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2 个结果
  • 简介:<正>碎石工沙色的草有着甜蜜的生命,美酒也不能在这生命中碎骨粉身。它们从鸽窠里收获羽毛从溪流中得到殷切的语言它们耽搁了姑娘的脚趾刺透了它的小蛹那疼痛的血滴滴落在它们轻浮的逸闻上

  • 标签: 碎骨粉 语言 石工 太阳 生命 朋友
  • 简介:<正>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描写的主要人物拉思柯尼科夫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复杂多端的人物。自他问世以来,无论是俄国的评论界、还是苏联的文学研究家、围绕着他的问题,发表过许多有争论性的文章。今天,在拉思珂尼科夫这个异常复杂的人物身上,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本文仅就他的某几方面的问题提些粗浅的看法。

  • 标签: 主要人物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个人主义 个性解放 革命民主主义 统治者
  • 简介:<正>秋飒飒秋风吹落娇娇玫瑰,潇潇秋雨浸没茵茵嫩草;白云似羊群,飘然过峰顶,苍苍天穹不见云雀展翅飞。你的金发已无往日的光影,你的玉臂已失往日的温馨;凄迷的幽灵,隐现的荆棘,你的脸庞遗尽往日的柔情。

  • 标签: 玫瑰 旅行者 幽灵 浸没 嫩草 云雀
  • 简介:<正>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景色是圣·伊棉山区和它的小山谷。在一个来自它乡的客人看来,第一眼的感受是严峻而单调的夏斯哈勒山脉和正义山脉平行绵延,大部分地区被郁暗的云杉林覆盖,挡住了长长的地平线,使

  • 标签: 地平线 作品 艺术家 云杉林 埃尔 水彩画
  • 简介:纳撒尼·菲布里克的《在大海深处:埃塞克斯号捕鲸船的悲剧》以纪实的手法再现了19世纪轰动美国的埃塞克斯克海难,而19世纪著名美国作家麦当年也正是以这场灾难为基础,创作了他那部传世之作《白鲸》。《在大海深处》将历史、文化与文学融为一体,对于19世纪美国历史、文化以及占据早期美国经济重要地位的捕鲸业都有详尽的介绍与精辟的见解,对我们研究《白鲸》尤其会起到融会贯通的启迪作用。

  • 标签: 埃塞克斯号 楠塔基特岛 捕鲸业 麦尔维尔 《白鲸》
  • 简介:<正>今年2月21日,苏联当代著名作家米哈依·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在其故乡罗斯托州维申斯克镇逝世,终年79岁。苏联各报发表了苏共中央总书记契年科等签署的讣告,苏共中央书记吉米亚宁及苏联作家协会主要负责人等组成了治丧委员会。肖洛霍的追悼会于2月23日在维申斯克举行。依照作家生

  • 标签: 肖洛霍夫 苏联 作家 苏维埃 亚历山大 艾特玛托夫
  • 简介:“另一世界”或“另一世界性”,是纳博科传达其文学要义的重要手段和策略。但是,国内外学界对这一概念的研究多倾向于将“另一世界”理解为具有某种神秘意义的精神内核。本文认为,“另一世界”是纳博科创建的具有现代性的多重意义空间;将“另一世界”放置在多重语境里来分析,可以更好地解读纳博科的艺术特色。本文以纳博科短篇小说为例,从“火车”这一隐喻出发,通过探究“另一世界”的心理、历史叙事、自我以及文化建构等不同层面的意义,来阐释纳博科的“另一世界”之旅。

  • 标签: 纳博科夫 短篇小说“另一世界” “火车” 他者
  • 简介:“博物馆”这个时空交错的文化空间吸引了众多英美诗人的目光。然而就“博物馆”这一意象所承载的文化重量而言,美国黑人女诗人丽塔·达的诗集《博物馆》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在这部诗集和此后以该意象为中心创作的诗歌中,“博物馆”以特有的文化承载量,转化成为她阐释历史观、种族观和美学观的文化隐喻。

  • 标签: 丽塔·达夫 博物馆 文本隐喻 叙事隐喻 文化隐喻
  • 简介:俄国文学批评家尼·斯特拉霍因攻击去世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为学界诟病,其本身批评思想却反而极少被关注。文章首先从斯特拉霍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互动关系说起,理清了两者之间的分歧所在;继而引入托尔斯泰与斯特拉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异同,重新阐释斯特拉霍在这场三角对话中的作用,揭示这位非主流批评家批评范式的革命性意义。

  • 标签: 尼·斯特拉霍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 列夫·托尔斯泰 对话
  • 简介: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本名平冈公威,1925年生于东京.1946年,三岛的短篇小说经川端康成推荐,在杂志发表;两年后,他辞去公职,成为专业作家.1954年,三岛的中篇小说获第一届新潮文学奖,并在两年后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从此三岛的作品在海外出版逐年增多.1965年,三岛首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两年后再次被提名.然而,三岛却在1970年剖腹自杀.……

  • 标签: 世人眼中 侧成峰 岛纪夫
  • 简介: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准备修建一座体育馆。消息传出,立刻引起了教授们的反对。校方迫于压力顺从了教授们的意愿,取消了计划。教授们为什么会反对呢7原因是校方选定的位置是在校园的华盛顿湖畔,体育馆一旦建成,恰好挡住了从教职工餐厅窗户可以欣赏到的美丽湖光。为什么校方又会如此尊重教授们的意见呢?原来,

  • 标签: “雷尼尔效应” 留人机制 华盛顿大学 体育馆 教授 西雅图
  • 简介:马朗德医生是极为著名而出色的精神病专家,受他之邀,三位同行和四位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到他开设的精神病院小聚,为他的一个病人会诊。朋友们到齐以后,医生对他们说:“各位即将看到我从医以来遇到的最奇特、最费解的病例。关于病人的一切我先保持缄默,由他自己来说。”然后,医生按铃,仆人领进来一个男人。男人极瘦,像一具骷髅,让人想到那些被某种顽念折磨得形销骨立的精神病人——较之高热与结核病,病态的思想更能蚕食人的肉体。

  • 标签: 第一版 自然科学研究 精神病人 精神病院 医生 结核病
  • 简介:<正>走过烟雾腾腾的漫长沉寂,走过城市里烟雾腾腾、喧嚣腾腾的多日沉寂,喘息的耕地,金黄的都城,啾啾的鸟语,突然,神明再现。突然,灵气再现,突然,心头重重一击,突然,字句降临。突然,神明的灵气,突然,神明将我擒获,突然神明把我主宰!仿佛布满黑夜的长天等待第一道霹雳的闪电,

  • 标签: 神明 再现 节译 灵气 克洛 沉寂
  • 简介:<正>在以流派众多、标新立异闻名的当代美国文坛,索·贝洛(1915—)的地位是十分突出的。早在六十年代,贝洛就以其杰作《赫尔索格》(1964)确立了自已在当代美国作家中的代表性地位。进入七十年代后,他仍然以旺盛的精力孜孜不倦地从事创作,按连发表了长篇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等作品。1976年,他以其作品“对当代文化赋予人性的理解和精妙分析”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金。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他又发表了新作《院长的十二月》(1982)和中短篇小说集《失言的人》(1984)。今天,在谈到当代美国文学时,评论家们总是不

  • 标签: 欲望 小说创作 当代现实主义 当代美国 现代主义作家 意识
  • 简介:<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文坛,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索·贝娄(SaulBellow,1915—)的名字特别引人注目。早在六十年代,当贝娄的长篇小说《赫尔索格》(1964)发表时,著名的文学史家坎利就称他为“当代仍活着的最优秀作家”。到了七十年代,贝娄又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和《洪堡的礼物》(1975)等作品。一九七六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为表彰他“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授

  • 标签: 索尔·贝娄 中篇小说 现实主义作家 小说创作 长篇小说 现代主义
  • 简介:文学即人学。一个文本即是一面反映人类境况的镜子,也是一盏照耀人类文明的灯。就文学批评而言,既应该关注与文本密切相关的作家、世界、读者,更应深入文本内部,进行独立的、再创性的研读,从而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本文试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爱情经历及结局等方面,解析三岛由纪《春雪》中的主人公松枝清显的"多余人"形象,进而揭示这一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 标签: 三岛由纪夫 《春雪》 松枝清显 多余人
  • 简介:格雷厄姆·斯维特是当代英国文坛上一位对文学创作有着独到感悟和见解的小说家。他通过对小说人物命运的考察,思考关于历史、生命、爱情、婚姻、死亡等方面的问题,并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当代英国社会的人生百态和时代风貌。其复杂的叙述方式涉及到个人经历与历史事件之间的种种关系,揭示了小说通过想象和虚构表现人类生活经验的本质。他的小说几乎都是英国特定历史时期政治、文化面貌的写照。这里文本与历史语境相互交织、密切结合共同建构了一种独特的历史意识。

  • 标签: 斯维夫特 编史元小说 文本 意识
  • 简介:以“男色家”自居的三岛由纪,其男’眭美学观与军国主义立场密不可分。然而,作为三岛由纪青春后期的作品,《禁色》显然跳脱出《假面的自白》《爱的饥渴》单元同性恋的性学主张,其性向架构更趋向于“酷儿理论”中巴特勒所持的表演性、无连续性、可变的和过程的。本文试通过分析《禁色》中“俊辅”和“悠一”这两位体现作者对立意识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深入理解三岛由纪解构固定“性别主体”的性政治主张。

  • 标签: 三岛由纪夫《禁色》酷儿理论 巴特勒 双性恋
  • 简介: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埃利森《无形人》的中心隐喻“无形性”,是作者对美国黑人文化及其价值观长期思考的结果,这一隐喻标志着美国黑人文学创作由自然主义抗议小说,朝注重艺术美学的现代小说转向。这一转向着重表现在作者对欧洲黑白二元对立神话和美国南方社会仪式的解构以及作者创作中祖先在场的文学叙述手法的运用。拉尔·埃利森对神话和仪式的重新发现和阐释,是作者的文化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集中体现之一,也是对20世纪30年代盛行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黑人问题的有力反拨;而祖先在场的文学叙述手法则有助于美国种族主义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和美国文化,有助于破解“无形性”被曲解的含义和真正的内涵。拉尔·埃利森对美国文化的认识和解剖,与罗兰·巴特的文化思想和德里达的解构思想相似,这更体现了埃利森文化研究思想和文学叙述手法的独创性与超前性。

  • 标签: 拉尔夫·埃利森 神话 仪式 黑白二元对立 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