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同时观察帕金森病患者正中神经胫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异常并推测其发生机制。方法:选择30名帕金森病患者20名健康对照者,刺激正中神经,记录顶叶体感诱发电位的N20、P25、N30波,额叶的P20、N30波的潜伏期波幅。刺激胫神经,记录顶叶体感诱发电位的P40、N50、P60波的潜伏期波幅。结果:帕金森病患者上肢额叶N30下肢N50波幅明显降低(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上下肢SEP同时出现异常是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缺乏的结果,下肢N50波幅比上肢N30与临床症状的严重性更有相关性。

  • 标签: 帕金森病 体感诱发电位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浓度Aβ25-35致PC12细胞凋亡线粒体跨膜电位相关性。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Aβ25-35160、80、40、20、10、5、2.5μmol.L-17个浓度刺激PC-12细胞,CCK-8法观察细胞活力,Annexin-V/FITC双染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荧光显微镜观察hochest33342/PI双染后细胞形态,罗丹明染色后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变化。结果:同正常组比较,Aβ25-35刺激PC-12细胞后,细胞活力逐渐下降,并呈时间剂量依赖性,20μmol.L-1以上浓度Aβ25-35刺激12h后PC-12细胞的细胞活力呈明显下降(P〈0.05),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PC-12细胞有核浓缩凋亡小体的产生,甚至出现死亡现象,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20μmol.L-1以下各浓度组对PC12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率、线粒体跨膜电位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Aβ25-35刺激PC-12后致细胞凋亡与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呈正相关,20μmol.L-1刺激12h即可致理想的PC12细胞凋亡模型。

  • 标签: Β淀粉样蛋白 PC12细胞 阿尔茨海默病 细胞凋亡 线粒体跨膜电位
  • 简介:目的:解决全指标便携式多导睡眠监测系统的信号采集、显示和数据储存问题。方法:选用低功耗单片机、大容量Flash芯片LCD模块,通过软、硬件设计,实现多导信号的采集、显示存储。结果:研制成功可实时多导采集、显示与储存12导生理信号的电路模块驱动程序。结论:本文提供了适用于全指标便携式多导睡眠监测系统的信号采集、显示和数据储存的方法。

  • 标签: FLASH芯片 液晶模块 单片机 多导睡眠图
  • 简介:目的:观察卒中患者急性期康复过程中功能恢复与脑电生理变化的关系。方法:将62例脑卒中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不同时间段内评价其功能及脑电慢波变化情况。结果:脑电地形图中8波功率值变化与NIHSS得分变化相关,虽然脑电慢波功率变化过程与NIHSS得分变化过程不完全相同,但总趋势是相同的。结论:脑电生理的慢波变化反映了卒中后功能变化的情况,可以作为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预测评价指标。

  • 标签: 脑卒中 急性期 脑电地形图/定量脑电图 康复
  • 简介:报告73例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的癫痫大发作患者的EEGCT结果。EEG异常率为82.1%。CT异常率为32.88%。CT正常组异常组中,EEG的异常率无明显差异。CT异常率与病程关系不大,存有发病诱因的继发性癫痫CT异常率较无明显原因者显著增高。EEG为癫痫诊断的重要的电生理检查方法,且有粗略的定位意义,而CT能显示脑结构方面的病理改变,有利于查找病因及病变部位。

  • 标签: 癫痫大发作 脑电图 CT
  • 简介: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EP)、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对多发性硬化(M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临床诊断为MS的患者进行VEP、BAEP、SEP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2例MS患者中VEP异常15例(68.2%),BAEP异常9例(40.9%),SEP异常12例(54.5%),异常中VEP有53.3%、BAEP有44.4%、SEP有58.3%的患者,临床有相应症状。结论:VEP、BAEP、SEP的检测有助于MS诊断以及亚临床病灶的发现。

  • 标签: 多发性硬化 视觉诱发电位 听觉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 简介:目的: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患者及家系成员三核苷酸重复数CTG(胞嘧啶、鸟嘌呤)的变化与BAEP、TC帮ECG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及DNA杂交法对5例临床诊断DM患者及三个家系的16名成员进行DM基因的CTG重复数物BAEP、TC帮ECG测定。结果:10名正常人CTG重复数是30个,BAEP、TCDECG正常,5例DM病人CTG重复数均在80个以上,其中2例在1605

  • 标签: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CTG重复数 BAEP TCD ECG
  • 简介:目的:研究氧化白藜芦醇对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QGY-7701、SMMC-7721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测定氧化白藜芦醇抑制肝癌细胞QGY-7701、SMMC-7721生长的IC50;采用Transwell法测定经不同浓度氧化白藜芦醇(25μM、50μM100μM)以及白藜芦醇50μM与细胞共培养24h后细胞的迁移率。结果:MTT实验结果显示,氧化白藜芦醇抑制QGY-7701SMMC-7721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100.37±21.97μM74.39±9.30μM。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经25μM、50μM、100μM氧化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50μM处理24h后,各实验组细胞迁移率分别是74.96±2.85%、60.26±9.25%、38.58±8.69%46.80±8.43%。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氧化白藜芦醇浓度越高,细胞迁移率越低。结论:氧化白藜芦醇具有抑制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QGY-7701、SMMC-7721的细胞增殖作用;可显著抑制肝癌细胞QGY-7701、SMMC-7721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迁移能力,其抑制能力呈浓度依赖性。

  • 标签: 氧化白藜芦醇 肝癌细胞 增殖 迁移
  • 简介:目的: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auditoryevokedpotential,BAEP)在言语语言障碍儿童中的变化规律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MEB-9100型诱发电位仪,对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35例言语语言障碍儿童进行BAEP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言语语言障碍儿童BAEP正常9例(25.7%),异常26例(74.3%)。其中双耳异常17例,单耳异常9例。结论:BAEP是一种简便、无创伤、阈值稳定、结果可靠、重复性强的检查方法,对于言语语言障碍儿童听力损害及神经传导经路的异常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客观指标,且特别适用于婴幼儿难于受测试者。

  • 标签: 语言障碍 儿童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 简介:目的:观察影像学脑电图对儿童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应用对照及意义.方法:对65例缺氧缺血性患儿作影像学脑电图检查.结果:脑电图正常6例(9.23%),轻度异常13例(22.03%),中度异常37例(61.03%),重度异常9例(16.94%),脑电图异常率为90.77%.脑电图异常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增多和局限性癎性放电.影像学异常44例,异常率为67.69%.结论:影像学脑电图检查对儿童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病 脑电图 影像学 脑电图检查 检查结果 儿童
  • 简介:目的:研究真武汤及去附子提取物对实验性肥胖大鼠及其血脂代谢影响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谷氨酸钠脂肪乳造成大鼠的综合性肥胖模型,通过观察药物对模型动物体重、李氏指数、睾周脂肪重量脂肪细胞体积、测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以及瘦素水平.结果:真武汤总提取3g/kg、6g/kg灌胃给药能有效干预大鼠实验性肥胖,降低体重增长度、李氏指数等多项肥胖指标,也能降低血脂及瘦素水平,但对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无影响,1.5mg/kg时则无此作用.去除附子的提取物亦无上述作用.结论:真武汤对实验性肥胖大鼠有一定的减肥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药物降低血脂血中瘦素水平有关.附子是真武汤体现其减肥功效及降脂作用的必须组成药物.

  • 标签: 真武汤 提取物 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血脂代谢 干预 实验性肥胖大鼠
  • 简介:主动脉内囊反搏能改善心肌缺血的变化,但有一定限度。本研究观察结合生脉注射液的处理,对心肌缺血的影响。在麻醉,开胸的情况下结扎山羊左冠状动脉的分肢造成心肌缺血。以结扎前、后的心电图左心室压力主动脉流量曲线,以及结扎后24小时的心肌坏死区大小来衡量上述治疗措

  • 标签: 主动脉内囊 内囊反 反搏
  • 简介:目的:研究复方丹参、生脉注射液对中枢、神经肌接头肌肉疲劳的影响.方法:记录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腓肠肌收缩曲线,测定中枢、神经-肌接头、肌肉出现疲劳的时间.结果:同对照组比较,丹参组生脉组中枢、神经-肌接头、肌肉出现疲劳的时间都明显延长.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复方丹参、生脉注射液具有抗中枢、神经-肌接头肌疲劳的作用.

  • 标签: 丹参注射液 生脉注射液 中枢 神经-肌接头 兴奋传递 肌肉收缩
  • 简介: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AS)孤独症儿童(AC)在脑干听觉反应(ABR)检测中的特点。方法:应用美国NicoletBravo脑电生理仪及Click短声刺激,测查32例AS30例孤独症(AC)40名健康儿童(NC)的ABR。结果:AS组、AC组及NC组在绝对潜伏期波Ⅲ(Oz脑区),绝对波幅波Ⅲ(Oz脑区),波V(Oz脑区)上有差异极显著性(P〈0.01)。与NC组AS组相比,绝对潜伏期波Ⅲ(Oz脑区)上,AC组延迟于NC组AS组(P〈0.01)。波幅分析所见,绝对波幅Ⅲ(Oz脑区)AC组低于NC组AS组(P〈0.01);绝对波幅波V(Oz脑区)AC组也低于NC组AS组。AS组与NC组比较,差异未达显著性(P〉0.05)。结论:ABR对临床辅助诊断ACAS有初步参考价值。

  • 标签: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 孤独症儿童 脑干听觉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三项检查联合应用于脑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208例诊断为脑动脉硬化的病人,均在发病一周内进行脑电图、脑电地形图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脑电图异常74例,脑电地形图异常125例,经颅多普勒超声异常为100%。脑电图与经颅多普勒超声相比(χ2=25.06,P〈0.001)经处理有极显著差异,脑电地形图与经颅多普勒超声相比(χ2=4.12,P〈0.05)经处理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三项检查联合应用对脑动脉硬化病人进行观察,是判断病变程度性质的重要依据,并可对临床疗效提供一定的参考。为评估脑动脉硬化病人的大脑动脉状况提供有益的信息。

  • 标签: 脑动脉硬化 脑电图 脑电地形图 经颅多普勒超声 评价
  • 简介:目的:研究氢化可的松左甲状腺素钠片对症治疗内分泌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80例内分泌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0例,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及氢化可的松左甲状腺素钠片对症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总甲状腺素、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二者分别为10%7.5%,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总甲状腺素、游离甲状腺素升高,促甲状腺激素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氢化可的松左甲状腺素钠片对症治疗内分泌疾病疗效确切,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推广使用。

  • 标签: 氢化可的松 左甲状腺素钠片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
  • 简介:目的:探讨四氢生物喋呤(BH4)对肾切除5/6(NX)后大鼠血压尿蛋白的影响。方法38只大鼠按照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五组:NX组、NX+BH4组(腹腔注射)、NX+L-精氨酸(LA)组、NX+口服地尔硫卓(DILT)组假手术组。手术24小时后开始给药,并分别在给药前给药后的第4周第8周测量收缩压、测定尿蛋白肌酐清除率。在实验的第8周末观察肾脏的组织学改变。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NX大鼠收缩压尿蛋白均明显升高(P〈O.01);BH4、LA及DILT对NX所产生的高血压均有降低作用(P〈O.01);BH4、LADILT均使N-X的尿蛋白明显减少(P〈0.01),但DILT的减少幅度相对较小;NX各组,血尿素血清肌酐都升高,血浆肌酐清除率都降低,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NX后的大鼠出现肾小球系膜扩张,而各治疗组肾小球系膜扩张的程度较轻。结论:NX大鼠,手术24小时后补充BH4,在8周的观察期内可以使血压保持正常,并有减少尿蛋白、阻止肾小球系膜扩张的作用。

  • 标签: 四氢生物喋呤 血压 一氧化氮 蛋白尿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s)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评估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1例发病2小时~7天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MRI/DWISEPs检查,并分析其变化。结果:71例患者中,70例出现了DWI高信号改变(证实为责任病灶),其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MPI(P〈0.01);46例出现SEPs异常,主要表现为N20、P25缺失,(N13-N20)IPL延长,并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及预后相关。结论:DWI结合SEPs检查,能够准确早期诊断脑梗死,并早期评估预后。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体感诱发电位 弥散加权成像 临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