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100 个结果
  • 简介:有人认为,旅游冲击文化。甚至认为,现代旅游“侵蚀”、“污染”传统文化,加速民族文化的消亡。我的看法与之相反,坚信有序的文化旅游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振兴民族经济有推动作用。

  • 标签: 民族村寨 中国 文物保护 民族经济 文化活动场所 民族团结
  • 简介:战国中山国墓葬中出土了上千件玉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带有楚风格。笔者在对楚玉风格作简要概括的基础上,整理出中山国墓葬出土玉器中可归为楚玉器者,并分别从造型、纹饰、工艺、玉料等方面将这些玉器与楚墓中出土的玉器相对照,进一步明确其文化属性。流入中山的楚玉反映出中山地区对楚文化的认同与吸收,笔者由此分析楚玉器流入中山的途径,以进一步了解两地文化的互渗现象。

  • 标签: 中山国 楚国 楚式玉器 文化渗入
  • 简介:为探讨东周楚戈斑纹的处理技术,采用金相显微镜、SEM、EDS、EBSD研究了上海博物馆藏的楚斑纹戈的成分、显微组织和相组成,讨论了其制作工艺。结果表明:东周楚戈富锡层厚度不均,以十余μm左右的厚度居多,最多处由4种不同物相组成,分别为η相、ε相、δ相及(α+δ)共析相。富锡层与基体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与现有其它富锡工艺研究成果进行比较,认为此件楚戈与其它地域的富锡技术具有共同的工艺特征,应为热镀锡工艺。但在工艺参数掌控方面应呈现地域上的差异。

  • 标签: 楚式斑纹戈 富锡工艺 SEM 铜锡合金
  • 简介:《中国钱币》2000年第一期刊登了日本吉田昭二先生的《宋代钱铸造工艺的一项考察》一文(以下简称“吉文”),文中提出宋代母钱的做法有“活字母”,“就是把钱体和独自的四个字形分别做出,每个字再押上去”做出模型后再做母钱,“在这个制作过程里有了位置上的变化”,并附八幅拓图。《中国钱币》2000年第二期又刊登了魏勇先生的《小议活字技术在元丰通宝钱中的应用》一文(以下简称“魏文”),文称与“吉文”“不谋而合”。

  • 标签: 中国 先生 钱币 技术 日本 考察
  • 简介:<正>1984年夏,伊金霍洛旗补连乡农民在牧羊时,发现一批各种动物纹的银器和青铜器.我站闻讯后立即派员收回,并进行了调查.一、地理形势及出土情况石灰沟位于伊金霍洛旗之东南补连乡境内,西北东南流向,沟两岸树草繁茂.东侧为黄河水系乌兰木伦河,西侧分别为忽吉日图和尔林图等河沟,河水均流向忽吉日图河,又与窟野河支流乌兰木伦河相汇.其地

  • 标签: 伊金霍洛旗 石灰沟 鄂尔多斯地区 乌兰木伦河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地理形势
  • 简介:古建墙壁题记毛笔文字受霉变污染影响,字迹不清,不利于辨识,而传统算法对文字图像进行分割时未充分考虑污染和文字的特征信息,结果中往往存在误分割或缺损现象。本研究提出一种结合图像偏振信息的多特征引导GrabCut分割算法,该方法首先对采集的0°、45°、90°、135°四个角度偏振图像进行斯托克斯解算,得到偏振度特征图;然后利用SLIC对可见光相机采集的题记图像进行超像素分割,并提取超像素的颜色特征距和纹理特征距;最后,用偏振度约束区域项,特征距引导边界项,进行GrabCut分割,得到毛笔文字分割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与未考虑偏振和特征距信息的图割算法相比,分割效果得到较大改善。研究结果可为书法研究和文字拓本的数字化存储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持,也为题记的实体去污修复过程提供充足的科学指引和实验环境。

  • 标签: 毛笔文字 多特征引导 超像素分割 GRAB Cut分割
  • 简介:为了研究刚出土的青铜器在新的环境中的发展变化情况,在宝鸡眉县27件国宝级西周窖藏青铜器出土一年半后,对这批器物出土前后的锈蚀类型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并对每一器物的锈蚀产物进行了系统检测分析。结果显示,这批青铜器腐蚀类型主要为封闭环境中的大气腐蚀,主要产物为碳酸盐和氧化物。但同时在其中一个器物上发现了氯化物类有害锈成分,分析认为,出土前后环境的变化是有害锈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 标签: 西周 窖藏青铜器 锈蚀特征及成分
  • 简介:为了解侯马铸铜作坊兴起前后晋国铜器的技术变化,本文对瓦窑坡墓地M23部分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和铸造工艺考察,并结合侯马陶范和部分春秋中晚期晋国铜器的科学分析结果对此时期晋国铜器的技术特征、纹饰模印法及技术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侯马铸铜作坊兴起前后,晋国铜器铸造技术的简化趋向极为显著,为晋系风格铜器的形成和侯马铸铜作坊中批量化、规模化及规范化的铜器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模印法也具有较为明确的技术演进过程,其降低了难度,提高了效率,为铜器表面纹饰的规范化和铜器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 标签: 瓦窑坡墓地 春秋晚期 青铜器 科学分析 侯马铸铜作坊
  • 简介:“喀什宣统元宝”五钱回历1329年,是喀什造宣统系列银币中的一个大版别,拥有超过40个版式之多,又为当年喀什造的主力币种。同历1329年度,喀什造币还有“喀什造宣统元宝”伍钱和“喀什饷银”五钱。

  • 标签: 喀什 版式 银币 版别
  • 简介:<正>我国古代建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不断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传统风格,成为世界建筑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明清时期的建筑,在唐、宋、元时期发展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最后一个高潮。北京、承德等地的古代建筑,严格按照清廷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技术规定进行营建,习惯称为“官建筑”。但由于地区和民族的不同,各地的建筑有相当大的差别。笔者调查了河南各地近三百座明清时期的木构建筑,发现这些建筑的地方特色尤为突出。其建筑手法和结构特征,与官建筑差别很

  • 标签: 地方建筑 官式建筑 明清时期 早期建筑 古代建筑 正心
  • 简介:河套地区史前时代发现的靠崖窑洞建筑遗址多达19处,居址数量达400多座。文章根据这些居址的形制特征,将其分为三型、两个阶段,通过对房屋形态、门道、房屋面积、地面墙面的处理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认为史前时代窑洞演变的核心是对安全性和舒适性的不断改善,是对黄土认知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结果。此外,文章还通过对窑洞内灶址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窑室内部空间的使用。

  • 标签: 河套地区 史前时代 靠崖式窑洞 灶址
  • 简介:<正>巴蜀文化是四川地区殷周以来形成的一种地方文化。在巴蜀文化中,地方特色很浓厚的青铜兵器是很有代表性的,它在形态、纹饰、捆扎技术,使用方法等方面都与中原地区同一时代的青铜兵器截然不同。为了研究和探讨巴蜀青铜兵器的冶炼和铸造技术,我曾对1976年在绵竹县清道乡出土的战国晚期的巴蜀青铜剑,进行了合金成分的分析。分析的结果除了具有青铜器应有的主要合金成分——铜、锡、铅外,在微量成分中,还发现了磷元素。这是在中原地区出土的同时代的青铜兵器中,尚未见到的合金成

  • 标签: 青铜 兵器 合金成分 巴蜀文化 中原地区 战国晚期
  • 简介:相对于宝伊局和南疆的叶尔羌局、阿克苏局、乌什局等铸钱局来说,宝迪局开炉铸钱的时间要晚得多。根据咸丰四年(1854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赓福奏章中这段文字的记载:“当地以钱八百文为一两,钱八文为一分,因地制宜,铸当八大钱。”宝迪局筹建时间应该不早于公元1855年,

  • 标签: 咸丰重宝 欣赏 版式 阿克苏局 宝伊局 铸钱
  • 简介: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迈进是新时期博物馆建设发展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旨在对博物馆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概念和基本要求进行阐释;对博物馆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可能性、现实性进行理性分析:对博物馆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和对策进行研究回答。

  • 标签: 博物馆 道路 思考
  • 简介:1986年夏,河北赤城县马营乡马营村村民白树亮,在村北割草时发现一件春秋时期的金马佩饰和一串绿松石(夹杂骨管)项链。文物部门征集后,收藏于赤城县博物馆。该佩饰系金质,长5.5、宽4厘米,重20.4克。马为侧面像,马首向右,背面有两钮,可缝系。马前额的缨穗突出,鬃毛刻画清晰,前胯……

  • 标签: 佩饰 春秋时期 文物 绿松石 鄂尔多斯 收藏
  • 简介:銎柄直刃青铜短剑及相关遗存的初步分析陶宗冶Basedonthe1argequantityoftheexcavatedmaterialsandtheco—existencesofgravegoods,theauthormadetheperiodiza...

  • 标签: 青铜短剑 夏家店 上层文化 初步分析 直刃 文化遗存
  • 简介:本文搜集旧大陆西部早期传入中国的作物及家畜资料,尝试辨析这些因素在进入中国的初期,也就是龙山-二里头文化时期。在当时生业体系的作用。小麦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现的地点很多,但在农业中所占比例极小,在燕辽地区、北方地区和甘青地区则几乎没有,但在河西走廊至新疆东南部则很多且比较重要。绵羊、山羊和黄牛等家畜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所占比例很小,在燕辽地区、北方地区和甘青地区则占到家畜的一半以上,在河西走廊和新疆东南部也大致如此。河西走廊和新疆绿洲型农业应当是与中亚农业经济连为一体的。

  • 标签: 旧大陆西部 作物与家畜 龙山-二里头时期 区域特征
  • 简介:2017年12月25日,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开播首映在我馆学术报告厅举行。该片由中央电视台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将于2018年1月1日开始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

  • 标签: 首映式 纪录片 说话 国宝 中央电视台 学术报告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