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3 个结果
  • 简介:以夏朝建立为标志的中国古代文明诞生是中国史前人类社会演进史上一个里程碑,其产生原因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研究者提出了大量的理论来解释文明社会起源的动因,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假说能够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本文评述了文明起源最为流行的限制理论的成功与不足,复原了夏朝建立前后的气候变化,发现夏朝的建立恰好对应于4.2-4.0kaBP全球降温事件。本文依据文明起源的战争理论,但认为人口增长本身不是触发人口-资源失衡进而引发战争的一个独立变量,引入气候突变作为独立变量,认为人口增长、气候突变、人口迁徙和地理限制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人口-资源失衡,引起人群之间的战争是夏朝建立的主要原因。该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第一个王朝为何诞生于中原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为何诞生于4.0kaBP前后而不是其他时间。

  • 标签: 夏朝 气候突变 人口增长 限制理论 人口-资源失衡
  • 简介:回鹘文奴隶买卖与人口典押文书五种李经纬在我研究国鹘文社会经济文书过程中,关于奴隶买卖和人口典押方面的材料截止1986年底只见到13件,其中11件经译释先后发表于《喀什师范学院学报》①,1989年又一并收入拙著《吐鲁番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集注》一书。后来...

  • 标签: 回鹘文 奴隶买卖 马洛夫 社会经济文书 附加成分 证人
  • 简介:西方国家城市人口迁居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60年代中以前,从人类生态的角度出发,研究人的社会地位、家庭状况、经济收入对人口迁居的影响。60年代中至70年代中,从数量分析、行为分析的角度出发,研究迁居的空间特征、数量模式、迁居行为、住房链。70年代中至现在,从社会结构深层角度来研究迁居,并对绅士化现象作了全面研究

  • 标签: 西方国家 人口迁居研究
  • 简介:本文对区域城镇人口系统地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分析内容、影响因素及作用形式和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过程进行了阐述。笔者认为,区域城镇人口系统地域空间结构包括地域结构和空间场结构两大方面;影响其状态特征及其演变的根本因素是系统的自然环境资源的空间分布;其发展,是依各城镇核心圈、基础圈自然资源及所吸引集聚于城镇内部的社会经济资源的丰厚程度,而推动各结构圈层不断向外扩张,择优位的竞争过程。

  • 标签: 地域空间结构 影响因素 城市域 竞争发展
  • 简介: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正成为我国当前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本文运用社会学的社会支持理论,论述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的缺失,分析了社区支持在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存质量与心理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构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区支持的策略。

  • 标签: 城市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社区支持
  • 简介:一、韩国生育率的变化朝鲜战争前的1950年,韩国人口为2000万。战争结束后,韩国政府推行奖励生育政策,加之深受"多子多福"的儒教伦理影响,在韩国人特有的"生下来反正饿不死"观念驱使下,韩国出现了婴儿潮,人口暴涨。1960年韩国人口达到2500万人。这10年韩国人口年增加率为3%,每个家庭平均6.3名子女。韩国人口密度比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还高。1961年,朴正熙军政府认为人口暴涨会制约经济增长,采取控制人口政策,提出"不节制生育的后果不免是乞丐"的口号;

  • 标签: 人口政策 中国东部沿海 人口经济 儒教伦理 婴儿潮 经济增长
  • 简介:以东部地区城市特色比较明显的6个城市的问卷调查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了衡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对6个城市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程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6个城市流动人口融入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环渤海的青岛和沈阳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程度最高,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东莞和长三角的温州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程度最低,介于两者之间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无锡和京津冀地区的北京。总体而言,北方城市流动人口的融入程度总体上要高于南方城市。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程度的差异反映了城市特色或性质的不同。城市规模、城市所在区域的文化特色、城市经济特征、流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都是影响城市融入的重要因素。对于南北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差异,方言具有很大的影响,推广普通话有利于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

  • 标签: 流动人口 城市融入 主成分分析 部地区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人口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有了新的发展.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美国人口地理学的发展历史,然后重点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人口地理学的新发展作了详细阐述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人口地理学应该借鉴的方面.

  • 标签: 人口地理学 近期进展 美国
  • 简介:在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的情况下,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员加入到了城市“流动人口”的行列中。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自然、资源、经济、制度、社会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不仅意味着人口的城乡流动和空间转移,也意味着城市民族交往的扩展和深化,对现代城市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 标签: 少数民族人口 阶层分化 人口流动 驱动因素 社会效应
  • 简介:本文在建立人口安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GCPA模型的运用,对西藏2008—2011年的人口安全水平现状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近年来西藏人口安全现状的总体水平虽然有所上升,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

  • 标签: 西藏 人口安全 评价 GCPA模型
  • 简介:宋代人口地理研究的一部力作辛德勇北宋靖康之乱以后,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北人南徙大潮。这次移民活动,不仅彻底改变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南北对比形势,而且对于全国经济、文化的地理格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对于这次移民活动及其影响,却...

  • 标签: 人口地理 移民活动 靖康之乱 研究方法 北方移民 人口问题
  • 简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新世纪以来中央和地方实施了专门扶持发展的政策,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呈现出经济发展、生活改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防巩固、睦邻友好的大好局面,成为我国民族工作战略性安排的一大亮点。本文在对10年扶持人1:7较少民族政策回顾总结的基础上,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的实践程度进行了总体评价。文章指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还面;临许多亟待完善的问题,并对发展和完善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提出了若干思考。

  • 标签: 人口较少民族 扶持政策:实践程度评价 发展与完善
  • 简介:从呼和浩特市回族与蒙古族、满族在人口就业状况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回族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亟待提高,唯有如此,才能较好地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率。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对文章所研究地区,而且对全国回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对回族聚居的广大西部地区回族人口就业都具有普遍意义。

  • 标签: 呼和浩特 回族人口就业 现状 族际对比
  • 简介:青海省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本文针对贫困人口的成因,重点分析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扶贫管理方面改革的措施。

  • 标签: 青海省 贫困人口 扶贫措施
  • 简介:城镇化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并极大提高了居民生产生活水平。很多学者在研究城镇化进程时,更为关注单向流动,即从农村到城市。但其实城镇的居民也可以到农村居住就业,我们应该考虑双向流动,避免城镇的拥挤,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引导社会资源和资金流向农村,推动就地城镇化。从单向城镇化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入手,提出双向城镇化更符合当前我国基本国情,最后针对双向城镇化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 标签: 双向流动 农村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