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健康人红细胞左旋精氨酸(L-arg)转运的影响。方法用低密度脂蛋白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分别孵育正常人红细胞后将细胞分为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组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组,以^3H标记的L-arg(^3HL-arg)来测定红细胞的L-arg转运。结果低密度脂蛋白对红细胞L-arg转运无明显影响(P〉0.05)。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抑制红细胞L-arg转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25、50、100mg/L3个浓度总摄入的最大转运速率(Vmax)值分别较对照组降低33%、27%、30%(P均〈0.05),亲和力明显减小(米氏常数值增大,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未见明显的浓度-效应依赖关系;与对照组相比,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25、50、100mg/L3个浓度y+载体介导的L~arg转运的最大转运速率值明显降低,分别降低43%、48%、45%(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亲和力明显减小(米氏常数值增大);与对照组相比,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组通过y+L载体介导的L-arg转运(最大转运速率值及米氏常数值)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抑制红细胞L-arg的跨膜转运,推测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是高脂血症患者红细胞L-arg/一氧化氮途径功能紊乱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脂蛋白类 LDL 动脉粥样硬化 红细胞 左旋精氨酸-一氧化氮系统
  • 简介:【摘要】自从发现帕金森病 (PD)患者大脑中的路易体和路易体神经突中存在 a-突触核蛋白 (alpha-Syn, a-syn)以来,神经科学家们就已经对病理性 A-突触核蛋白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理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a-突触核蛋白是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前可溶性蛋白,具有 3个特征性的结构区域。在生理条件下, α-突触核蛋白具有修复 DNA双链的功能。病理条件下, α-突触核蛋白被转换成有毒的纤维低聚物。病理性的 a-突触核蛋白可通过激活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 1、胶质细胞促炎症反应、与分子伴侣蛋白、胃肠迷走神经相互作用与帕金森病产生关联,本文就近些年来国内外对有关病理性 A-突触核蛋白引起帕金森病神经元变性的研究进行深入了解并展开,可为临床治疗帕金森病提供新的线索。

  • 标签: a-突触核蛋白 帕金森病 神经元变性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免疫球蛋白检验在诊断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时间段为2018.9月~2019.9月,选取该时间段来我院进行检查的乙型肝炎病患30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时间段来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健康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都使用免疫球蛋白进行检验,对比两组检验数值的差异性。结果:在免疫球蛋白各项水平数值的对比上,观察组的数值相对较高;不同病情程度病患其免疫球蛋白各项水平数值对比,病情程度越严重,其水平数值越高(P<0.05)。结论:在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患进行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免疫球蛋白水平数值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判断指标,能够为病患病情的诊断以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 标签: 免疫球蛋白 慢性乙型肝炎 诊断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脓毒血症进行血浆肝素结合蛋白进行检测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 2017年 3月至 2019年 2月的 200例进行脓毒血症检测的病患为研究对象,其中健康组、非脓毒症组、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组患各 50例,分别对四组病患进行血浆肝素结合蛋白检测、超敏 C反应蛋白水平、降钙素元检测。对比四组病患的血浆肝素结合蛋白检测、超敏 C反应蛋白水平、降钙素元检测结果。 结果:健康组与非脓毒症组、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组的血浆肝素结合蛋白检测、超敏 C反应蛋白水平、降钙素检测结果相比, 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严重浓度症组的检测结果比脓毒症组的监测结果高, 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血浆肝素结合蛋白检测、超敏 C反应蛋白水平、降钙素元检测可以有效地检测出脓毒血症,并且可以检测出并且的严重程度,因此在临床检测中应当推广使用。

  • 标签: 血浆肝素结合蛋白 脓毒血症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应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本院于 2017年 1月 -2020年 1月接收的 60例川崎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常规组 [1g/( kg·d)丙种球蛋白 ]、研究组 [2g/( kg·d)丙种球蛋白 ],各 61例。结果:研究组高热消退时间短于常规组( p<0.05);研究组与常规组 CRP、 WBC、 PLT、 ESR无显著差异( p>0.05);研究组冠脉病变发生率低于常规组( p<0.05)。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临床疗效相对更好,冠脉病变发生率低,可将其作为川崎病患儿的首选。

  • 标签: 川崎病 小儿 丙种球蛋白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尿微量白蛋白的临床检验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7月-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各取50例,分别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1组、观察2组、对照组。全部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验,分析检验结果以及阳性率。结果:观察1组与观察2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2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观察1组,P

  • 标签: 尿微量白蛋白 糖尿病 高血压 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种恶性肿瘤应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 2018年 2月到 2019年 7月收治的多种恶性肿瘤患者 9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通过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 45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化疗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靶向治疗,对比两组多种恶性肿瘤患者治疗疗效以及治疗前后 NK细胞活性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7.77%,其中显效占 64.44%( 29/45)、有效占 33.33%( 15/45)、无效占 2.22%( 1/4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75.56%,其中显效占 33.33%( 15/45)、有效占 42.22%( 19/45)、无效占 24.44%( 11/45),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实验组治疗前 NK细胞活性( 44.4±9.7),治疗后 NK细胞活性( 51.2±14.1),对照组治疗前 NK细胞活性( 40.9±7.9)治疗后 NK细胞活性( 38.4±9.9),实验组治疗后 NK细胞活性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多种恶性肿瘤应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治疗疗效更佳,值得推广。

  • 标签: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靶向治疗 恶性肿瘤 化疗治疗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价值。方法 以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收治的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50例作为此次的观察组,再选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50例作为此次的参照组,并对两组采取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进行检测,分析尿糖、尿微量白蛋白含量以及尿糖检验阳性率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检验阳性率。结果 对比两组的尿糖以及尿微量白蛋白含量,结果(p

  • 标签: 尿糖 尿微量白蛋白 检测 糖尿病 早期肾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对妇女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中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9月间收治的80例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结果明确的80例良性甲状腺结节女性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的差异和甲状腺乳头状癌患病风险与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微小癌组和非微小癌组患者TgAb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结节的直径与乳头状癌患病风险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甲状腺乳头状肿瘤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临床诊断中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快速检测的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检验科住院及门诊患者100例,依据疾病类型分为糖尿病组、高血压组两组,各50例,另回顾性选取同期本院检验科健康体检人员50例作为健康组,运用免疫浊度法对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进行测定,运用Jaffe’s法对肌酐水平进行测定。最后将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计算出来,统计分析三组人员的尿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阳性情况。结果:糖尿病组、高血压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糖尿病组、高血压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结论:临床诊断中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快速检测的意义大。

  • 标签: 临床诊断 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 快速检测 阳性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血清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患者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我院随机挑选2020年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45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组,并在同期选择体检的健康者45例作为常规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对两组研究对象的IgM、IgG、IgE、IgA水平进行观察。结果 研究组IgM、IgG、IgE、IgA水平分别为(2.80±0.44)g/L、(16.35±2.11)g/L、(156.53±24.25)U/ml、(2.54±0.50)g/L,常规组IgM、IgG、IgE、IgA水平分别为(1.43±0.24)g/L、(11.40±2.06)g/L、(73.20±17.31)U/ml、(1.75±0.29)g/L,研究组IgM、IgG、IgE、IgA水平要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在乙型肝炎患者临床检验中应用血清免疫球蛋白,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血清免疫球蛋白 乙型肝炎患者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柴芩健脾补肺益肾活血汤治疗肾性蛋白尿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肾性蛋白尿患者1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两组各57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其基础上加用柴芩健脾补肺益肾活血汤。结果治疗后研究组24h尿蛋白定量、BUN、SCr低于对照组,ALB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纳差腹胀、腰膝酸软、面浮肢肿、神疲乏力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纳差腹胀、腰膝酸软、面浮肢肿、神疲乏力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肾性蛋白尿的治疗中,应用柴芩健脾补肺益肾活血汤治疗取得理想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柴芩健脾补肺益肾活血汤 肾性蛋白尿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临床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生长抑制素与泮托拉唑联合治疗的临床意义及其药理作用。方法随机抽选于 2017年 12月 -2018年 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56例,按收治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 n=28)单纯应用泮托拉唑治疗,研究组( n=28)同时结合生长抑制素进行干预。评价及对比两组的疗效、出血控制时间、住院天数、血红蛋白水平增加情况。结果研究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 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出血控制时间、住院天数均明显缩短( P<0.05);研究组的血红蛋白增加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临床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生长抑制素与泮托拉唑联合治疗,可有效控制出血情况,缩短住院天数,血红蛋白水平维持良好,可避免出现严重贫血。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生长抑制素 泮托拉唑 药理作用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缬沙坦氨氯地平单片复方制剂对单药治疗血压控制不良的中国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院行单药治疗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 64例作为实验对象,随机数分为试验组 32例以及参照组 32例。试验组给予缬沙坦氨氯地平单片复方制剂治疗,参照组继续给予单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与治疗后各项临床指标( SBP、 DBP)情况,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试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照参组,差异显著( P< 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 SBP、 DBP、 HR指标明显优于参照组。结论 对单药治疗血压控制不良的患者行缬沙坦氨氯地平单片复方制剂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缬沙坦氨氯地平单片复方制剂 单药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超敏 c反应蛋白与进行维持型血液透析患者的相关因素的关联性。 方法 选取 2017年入治我院患有尿毒症的的患者 64例为研究样本,根据血液中超敏 C反应蛋白含量分为正常组和升高组,给予所有研究患者维持型血液透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和营养状况,并分析超敏 C反应蛋白和生化指标的相关关系。 结果 升高组的患者血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含量均低于正常组,升高组的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白蛋白、血红蛋白呈负相关性。 结论 超敏c反应蛋白可作为临床上判定炎症的指标,采取维持型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血中部分生化指标因超敏 c反应蛋白的含量升高而降低,呈负相关性。临床上可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超敏 c反应蛋白含量判定微炎症反应,在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超敏 C反应蛋白 维持型血液透析 关联性 生化指标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 P16 蛋白联合 HPV 检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价值 。 方法: 于 20 17 年 01 月 --2 020 年 03 月本院接收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患者共 33 例,将其中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11 例纳入Ⅰ组,将宫颈高级别上皮瘤变 11 例纳入Ⅱ组,将宫颈癌 11 例纳入Ⅲ组。 均进行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罹患小儿感染予以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检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05-2022.05区间本院收治100例小儿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儿童100例作为对照组,均实施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检验,统计两组各项指标(两组WBC测评值、CRP测评值,不同感染类型WBC、CRP水平、不同检验方式阳性检出率)分析。结果:观察组WBC测评值、CRP测评值高于对照组,P<0.05。和病毒感染组进行比较,细菌感染组WBC测评值、CRP测评值更高,P<0.05。WBC测评值、CRP测评值联合检验的阳性检出率较单一检验结果更高,P<0.05。结论:在小儿感染患者检验期间通过予以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检验模式,能够有效诊断其疾病,很大程度提高了诊断水平。

  • 标签: 小儿感染 C-反应蛋白检验 血常规 检出率 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