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4 个结果
  • 简介:流动儿童自杀不仅是个人的人生悲剧和家庭的不幸,更是社会问题,探索流动儿童的自杀意念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重点考察流动儿童的自杀意念现状,通过对上海奉贤的三所公办学校的560名流动儿童进行实证调查,描述性分析得出如下基本情况:流动儿童自杀意念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理性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男性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女性。另外,在社会人口因素中流动儿童所就读年级以及父母的工作方式都对流动儿童的自杀意念有显著预测。

  • 标签: 流动儿童 自杀意念 社会工作
  • 简介:孩童早夭,已经是颇令人唏嘘的一大悲事。但是,在现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富甲全国的江苏省府——南京,两名孩童撒手人寰,居然是由于现今看来匪夷所思的“饿死”而离世。很显然,仅有唏嘘,远不能表达我们心中的悲愤!对于一些热心社会公益的人士来说,2013年6月21日是黑色的一天!儿童权利保护组织及其志愿者们应该记住这一天,所有的青少年权益保护者们应该记住这一天,中国的福利组织应该记住这一天,中国未成年人立法者们也应该记住这一天。这一天,一个悲剧揭幕,一个惨剧揭幕。

  • 标签: 儿童保护 理想 儿童权利保护 青少年权益 社会公益 未成年人
  • 简介:儿童福利权作为我国法律上确认并加以保障的重要权利之一,在当下的中国如何获得更好的保障,不仅是应对制度困境的需要,更是我们公法学人需要关注的课题。从目前我国儿童福利权保障的法律框架来看,相关内容极为分散且略显凌乱,其实现面临诸多困境。儿童福利权保障法制化的解决之道在于更新儿童福利权理念、尽快制定儿童福利基本法、建立专门儿童福利行政管理机构。

  • 标签: 儿童福利权 儿童法律体系 法制化
  • 简介:案例:2011年5月,年仅4岁的妍妍被母亲送进了市郊的一家集外语、舞蹈、绘画于一身的特长幼儿园班。妍妍从小喜欢画画,除了正常的幼儿教学外,妈妈还为她报了绘画班。或许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妍妍很快就迷上了画画,入团仅半年,她的好几幅画就被张贴于校园画栏的显著位置上,幼儿园的老师及家长们无不投以赞许的目光。

  • 标签: 幼儿园 猝死 儿童 患病 幼儿教学 绘画
  • 简介:为探究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结合社会凝聚理论与心理弹性理论模型,分析社会因素中的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是否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产生影响,找出两个层面的具体相关因素,并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方式。结果发现,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留守儿童的家庭氛围、家务劳动投入、学习投入与亲子情感关系对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具有显著影响,但是这些保护性因素并不具有持久、稳定的保护作用,一旦其水平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相应的转化成危险性因素。因此,不仅要规避留守儿童生活中的危险性因素,还要避免保护性因素的不利转变。

  • 标签: 城乡结合部 留守儿童 社会凝聚 心理弹性 保护性因素
  • 简介:我妈妈很爱我,但她的“爱心”举动太过分了!她老是向同学打听我在学校的表现,偷看我的私人日记,用家中电话分机偷听同学打给我的电话等。我说她的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侵犯了我的隐私权,可妈妈却说她作为监护人,享有知情权,我的隐私权应让位于她的知情权,请问,究竟是我的隐私权重要还是她的知情权重要?

  • 标签: 对抗隐私权 父母知情权 知情权对抗
  • 简介:当前,我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数量庞大,其受教育权的缺损所导致的问题已经成为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国家急需治理的大事。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以权利至上、权利具体化和不平等补偿为原则,以“法律认定”为基本方式,从程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行政法律构建的设想,试图把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完成“应然”到“实然”的转变。本文重点是立法不作为引起的行政给付诉讼的初构和救济程序提起主体扩张的设想。

  • 标签: 流动儿童 受教育权 立法不作为 行政给付诉讼 公益诉讼
  • 简介:大学生何键章休学一年,到河南商丘柘城县的艾滋小学支教。在那里,他睡水泥地,吃白菜、豆腐、有时竟像乞丐一样饿着肚子露宿街头,还无端地被坏人殴打。但他无所畏惧,他用他的知识、他的炽情抚慰那些伤痕累累的心灵,给那些孤弱的艾滋儿童以阳光般温暖。

  • 标签: 大学生 儿童 温暖 老师 冒险 柘城县
  • 简介:尽管成年人在履行保护儿童的天赋职责时,总是按自己的标准和要求来实施对儿童保护和犯罪预防的传统思维定势已开始扭转,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整体上看,我们在儿童法律保护和犯罪预防中的着重点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灌输性说教上,儿童并没有真正参与进去。其实,儿童参与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并在《儿童权利公约》中将其作为儿童的一项基本权利予以规定。

  • 标签: 儿童保护 犯罪预防 法律保护 参与权 《儿童权利公约》 传统思维
  • 简介: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内容,劳动是人类社会与人类自身的基本存在方式。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但正是在他们当中流行着诸多不正确的劳动观念,这些错误的观念对青年学生群体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只有从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出发,才能够正确批判这些错误观念。校园公益劳动是青年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劳动,并从中获得自身价值提升以及纠正错误观念的重要媒介。因此,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分析和指导当下校园公益劳动教育显得十分重要,这对于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校园公益劳动 劳动观 青年学生 劳动幸福
  • 简介:美丽诱惑,让16岁少女踏上整形不归路1983年3月。肖雅出生在合肥市一个富商家庭。16岁时.身材娇小玲珑的她已经出落得清秀可人,加上品学兼优。在高中校园里赢得了不少男生的倾慕。或许是因为父母和哥哥都在国外经商,被送进寄宿学校的肖雅一个人在家乡太缺少关爱了,当一名帅气大学生对她展开猛烈的“爱情攻势”后,没用几个回合,肖雅就不顾背上早恋之名,与这名曾经的同校师兄坠入了爱河。

  • 标签: 整容手术 生命 寄宿学校 合肥市 大学生 少女
  • 简介:巴南区是劳务输出大区,由此导致留守儿童较多,为了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巴南区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亲情室”,并开展赠书、讲故事、唱红歌、学书法、庆祝生日等活动,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 标签: 留守儿童 身心健康 南齐 劳务输出 巴南区 讲故事
  • 简介:近年来,我国儿童虐待事件频频见诸报端,儿童虐待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但关于儿童虐待的研究多局限在虐待本身,鲜有对儿童虐待法律保护制度的探讨。本文通过介绍美国的儿童虐待法律保护体系,包括强制报告制度、初步调查程序以及为儿童从家庭迁出的完整的司法审查程序等,剖析我国关于儿童虐待法律保护制度的不足,提出应对儿童虐待专门立法、主动干预儿童虐待、成立处理儿童虐待的专门机构、构建儿童虐待案件司法审查机制、完善儿童虐待社会配套保障机制等建议。

  • 标签: 儿童虐待 法律保护 强制报告制度 司法审查
  • 简介: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儿童法院是全澳建立的第一个儿童法院,由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普通刑事法庭、Koori法庭和审理未成年人保护类案件的家事法庭三个部门组成,通过对进入刑事司法程序的未成年人和需要保护的未成年人提供帮助以实现儿童最大利益。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儿童法院发展相对完善、极具特色,值得考察借鉴。

  • 标签: 儿童法院 少年司法 儿童最大利益 澳大利亚
  • 简介:梁平县在肯定原有的“12345”留守儿童关爱模式上.决定再添“四举措”将留守儿童工作做实做好。一是建立形成“对口帮扶”。与万元增收、“三进三同”工作紧密结合.每个县级机关对口帮扶一个乡镇(街道)的留守儿童,每名机关干部对口帮扶1至2名留守儿童,从而形成留守儿童工作“部门联动、社会齐动”的新局面。并将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

  • 标签: 留守儿童 梁平县 关爱 重庆市 对口帮扶 儿童工作
  • 简介: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儿童已成为我国网络使用的重要群体.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因素,对儿童成长的影响逐渐凸显.儿童在上网过程中,网络环境中充斥的淫秽、色情等不良有害信息以及某些网络违法者对儿童实施的性骚扰及性侵害等行为严重侵害了儿童的性权益.近几年来,网络环境下侵犯儿童性权益的案件频繁发生,如何有效的预防和制止这类犯罪,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减少侵犯儿童性权益的犯罪行为,是我国目前应重视的问题.通过提出网络环境下儿童性权益受到侵害的现状,探析网络环境下儿童性权益被侵害的原因,进而提出网络环境下儿童性权益保护的对策,通过完善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儿童网络安全的管理,加强学校和父母对儿童的性教育与网络安全教育等相关措施,净化网络环境,保护网络环境下儿童性权益,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 标签: 互联网环境下 儿童性权益 儿童性侵犯 网络法
  • 简介:正当《我不是药神》引发的医药产业大讨论如火如荼之际,关于接种疫苗造假的新闻又一次掀起了大的风波。根据最新的相关报导,在多数阵营中,对于假疫苗生产者、销售者的刑事责任、行政责任议论纷纷,对其进行刑事或行政法律制裁,是意见较为统一的。对比而言,在众多观点之中,唯独忽视了对受到损伤的受害人需要予以民事责任方面的考量。而在这一层面,才会因接种假的疫苗直接遭到侵害的,就是这些受害人,而对假疫苗的生产者、销售者进行民事责任的制裁,且因民事责任的赔偿金是付给受害人弥补伤损的,故对维护劣质或假疫苗受害人的合法权利更有较大的意旨,应放于首要位置。本文在假疫苗事情之下,来阐述民事责任维护受害人的重要性。

  • 标签: 接种疫苗 民事责任 受害人
  • 简介:按照我国刑法,14周岁以下青少年实施任何刑法禁止行为,均不负刑事责任,而家庭管教和收容教养往往收效甚微。以刑罚为中心的体制下,未成年人犯罪,要么动用刑罚,要么一放了之,要么“等养肥了养大了,到了14岁再来惩罚”。

  • 标签: 青少年 儿童犯罪 司法体系 学者 未成年人犯罪 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