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介导酪氨酸激酶(JAK)/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对胶质瘤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方法收集甘肃省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胶质瘤患者手术切除的胶质瘤组织及瘤旁组织。细胞进行细胞分组与转染,分成7组:Blank组、NC组、oe-EGFR组、小干扰RNA(siRNA)-EGFR组、Gefitinib组、NSC 228155组和siRNA-EGFR+NSC 228155组。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胶质瘤组织和转染后各组细胞中EGFR、JAK1、STAT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 mRNA和蛋白的表达。噻唑蓝(MTT)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组细胞转染后细胞增殖与凋亡。两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多组间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胶质瘤组织中的EGFR、JAK1、STAT3、bcl-2 mRNA(EGFR:t=13.630,P<0.01;JAK1:t=16.650,P<0.01;STAT3:t=17.420,P<0.01;bcl-2:t=17.010,P<0.01)和蛋白(EGFR:t=15.590,P<0.01;JAK1:t=11.680,P<0.01;STAT3:t=9.295,P<0.01;bcl-2:t=13.960,P<0.01)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组织,而Bax mRNA(t=21.480,P<0.01)和蛋白(t=10.950,P<0.01)表达量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lank组和NC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iRNA-EGFR组和Gefitinib组Bax mRNA(F=48.300,P<0.01)和蛋白(F=28.330,P<0.01)表达量显著高于NC组,而EGFR、JAK1、STAT3、bcl-2 mRNA(EGFR:F=138.000,P<0.01;JAK1:F=234.300,P<0.01;STAT3:F=106.300,P<0.01;bcl-2:F=186.500,P<0.01)和蛋白(EGFR:F=63.540,P<0.01;JAK1:F=61.720,P<0.01;STAT3:F=54.660,P<0.01;bcl-2:F=77.480,P<0.01)表达量显著低于NC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NC组(24 h:F=23.650,P<0.01;48 h:F=44.450,P<0.01;72 h:F=32.160,P<0.01),而细胞凋亡明显高于NC组(F=50.81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e-EGFR组和NSC 228155组各因子和指标趋势逆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siRNA-EGFR+NSC 228155组各因子和指标与N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沉默EGFR表达,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助于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

  • 标签: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 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信号通路 胶质瘤 增殖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对男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开展基因检测以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14年5月至2019年7月初次收治的103例EGFR突变并通过口服EGFR-TKI治疗的男性NSCLC患者。结果截止随访结束时,97例患者中,62例存活,35例死亡,无完全缓解,部分缓解48例(49.5%),稳定27例(27.8%),疾病进展22例(22.7%),客观缓解率为49.5%,疾病控制率为77.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2.4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23.0个月。93例腺癌患者的中位PFS为22.7个月,4例腺鳞癌患者的中位PFS为7.0个月,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95% CI=18.167-21.833个月和0.000-17.094个月);EGFR-TKI治疗后出现药物性皮疹不良反应的患者共21例,中位PFS为16.0个月,未出药物性皮疹的患者76例,中位PFS为23.3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95% CI=7.233~24.767和15.400~31.200);60岁以下患者的中位OS为47.9个月,60岁及以上患者的中位OS为28.6个月,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95% CI为32.559~43.858和29.323~52.63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病理类型(P=0.048)及是否合并药物性皮疹不良反应(P=0.014)为影响PFS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EGFR-TKI对治疗EGFR突变阳性的男性NSCLC具有显著效果;病理类型、是否合并药物性皮疹是无进展生存的重要预测因素;年龄是总生存期的重要预测因素。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治疗效果 生存分析 男性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探究乳腺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与Casitas B细胞淋巴瘤谱系B(B cell tymphoma B,CBL-B)、受体酪氨酸激酶(recombinant AXL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AXL)、整合素β2(integrin beta 2,ITGB2)表达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制订及术前无创评估乳腺癌预后提供影像学新思路。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于临沂市中心医院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204例乳腺癌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飞利浦全数字Ingenia3.0 T MRI进行扫描。记录肿瘤直径、形状、边缘、强化方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曲线类型、早期强化率和ADC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CBL-B、AXL、ITGB2表达水平。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BL-B低表达、AXL高表达和ITGB2高表达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癌旁组织(χ2=19.663、12.711、10.180,P均<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RI特征中的肿瘤直径、形状、早期强化率、ADC值与乳腺癌CBL-B蛋白表达有关(χ2=8.904、7.184、9.330,8.706,P均<0.05);MRI特征中的肿瘤直径、形状和TIC分型与乳腺癌AXL蛋白表达有关(χ2=11.397、21.951、12.718,P均<0.05);MRI特征中的肿瘤直径、TIC分型、早期强化率和ADC值与ITGB2蛋白表达有关(χ2=8.703、10.271、4.193、4.490,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3 cm和早期强化率≥100%是乳腺癌CBL-B低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肿瘤直径≥3 cm、形状不规则或毛刺是AXL高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肿瘤直径≥3 cm、早期强化率≥100%、ADC值≥1.12×10-3 mm2/s是乳腺癌ITGB2高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乳腺癌MRI特征有助于预测CBL-B、AXL、ITGB2的表达,从而为疾病的临床诊治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乳腺癌 磁共振成像 Casitas B细胞淋巴瘤谱系B 受体酪氨酸激酶 整合素β2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BCR-ABL激酶区突变状况、类型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发生TKI耐药的CML患者的BCR-ABL激酶区突变状况。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BCR-ABL激酶区突变,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804例CML患者,发生1 093例次TKI耐药,其中对伊马替尼、尼洛替尼、达沙替尼耐药分别为576(52.7%)、238(21.8%)、279(25.5%)例次。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耐药患者BCR-ABL突变检出率分别为50.5%、63.9%和57.3%,T315I突变检出率均最高,分别为12.3%、27.3%和34.1%。此外,检出率≥5%的突变类型在伊马替尼耐药患者中为Y253F/H(7.5%)和F359V/C/I(5.6%),在尼洛替尼耐药患者中为F359V/C/I(12.2%)、Y253F/H(11.8%)和E255K/V(10.5%),在达沙替尼耐药患者中为F317L/V/I/C(11.5%)和E255K/V(5.4%)。多因素分析显示,TKI减停用药史是影响BCR-ABL突变检出的共同因素,无TKI减停用药史患者突变检出率更高。此外,男性、年龄小、无共存疾病、诊断至服用当前TKI间隔较长、开始服用当前TKI时为进展期、继发耐药、耐药时处于进展期或血液学耐药与较高比例检出BCR-ABL突变相关。发生治疗失败至筛查BCR-ABL突变时间间隔、耐药时当前TKI和总TKI服用时间也与突变检出率相关。服用达沙替尼或尼洛替尼、继发耐药与检出T315I突变相关。结论CML患者发生TKI耐药时,半数以上的患者检测出BCR-ABL突变,其中T315I突变比例最高,人口学、疾病状态和TKI用药等临床特征与BCR-ABL突变的检出率和类型相关。

  • 标签: 白血病,髓性,慢性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耐药 BCR-ABL激酶区突变 T315I突变
  • 简介:慢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骨髓微环境间充质干细胞发生了改变,通过分泌可溶性因子,参与细胞间粘附等方式减弱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诱导的白血病细胞凋亡,从而引起耐药。本文就慢性髓系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变化及其在慢性髓系白血病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的作用和机制作一综述,所讨论的具体问题包括骨髓微环境中MSC的作用,CML-MSC的特征和MSC引起CML耐药的有关机制等。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慢性髓系白血病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耐药
  • 简介:摘要基因突变能够影响肺癌细胞对靶向药物的敏感性,导致个体化临床治疗效果出现差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突变状态在内科药物治疗决策中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其他并存的基因突变均可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远期临床预后。EGFR突变合并TP53突变是否可改变肺癌细胞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的敏感性和对远期预后的影响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在临床实践中,TP53的突变状态并不是临床治疗决策中的参考依据,因此需要进一步的证据阐明TP53(包括各亚型)突变状态对EGFR靶向治疗潜在获益的影响,以指导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P5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百合固金汤加减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肺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8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收治的6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百合固金汤加减治疗,对比两组的免疫功能:Te(效应T细胞)、NK(自然杀伤细胞)、Treg(调节性T细胞)与Ts(抑制性T细胞)占比及中医症候群积分。结果:治疗后,相比对照组,观察组免疫功能指标较高,中医症候群积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百合固金汤加减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效果显著。

  • 标签: 百合固金汤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非小细胞肺癌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骨骼肌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抗体(MuSK-Ab)滴度与重症肌无力(MG)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联。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诊断的骨骼肌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抗体阳性重症肌无力(MuSK-MG)病例进行临床研究。共入组33例MuSK-MG,按照入组时是否曾接受免疫治疗分组,按照美国重症肌无力协会(MGFA)分型对初治(未经过任何免疫性治疗)患者进一步分组。28例患者接受了随访,随访结束时按照MGFA工作组的干预后状态(PIS)进行分组。25例患者接受了免疫治疗,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单用激素组(17例)和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IS)组(8例)。检验MGFA各组、PIS各组之间的抗体差异用Kruskal-Wallis法,检验治疗前后和不同治疗方式之间的抗体差异用Mann-Whitney U法。结果入组的MuSK-MG中男11例,女22例,发病年龄48(18,73)岁,初治16例,经治(已用过至少1次糖皮质激素或IS治疗)17例,在初治患者中不同MGFA分型的抗体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初治者在随访结束时 MuSK-Ab滴度显著低于入组时(中位数0.87比1.20, P=0.01)。24例(85.7%)达到了良好预后(PIS-PR/MM),1例(3.6%)达到改善(PIS-I),3例(10.7%)病情加重(PIS-W),各组之间MuSK-Ab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不同治疗组之间MuSK-Ab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结论在初治患者当中,MuSK-Ab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相符,免疫治疗可使抗体滴度下降。抗体的变化与激素用量相关,与预后分级不符。

  • 标签: 重症肌无力 抗体 骨骼肌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抗体
  • 简介: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中脾酪氨酸激酶(Syk)的表达及其与周期素1(CyclinD1)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贵州航天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间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标本46例,其中Ⅰ级13例,Ⅱ级9例,Ⅲ级5例,Ⅳ级胶质母细胞瘤19例。另取5例因脑创伤行内减压术患者的正常脑组织标本作为对照,RT-PCR检测脑组织标本SykmRNA、CyclinD1mRNA的表达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脑组织比较,Ⅰ、Ⅱ、Ⅲ、Ⅳ级脑胶质细胞瘤标本SykmRNA表达较低,CyclinD1mRNA表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胶质瘤的病理级别越高,SykmRNA的表达越低,CyclinD1mRNA表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胶质瘤中Syk与CyclinD1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832,P=-0.000)。结论Syk在脑胶质瘤中表达较低或缺失,提示其可能具有抑癌基因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胶质瘤中CyclinD1的表达有关。

  • 标签: 脾酪氨酸激酶 周期素D1 神经胶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PAL)患者FLT3基因突变的发生率、突变特征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2月就诊于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的48例MPAL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靶向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血液系统肿瘤中常见突变的58种基因,其中对FLT3基因检测内部串联重复(ITD)和点突变发生的热点区域第14、15和20号外显子。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液肿瘤中常见的35种融合基因。结果48例MPAL患者中FLT3突变7例,均为ITD突变。FLT3-ITD的中位插入片段长度为48 bp,1例患者同时携带2种不同长度的插入片段,中位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为40.5%(7.9%~84.7%)。FLT3突变阳性和阴性的初诊患者临床和遗传学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7例FLT3突变阳性患者中4例伴随RUNX1突变。共4例FLT3-ITD阳性患者接受了索拉非尼或舒尼替尼联合化疗治疗,其中3例获得完全缓解。结论MPAL患者中FLT3突变以ITD突变为主。FLT3-ITD阳性的MPAL患者常伴随RUNX1突变,可获益于FLT3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

  • 标签: 白血病,双表型,急性 突变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3个月分子反应的预后效果。方法选38例CML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予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3个月,采用定量PCR方法检测BCR-ABL转录本水平,观察治疗3个月患者获得的分子反应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BCR-ABL转录本水平下降≥1log患者在之后治疗中更易获得MMR、CMR,治疗3个月后BCR-ABL转录本水平下降<1log患者容易预后不良。结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3个月时进行测定BCR-ABL转录本水平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

  • 标签: 慢性髓性白血病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分子反应 预后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时代TKI联合化疗治疗儿童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分子学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7年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初诊Ph+ALL患儿,选取自诱导化疗初期开始连续应用TKI联合化疗,后期未续贯移植治疗的30例患儿,分析患儿的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及生存预后。结果30例患儿中男19例,女11例;中位年龄8岁(2~16岁);完全缓解(CR)率为100.0%,其中1个疗程CR率为96.7%(29/30例);30例患儿治疗前BCR/ABL mRNA均值为73.2%(0.12%~160.60%),BCR/ABL mRNA水平随化疗疗程的增多而显著下降,并于化疗6个月达平台期(Z=-1.922,P>0.05);30例患儿中复发9例,中位复发时间7个月(3.7~58.8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5)、诱导化疗后微小残留病(MRD)水平(P<0.01)和化疗3个月时MRD水平(P<0.01)对复发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例患儿的总体中位随访时间为42.6个月(6.4~96.5个月),3年总生存(OS)率和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78.6±7.8)%和(72.4±8.4)%;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初诊白细胞计数≥34.0×109/L(OR=11.955,95%CI:1.075~132.899,P<0.05)及化疗3个月MRD水平未达到主要分子学反应(MMR)(OR=8.563,95%CI:1.254~58.478,P<0.05)是影响3年EF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初诊白细胞计数≥34.0×109/L(OR=14.327,95%CI:1.843~243.592,P<0.05)也是影响患儿3年O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KI可显著加深儿童Ph+ALL分子学反应的深度。TKI时代,初诊白细胞计数≥34.0×109/L及化疗3个月MRD水平未达到MMR是影响儿童Ph+ALL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费城染色体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分子学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狐猴酪氨酸激酶-3(LMTK3)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探讨HMGB1和LMTK3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3月至2020年12月病理学确诊的99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及对应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上述组织中HMGB1和LMTK3表达,并应用χ2检验评估HMGB1和LMTK3的表达水平与直肠癌临床病理资料间的关系。各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HMGB1阳性表达率为65.66%(65/99),明显高于对应癌旁组织中HMGB1阳性表达率18.18%(18/9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23,P<0.01);结直肠癌组织中LMTK3阳性表达率为82.83%(82/99),明显高于对应癌旁组织中LMTK3阳性表达率25.25%(25/9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068,P<0.01)。HMGB1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组织学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χ2=4.175、4.831、5.376、6.054,P<0.05),LMTK3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χ2=6.401、4.340,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HMGB1和LMTK3呈高表达,两者检测有助于判断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评估。

  • 标签: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结直肠癌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214-3p在骨关节炎(OA)软骨细胞中的表达及其调节内皮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的16例OA患者及12例无膝关节疾病但因创伤导致下肢截肢的患者分别作为OA组和健康组,获取软骨标本,提取软骨细胞。采用蛋白印迹分析和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miR-214-3p在软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通过创面愈合实验、小管形成实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的迁移率、血管生成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泌情况。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双荧光素酶分析等方法分析miR-214-3p与神经营养酪氨酸激酶受体2型(TrkB)的关系。采用方差分析(ANOVA)和t检验。结果TrkB在OA组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2.13±0.41比0.92±0.21,t=9.318,P<0.01)。miR-214-3p在OA组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健康组(0.26±0.12比1.12±0.31,t=-10.177,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A组miR-214-3p表达水平与TrkB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730,P<0.05),健康组中miR-214-3p表达水平与TrkB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705,P<0.05)。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了miR-214-3p和TrkB的靶向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了TrkB与miR-214-3p的靶向结合。TrkB过表达组VEGF水平高于空载体组[(221.3±5.2) ng/L比(137.2±4.8) ng/L,t=43.742,P<0.01]、内皮细胞迁移率高于空载体组(1.71±0.22比0.98±0.11,t=10.516,P<0.05)、血管生成率高于空载体组(1.41±0.12比0.99±0.10,t=9.82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下调OA组的miR-214-3p表达后,VEGF表达水平升高0.95倍(t=5.245,P<0.01),内皮细胞迁移率增加1.12倍(t=3.283,P<0.01),血管生成率增加0.52倍(t=1.174,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软骨细胞中TrkB信号通路旁分泌VEGF的激活是由miR-214-3p介导的,在OA发展过程中调控内皮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

  • 标签: 微小RN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骨关节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清Lemur酪氨酸激酶3(LMTK-3)、双调蛋白、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在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5月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接受治疗并留存病理标本的125例肺癌患者,男83例,女42例,年龄(49.67±10.28)岁,年龄范围为31~79岁。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对其行LMTK-3、双调蛋白、MIC-1表达检测,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不同肿瘤家族史、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脉管瘤栓、卡诺夫斯凯计分(KPS)、治疗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吸烟史、呼吸系统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脉管瘤栓、治疗情况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LMTK-3表达阳性率41.6%(52/125),双调蛋白表达阳性率26.4%(33/125),MIC-1阳性表达率63.2%(79/125)。小细胞癌LMTK-3、双调蛋白、MIC-1表达阳性率最高,腺癌双调蛋白表达阳性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TK-3、双调蛋白、MIC-1表达与患者预后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分期、脉管瘤栓和治疗情况是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的生存期不相同,其LMTK-3、双调蛋白表达也存在差异,阳性表达与生存期有显著相关性,三者表达情况检测对于预后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肺癌 Lemur酪氨酸激酶3 双调蛋白 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
  • 简介:摘要本课题组登记注册大血管侵犯的肝细胞癌患者接受PD-1抑制剂联合仑伐替尼治疗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目前已完成33例患者评估,初步结果显示治疗后整体客观缓解率为45.5%(15/33),疾病控制率为81.8%(27/33)。依据转化成功标准,基于影像学评估的转化成功率为42.4%(14/33),实际手术率为30.3%(10/33)。截至2020年11月20日,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1.5个月,术后6个月无复发率为60.0%(6/10),中位生存时间及无复发生存时间仍未到观察终点。此外,经术后病理证实肿瘤进展患者预后较差。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ZD6474对鼻咽癌细胞株CNE2放射增敏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测定ZD6474的半数抑制浓度(50%inhibitionconcentration,IC50),克隆形成实验计算细胞存活率,拟合生存曲线计算放射生物学参数,流式细胞仪检测ZD6474联合放疗的凋亡率及细胞周期分布。结果单纯用药组,CNE2细胞的存活率随ZD6474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其IC50约为2.15μmol·L^-1。ZD6474作用CNE2细胞24h后均见到放射增敏作用,增敏比为1.535±0.134。ZD6474或照射均可增加凋亡率,减少S期细胞比例及增加G2/M期细胞比例(P〈0.01)。结论ZD6474联合照射应用可提高cNE2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并阻碍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和干扰细胞周期分布。ZD6474有望成为EGFR高表达CNE2细胞的放射增敏剂。

  • 标签: 鼻咽癌 CNE2细胞株 ZD6474 放射增敏作用 放射敏感性 体外照射
  • 简介:摘要目的鉴定并筛选胆管癌差异性甲基化基因以预测胆管癌患者的预后。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福建省立医院8例胆管癌患者胆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进行850K甲基化测序分析,获取差异性甲基化基因。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下载2018年36例患者胆管癌全基因组甲基化数据及临床信息,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下载2012年胆管癌甲基化数据(GSE32879),从GEPIA2数据库下载2018年TCGA数据库胆管癌总生存(OS)及无病生存(DFS)差异生存基因组数据。联合送检样本850K甲基化测序分析的差异甲基化位点(DMP)和差异甲基化区域(DMR)结果、TCGA和GEO数据库中甲基化基因以及胆管癌生存基因,在Sangerbox VENN工具中进行多数据集合分析,交集筛选得出共同差异性甲基化基因。在Sangerbox中运用最小P值法确定基因表达的临界值,分为差异性甲基化基因高、低表达组,比较两组胆管癌患者OS、DFS、疾病特异性生存(DSS)、无病间隔(DFI)、无进展间隔(PFI)。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8例患者的胆管癌组织与癌旁组织850K甲基化测序共鉴定出121 954个DMP,DMR中共鉴定出差异性甲基化基因1 399个;交集鉴定得出共同预后相关基因氨基葡萄糖(N-乙酰)转移酶1(GCNT1)和神经营养受体酪氨酸激酶3(NTRK3)。GCNT1在胆管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NTRK3在胆管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0)。采用最小P值法,以GCNT1及NTRK3联合表达情况预测胆管癌患者预后,按两基因表达量总和排序,以排序的30%为临界值时,胆管癌高表达组及低表达组间DFS差异最为显著(P<0.001);两组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GO功能分析结果显示,GCNT1与蛋白质糖基化、大分子糖基化、糖化、糖蛋白生物合成过程、糖蛋白代谢过程、转移酶活性和转移糖基、蛋白质O-聚糖基化、O-聚糖加工等有关;NTRK3与神经营养素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ErbB信号通路、磷脂酶D信号通路、癌症中枢碳代谢、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等有关。KEGG分析结果显示,GCNT1主要与黏蛋白型O-聚糖生物合成、代谢途径等系统功能相关联,NTRK3主要与细胞表面受体通路、细胞内信号转导、刺激反应的正向调节、跨膜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酶联受体蛋白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级联及调节、蛋白质磷酸化信号转导等系统功能相关联。结论胆管癌差异性甲基化基因GCTNT1、NTRK3表达对胆管癌患者预后有一定预测作用。

  • 标签: 胆管肿瘤 DNA甲基化 基因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