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步入农业社会的国家之一,从古至今,华夏先祖都以治水为安邦治国之本。河套地区位于黄河中上游,它为华夏大地提供着文化以及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源,俗话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就河套的地形来说,在世界的云云江河之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具有非常好的自然条件,这种地形将河套文明推至了最高峰。河套地区有非常多的历史悠久的灌溉渠道,被赋予“塞上江南”的美称。通过浅析近代河套地区的水利建设,反映各个时代河套地区的水利发展情况以及由此所带动的经济发展。

  • 标签: []近代 河套地区 水利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播种面积的不断扩大,向日葵列当病害也逐年加重。病害严重的地块造成向日葵籽粒品质下降,产量锐减甚至绝收,本文针对河套地区向日葵列当病害的发生规律,总结出适宜本地区综合防治措施,旨在提高广大农民”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意识。

  • 标签: 向日葵 列当病害 防治
  • 简介:摘要:宋元时期,河套地区发生了深刻的农业与经济变革,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本文以此为核心论点,详细考察了河套地区的农业生产模式转变、经济结构演变及其对社会的深远影响。研究表明,在这一时期,河套地区的农业从传统的农耕向以畜牧为主导的生产方式过渡,同时商业和手工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结构。这一变革既丰富了地区的生产生活,也为后来的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宋元时期,河套地区,农业变革,经济结构,社会影响
  • 简介:摘要:本文聚焦于探究军事防线在河套地区安全稳定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历史统编教材的相关内容,突出军事防线建设对地区安全的重要性。关键词包括军事防线、河套地区、安全稳定,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解析,旨在为读者提供对军事防线在历史上及现实中的影响有更深入的理解。本文聚焦于军事防线在河套地区安全稳定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历史统编教材,突显军事防线建设在地区安全中的重要性。关键词涵盖军事防线、河套地区、安全稳定,透过教材解析,旨在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军事防线影响历史与现实的理解。通过系统论述,本文致力于拓宽读者对军事防线在不同历史时期及现实背景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认知。

  • 标签: 军事防线 河套地区 安全稳定 中职历史统编教材
  • 简介:摘要:河套地区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历史文化地带,宋元时期,这一地区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繁荣与交流特点。本论文旨在探讨河套地区在宋元时期的文化繁荣与交流现象,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通过考察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揭示了这一时期河套地区文化蓬勃发展的内在机制,以及与其他地区的广泛交流。在宋元时期,河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促成了其文化的独特繁荣与交流。在政治上,地区政权的相对独立和宽松的统治为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空间。经济繁荣使得社会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用于文化活动。

  • 标签: 河套地区,宋元时期,文化繁荣,交流,历史
  • 简介:河套地区史前时代发现的靠崖式窑洞建筑遗址多达19处,居址数量达400多座。文章根据这些居址的形制特征,将其分为三型、两个阶段,通过对房屋形态、门道、房屋面积、地面墙面的处理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认为史前时代窑洞演变的核心是对安全性和舒适性的不断改善,是对黄土认知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结果。此外,文章还通过对窑洞内灶址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窑室内部空间的使用。

  • 标签: 河套地区 史前时代 靠崖式窑洞 灶址
  • 简介:正城市是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城市的建置、成熟与发展,代表着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整体水平。本文所述的城址,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称之为"城",是一种以高墙围绕起来的具有防御功能的新型聚落形态。通过对古代城址的考古学研究,可以窥见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

  • 标签: 河套地区 秦汉时期 中原王朝 古代城市 城址 匈奴
  • 简介:<正>“河套”,一般指的是“河套平原”,由宁夏、后套和土默川平原组成。本文中的“河套地区”,大体上,东、南以长城为界,西到贺兰山,北到阴山山脉,不仅含有“河套平原”的大部,而且包括黄河弯曲内的鄂尔多斯高原等。就是现今的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和陕西省北部等地。从自然环境来看,这一地区可以确定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图一)。“河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最早主要是由外国人发现的①。

  • 标签: 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遗存 考古学文化 内蒙古 新石器时代遗址 白泥
  • 简介:内蒙古河套地区是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循环农业意义重大,本文对杭锦后旗南小召渔场"鱼-农-畜-沼-鱼"循环农业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该模式的技术要点和功能效益——以沼气为纽带,将养殖业和种植业、水陆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条良性循环生产链,建立一个生物种群较多,食物链结构健全,能流、物流、经济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模式,实现生产与生活同步,种植与养殖同步,节约与增收同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 标签: 河套地区 循环农业 “鱼-农-畜-沼-鱼”模式
  • 简介:利用中国1961—2013年661个气象台站观测资料以及亚洲夏季凤指数,通过旋转正交分析(REOF)等方法,选择华北河套干旱气候区的代表站,分析了该区域气候干燥度的变化特征,发现该地区整体呈现干旱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夏季风与气象因子对气候干燥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南亚西区夏季风的年际及整体减弱趋势对华北河套地区气候干燥度的年际趋势变化影响最为显著,主要影响期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随着区域气候变暖,这种影响程度减弱。各气象要素对气候干燥度的影响存在年际与年代际差异,热力因子的年际变化对干燥度影响较小,而热力因子的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对干燥度的影响十分显著。这说明区域气候长期变暖导致当地水汽压差增大,相对湿度减小,空气需要更多的水分才能达到饱和,同时增大了潜在蒸发能力,加剧了华北河套气候区的干旱化。

  • 标签: Penman-Monteith模型 气候干燥度 夏季风 气候变暖
  • 简介:阴山南北的河套地区,截至目前共发现157座战国-秦汉时期城址①,广泛分布在河套地区的这些城址,对秦汉时期当地文化的形成和发育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利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这批城址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类,并进行分期的尝试.河套地区自古就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互发生和不断冲击碰撞的地区,也是中原王朝和北方民族政权之间的必争之地.战国-秦汉时期,该地区承载着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经济秩序的历史文化使命,为统一汉文化的早期形成和初步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河套地区秦汉考古相关问题的研究.

  • 标签: 内蒙古 河套地区 秦汉时期 城址 分布 游牧文化
  • 简介:文章利用Micaps系统、地面常规观测气象资料,通过对高空、地面、风场、物理量场及卫星云图特征分析表明:前期的干暖气候及上游充足的沙源是形成巴彦淖尔市沙尘暴不可缺少的环境因素和物质基础;500~700hPa贝加尔湖低涡底部的西北气流风力在16~30m·s-1,并形成一支急流带,冷平流在10个纬度内有5根等温线的密集带,等高线与等温线交角≥45℃,是形成沙暴天气的前提条件之一;影响河套地区的地面冷锋,其后部的地面冷高压紧随其后,高低压之间气压梯度及地面风的加大以及沙尘暴出现前期近地面气温增温明显,大气层结不稳定度显著增大,为沙尘暴天气的爆发提供了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通过对物理量场的分析,整层的干暖条件、强烈的上升运动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形成的次级环流的垂直作用,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动力源泉;高空涡旋云系的发展配合地面辐合上升气流,表明了高低空强烈的抽吸作用对沙尘暴爆发的贡献.

  • 标签: 河套地区 沙尘暴 高低空环流 物理量
  • 简介:利用内蒙古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自动气象站的逐小时降水监测资料,对2012年7月20-21日河套地区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天气过程是由贝加尔湖冷涡、低空切变线及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形成的;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异常偏西偏北,其外围偏南气流为河套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输送;高空急流的加强东移为地面倒槽加强和维持提供了动力条件;副热带高压特征线与500hPa槽线、低空切变线的位置关系与暴雨开始、结束时间的关系密切,而雨带的分布则与切变线及低空最大风速带之间关系密切.

  • 标签: 副热带高压 高低空耦合 上升运动 暴雨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Micaps提供的相关资料,对2009年9月19—20日在河套地区发生的寒潮天气的环流形势及物理量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在寒潮爆发前期,500hPa系统,蒙古西部的冷中心强度≥-32℃,且温度场滞后于高度场,为冷空气爆发南下提供了最基本条件;700hPa河套地区及上游≥16m·s^-1的西北风急流基本形成,等温线与等高线交角≥45°且10个纬距内有4条及以上等温线的密集区;850hPa河套地区有≥16℃的暖中心,高空槽前后的西北风速≥18m·s^-1,温度线与高度线的夹角〉45°;地面蒙古气旋的暖性性质为寒潮爆发的前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地面冷锋后部冷高压轴线接近南北向,且冷高压中心强度≥1040hPa,3h变压≥3hPa。

  • 标签: 寒潮 冷平流 蒙古气旋 冷高压 垂直速度
  • 简介:摘要:我国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农村公路,本文针对内蒙古河套地区农村公路进行抽样研究,对农村混凝土路面以及病害原因进行大量的研究,得出在建设河套地区县乡公路时,做好公路的设计、施工质量控制、施工现场管理等各项工作有重要意义,能减少公路病害的产生,延长农村公路的使用寿命。

  • 标签: 农村公路 沥青路面 自然环境 病害
  • 简介: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建设的命脉。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每公顷土地平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7万m3,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3。由于有限的水资源在时空上分布不均匀,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总量的5%左右,农业的季节性、区域性干旱缺水问题十分突出。

  • 标签: 河套地区 节水农业发展 工程技术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