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综述了抗菌肽的结构及生物学特性,并围绕膜损伤和非膜损伤相关的抗真菌机制进行阐述,展望了抗菌肽的临床使用前景,为抗菌肽抗真菌机制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抗菌肽类 真菌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临床药师参与的1例一例G实验指导抗真菌感染的病例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1例G实验指导抗真菌感染的病例临床诊疗方案分析,根据患者病理生理情况、辅助检查、既往用药史等给出抗真菌药物药物治疗方案。结果 医师采纳临床药师提出的药物治疗方案,分析患者感染来源,两次G试验阳性但均未增加抗真菌药物,患者感染指标好转。结论 临床药师深入临床,药学专业结合临床,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促进临床合理有效用药。

  • 标签: G实验 真菌 治疗方案 临床药学 个体化治疗
  • 简介:患者女,43岁。右小腿斑块、鳞屑伴痒十余年,加重半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和真菌镜检,发现棕色菌丝、硬壳小体,培养菌落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裴氏着色霉(Fonsecaeapedrosoi)。予部分皮损手术切除、伊曲康唑胶囊口服、CO2点阵激光治疗、局部热疗法、红光照射等综合治疗,4个月后临床治愈。

  • 标签: 着色芽生菌病 裴氏着色霉 点阵激光 抗真菌药物 联合疗法
  • 简介:枯草芽孢杆菌CP6是从宜州市南蛇山土壤中分离获得的一株可分泌抗真菌活性物质的拮抗细菌,经测定表明该菌对家蚕绿僵病原菌生长有抑制作用。为了获得其抗真菌活性物质,本研究利用甲醇抽提、离子交换层析、分子筛层析及RP-HPLC对该菌株产生的抗真菌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最佳色谱条件为:乙腈∶0.1%三氟乙酸水溶液=22∶78(v/v),分离得到一个抗真菌活性物质组分,经UPLC验证为单一峰,即为单一活性组分。

  • 标签: 枯草芽孢杆菌CP6 家蚕真菌病 活性物质 分离纯化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覆盆子提取物联合唑类药物的体外抗真菌作用。方法采用CLSI公布的M27-A方案微量液基稀释法和棋盘式微量稀释法,测定覆盆子提取物单用及联合唑类药物对不同念珠菌的MIC值和FICI指数。结果覆盆子不同溶液提取物与氟康唑均表现出协同关系,以覆盆子醇提物为例,单用对念珠菌的MIC80测定值范围主要集中在0.16~1.25mg/mL,与氟康唑合用后表现出协同关系(FICI≤0.5),且MIC80测定值范围降至0.01~0.04mg/mL;合用后的氟康唑抗真菌活性也明显增强。另外,覆盆子醇提物与不同唑类药物合用后均有协同关系,其MIC80测定值由单用时大于10mg/mL降至0.04mg/mL。结论覆盆子醇提物和唑类药物单用时对耐药念珠菌的抑菌作用较弱,但二者合用后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关系,对耐药念珠菌的抑菌作用明显增强。

  • 标签: 覆盆子 醇提物 体外抗真菌活性 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
  • 简介:白念珠菌是常驻人体的条件致病真菌,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会引起皮肤黏膜浅层乃至全身系统性真菌感染。目前,念珠菌血症是引起院内血源性感染的第4位因素。随着经典药物耐药性的出现,因侵袭性念珠菌病死亡的患者也日渐增多。为解决真菌感染及耐药性的问题,越来越多从白念珠菌致病因素出发的新型抗真菌药物正在火热研发。该文对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白念珠菌 抗真菌药物 生物被膜 菌丝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研究热带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热带念珠菌,用ATB Fungus3筛选氟康唑耐药菌株,Yeastone测定耐药株对棘白菌素类等9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提取耐药菌株及2株敏感菌株的基因组DNA,PCR扩增ERG11 基因并测序,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ERG11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97株热带念珠菌中共筛选出31株氟康唑耐药株,氟康唑耐药株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米卡芬净、卡泊芬净、阿尼芬净均100%敏感,对伊曲康唑、伏立康唑耐药率分别为74.19%、80.64%;耐药菌株主要有2个位点发生改变:A398T( Y133F),A464T(S155F),其中54.2%耐药菌株ERG11 mRNA 高表达。结论: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交叉耐药,其耐药机制与ERG11位点突变和相对高表达有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医院连续三年深部抗真菌药物的使用现状及用药趋势,评价预防性使用抗真菌药物的合理性,分析用药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性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统计分析我院2019年-2021年产科收治的53例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的妊娠期女性,根据用药记录,回顾性分析预防用药的指征、品种、剂量、疗程等。结果:53例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妊娠期女性中,预防用药指征为产后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疗程1~5周,预防期间并未发现抗真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产科妊娠期妇女预防性使用抗真菌感染安全有效,对合并2个以上真菌感染高危因素患者,建议经验性启用预防抗真菌药物治疗,但疗程不超过4周。

  • 标签: 产科 真菌感染 预防用药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医院连续三年深部抗真菌药物的使用现状及用药趋势,评价预防性使用抗真菌药物的合理性,分析用药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性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统计分析我院2019年-2021年产科收治的53例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的妊娠期女性,根据用药记录,回顾性分析预防用药的指征、品种、剂量、疗程等。结果:53例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妊娠期女性中,预防用药指征为产后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疗程1~5周,预防期间并未发现抗真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产科妊娠期妇女预防性使用抗真菌感染安全有效,对合并2个以上真菌感染高危因素患者,建议经验性启用预防抗真菌药物治疗,但疗程不超过4周。

  • 标签: 产科 真菌感染 预防用药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抗真菌治疗方案。方法: 1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入院后予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抗真菌治疗,加用氟胞嘧啶后出现严重呕吐,临床药师参与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处理,以及抗真菌方案的调整,提出个体化给建议。结果:医生采纳临床药师建议,停用氟胞嘧啶并对症处理后呕吐基本消失,同时调整抗真菌治疗方案。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一般伴有呕吐的症状,注意与不良反应相鉴别,抗真菌治疗方案也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从而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用药依从性。

  • 标签: 隐球菌性脑膜炎 抗真菌 不良反应
  • 简介:硝酸咪康唑(Miconazole)和克霉唑(Clotrimazole)均属于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多年来广泛外用治疗皮肤癣菌病、皮肤和黏膜念珠菌病。为了解硝酸咪康唑和克霉唑对临床常见分离真菌的体外抗真菌活性,

  • 标签: 硝酸咪康唑 克霉唑 皮肤癣菌 念珠菌 体外抗真菌活性
  • 简介:从豆豉中分离得到一株芽胞杆菌,经鉴定属于枯草芽胞杆菌。命名为kjc-3,它对各种真菌有拮抗作用,冀发酵液在柑桔伤口表面可以拮抗青霉病和绿霉病。

  • 标签: 豆豉 芽孢杆菌 抗真菌
  • 简介: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factor-1,HIF-1)是细胞在低氧状态下起重要作用的核转录因子。体内真菌感染部位常形成缺氧微环境,从而激活HIF-1并在抗真菌感染免疫中起到重要作用。该文就HIF-1的结构、活性调控及相关信号通路,真菌感染与缺氧的关系,HIF-1对宿主抗真菌免疫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标签: 缺氧诱导因子-1 抗真菌免疫 烟曲霉 组织胞浆菌 白念珠菌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抗真菌方灌胃是否干预小鼠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方法:将65只BALB/c雌鼠(8周龄)随机分为A组(30只,模型中药组)、B组(30只,模型对照组)和C组(5只,空白对照组)。自第1天开始,A组小鼠予中药抗真菌方煎液灌胃,B组和C组予生理盐水灌胃,持续至实验结束。A、B两组在第4天接种白念珠菌,于第8、9、10、12、14、21天每组分别各选取5只小鼠取阴道灌洗液进行菌落培养,并通过ELISA检测IL-12、IL-10、IL-6水平。C组在第8天同时进行阴道灌洗液的采集。结果:从感染后第2天起,A组培养菌落数开始明显小于B组(P值均〈0.05)。A、B两组阴道灌洗液中IL-6与IL-12均出现增加,IL-10明显降低。A组和B组小鼠阴道灌洗液中IL-6水平较空白组增加,但A组与B组间无明显差异。两组间IL-12在感染后第1、5、7、14天有明显差异,IL-10则在感染后第2d时出现明显差异。结论:中药抗真菌方可减轻小鼠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

  • 标签: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CFU IL-12 IL-10 IL-6
  • 简介:采用形态学观察及ITS序列分析对1株分离自健康茶树叶片的内生真菌进行鉴定,初步确定该菌株为淡紫拟青霉;并通过对峙培养和发酵液的抑菌试验研究其对真菌的抗生作用。结果表明,淡紫拟青霉FHM-1对7种茶树内生真菌和10种植物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发酵液对供试的16种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对拟盘多毛孢的生长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 标签: 内生真菌 its鉴定 对峙培养 抗真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