 标签: 配合物水解 可逆与不可逆 实验研究
  • 简介:利用显微观察、包裹体岩相学等手段,研究了辽西-冀北地区中-新元古界储集层有机质赋存状态、油气包裹体特征和期次。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初步分析了油气运移和聚集历史。研究表明,辽西-冀北坳陷中-新元古界储集层同时存在液体原油、稠油和固体沥青三种有机质,储层各种成岩矿物内发育大量、类型各异油气包裹体,表明它有多期油气活动过程。据包裹体产状和光学特征判定,储层早期活动油气为成熟度较低重、稠油,以自生自储为主;中-晚期活动油气成熟度较高,成藏规模较大,油气主要沿构造运动裂隙运移。

  • 标签: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运聚史 辽西-冀北地区 中-新元古界
  • 简介:中国东南大陆火山活动分为早、晚两期,火山产物分为下、上两个火山岩系,侵入作胃表现为与其对应两期火山侵入杂岩。笔者将火山岩和侵入岩两者结合起来作为岩浆作用整体进行综合性大范围研究认为,为搞清侵入岩与火山岩时序和成因联系,有必要将侵入岩进一步划分为潜火山岩、火山侵入岩、区域侵入岩。潜火山岩是指与火山岩同源,在火山活动旋回中期或晚期阶段形成浅成、超浅成环状侵入体或脉岩和岩墙,空间上受同期火山机构制约。火山浸入岩是指与火山岩大致同源,与火山活动同时或稍晚定位侵入岩体,空间上通常超越同期火山机

  • 标签: 火山岩系 侵入岩 潜火山岩 成因关系 火山活动 杂岩体
  • 简介: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周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主办、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第八届全国古地理学沉积学学术会议于2004年8月9~12日,在大庆油田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地矿系统、石油系统、煤炭系统、核工业系统和出版系统等42个单位242人出席了会议。

  • 标签: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地层古生物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地质学会 岩相古地理
  • 简介:为探讨唐山-天津地区地热水水化学类型、控制因素及其补给来源,2016年8月在华北断陷盆地中北部采取了21个温泉、地热井水样,进行离子特征,3He、4He、20Ne气体同位素δD与δ18O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华北断陷盆地中北部地热井温度为27.5-92.6℃,TDS(Totaldissolvedsolids)为430.3-2370.8mg/L,δD和δ18O分别为-74.04‰--69.27‰与-10.32‰--8.04‰;Na+为主要阳离子,阴离子浓度变化较大,无明显空间分布规律。该区域水化学类型可以分为9类:Na-Cl·SO4、Na-Cl·SO4.HCO3、Na-Cl·HCO3、Na-HCO3、Na-SO4、Na-HCO3·SO4、Na-SO4·HCO3、Na-HCO3·Cl、Na-HCO3·SO4·Cl,水化学类型与含水层岩性有关。He、Ne气体同位素组分表明,区域内地热水中气体具有幔源、壳源、大气来源混合特征。H、O同位素组成指示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δD平均值为-71.62‰,基本等同于华北地区现今δD平均值(约-70‰),暗示其地下水年龄较小,补给时气候条件与现今接近。S3、S6、S14、S17、S20有明显氧漂移,主要原因是地热水温度较高,以及大陆效应与高程效应影响。

  • 标签: 地热水 氢氧同位素 氦同位素 离子浓度
  • 简介:为确定西昆仑卡拉吉拉花岗岩体成因构造背景,对其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岩体^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23.2±2)Ma(MSWD=0.19),属于晚三叠世早期岩浆活动产物;岩体具有较高SiO2含量和碱度率,低Al2O3、Fe2O3、MgO、P2O5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富集Rb、Th、Zr、Hf等元素,强烈亏损Ba、Sr、P和Ti元素,相对亏损Nb和Ta元素,为高钾偏铝质钙碱系列A型花岗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该岩体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环境,标志着西昆仑造山带在晚三叠世早期造山作用结束,为向板内伸展环境过渡。

  • 标签: 锆石U-PB年龄 岩石地球化学 构造背景 西昆仑卡拉吉拉
  • 简介: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基础上,对安徽省休宁-歙县地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元素地球化学特征、R型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认为Au、Ag、Pb、W、Bi等为研究区主要成矿元素。通过总结元素组合特征和异常空间分布规律,认识到异常围绕燕山期岩浆岩分布,具有明显高中低温分带特征,推断解译认为本地区多金属矿化与燕山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有关。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矿产分布特征,圈定了5处成矿远景区。结果表明通过应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可以有效优选找矿目标,明确找矿方向。

  • 标签: 水系沉积物 地球化学特征 成矿远景区 休宁-歙县地区
  • 简介:本文研究了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带主力油层流体包裹体特征,统计分析了各区块已揭示主力油层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明确了主力油藏主成藏期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范围;在此基础上,通过单井埋藏史和热史恢复,结合主力烃源生排烃热演化,确定了各区块主力油藏主成藏期发生时间:中部1区块为新近纪渐新世(40Ma),中部2区块为晚白垩世早期(95-88Ma),中部3区块为白垩世末-古近纪早期(75-60Ma),中部4区块第一期成藏时间为早白垩世末(105-95Ma),第二期成藏时间为晚白垩世晚期(85-72Ma)。

  • 标签: 流体包裹体 均一化温度 主成藏期次 中央坳陷带 准噶尔盆地
  • 简介:为预测范庄银矿床M23主矿体深部变化趋势,在对矿区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研究基础上,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发现矿体具有明显侧伏现象。微量元素统计分析表明,Cu、Sb、As为矿体近矿指示元素,矿体具有多期次特点。M23矿体化探数据表明,矿体自上而下其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Au-Bi-Cu-As-Zn-Pb-Sb-Mo-Ag-Sn-W-Hg,具有明显"头尾晕共存"和"反分带"特征。结合矿体剥蚀系数变化规律,预测在M23矿体向深部(696m以下)有较大延深(伸)或有深部有盲矿体存在,钻探验证(见矿高程370m)说明矿床深部有较大增储潜力。

  • 标签: 原生晕 轴向分带 深部预测 范庄银矿 河南
  • 简介:“三江”地区是我国主要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区域之一,产于赠科-乡城矿带呷村矿床是我国典型含金富银块状硫化物矿床。矿床位于义敦古岛弧主弧带北段昌台火山-沉积盆地中。该盆地上三叠统自下而上分为根隆组、呷村组和勉戈组,相应形成三个火山旋回,成矿作用发生在每个火山旋回末期。在呷村旋回流纹质火山活动末期,形成呷村、嘎衣穷、夏塞等银多金属矿床。

  • 标签: 银多金属矿床 火山旋回 块状硫化物矿床 成矿机理 成矿流体 上三叠统
  • 简介:1.地层分布岩石组合本区中元古熊耳群火山岩系广泛分布于呈长垣状北西西向展布峭山—熊耳山—外方山基底隆起带上,从下到上分为四个地层单位,包括大古石组、许山组、鸡蛋坪组、马家河组,呈角度不整合于基底太华群之上,上部被中元古汝阳群、官道口群呈小角度不整合覆盖。岩石组合主要以玄武安山岩、安山岩为主,此外还有晶屑、玻屑凝灰岩、集块安山岩,角砾安山岩等构成火山喷发相主体。对熊耳群上部鸡蛋坪组安山岩作Pb-Pb等时线年龄测定为1770±115Ma;次为形成火山晚期次英安岩、流纹英安岩、自生危砾岩喷发间歇期沉积砂页岩等,次英安岩Rb-Sr等时线年龄测定为1421±80Ma。上述岩石在不同火山构造中以一定岩相和相序分布,构成一套具有时空分布与成因联系火山杂岩序列和地质综合体。

  • 标签: 杂岩 玄武安山岩 熊耳群 英安岩 火山构造 火山岩系
  • 简介:为预测和评价贵州普安泥堡金矿床成矿潜力,采用原生晕地球化学方法对10460勘探线所控制Ⅲ-1号矿体进行原生晕轴向分带特征研究。采集了该勘探线上6个钻孔矿体附近构造蚀变岩石样品进行ICP-AES分析。通过对各元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选取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指示元素为Au、As、Ag、Cu、Hg、Mo、Co、Cd、Sb。综合原生晕分带图指示元素分带序列分析,判断Ⅲ-1矿体原生晕出现了明显分带异常,其由浅部到深部总体表现为:前缘晕元素+尾晕元素—近矿晕—前缘晕元素+近矿晕元素+尾晕元素元素异常分布序列,指示在深部存在一个或多个隐伏矿体,是造成元素异常叠加共存与轴向分带序列异常原因。

  • 标签: 原生晕 地球化学分析 隐伏矿体 泥堡金矿床 贵州
  • 简介:为了揭示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和突破找矿瓶颈,对区域成矿金属元素进行了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分形分析。结果表明,成矿元素组合为Pb-Zn-Mo-Ag-Au-Cd,可以作为找矿指示元素,分形分析确定主成矿元素Pb-Zn-Mo-Ag异常下限,基于Suffer和Mapgis软件建立元素异常分布图显示,异常区与已知大多数矿床套合,Pb、Zn、Ag异常高值带与其所在区域北西向次级断裂展布方向一致,与燕山早期花岗岩体也存在密切关系。Au异常主要沿燕山晚期中酸性火山岩建造展布,这些元素异常高值带与地质体套合较好区域均为成矿有利区。结合区域成矿规律共圈出找矿靶区4处。这一研究思路和方法为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及其类似地区找矿预测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金属元素分布 因子分析 分形分析 找矿预测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
  • 简介:为厘清滇黔桂地区卡林型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本文以灰家堡金矿田为代表,对太平洞、紫木凼、水银洞和簸箕田4个典型矿床中热液矿物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热液矿物进行了碳、氢、氧、硫同位素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灰家堡金矿田流体包裹体类型丰富,包括NaCl-H2O溶液包裹体、CO2包裹体、CO2-H2O包裹体、烃-H2O包裹体和烃类包裹体五大类.从成矿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组分大致经历了从H2O+NaCl→H2O+NaCl+CO2+CH4±N2→H2O+NaCl±CH4±CO2演化,均一温度和盐度略有降低.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成矿流体属于富含金属和碳氢化合物盆地流体;沉积黄铁矿硫主要来源于封闭海洋盆地中硫酸盐细菌还原硫;热液硫化物与沉积黄铁矿硫同位素特征相似,表明成矿流体中硫来源于成岩黄铁矿溶解作用,同时有机质热分解和硫酸盐有机质热还原作用亦提供了部分硫.成矿主阶段发生H2O-NaCl-CO2流体不混溶作用是导致Au沉淀富集重要机制.

  • 标签: 成矿流体 流体不混溶作用 流体包裹体 稳定同位素 灰家堡金矿田 黔西南
  • 简介:张三沟金矿区位于中亚兴蒙造山带东段,是该造山带上一个较为重要金矿区,其研究程度较低.为厘定赋矿岩浆岩成岩时代并限定其成矿时代,本文对主要赋矿斜长花岗斑岩和宁远村组英安岩进行了锆石U-PbLA-ICP-MS同位素定年,获得其成岩年龄分别为106.2±1.2Ma和104.2±1.4Ma,说明二者可能是同期、同源岩浆在演化不同阶段先后喷出和侵入产物.早白垩世是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东部地区岩浆活动高峰期,此时期区内爆发了大规模成矿作用,张三沟金矿即为此期岩浆热液活动产物.期间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影响,区域上处于拉张伸展构造环境中,加厚岩石圈拆沉作用导致软流圈上涌并发生底侵,最终形成同时期广泛岩浆活动并诱发大量成矿作用.

  • 标签: U-PB年龄 早白垩世 岩浆岩 张三沟金矿区 东北地区
  • 简介:为探讨赣东北景德镇地区双桥山群沉积时代与物质来源,对该区双桥山群安乐林组地层中发育一套变火山碎屑凝灰岩夹层进行了年代学、地球化学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该套火山碎屑凝灰岩岩性主要为英安岩、安山岩,凝灰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809±2)Ma,表明该套岩石形成于新元古代。凝灰岩锆石Hf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广,其中二阶模式年龄为1426~2313Ma,主要集中于1.7~2.3Ga之间,其ε_(Hf)(t)均为负值-2.6~-16.5,t_(DM2)模式年龄远大于U-Pb年龄,表明该组岩石岩浆来源于元古代地壳物质再循环。

  • 标签: 双桥山群 火山碎屑凝灰岩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 简介:为厘清月亮湾斜长花岗岩形成时代,用锆石LA-ICP-MSU-Pb法对其进行了研究,获得其成岩年龄为244.3±1.1Ma,即早三叠世,属印支期。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月亮湾岩体SiO2含量为63.89%-67.03%,(Na2O+K2O)〈7.0%,K2O/Na2O为0.65-0.99,以钙碱性系列为主;铝饱和指数(ACNK)为0.95-0.98,为准铝质特征;其稀土总量为87.06×10^-6-201.89×10^-6,显示为轻稀土强烈富集右倾式稀土配分型式。δEu为0.66-0.76,具有负铕异常,Rb/Sr特征反映出岩石具幔源岩浆特点。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月亮湾斜长花岗岩形成大地构造背景为洋壳俯冲造山阶段岛弧环境。

  • 标签: 地球化学 锆石LA-ICP-MS U-PB测年 构造背景 月亮湾斜长花岗岩 东昆仑
  • 简介:斯弄多铅锌矿床位于南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矿带北缘铅锌银多金属矿带上,该矿床铅锌矿化与矿区花岗斑岩密切相关,为典型热液脉型-矽卡岩型铅锌矿床。为厘定其成岩成矿时代,本文对矿区花岗斑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U-Pb年龄测定。结果得到2组年龄,一组年龄介于(75.1±1.8)~(77.7±1.8)Ma之间,加权平均年龄为(75.7±0.9)Ma(MSWD=0.27,n=11),可能反映岩浆在岩浆房演化过程中结晶锆石年龄;另一组年龄为(67.5±1.4)~(69.4±1.4)Ma,加权平均年龄为(68.8±1.2)Ma(MSWD=0.31,n=6),代表花岗斑岩真实结晶年龄,这一花岗斑岩年龄(68.8±1.2)Ma明显早于冈底斯带内主碰撞期形成矽卡岩型矿床。结合该成矿带其他矿床成岩、成矿年龄,本文认为南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矿带在印-亚大陆碰撞早期或新特提斯洋壳俯冲晚期,也伴有较强铅锌多金属成矿作用

  • 标签: 花岗斑岩 锆石U-PB年龄 斯弄多铅-锌矿床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矿带 西藏
  • 简介:本文通过XRF和ICP-MS测试方法对油页岩样品进行测试,根据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组分含量某些元素比值,探讨了研究区油页岩样品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阐述了其沉积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P和B元素强烈富集,相当硼古盐度值都表明属于半咸水沉积环境,B/Ga、Sr/Ba值也说明受到海水影响或间歇性受海水影响,沉积环境以半咸水湖泊为主;Fe2+/Fe3+、V/(V+Ni)、V/Ni、Cu/Zn、Ni/Co和U/Th值Ni含量说明沉积环境为咸化弱还原-还原环境;Mn/Fe和Mn/Ti值也较小,反映近岸沉积环境;Sr/Cu表明主力油页岩形成时期处于温湿-干热气候。总体上反映出,研究区油页岩沉积介质环境显著特征是半咸水状态弱还原-还原环境。

  • 标签: 准噶尔盆地东南缘 油页岩 元素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