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唑来膦和伊班膦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及骨吸收功能特征。方法诱导C57小鼠骨髓单核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依据双膦酸盐种类不同分为3组,对照组采用α-MEM培养基常规孵育,加入磷酸盐缓冲液;唑来膦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浓度为1×10-8、1×10-7、1×10-6、1×10-5、1×10-4mol/L唑来膦;伊班膦组加入相同梯度浓度伊班膦。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比较细胞形成及黏附性;应用Transwell系统检测细胞迁移性;采用骨基质培养检验细胞骨吸收性,并定量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染色阳性多核细胞数[(118.5±12.7)个]比较,1×10-6mol/L唑来膦破骨细胞形成数量明显减少至(26.6±5.2)个,为其阈浓度;抑制效果优于同浓度伊班膦[(99.2±10.9)个,F=5.531,P<0.05]。而伊班膦到达1×10-5mol/L阈浓度才发挥有效抑制作用[(27.3±6.1)个]。与对照组附壁生长及跨膜细胞数[(131.7±15.3)、(111.6±13.5)个]比较,1×10-6mol/L唑来膦[(72.8±12.8)、(35.8±6.8)个]比同浓度伊班膦[(128.6±13.6)、(98.6±9.6)个]更显著抑制破骨细胞黏附与迁移性(F=2.638、3.976,P<0.05)。与对照组骨吸收陷窝数[(28.1±7.2)个]比较,1×10-6mol/L唑来膦[(5.8±2.6)个]比同浓度伊班膦[(26.9±6.6)个]抑制细胞骨吸收性更显著(F=3.215,P<0.05)。结论1×10-6mol/L唑来膦即发挥有效抑制破骨细胞作用,而伊班膦阈浓度为1×10-5mol/L。

  • 标签: 破骨细胞 分化 唑来膦酸 伊班膦酸
  • 简介:目的通过在体外复制烟曲霉的生物膜模型,研究绿原(chlorogenicacid,CRA)、异绿原(isochlorogenicacid,IRC)对生物膜的影响。方法选取临床分离的烟曲霉构建体外生物膜模型,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将菌株分为空白对照组、CRA实验组(1024mg/L、512mg/L、256mg/L),IRC实验组(1000mg/L、500mg/L、250mg/L),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y,SEM)、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1aserconfocalscanningmicroscope,CLSM)定性观察生物膜;结晶紫染色法半定量生物膜量。结果37℃培养24h烟曲霉形成早期生物膜,48h形成成熟期生物膜。SEM及CLSM观察到实验组烟曲霉生物膜均较其相应空白对照组空洞、稀疏,但菌丝未见明显减少,死活菌数也无明显差别。CRA、IRC实验组早期结晶紫半定量结果为1.05±0.19、1.14±0.26、0.99±0.14、1.39±0.06、1.41±0.06、1.60±0.04,均少于空白对照组1.91±0.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CRA、IRC实验组晚期结晶紫半定量结果为2.25±0.05、2.27±0.05、2.31±0.03、2.26±0.02、2.27±0.02、2.29±0.04,少于空白对照组2.36±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A、IRC对体外烟曲霉生物膜形成有抑制作用。

  • 标签: 烟曲霉 生物膜 绿原酸 异绿原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A联合亚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效果。方法抽取郑州颐和医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APL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参照组41例给予维A诱导化疗,研究组41例给予维A联合亚砷诱导化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完全缓解率,诱导缓解时间,白细胞水平峰值,高白细胞血症维持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3、6个月复发率及再次治疗完全缓解率。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完全缓解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诱导缓解时间短于参照组,白细胞水平峰值低于参照组,高白细胞血症维持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复发率与再次治疗完全缓解率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6个月复发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6个月复发再次治疗,完全缓解率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治疗中,以维A联合亚砷诱导化疗,有利于缩短诱导缓解时间,提高完全缓解率,但存在一定药物不良反应。

  • 标签: 维A酸 亚砷酸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疾病特点,研究维A及亚砷治疗的预后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8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30例APL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治疗。对照组采取维A诱导化疗,观察组患者辅助亚砷治疗。比较两组白血病患者治疗情况,包括诱导缓解时间、白细胞水平峰值、不良反应以及完全缓解率。结果:完全缓解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诱导缓解时间、白细胞水平峰值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 标签: 维A酸 亚砷酸 APL 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 诱导缓解时间 白细胞水平峰值
  • 作者: 许文强
  • 学科: 医药卫生 > 急诊医学
  • 创建时间:2022-07-29
  • 出处:《健康世界》2019年第5期
  • 机构:中江县人民医院,四川 德阳618100
  • 简介:有机磷中毒危害巨大,可损伤全身性神经,临床表现的三大症状分别是毒蕈碱样、烟碱样、中枢神经系统。有机磷农药具有很大毒性,快速作用,中毒后若不及时抢救或不合理抢救,都会导致短期内的死亡。有机磷的毒性主要对体内胆碱活性发挥抑制作用,导致体内累积乙酰胆碱,引发胆碱神经紊乱。如此看来,正确而及时急救至关重要。

  • 标签: 有机磷中毒;急救
  • 简介:1临床资料病例1,女5岁,病例2,男3岁半,同服灭鼠药1h入院。神志模糊,呈嗜睡状,偶烦躁。双侧瞳孔等吲分别为D2ram和1mm。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心电图正常,男孩窦性心动过速,Ⅰ度房室传导阻滞(IA-VB),心肌损坏,心肌酶升高。经洗胃、解毒、吸氧、镇静等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 标签: 有机氟中毒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肌酶升高 小儿 窦性心动过速 临床资料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法检测米力农原料药5种有机残留溶剂乙酸乙酯、甲醇、二氯甲烷、N,N-二甲基甲酰胺和醋酸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聚乙二醇(PEG-20M)为固定液的毛细管柱;程序升温,起始温度为40℃,保持8分钟,以每分钟20℃升温至200℃,保持4分钟;进样口温度为250℃,分流比为101;检测器为FID,温度为250℃;载气为氮气,流速2.0ml/min。结果各被测残留溶剂均能良好分离,各溶剂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较好。结论本方法适用于米力农原料药残留溶剂的测定。

  • 标签: 米力农 残留溶剂 气相色谱法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4-0095-01
  • 简介:目的:测定菊蓝抗流感片中乙酰水杨、水杨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乙酰水杨、水杨的含量。色谱柱:Phenomenex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甲醇-0.01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三乙胺(6:30:64:0.1,用磷酸调节pH值至3.3~3.4);检测波长:228nm;柱温:35℃;进样量:20μL。结果:乙酰水杨回归方程为Y=5.627×10^7X-2.042×10^5,r=0.9999,线性范围为1.0148~20.296μg,平均回收率为98.3%;水杨回归方程为Y=2.957×10^7X-5.442×10^4,r=0.9999,线性范围为0.3094~12.376μg,平均回收率为99.5%。结论:方法简便,快速,准确,为提高和完善该制剂的质量标准提供了依据:

  • 标签: HPLC法 菊蓝抗流感片 乙酰水杨酸 水杨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诊断及处置氨甲苯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的程序及注意事项。方法通过对1例58岁男性鼻衄患者,因静脉给予氨甲苯注射液(止血芳)致过敏性休克,总结过敏性休克的特点及治疗体会。结果当发生过敏性休克时,只有通过准确的诊断及处置,过敏性休克完全能够做到可防可控。结论氨甲苯注射液所致的过敏性休克临床病例报导的很少,通过此次事件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掌握正确的处置程序和方法尤其重要。

  • 标签: 氨甲苯酸注射液 过敏性休克 治疗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维A(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双诱导治疗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完全缓解(CR)率。方法ATRA250mg.m-2.d-1,分3次口服,As2O31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静滴,持续4-5h,28d为一疗程。根据外周白细胞计数,维A综合征以及肝功能变化调整ATRA和As2O3的剂量。观察CR率,获得CR所需的时间,不良反应及近期缓解时间。结果13例患者中,12例患者获得CR,CR率92.3%,获得CR所需的时间(28.6±6.6)d,1例患者因发生维甲酸综合征,DIC暂停用药(经抢救好转,后再次用药,也达到完全缓解)。结论ATRA联合As2O3双诱导治疗APL患者效果好,缓解率高,能缩短CR时间,改善高白细胞综合征。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维甲酸 砷剂 双诱导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诃子和毛诃子中没食子及鞣花的含量。方法采用InertsustainC18-5µm(4.6×250mm)色谱柱,以甲醇-0.2%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73nm。结果没食子和鞣花分别在各自进样量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9993以上;各成分的平均回收率均在99.92~100.29%(n=6),RSD均小于0.67%。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简便,可用诃子和毛诃子中没食子及鞣花的含量测定。

  • 标签: 高效液相色谱法 诃子和毛诃子 没食子酸 鞣花酸 含量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珍头痛胶囊中绿原和迷迭香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 C18柱 (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三氟乙酸溶液(42:58),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330nm。结果:质量浓度范围在4.433~88.65μg/mL的绿原与峰面积呈现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3),平均回收率为99.26%,RSD为0.24%(n=9) ;质量浓度范围在10.27~205.3μg/mL的迷迭香与峰面积呈现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1),平均回收率为99.11%,RSD为0.63%(n=9)。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丹珍头痛胶囊中绿原和迷迭香的含量测定。

  • 标签: 丹珍头痛胶囊 绿原酸和迷迭香酸 液相色谱法
  • 简介:摘要:目的 对黄褐斑患者给予口服氨甲环联合皮内注射氨甲环进行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方法 与2023年1月选择本院收治的60例黄褐斑患者,截止到2024年5月。全部患者随机分组,一组是对照组(30例)氨甲环口服治疗,二组是观察组(30例)氨甲环皮内注射治疗,对各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临床总有效最高的是观察组29(96.66%)。结论 给予黄褐斑患者氨甲环口服联合氨甲环皮内注射,可使临床疗效得以提高,使患者面部衰老现象得以缓解。

  • 标签: 黄褐斑 口服氨甲环酸 皮内注射氨甲环酸 效果评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唾液沉积症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神经氨酸酶1(NEU1)基因突变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笔者现围绕唾液沉积症的病因学、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减少对该病的漏诊误诊。

  • 标签: 唾液酸沉积症 眼底樱桃红斑 进行性肌阵挛 癫痫
  • 简介:摘要本文对不同类型的肝硬化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胆汁(TBA)和谷丙转氨酶(ALT)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其TBA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因此,血清TBA检测为不同类型的肝硬化早期诊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指征。

  • 标签: 胆汁酸 肝硬化
  • 简介:目的:研究海藻铝抗溃疡作用,为海藻铝的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组胺所致的豚鼠溃疡模型;大白鼠幽门结扎溃疡模型及利血平所致大白鼠溃疡模型对海藻铝及海藻铝和甲氰咪呱(2∶1)合剂的抗溃疡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并通过体外胃酶活性的抑制实验,研究了海藻铝抗胃酶活性的作用。结果:海藻铝对上述溃疡均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并具有抑制胃酶活性的作用,与H2受体拮抗剂甲氰咪呱合用抗溃疡活性更高。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海藻铝具有抗溃疡活性。

  • 标签: 海藻酸铝 胃酶活性 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