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抑郁的小波利有段时间突然想读读法国作家纪德(194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书,于是去图书馆陆续借回《地粮》《背德者》《窄门》《如果种子不死》《伪币制造者》等,消磨了好一段时光。《伪币制造者》里有一个名叫波利的小男孩,在寄宿学校受到坏孩子的挑唆蛊惑,偷了他爷爷的手枪,强充好汉地对准自己脑袋开了一枪。

  • 标签: 《伪币制造者》 儿童 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作家 寄宿学校 获得者
  • 简介:全民抗战时期,儿童也是抗战中被宣传动员的重要对象。“中国儿童号”献机事件是全面抗战后全国儿童共同参与的集体性事件,具有儿童群体在抗战中被宣传鼓动用行动抗日爱国的代表性。不同类型的报刊都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和宣传,《抗战儿童》还出刊《儿童号献机特辑》对广大儿童进行宣传鼓动。以此事件为例,通过对比解读不同类型媒体对此事件报道的文本,可以分析战时媒体对儿童抗战动员活动的宣传鼓动特点和意义。

  • 标签: 抗战 献机 宣传鼓动 儿童
  • 简介:诗歌是诗人书写自我生命的疆域,同时又消解传统权力政治疆域的某种独具特色的生命建构,就是其自性张扬和他性约束中的某种因缘牵系和力量平衡。①而突破传统的性别政治叙事,重建女性内在的自我,就成为安琪诗歌所指向的独特的缘域世界。在《极地之境》的《自序》中,安琪写道:“我冷静梳理了自己写作至今的点滴,得出一个结论: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女性主义写作者”“一个女性主义者必定是先锋精神的追求者”。②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安琪的诗歌不再是某种单纯灵感或感性体悟的瞬间抓取,而是有着一种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中的自由选择及其责任承担。去选择,并承担你的责任,就是安琪诗歌所在意的。因此,安琪的诗歌或诗学思想就具有一种新时代的女性主义者所独具的伦理品格与实践勇气,就是在从古典知识型时代向现代知识型时代转向中的女性主义的文学缘域世界的呈现和展开。

  • 标签: 女性主义者 性别自觉 女诗人 安琪 自我认同 母国
  • 简介:<正>纵观日本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它的发生比西方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余年。对此,日本的学者,研究家也不得不予以承认。然而,直到昭和初期,“儿童文学”这一名称才正式在日本出现。在此之前,明治时代(1868-1911)称其为“故事”,大正时代(1912-1925)称其为“童话”。大正时代的“童话”推祟“童心主义”。按照字典上的解释,童心本指人类幼儿时期所具有的原始的心性,也就是纯真无邪的心境。最早将童心作为文艺理念并付诸于文学创作实践的是被誉为“童话之父”的小川未明。

  • 标签: 儿童文学 童心 童话 研究家 创作实践 文学发展
  • 简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新兴的中产阶级下层让中产阶级群体不断扩大,而阶级结构、文化也随之发生了质的改变。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中产阶级下层年轻人常被想象为新的阶级身份和英格兰的象征。罗斯·麦考利的《维持体面》和伊丽莎白·鲍温的《心之死》描绘了中产阶级不同群体的差异和冲突,并在其下层年轻女性身上,看到了更新阶级文化的潜能。本文将在中产阶级下层和青年闲暇文化崛起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以这两部中额小说为例,探讨其对阶级流动性和现代"中产阶级性"的表现,并分析文本中潜在的矛盾立场。

  • 标签: 中产阶级下层 中产阶级性 英国性
  • 简介:小说的封面与正文相辅相成,封面有助于确立读者对小说的第一印象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方向。但小说封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再版和改编时编纂者选用不同的封面图片,传递出不同于原版/原作的信息,具有特殊的目的性。本文并非单纯是对《鲁滨孙飘流记》的封面分析,而是将其在不同时期的儿童版中的各个封面图片看作一部儿童文学发展史的某个片段,从叙事空间、视角、场景等方面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将其与这些版本的正文文本对笛福小说所作的修正相互印证,试图找出封面变化背后隐藏的人们对该小说、儿童、家庭观念的变化,从而描述一部独特的《鲁滨孙飘流记》的演变史。

  • 标签: 笛福 封面 图画研究 儿童文学
  • 简介:<正>从《俄国作家的故事和童话集》里选择的《天鹅》(卢明生译,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摆在我面前的时侯,似见兰天里一只轻盈的小天鹅正展翅飞翔。十九世纪杰出的作家高尔基、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创作的十八篇儿童故事和童话,它优美、别致,读起来给人以高尚的艺术美的享受。这使我想起了老诗人艾青,曾经观看巴蕾舞《小夜曲》,激动地写诗赞扬说:

  • 标签: 儿童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 童话 屠格涅夫 俄国作家 高尔基
  • 简介:"九叶诗派"的女诗人陈敬容与郑敏都善于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经验与中国诗歌传统、中国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混合熔铸,但两人诗作风格迥异,陈诗是情感丰富的流动的音乐,郑诗则更像富蕴哲理的凝定的雕像。

  • 标签: 主观客体化 客观主体化 诗歌结构
  • 简介:"立人"思想贯穿鲁迅的一生,这使鲁迅自始至终都关注中国儿童的成长教育。鲁迅有一颗永不泯灭的"童心",这里的"童心"包含了他的儿童观,同时他也特别关注儿童文学的发展并翻译了大量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来启迪国人对儿童成长教育的思考,其中主要由他翻译的《爱罗先珂童话集》便对中国20世纪30年代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我们也可以从鲁迅对译介这部作品的选择上了解到他的良苦用心。

  • 标签: 儿童本位 儿童教育 《爱罗先珂童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