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9 个结果
  • 简介:当代中国的民法学,就其历史渊源来说,源于清末至民国时期对德日等大陆法系民法及民法学的继受。在这个时期,实行“拿来主义”策略,逐渐构建起以私法理念为基础的较为系统的民法学理论体系。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对旧法统的废弃和对旧法理论的批判与否定,因继受而初步成形的民法学理论体系至此嘎然中止。进而,伴随着意识形态的全盘苏化,以及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转而接受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民法学理论。这是一种服务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民法学理论,其基本特点是强调民法学的党性和坚持民法的公法观。

  • 标签: 中国民法学 历史渊源 理论转型
  • 简介:复仇,尤其是血亲复仇,[1]在上古氏族社会即已有之,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原始人群亦是如此。人类学家对此有所记录与描述,摩尔根说:“为血亲报仇这种古老的习俗在人类各部落中流行得非常广,其渊源即出自氏族制度。氏族的一个成员被杀害,就要由氏族去为他报仇。……另一方面,自从有人类社会,就有谋杀这种罪行;自从有谋杀这种罪行,就有亲属报仇来对这种罪行进行惩罚。在易洛魁人以及其他一般的印第安部落当中,为一个被杀害的亲属报仇是一项公认的义务。”

  • 标签: 血亲复仇 氏族社会 冲突与融合 考察视角 印第安部落 案件
  • 简介:一、情理法的精神“《春秋》上本天道,中用王法,而下理人情。”[1]大概而言,这里所谓的“天道”大致是指时、月、日等自然事务;所谓的“王法”大致是指讥、贬、绝等制度规范;所谓的“人情”大致是指尊、亲、贤等人伦之本。这就是古人所谓的“三科九旨”,是“圣人”治理国家的“大旨”。

  • 标签: 情理法 社会纠纷 调解 “天道” 《春秋》 法的精神
  • 简介:本文将对法律文化类型研究代表性人物梁治平教授的观点进行分析评判。众所周知,梁治平教授有关法律文化的观点在前后期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因此,我认为对梁治平的学术观点展开评判之前,有必要对梁治平的前后期学术观点进行梳理。

  • 标签: 法律文化 文化类型 自选集 学术观点 代表性人物
  • 简介:目前,我国以法院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司法改革正处于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总体上审视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我国司法的现代化改革,将展露出其在理念与体制上所呈现的二元结构,且其间正在演绎着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冲突。这恰恰促成了我国司法的现代化改革之总体进路正在发生回归传统的转向,即在继承与发展人民司法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坚持司法的“人民性”,建构我国现代的和谐司法。

  • 标签: 司法改革 实证评析 回归传统 人民司法
  • 简介:司法解释论析──关于传统司法解释理论的三点思考尹伊君,陈金钊完善法律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法律的立、改、废形式。法制的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法律的运动也是一个宏观与微观的辩证运动过程。立法只是法律运动的宏观形式,这种形式是在已有法典不能与广泛的社会经济关系相...

  • 标签: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检察院 法律规范 最高人民法院 司法解释权 基层组织
  • 简介:中国传统司法有无"确定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澄清司法"确定性"的含义和标准。本文以西方近现代的法的"确定性"观念为标准,以清代司法为例,从适用法律规定是否具有确定性、事实认定是否具有确定性和法律推理过程是否具有确定性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司法进行考察,得出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的结论。

  • 标签: 传统司法 确定性 清代司法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形成的将"无讼""厌讼""贱讼""耻讼"等视为中国传统诉讼文化之特质的"理想类型"概括,近十余年来受到法律社会史领域研究结论的质疑与颠覆。但是,后者所作的学术工作主要只是搜集更多的史料证据加以展示,而并没有针对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研究中常见的思维框架及其概念使用进行反思。即便对于像中国传统诉讼文化这样非常本土化的学术议题,研究者也必须清醒注意到"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等概念所附随的"西学"知识背景对此类议题之讨论的微妙影响,从而在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时对此类概念谨慎使用。

  • 标签: 中国传统诉讼文化 无讼 理想类型 法律意识 权利意识
  • 简介:在数千年悠久历史长河中,传统法律制度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孕育了独具风格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尤其是法律儒家化以后,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与国家法律制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礼法合一”、“国法、天理、人情”一体的中国法院法律制度。

  • 标签: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中国人 情理法 法观念 传统法律制度 法律儒家化
  • 简介:当今中国比较先进的刑事司法制度为什么不能很好地付诸实施?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试图从刑法文化视角进行诠释.主要观点是:(1)刑法文化包括观念性刑法文化和制度性刑法文化,它们之间的冲突是导致刑事司法不能很好地遵守刑事法规定现象产生的原因.(2)之所以发生观念性刑法文化和制度性刑法文化的冲突,主要是由于影响当今法官观念性刑法文化的中国传统刑法文化存在不足.(3)要想使刑事司法制度得以实现,就必须改进中国传统刑法文化之不足.

  • 标签: 法文化 刑法 刑事司法制度 刑事法规 法官 冲突
  • 简介:<正>就广义而言,“文化可以定义为被一个集团所普遍享有的,通过学习得来的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民族传统文化凝结在该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当中。因而可以说,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民族的法律制度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一部分,受整体传统文化的制约。民族传统文化规定着法律制度的形式和内容。

  • 标签: 刑事法律制度 制度文明 民族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地区 精神文明 制度作为
  • 简介:公司治理结构受各国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决定,是一种“路径依存”型的发展,各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实质上都是在传统的框架内改良,是制度适应文化,而不是文化适应制度。依手独立董事的“一元制”和依托独立监事会的“二元制”各有其不同的存续背景和所应对的公司治理课题。前者重在解决“管理者剥削股东”的问题,后者重在解决“大股东剥削小股东”的问题。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背景和所面临的公司监控课题与“一元制”截然不同。在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不能解决其所欲解决的问题,监事会运作失败并非该种制度本身存在问题,而是制度运行机制不当的结果,因此,应当超越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异向思维,独立董事机制的引入应在传统框架中行动。最佳的选择是,许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以章程选择合适的监控机制,允许不同的治理结构在一国内部同时并存、共同竞争。

  • 标签: 公司治理结构 改革 股东 股权 独立董事制度 中国
  • 简介:在分析法学的传统中,法律效力的概念问题主要涉及规范所具有的法律效力本身,而非法律效力的依据。针对这个问题。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法律资格说和法律约束力说,这两种说法的外延相同,但两者内涵不同,它们分别强调了“被法律承认”这一法律效力概念内在规定性的不同部分,即地位与功能。依据这一概念,规范的法律效力并不能与“真”相提并论,规范判断句属于超然陈述而非实为陈述。

  • 标签: 法律效力 法律约束力 法律资格
  • 简介:尽管从表面上看,中国传统司法审级中的"上控"与"审转"违反了"上诉审"的经济学原理,但本文的分析表明,这两种制度的出现实际上来源于古典司法复审的"政治治理"功能,并且在事实上构成了一种有效率的信息机制与"组织替代",回应了古代社会低成本地获取地方治理信息的难题。但这些理论上合理的制度在实际的运行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并且一直存在于当下中国的审级制度之中,其根本的解决进路只能是在国家能力建设基础上超越科层化的制度分工与审级分工。

  • 标签: 司法审级 上控 审转 信息 政治治理
  • 简介:<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以来,中美两国在法的基本概念问题上都在进行着激烈的争论。美国法理学的发展是多元的,当前除了德沃金(R.Dworkin)的新自然法学、哈特(H.L.A.Hart)的新分析法学和波斯那(R.Posner)的经济分析法学之间的争论之外,特别引起

  • 标签: 理论更新 法律研究 经济分析法学 美国法理学 新分析法学 自然法学
  • 简介:在大调解的名义之下推行的调解制度改革汇集了以下两个特征:一是人民、行政、司法各个调解制度相互配合后的"委托调解",即向人民调解委托解决的案件范围扩大、案件数增加;二是"诉调对接",即确保诉讼和调解的顺利连接。这些现象对照传统的法观念来看,可以说明显反应了传统的价值观。以大调解为题材,根据中国特殊的情况,针对纠纷解决中的情理和法理、合意和强制,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 标签: 大调解 委托调解 诉调对接
  • 简介:研究了古希腊、古罗马和欧洲中世纪的法治观念,对西方中世纪法治理论的传统体系、观点作了详尽的分析,从思想渊源这一深层次的角度剖析了西方法治理论的古老传统,从而探寻了贯穿整个西方法治理论全过程的红线--正义的观念.

  • 标签: 西方法治理论 中世纪 正义 古希腊 古罗马
  • 简介: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劝尔民,莫轻讼,乡党都是好亲朋,有甚相争?”——王发越:《劝民歌》一从参酌各国法律、“务期中外通行”(沈家本)的清末修律,到民国时期初步实现了法制的现代化[2],其历程不可谓不艰辛。

  • 标签: 民国时期 考察对象 现代制度 文化传统 案卷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