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经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5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CT灌注成像资料和CT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①经比较,镜像区与患侧的CBV水平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CBF水平高于患侧,MTT低于患侧,差异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经比较,不同分期的CBV无明显差异,但Ⅰ期的CBF高于Ⅱ期,而Ⅰ期MTT低于Ⅱ期,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③经比较,CT血管造影显示,有43例为责任血管狭窄,CT灌注成像则有37例异常,阳性率为86.05%;CT血管造影显示,有13例责任血管无狭窄,CT灌注成像则有4例异常,阳性率为30.77%;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血流动力学诊断中,CT灌注成像技术具有显著效果,在对病因诊断和病情评估方面,CT血管造影诊断准确率较高,二者联合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适合临床进步推广应用。

  • 标签: CT灌注成像 CT血管造影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应用CT平扫联合CT血管成像技术对患有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疾病的老年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收治的46例患有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疾病的老年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3例患者在治疗前单纯采用CT平扫技术进行诊断(对照组);另外23例在治疗前采用CT平扫联合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研究组)。对比两组病情诊断结果与手术治疗后确认结果的符合率、病情漏诊率和误诊率。结果研究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CT平扫联合CT血管成像技术对患有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疾病的老年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CT平扫 CT血管成像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老年 诊断
  • 简介: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是教学及临床的薄弱点,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改变这一现状呢?当下流行的微博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教学方法。微博能快速发布并传播信息,具有关注、发微薄及评论等功能,认证后的微博更具真实、可靠性。新浪微博"王霄霞-血液学检验教师"是关于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的专业微博,其目的是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及临床检验人员提供一个学习及交流平台,实践证明该微博很受大家欢迎。每个检验专业的教师都可以利用微博,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 标签: 教学改革 微博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64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应用于骨折病变的诊断中,研究其在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顺利治疗的120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在DR平片基础上进行64排螺旋CT诊断,再采用多平面重建(MPR)进行后处理,对比DR、MPR对不同骨关节骨折的正确率、误诊率以及漏诊率。结果64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应用于骨折病变的诊断中MPR检测的正确率明显高于DR(p<0.05),MPR检测的误诊率、漏诊率明显低于DR,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MPR检测明显优于DR,其能够为骨折患者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诊断依据以及准确有力的参考数据,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64排螺旋CT 后处理技术 骨折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癌的分期、超声声像图分型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8月~2017年2月收治的26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6例患者中,早期胃癌患者18例,中晚期胃癌患者8例;声像图表现为肿块型9例,溃疡型5例,局部增厚4例,胃潴留3例。结论肿块型、溃疡型、局部增厚、胃潴留是超声声像图分型中最为常见的。超声检查为胃癌的确切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有助于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具有临床价值。

  • 标签: 胃癌 超声 声像图 分期 分型
  • 简介:目的:分析胃黏膜下肿瘤(gastricsubmucosaltumors,SMTs)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类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SMTs患者的CT资料,分析总结其特征表现。结果:39例SMTs患者中,间质瘤(gastricstromaltumor,GST)19例,影像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肿块实性部分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中度至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17例GST长轴与胃壁垂直,14例表面覆盖完整黏膜,4例病变出现钙化,所有患者胃周未见肿大淋巴结;神经鞘瘤6例,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肿块,较少出血、坏死及囊变,仅2例患者病灶表面有小溃疡形成,增强后呈中度至明显强化,2例患者病灶周围出现肿大淋巴结;淋巴瘤8例,表现为范围较广的胃壁增厚而无梗阻,病灶长轴与胃壁平行,强化不明显,7例胃周出现肿大淋巴结;异位胰腺6例,表现为扁平状肿块影,增强后明显强化,强化方式与正常胰腺类似,1例见中央导管征。结论:SMTs病灶多在CT图像上有特征性表现,CT检查及多平面重组可清晰显示病灶的形状、大小、强化方式及胃腔内外情况等,对SMTs的诊断及鉴别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胃黏膜下肿瘤 计算机 X线断层扫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和分型以及诊断途径。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3月至2016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98例小细胞癌患者,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病理的观察和对照,分析诊断小细胞癌的CT表现和病理关系。结果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广泛肿大和肺内肿块,是小细胞癌的CT主要表现特征,CT诊断的准确率达到80%以上,再配合经皮穿刺活检可以提高到90%以上。结论CT螺旋扫描配合CT导向经皮穿刺活检和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是小细胞癌确诊的最主要手段之一。

  • 标签: 小细胞 肺癌 CT表现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CT诊断及鉴别诊断鼻咽癌的价值,提高鼻咽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2月-2016年11月的32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着重就鼻咽癌CT影像特点、CT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鳞状上皮癌22例,未分化癌6例,腺癌4例。单侧咽隐窝变浅或消失26例,双侧发病6例;绝大部分病例显示病灶侵犯咽旁间隙及邻近组织结构;癌肿直接向上侵犯颅底10例,颅内侵犯5例;伴有颈淋巴结肿大17例;增强扫描,病灶出现不同程度强化。结论根据典型的CT表现,一般不难做出正确诊断,鼻咽癌还需与鼻咽部其他肿瘤相鉴别。

  • 标签: 鼻咽癌 影像学诊断 CT 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CT对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价值的研究。方法收集我院4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损伤脏器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同时对CT检查技术进行总结。结果CT扫描发现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31例,其中肝、脾、肾及胰损伤分别为10,13,7,1例。空腔脏器损伤3例,其中十二指肠损伤2例、膀胱破裂1例。多脏器损伤2例,腹后壁损伤1例。扫描结果可清楚地显示脏器损伤及其并发出血的程度和范围,对于后腹膜腔、腹壁及骨骼等的损伤,CT检查具有独到之处。结论CT及腹部超声均可作为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的有效手段,但相对腹部超声,CT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可有效降低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值得作为有明显临床特征的腹部闭合性损伤首选诊断方案。

  • 标签: CT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内结块的病理基础及在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具有毛刺CT征结块患者48例,均给予螺旋CT扫描,并且结合组织学病理予以毛刺征的观察与评价。结果48例患者中,根据毛刺征显示一般分成2种①长毛刺12例,其中良性病变9例,恶性病变3例;②短毛刺征36例,其中良性病变7例,恶性病变29例。结论毛刺征是诊断肺恶性肿瘤的征象之一,尤以短毛刺征诊断价值最为重要,该征出现若结合结块的其他特征和临床表现,则可提高对肺恶性肿瘤的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肺内结块 CT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癌患者行螺旋CT诊断的临床基本价值。方法此次研究所选择的对象为2015年5月-2017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病患,共有61例,经手术切片与病理观察,所有病患均被确诊为肺癌病患,对所有病患实施螺旋CT进行诊断,分析此类检查方法的运用效果。结果对比螺旋CT检查结果与肺癌病患病理分型检查结果,经螺旋CT检查病理分型检查结果来看,结果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运用于肺癌的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极高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螺旋CT 肺癌患者 诊断价值 病理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对比剂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取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间本院收治的150例实施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对比剂使用浓度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75;370mgI/ml)和低浓度组(n=75;270mgI/ml),统计分析两组患者辐射剂量、图像质量状况。结果低浓度组患者辐射指标、图像质量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两组患者可诊断率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低浓度对比剂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中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浓度 对比剂 64层螺旋CT 冠状动脉 CT血管造影 价值
  • 简介: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及临床检验人员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的薄弱。鉴于这一现状,温州医学院通过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率先在高校的医学检验专业开设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限选课,并连续2年举办了省及市级该技术学习班,均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笔者希望其它兄弟院校及医院的有关领导、专业老师行动起来,通过开设此课程,承担起培训在校学生及临床检验人员该技术的任务,最终服务于广大的患者。

  • 标签: 教学改革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 课程设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骨表面标志联合CT重建辅助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技术特征。方法选择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图像(CTA)50份,作为CT扫描数据,了解颅骨表面标志联合CT重建辅助乙状窦后入路开颅价值。结果AC长度范围经测量为34.9-54.9mm,平均(45.2±3.8)mm,95%CI经测定为43.4-45.9mm;AB长度范围经测量为33.8-54.7mm,平均(44.3±4.7)mm,95%CI经测定为43.3-45.2mm;BC长度范围为2.7-14.7mm,平均(6.2±2.0)mm,95%CI经测定为5.7-6.6mm。对安全跟离测量,即AC与颈静脉孔间的最短距离,范围为1.2-12.9mm,平均(5.4±2.0)mm,95%CI经测定为4.9-5.7mm。结论在行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时,应用颅骨表面标志与CT重建联合定位,具较高准确性,可为手术安全提供保障。

  • 标签: 颅骨表面标志 CT重建 乙状窦后入路开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择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617例胸部外伤患者,对其实施16层螺旋CT扫描,并将原始数据传输工作站做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等三维重建技术检查,观察肋骨损伤情况,并统计多层螺旋CT对肋骨损伤诊断的准确性。结果617例患者合计检出1380处肋骨骨折,骨折多位于4-10肋,其中5-7肋发生率最高;骨折类型包括粉碎性骨折、错位骨折、线性骨折、凹陷骨折及肋软骨骨折5种。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清晰、直观的观察患者肋骨及肋软骨的受损情况,临床应合理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对胸部外伤患者进行诊断,这有助于提高肋骨骨折的临床诊断率,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螺旋CT 三维重建 肋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血管病变引发急腹症的CT诊断,提高血管病变原发病灶的诊断,增加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性原则选取从2015年1月1日—2017年1月1日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胆囊炎患者100例,将100例确诊为急腹症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所有急腹症患者进行CT检查,在检查后观察引起急腹症的原因,总结分析CT检查结果。结果表1结果显示,在经临床初步诊断中,其中40例急性炎症;9例消化道穿孔;肠梗阻12例;肠套叠6例;胆管结石7例;泌尿系结石12例;外伤10例;血管病变4例;随后经多排螺旋CT检查后,40例急性炎症;9例消化道穿孔;肠梗阻10例;肠套叠5例;胆管结石7例;泌尿系结石11例;外伤10例;血管病变8例,尤其是血管病变的患者中,4例(4.00%)增加到8例(8.00%),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各种急腹症CT检查后,清晰显露患者全身情况,对血管病变导致急腹症提供有力证据,并在经CT检查后可给予医生提供正确的诊断进行治疗,增加治疗疗效。

  • 标签: 急腹症 血管病变 多排螺旋CT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超声联合CT对成人急腹症的诊断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于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之间收治的成人急腹症患者中随机抽取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各60例,对对照组患者给予CT检查,对实验组患者给予超声联合CT检查,对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检查灵敏度为59(98.33)例,多于对照组患者的检查灵敏度57(95.00)例;实验组患者的检查特异性为49(81.00)例,多于对照组患者的检查特异性51(85.00)例,实验组患者的诊断准确人数为57例,诊断准确率为95.00%,对照组患者诊断准确人数为46例,诊断准确率为76.66%,实验组诊断准确人数多于对照组,组间对比P均<0.05,差异明显。结论将超声联合CT检查方法应用于成人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诊断中,能够提高患者的检查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进针诊断的准确性,有利于促进患者及时接受治疗,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超声联合CT 成人急腹症 诊断效果
  • 简介:对不典型肺结核30例CT诊断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17~71岁,平均39岁。临床症状表现不一,单纯胸痛8例,单纯咳嗽12例,痰中带血5例,低热、咳嗽5例,病程长短不等。白细胞数仅2例高于正常范围。

  • 标签: 结核 肺/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对肺栓塞诊断作用性。方法在2013年5月15日至2018年5月15日期间选取95例疑似肺栓塞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且均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对主干栓塞的诊断正确率为100.00%,对叶动脉栓塞的诊断正确率为97.06%,对段动脉栓塞的诊断正确率为95.45%,对亚段动脉栓塞诊断正确率为94.74%。同时其对肺栓塞的误诊率为13.33%、漏诊率为3.75%、特异度为86.67%、敏感度为96.25%。结论实施多层螺旋CT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性较高。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肺栓塞 诊断 分析
  • 简介:目的:利用多层CT血管造影(MDCTA)技术探讨原发性肺癌相关血管的影像特征,以期帮助定性诊断。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47例连续就诊的原发性肺癌患者被纳入研究,采用16层CT,1mm层厚,对比剂注射速率为3.0~4.0mL/s,血管期(延迟时间18~25s)采集。回顾性阅读CT横断面和后处理血管图像,分析癌灶内瘤血管和肺血管的形态学特征。结果:136例(92.5%)患者的MDCTA清晰显示了支气管动脉(BA),其中62例(42.2%)显示BA进入肿瘤内形成瘤血管,表现为蚓状、斑点状、网状及血湖状染色,瘤前血管增粗、扭曲,但形态正常。68例(46.3%)显示肺动脉(PA)形态明显异常,表现为残根或截断征、侵蚀狭窄等。结论:原发性肺癌的瘤血管在MDCTA上表现为具有高特异性的异常结构血管,而瘤前血管仅表现为增粗、扭曲,没有特异性;PA受侵高度提示恶性病变。

  • 标签: 肺癌 支气管动脉 肺动脉 CT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