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散文作家柯蓝先生有句名言说:“离家乡越远,心理的距离反而越近。”想必长久离开家门的人们,都有这种刻骨铭心的体会。在今年立春的这天上午,我徜徉在原高密一中的莫文学馆里,在想莫应该早就体会到离家越久,越知道什么是“赤子心,家乡情”的滋味了吧?穷怕了,饿急了,仅是因为从山师大毕业的邻居单亦敏老师跟自己说过的那一句话“当作家的一天吃三顿饺子”,

  • 标签: 故土情结 莫言 打油诗 散文作家 文学馆 家乡
  • 简介:建安诗人以才华和性灵投入四创作,发挥了四本有的抒情志的潜力,使四在经历汉代的式微之后走向了复兴。和《诗经》相比,建安四在一个句子中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功能增强,但在表情达意上不像新兴的五那么自如;句式趋于整齐化,但容易陷入呆板的困境;叙事说理趋于细密繁复,但诗意转淡。从《诗经》到建安四的发展,表明四这一诗歌体式难逃"文繁意少"的局限,而且它在"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的五面前的劣势,从"五腾踊"的建安时期开始表现得很明显;它的走向没落的命运,在建安时期也已经有所预示。从这个意义上说,建安四在对《诗经》四的继承与发展中的得与失,对四的发展潜力和前景作了揭示。

  • 标签: 四言诗 建安 《诗经》 复兴 没落
  • 简介:汉代文人五的衔接包括语音衔接、语法衔接、词汇衔接和修辞格衔接四种方式。其中语音衔接包括押韵衔接、音步衔接和平仄衔接,语法衔接包括人称指称的衔接和指示指称的衔接,词汇衔接包括词汇重复衔接和词汇同义衔接,修辞格衔接包括比喻衔接、夸张衔接、复沓衔接和用典衔接等。

  • 标签: 汉代 文人 五言诗 衔接
  • 简介:包世臣(1775~1855),清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字诚伯,号慎伯,晚号倦翁,别暑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包安吴。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官江西新喻知县,宦游不得志,不久弃官归隐,侨寓江宁(今南京),布衣悠然,以研究学问终其一生。后因避粤乱,逝于途中,享年八十。包氏关心时政,主张抗英。他是大书家邓石如得意门生,尽得邓派真传。

  • 标签: 包世臣 知县 嘉庆 江宁 书法家 诗联
  • 简介:相传孔子删,是从三千多首古诗中选取三百零五首编辑成册,此即汉以来所说之《诗经》。而这三千多首古诗,当是我国最早的“”了。那么弄清这些最早的“”的功能和性质,则《诗经》这部作品也就可以大致定性。关于“”的功能和性质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虞书》舜命夔“典乐教胄子”那段话。据此则知,“”是用于“志”的,并要配合音乐来歌唱,讲求声韵和谐美听,“八音克谐,无相夺伦”。歌唱时还要“击石拊石”,打击乐器以协调统一节奏,进行纹身化妆的“百兽舞”表演。总之是、乐、舞三位一体,无疑这即是一种带有浓厚巫文化色彩的原始巫祭仪式,而非简单的音乐或诗歌教学活动。而“”在巫祭中的功用,即是表达祈祷祝愿之类群体欲望,所谓“志”者本意在此。因此,《诗经》中应该就是用于巫祭的礼辞,其作者当然是那些主持巫祭仪式的巫师。为了作进一步侧证,文本还引用《大序》关于《风》《雅》区别所说一段十分费解的话详加读识,以供参考。

  • 标签: 《诗经》 “诗言志” 巫祭礼辞
  • 简介:本文的写作基于一些不成熟的认识,理论基础尚有待验证。仅将思考所得写为随想。着重从两个方面来谈:一、五七与六比较二、文中的四六与诗中的四六的比较最终结论认为,六的不兴盛是必然的,但六仍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

  • 标签: 声音 音乐 平衡美 个性
  • 简介:先秦儒学大师荀子在继承孔孟“志”诗学观的基础上,对其提出了具体要求,扩大了“志”的内涵,使“志”的诗学观更加具体、丰富和明确,从而奠定了儒家的文艺哲理本质观。

  • 标签: 荀子 诗言志 文艺本质观
  • 简介:"寒山"是寒山里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意象,其幽邃深远的气质与日本幽的审美品格有着多重契合。日本文人倾向于将"寒山"意象作为寒山子精神世界的象征,并强调其心性的深远;"入寒山"的解读中有着对"入幽之境"的觉悟;寒山幽奇境界的体悟来自于日本民族的山林崇拜,突出了万物有灵的神性。这种崇敬感正是来源于日本人对神秘又不可思议的幽之美的追求。

  • 标签: 寒山诗 寒岩意象 幽玄
  • 简介:中国现代新诗发轫于"五·四"白话运动。最先是一批学者,思想较之同时代人先进得多的知识分子提倡。至1930年,"左联"成立,以鲁迅为首的许多的作家们提出:"我们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级在这黑暗的阶级社会之‘中世纪’里面所感觉的感情为主"。严酷的社会斗争不允许个人有更大的自由选择,群体利益,纪律性和大众化被引人

  • 标签: 现代新诗 诗潮 白话运动 诗谈 李金发 同时代人
  • 简介:一这本书题目的来源《二十世纪的心:林庚》,应是一篇纪念文吧,在抒情性的调子里隐藏着作者对新诗“理念”上的关注,当然还有对它的形式技艺的迷恋,以及对新诗掩不住的款款深情。它开头就提到了现代诗人——这里是林庚先生——对古典诗歌的新鲜解读,其中一则似乎显示出现代重释工作难免沾染的形式主义色彩,

  • 标签: 二十世纪 诗心 吴晓东 诗论 中国 现代诗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先秦到汉代的主流文学形式,从《诗经》的四开始,次第经过了楚辞、汉赋和汉乐府等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其内容和形式有着较大变化。汉初,辞赋盛行,文人大量从事赋体创作,并不重视已经“式微”的四,更看不上被认为是“别体”的五;所以文人诗歌作品数量并不多,质量并不高,这甚至导致了诗歌创作的日渐没落。另一方面,这种局面的形成,也与诗歌自身发展的规律无不相关。正是在这种文学历史环境中,邺下文人集团的首领曹操带头冲破了汉赋的束缚,从古老的《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重新造就了四的辉煌。

  • 标签: 四言诗 曹操 邺下文人集团 汉乐府民歌 继承 文学形式
  • 简介:《尚书·尧典》“志”,其内容应当与祭祀天地鬼神、祖宗社稷的活动有关,这是“志”观念的最早孕育。《左传》“诗以言志”,当指春秋时期所盛行的“赋诗志”或“称志”,这是“志”观念在诗歌接受领域的发展。荀子提出的“是其志也”,不仅规范了志”的内容,而且确认了是“志”的文体,这是“志”观念在先秦时期的初步完型。

  • 标签: 诗言志 诗以言志 孕育完型
  • 简介:志辨》是朱自清先生的一部文学批评论文集。共收《志》、《比兴》、《教》、《正变》四篇论文,研究了“志”“比兴”“教”“正变”四条诗论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此书是朱先生学术生涯中影响很大也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吴周文在《朱自清论》一文中评价说:“《志辨》是他功力最深的著作,对‘志“比兴“教“正变’四方面的诗论,纵向作了精微的考察,理清了它们的来龙去脉和衍变史迹,从而纠正了谬说。”

  • 标签: “诗言志” 朱自清 治学 “诗教” “比兴” 文学批评
  • 简介:<正>王维的山水诗中有画,已成定论,他的山水善于以画为,在文字形象的塑造中,大量融入绘画艺术表现手段,突破了文字间接性的局限,使之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可感性的特点,从而缩短了读者由文字概念演化为具体形象的思维过程,使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物象更为具体、生动、鲜明,也就能更迅速地为读者所把握,更强烈地产生美感。而所谓诗中有画,不但指作者借用了绘画艺术中的一些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王维善以画意为,创造出绘画般优美的意境。

  • 标签: 山水诗 意境美 王维 绘画艺术 表现手段 客观物象
  • 简介: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的发展存在着承旧开新的共同轨迹,但六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却没有其发生、发展、兴盛和衰亡的明显线索,始终处于诗歌由俗变雅的过渡之中的一个重要阶梯,成为其它诗歌体式的附庸和点缀。但纵观整个中国古代诗歌体式演进的规律,由而发展词,由词而发展为散曲,六在其中却起到了或显或隐的作用。

  • 标签: 六言诗 散曲 渊源
  • 简介:中国诗歌的格律由六朝发展到唐初已趋成熟,而于杜甫等大诗人手中登峰造极,此后一千多年汉语诗歌的格律基本沿袭未改。与此同时,古体诗歌也一直获得诗人们的青睐,得以延续与发展。格律诗与古体的区分,本来是很明晰的,但富于创造性的诗人并不一定严守这种区分,中唐诗人刘长卿即是一例,细读其五,确能发现不同一般的诗体。本文即对此特殊诗体试作论述,并用之于文献的校勘。而文体或诗体的研究,作为文学研究的本质,其研究价值及有待开拓的空间,于此亦可见一斑。

  • 标签: 刘长卿 五言诗 格律诗 古体诗 特殊体式
  • 简介:政治与文学似乎总是存在着太多的隔阂,古代文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数不胜数。受挫后,他们有的消沉低迷,有的则放浪山水。刘禹锡却是很少见的一位愈挫愈勇、斗志高昂的诗人。

  • 标签: 刘禹锡 古代文人 政治与文学 很少见 隔阂 政治革新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