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新型永生化人肝细胞HepZJ进行安全性研究。方法获取HepZJ培养上清液,通过PCR联合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进行支原体检测,通过显色基质法进行内毒素检测;将HepZJ细胞悬液经尾iv进入SD大鼠后观察其生存情况并于不同时间点进行剖检,通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分析该细胞的生物分布;将HepZJ细胞悬液sc进入BALB/c-nu裸鼠后分析其致瘤性。结果HepZJ支原体检测电泳图未见阳性条带;内毒素检测浓度〈2EU/mL;SD大鼠尾ivHepZJ后生存情况良好,血液、肺脏、脾脏在不同时间点出现不同程度的GAPDH-Human和TERT-Human基因表达,血液中12h后、肺脏和脾脏中1周后基本被清除,剖检过程中未见肿块形成;裸鼠scHepZJ后无硬性肿物形成。结论新型永生化人肝细胞HepZJ无支原体、细菌污染,进入体内后无明显副反应及致瘤性,具备应用安全性。

  • 标签: 新型永生化人肝细胞系 安全性 支原体 内毒素 生物分布 致瘤性
  • 简介:老张是我们高中同班同学中惟一念医学院的同学,他是治癌症的医生,他常常开玩笑地说同学们最好不要去找他。同班同学聚会,老张一定会到,他的收入高得不得了,所以有的时候他会请客,偶尔同学中有人发生一些经济上的困难,他也会慷慨解囊。虽然老张对人很慷

  • 标签: 同班同学 我在台北 告诉我 一个问题 最后一次 三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状RNA(circRNA,Circ)_101237调控肝癌细胞进展的分子机制。方法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行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癌旁组织和肝癌组织Circ_101237表达水平。采用sh-Con和sh-Circ_101237慢病毒感染人肝癌细胞MHCC97H,建立sh-Con组和sh-Circ_101237组细胞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析Circ_101237对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析Circ_101237的靶基因。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癌旁组织中Circ_101237表达水平(1.01±0.18)明显低于肝癌组织Circ_101237表达水平(2.09±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60,P<0.05)。sh-Con组细胞吸光度值(A)、细胞克隆形成数量、划痕愈合率和侵袭数量[(1.97±0.09),(164.67±14.40)个,(62.50±5.51)%,(130.83±25.18)个]明显高于sh-Circ_101237组细胞A值\细胞克隆形成数量、划痕愈合率和侵袭数量[(1.33±0.18),(111.33±9.07)个;(28.63±6.84)%,(92.33±14.0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82、7.675、9.444、3.270,P<0.05)。Circ_101237与miR-490-3p存在连续互补结合位点。sh-Con组细胞miR-490-3p表达水平(0.99±0.14)明显低于sh-Circ_101237组细胞miR-490-3p表达水平(2.17±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80,P<0.05)。miR-NC+sh-Circ_101237组细胞A值(1.01±0.13)明显低于miR-490-3p抑制剂+sh-Circ_101237组细胞A值(1.6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43,P<0.05)。miR-NC+sh-Circ_101237组细胞划痕愈合率[(27.41±5.15)%]明显低于miR-490-3p抑制剂+sh-Circ_101237组划痕愈合率[(49.19±7.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03,P<0.05)。miR-NC+sh-Circ_101237组细胞侵袭数量[(90.83±9.87)个]明显低于miR-490-3p抑制剂+sh-Circ_101237组细胞侵袭数量[(122.33±11.0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97,P<0.05)。结论Circ_101237在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通过miR-490-3p调节着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等恶性细胞生物学行为。

  • 标签: 环状RNA 肝癌 微小RNA 增殖 迁移 侵袭
  • 简介:MDA—MB-435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MDAnderson癌症中心Cailleau等建立的一个细胞,来自患转移性乳腺导管腺癌的31岁高加索女性的胸腔渗出液,一直被视为乳腺癌细胞而广泛使用。

  • 标签: MDA-MB-435细胞系 黑色素瘤 乳腺肿瘤
  • 简介:为了探讨亚硒酸钠对K562/ADR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分别以5、10μmol/L的亚硒酸钠对培养的K562及K562/ADR细胞进行处理,应用ELISA法检测亚硒酸钠处理前和处理后不同时间的K562及K562/ADR细胞上清液中VEGF含量,用MTT法检测逆转耐药倍数。结果表明:亚硒酸钠可以增加K562/ADR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其逆转耐药的倍数为3.48倍;两种细胞分泌的VEGF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增加,并且各个时间段的K562/ADR细胞VEGF表达均高于K562细胞(P〈0.05);5、10μmol/L的亚硒酸钠在72小时内均不能抑制K562细胞VEGF的分泌(P〉0.05);而作用96小时时K562细胞上清液中VEGF水平虽有下降,但未达统计学意义;5、10μmol/L的亚硒酸钠在48小时内均不能抑制K562/ADR细胞VEGF的分泌(P〉0.05),10μmol/L的亚硒酸钠在作用72和96小时可以明显抑制VEGF的分泌(P〈0.001),5μmol/L的亚硒酸钠在作用96小时可以抑制VEGF的分泌(P〈0.001)。结论:VEGF可能与白血病多药耐药有关,而亚硒酸钠则能抑制白血病细胞分泌VEGF。

  • 标签: 亚硒酸钠 白血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K562细胞 ADR细胞 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补骨脂素对体外培养的HTB-47和CRL-1932肾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补骨脂素抑制肾癌的内在机制。方法实验组为含有30 μg/ml补骨脂素的二甲基亚砜溶液处理的HTB-47和CRL-1932肾癌细胞,对照组为二甲基亚砜处理的肾癌细胞。用划痕实验、CCK8、Transwell、蛋白印迹法检测补骨脂素对肾癌细胞的影响。结果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中补骨脂素处理的肾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均明显受到抑制。补骨脂素处理的肾癌细胞中,细胞增殖抗原(MKI67)、增值细胞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补骨脂素在体外能明显抑制HTB-47和CRL-1932肾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MKI67、PCNA、MMP2和MMP9来抑制肾癌的进展。

  • 标签: 补骨脂素 肾癌 HTB-47 CRL-1932 增殖 侵袭
  • 简介: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胃癌的Ⅰ类致癌原,但H.pylori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仍不明了。目的:在体外观察不同疾病来源的H.pylori菌株对人胃癌细胞AGS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将AGS细胞分别与5株分离自胃癌和5株分离自轻度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H.pylori共培养,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MMP-2、MMP-7和MMP-9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作为细菌对照。结果:胃炎H.pylori菌株和大肠杆菌基本不影响AGS细胞MMP-2、MMP-7和MMP-9mRNA和蛋白的表达,而所有胃癌菌株均能上调MMP-2、MMP-7和MMP-9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论:分离自胃癌和胃炎患者的H.pylori菌株对AGS细胞MMP-2、MMP-7和MMP-9表达的影响有所不同,说明不同疾病来源的H.pylori菌株在促细胞恶变能力上存在差异。

  • 标签: 螺杆菌 幽门 细胞系/AGS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 简介:本研究探讨自体调节性T细胞对T细胞淋巴瘤细胞EL4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应用免疫磁珠分离法(MACS)分选获得C57BL/6小鼠CD4+CD25+T细胞(Treg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分选所得的细胞纯度及Foxp3的表达水平,PT-PCR法检测Foxp3mRNA的表达,3H-TdR掺入法检测分选的Treg细胞对T细胞淋巴瘤细胞EL4的体外抑制作用,ELISA方法检测抑制实验中细胞因子TGF-β1和IL-10的水平。结果显示,MACS分选获得CD4+CD25+T细胞纯度达94.52%,Foxp3表达比例为84.72%;分选后的细胞用PT-PCR法可检测到Foxp3mRNA的表达;3H-TdR掺入法证实无论有无抗原呈递细胞(APC)或树突状细胞(DC)存在,自体Treg细胞在体外都能明显抑制EL4细胞的增殖(p〈0.05),APC或DC有可能增强这种抑制作用,且单纯DC对EL4细胞的增殖也有抑制作用;实验中可检测到细胞因子TGF-β1和IL-10。结论:自体Treg细胞在体外能够明显抑制淋巴瘤细胞EL4细胞的增殖,APC或DC可能增强这种抑制作用,且单纯DC对EL4细胞的增殖也有抑制作用。细胞因子TGF-β1和IL-10是Treg细胞发挥抑制作用的途径之一。

  • 标签: 调节性T细胞 3H-TdR掺入法 FOXP3 EL4细胞系 淋巴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22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前后DC所分泌的IL-12、IL-2、IFN-γ、TNF-α的变化情况,进而揭示H22全细胞性抗原激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机制。方法从小鼠骨髓细胞中分离出DC及其前体,再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4(IL-4)进行体外培养,在DC培养过程中加入小鼠肝癌细胞(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以致敏DC,测定致敏前后DC细胞因子IL-12、IL-2、IFN-γ、TNF-α的分泌。结果DC致敏前上清液中IL-12、IL-2、IFN-γ、TNF-α的浓度分别为19.39±0.98pg/ml、11.19±1.18pg/ml、1.03±0.19pg/ml、2.02±0.33pg/ml;DC致敏后上清液中IL-12、IL-2、IFN-γ、TNF-α浓度分别为80.39±1.33pg/ml、95.27±6.52pg/ml、29.59±3.15pg/ml、75.12±7.07pg/ml;DC致敏前后,上清液中IL-12、IL-2、IFN-γ、TNF-α的浓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22细胞致敏DC后,DC分泌IL-12、IL-2、IFN-γ、TNF-α增加,增加的分泌因子可能与H22细胞致敏后的DC激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相关。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一种年龄相关性疾病,多见于老年男性,其所引起的下尿路症状(LUTS)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进一步了解前列腺增生的发生发展机制,科研人员需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而针对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合适恰当的动物模型,是得到可靠实验结果的基本保障。本文就良性前列腺增生实验所需的细胞和动物模型进行综述。

  • 标签: 良性前列腺增生 细胞系 模型,动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HCV重组体J6/JFH1在Huh7细胞中复制并产生感染性病毒颗粒。方法将HCVRNA转染至Huh7细胞中,待转染效率达80%左右,收集上清液,感染新的Huh7细胞,得到的病毒命名为一代病毒,取一代病毒感染效率达80%左右的上清液,感染新的Huh7细胞,得到的病毒命名为二代病毒,测定转染与2次感染收集病毒的滴度。结果在将HCV病毒转染和感染Huh7细胞后,HCV阳性细胞达80%的时间分别是第13天、第5天及第5天,三次最高滴度分别是3.9FFU/ml,4.5FFU/ml及4.6FFU/ml。结论成功在Huh7细胞内培育出带有适应性突变的J6/JFH1病毒,为HCV体外培育提供了新思路,为耐IFN的丙肝治疗奠定了基础。

  • 标签: HCV Huh7细胞 IFN
  • 简介:目的建立正常(CAG重复次数为19次)和异常(CAG重复次数为82和66次)atrophin-1[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DRPLA)致病基因]全长基因真核表达体系,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和分布情况,比较稳定转染和瞬时转染两种细胞表达体系,为进一步研究建立良好的细胞模型。方法基于已构建的GFP-atrophin-1.019/Flp—InTREx293和GFP—atrophin-1-Q82/Flp—InTREx293两种稳定转染细胞株,利用四环素调控系统Tet—on诱导表达。正置荧光显微镜观察正常与异常atrophin-1融合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定位,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脂质体介导法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GFP—atrophin-1-Q19和GFP—atrophin-1-Q66瞬时转染293T和SH—SY5Y细胞,HE染色、倒置荧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细胞形态结构、蛋白质表达定位和细胞超微结构,Westernblotting检测atrophin-1融合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在稳定转染体系中,绿色荧光信号大多位于细胞核内,异常蛋白质呈不均匀分布且有少数聚集现象;电子显微镜观察异常细胞胞核结构欠完整,核膜皱缩,核内结构紊乱。在瞬时转染293T细胞体系中,HE染色可见异常细胞核内形成粉紫色嗜酸性小体;大量atrophin-1融合蛋白在核内呈点状聚集现象;电子显微镜观察异常细胞核膜皱缩严重,核内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且核仁消失;Westernblotting检测均表达atrophin-1融合蛋白。在转染的SH-SY5Y细胞体系中,蛋白质表达定位及Westernbloning检测结果与转染293T细胞基本一致。结论包含异常扩增多聚谷氨酰胺链的atrophin-1融合蛋白在真核表达体系中可产生明显的核内聚集现象,并引起细胞形态改变,此为研究DRPLA核内包涵体的形成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以及进一步的干预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 标签: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基因 转染 细胞 培养的 显微镜检查
  • 简介:目的在体外建立稳定有效的软骨细胞分化模型。方法复苏ATDC5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其生长情况,细胞90%融合时分别用不含vc和含vc的诱导培养基培养进行分化诱导。诱导21d,阿力新蓝染色,RT-PCR检测Ⅱ、X型胶原表达进行鉴定。结果含50μg/mLVc的诱导培养基诱导1周便可见明显的软骨小结,细胞产生软骨基质明显增多,Ⅱ及X型胶原表达明显增高,且X型胶原表达呈提前。结论利用ATDC5细胞可成功建立软骨细胞分化体外模型。

  • 标签: ATDC5 软骨细胞 分化
  • 简介:目的:丹参酮Ⅱ-A是丹参的一种重要成分。研究丹参酮Ⅱ-A的抗炎症机制。方法: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作为药物刺激靶细胞,使用不同浓度的分析纯丹参酮Ⅱ-A对RAW264.7细胞进行刺激,在细胞被刺激24、48h后,使用MTT比色法和半定量RT-PCR法对刺激后的细胞进行检测。结果:通过MTT比色法检测,发现丹参酮Ⅱ-A抑制炎症细胞的增殖,初步计算出丹参酮Ⅱ-A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43.2μmol/L;在半定量RT-PCR实验中发现,在发生炎症后,丹参酮Ⅱ-A通过抑制磷脂酶A2来减轻炎症。结论:在炎症发生后,丹参酮Ⅱ-A通过抑制磷脂酶A2来达到其抗炎症的作用。

  • 标签: 丹参酮Ⅱ-A MTT比色法 半定量RT-PCR 磷脂酶A2
  • 简介:为了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作用,以恶性血液细胞HL-60和Raji为实验对象,应用RT-PCR及ELISA法检测肿瘤细胞.VEGF基因的表达,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细胞表面VEGF受体Flt-1的表达.结果显示:髓性白血病细胞HL-60和淋巴瘤细胞Raji中均存在VEGF-mRNA的表达.在培养48小时后,HL-60细胞和Raji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VEGF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VEGF-R(Flt-1)在两种肿瘤细胞的胞膜上均有表达,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无表达.这一结果表明,白血病和淋巴瘤细胞具有产生VEGF的能力,并可将VEGF分泌到细胞外基质微环境中.VEGF可作用于白血病和淋巴瘤细胞本身,在恶性血液肿瘤细胞中存有VEGF的自分泌途径,而VEGF的自分泌成为血液肿瘤细胞高侵袭性生物学特性的基础.结论:抑制VEGF的分泌将有助于阻断其与内皮细胞间的互动环,降低其增殖、抗凋亡和侵袭性能,对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也将十分有意义.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 恶性血液细胞系 HL-60细胞 RAJI细胞
  • 简介:摘要婴幼儿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具有可预测的疾病演变和持续时间。目前对于婴幼儿血管瘤发展、增殖和消退的基本认识尚不充分,迫切需要一种理想的活体婴幼儿血管瘤模型,为观察其细胞、分子基础和药物机制研究提供一个标准平台。截至目前,一个完全模拟婴幼儿血管瘤生物学行为的模型尚未建立成功,但已有研究为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该文总结了近年来相关细胞与婴幼儿血管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价值,以及可能在未来用于婴幼儿血管瘤模型构建的有利因素,为后续研究婴幼儿血管瘤在动物模型的选择上提供最新参考。

  • 标签: 血管瘤 细胞系 动物 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肝癌细胞来源外泌体中差异表达的miRNA并分析其对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miRNA表达谱芯片分析肝癌细胞来源外泌体中差异表达的miRNA并鉴定miRNA对肝癌细胞恶性表型的作用。采用不同浓度(0、150、300 μmol/L)多柔比星处理细胞,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miR-196a表达水平的变化;分别采用肝癌细胞来源外泌体(Exo-NC组)、转染miR-196a抑制剂处理后的外泌体(Exo-Inhibitor组)培养肝癌细胞,检测肝癌细胞的凋亡情况以及caspase3/7的活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裸鼠分为Do-PBS组、Do-Exo-Inhibitor组、Do-Exo-NC组,每组各5只,采用裸鼠移植瘤实验分析miR-196a对肝癌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的作用。结果本研究分离纯化了CD133+ Huh7干细胞培养上清中的外泌体,发现miR-7162-3p、miR-1910-5p、miR-3613-3p、miR-196a、miR-155-5p表达上调,miR-1246和miR-3613-5p表达下调。外泌体中miR-7162-3p、miR-196a和miR-155-5p对肝癌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miR-1910-5p、miR-196a和miR-155-5p对肝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其中miR-196a的抑制效果最显著。在反应24 h时,多柔比星浓度在0、150、300 μmol/L时miR-196a的表达量分别为0.96±0.05、1.23±0.05和2.33±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96.90,P<0.001);48 h时,多柔比星浓度在0、150、300 μmol/L时miR-196a的表达量分别为1.02±0.07、2.35±0.05和2.89±0.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3.00,P<0.001)。Exo-NC组肝癌细胞在多柔比星浓度为0和300 μmol/L时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9.37%±0.19%和11.64%±0.27%,Exo-Inhibitor组分别为18.80%±1.91%和22.79%±1.5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41,P=0.048;t=4.96,P=0.038)。未使用多柔比星处理时,Exo-NC组在24 h和48 h的caspase3/7比值分别为0.94±0.08和0.97±0.09,Exo-Inhibitor组分别为1.56±0.01和1.58±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1.41,P=0.008;t=6.07,P=0.026)。使用300 μmol/L多柔比星处理细胞后,Exo-NC组在24 h和48 h的caspase3/7比值分别为0.95±0.07、1.36±0.08,Exo-Inhibitor组分别为2.84±0.08、3.20±0.1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4.20,P=0.002;t=15.78,P=0.004)。Do-PBS组、Do-Exo-Inhibitor组和Do-Exo-NC组3组裸鼠的移植瘤体积依次增大,分别为(1 051.86±89.90)mm3、(1 310.91±86.66)mm3和(2 185.14±352.34)m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28,P<0.001);3组移植瘤重量依次增加,分别为(0.36±0.10)g、(0.39±0.12)g和(0.76±0.16)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81,P=0.002);转染miR-196a抑制剂后裸鼠移植瘤肿瘤内miR-196a的表达显著降低,3组表达量分别为1.05±0.16、0.38±0.08和2.17±0.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8.93,P<0.001)。结论肝癌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通过其中的miR-196a增强肝癌细胞对多柔比星的耐药性。

  • 标签: 肝肿瘤 干细胞 外泌体 miR-196a 耐药
  • 简介:目的:探讨阿霉素(ADM)加热化疗对人肝癌细胞HHCC及HepG2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HHCC和HepG2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浴加温法,观察单纯热疗,ADM化疗和热化疗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MTT法确定阿霉素的工作浓度并检测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热化疗组细胞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单纯热疗、单纯化疗组[HHCC细胞:(65.77±2.54)%vs(23.18±0.81)%、(38.35±2.23)%,P〈0.05。HepG2细胞:(74.25±1.53)%vs(17.12±2.86)%、(30.35±5.90)%,P〈0.05]。热化疗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单纯热疗组、单纯化疗组[HHCC细胞:(76.1±2.33)%vs(23.83±1.76)%、(45.57±2.81)%,P〈0.05。HepG2细胞:(76.9±2.79)%vs(19.7±7.63)%、(37.43±1.88)%,P〈0.05]。结论:加热能增强ADM对HHCC及HepG2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

  • 标签: 阿霉素 热化疗 HHCC HEPG2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癌细胞增殖与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水平的关系。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肝癌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来院体检的36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受试者血清,以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其AFP、CEA水平及细胞增殖分子[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Dickkopf同源物1(DKK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采集研究组患者肝癌病灶、癌旁病灶标本,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增殖分子[DNA甲基转移酶3B(DNMT3B)、斯钙素2 (STC2)、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6(SIRT6)、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跨膜蛋白1(LETM1)、EphB4]含量。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血清AFP、CEA水平与细胞增殖分子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清AFP、CE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血清GPC3、GP73、DKK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SO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肝癌病灶中DNMT3B、STC2、SIRT6、LETM1、EphB4表达量均高于癌旁病灶(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细胞增殖分子GPC3、GP73、DKK1、DNMT3B、STC2、SIRT6、LETM1、EphB4的表达量与血清AFP、CEA水平呈正相关(r=0.537、0.432、0.383、0.364、0.614、0.571、0.538、0.676,r=0.439、0.496、0.553、0.468、0.472、0.647、0.391、0.627,P均<0.05),SOD水平与AFP、CEA水平呈负相关(r=-0.319、-0.408,P均<0.05)。结论肝癌患者血清AFP、CEA水平与细胞增殖分子GPC3、GP73、DKK1、DNMT3B、STC2、SIRT6、LETM1、EphB4的表达量呈正相关,与SOD呈负相关,可通过监测患者血清中AFP、CEA水平来判断肝癌的发生、进展程度及评估疗效。

  • 标签: 肝癌 增殖 甲胎蛋白 癌胚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