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3 个结果
  • 简介:李广良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323页,267千字。本书以中国近代思想史和佛学史为背景,对太虚大师的唯识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是太虚佛学思想研究的一部全新力作。全书正文共十二章,另有引言、结语和附录。作者在对太虚思想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分别从“融贯的唯识”、“新的唯识”和“应用的唯识”三个层面论述了太虚的唯识思想。

  • 标签: 太虚大师 佛学思想 唯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思想史 力量
  • 简介:前言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在维登堡大教堂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打响了宗教改革的第一炮。以此为节点,今年(2017年)是宗教改革500周年,各国各地都举行了纪念活动,教宗方济各也参加了在瑞士举行的新教的纪念活动。不仅基督教认为宗教改革意义重大,普通学者也认同这一主张,天主教也认为路德的宗教改革触动了天主教的反省,倒逼了天主教内部改革。无论从哪一角度看,宗教改革运动都是人类历史最伟大的改革运动

  • 标签: 中国化 化启发 基督教中国
  • 简介:"五·四"运动迄今已七十八周年了,以往在学术界曾较广泛地开展了对"五·四"精神的再认识或称"五·四"精神的反思,也有说"五·四"精神的再评价等看了复旦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谢遐龄的文章:《道德高于知识》,有所感想。所谓"五·四"运动,就是在东方的古老土地上的启蒙运动

  • 标签: 五·四 道德 新启蒙运动 信仰 知识理解 再评价
  • 简介:由天台智顗(538——597)系统化的天台,以浙江省天台山国清寺为中心得到发展。但是,智顗在他的晚年为报答自己的出身地(荆州颖川)创建的湖北省荆州玉泉寺,作为天台另一圣地盛名远扬。智顗圆寂后,天台宗以江南东西二处——天台山国清寺和荆州玉泉寺为中心弘扬发展。荆州玉泉寺的教化,仅仅持续了两年左右(593年2月——595年春)。时间虽短,但在此进行了三大部《摩诃止观》和两大部《法华玄义》的讲说,是特别值得铭记的史实。在天台宗历史发展中,荆州玉泉寺所占据的位置确实是十分重要的。

  • 标签: 五台山佛教 五台山研究 天台宗 大正藏 浙江省天台山 《佛祖统纪》
  • 简介:19世纪初期传入中国的基督教,一开始就带有两个同其它时期或其它地区的宗教传入很不一样的特点。(一)它是由西方国家传入的一个产生在东方却在西方繁荣的基督教。(二)这些传教士的国家几乎都在进行殖民扩张,来华传教活动的公开化、合法化,完全仗赖1840年鸦片战争和1860年英法联军战争以及由此而签订的许多不平等条约。而这些侵略战争和条约不仅是大清帝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开始,也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

  • 标签: 基督教界 帝国主义侵略 爱国运动 基督徒 传教士 国教会
  • 简介:天亚社台北讯)为迎接公元二千禧年,台北总教区在全台湾推动“和好200运动”。运动自98年11月23日开始,至2000年1月1日止,希望鼓励人与自己、天主、他人和自然和好。“和好2000运动”推广小组办公室秘书叶明华修女向天亚社说:“虽然此运动才开始了...

  • 标签: 千禧年 台北市 台湾 森林公园 办公室秘书 运动内容
  • 简介:由海波撰写的《死亡视野中的中国佛教死亡观研究》一书陕西人民出版社于2009年开春再版。全书共25万字,结合死亡研究的特点布局谋篇,整体上运用历史和逻辑结合的研究方法,局部采行社会、心理学、考古等学科进路,以中国佛教死亡观的历史过程为纵轴,以死亡的基本出发点为横轴,把死亡还原到实存领域来看在中国佛教死亡观的建立、发展及影响。

  • 标签: 中国佛教 死亡观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9年 布局谋篇 社会学
  • 简介:最早的菩萨戒法梵网经,据说是因卢舍那佛为妙海王及其王子千人,受菩萨戒法而来。这是最早的菩萨受戒法。我们人间有此戒本,是由舍那菩萨修行此戒而成佛之后,在莲花胎藏世界之中,为了利乐一切众生的缘故,所以自己把

  • 标签: 菩萨戒 一切众生 戒法 胎藏 成佛 舍那
  • 简介:什么是五戒凡是一个有组织有理想的团体,有其组成的人员,也必有其组织的规章;组织的健全与否,但看其规章的内容而定。此一组织是否有其卓越的成绩表现,也由其规章中所含的理想而定。一切的社会组织,都是依其理想而制定规章,再由规章产生力量。不过规章的能否产生力量,尚视其组成人员的能否一致对其规章的拥护与遵守。

  • 标签: 一切众生 持戒 戒体 净戒 邪淫 四分律
  • 简介:《法音》刊行三百期了!三百期《法音》蔚为一道独特的佛教文化景观,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观察。作为“法”的“声音”,理所应当具有一种超越的意义,而这种超越意义要让人们能够理解,也就理所应当是经过了一番特殊的解释。当然,这种解释就应该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寻章摘句式的注释,而是一种解释意义上的解释。

  • 标签: 解释学 文化景观 “声音” “法” 百期 应当
  • 简介:在当代,各主要信仰佛教的国家都办有佛学院和佛教大学,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是在清末开始办佛教学校的,但也正是学校教育的缘故,当前的佛教界似乎对“”很重视,却忽视了佛教传统教育中“参”的重要意义,这也是导致当前我国佛教界世俗之风日盛的一个原因,针对这个问题对当代佛教教育中“参”关系展开思索。

  • 标签: 佛教 参学 关系
  • 简介:新文化运动倡新去旧,高度推崇西方文化,但却对西方文化渊源之一的宗教(基督教)予以轻看、否定和摒弃;新文化运动又扬西抑中,激烈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回应,中国基督教却在其反传统的浪潮声中开始了追求与传统文化契合的本色化运动。历史的悖论凸显了当时中国思想学术界和中国基督教的一次不成功的互动。本文通过对《新青年》杂志对于宗教(基督教)的评论,以及中国教会的反应,剖析这一悖论产生的原因和过程,指出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教会;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应对基督教的历史作用和社会现实意义有客观的认识,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基督教的积极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文化作贡献。

  • 标签: 新文化运动的反教评论 本色化运动 和谐文化建设
  • 简介:王恩洋先生作为内学院欧阳竞无大师座下弟子,可以说是现代佛学界中一位专治唯识的学者。恩洋唯识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传承于护法、玄奘系唯识,并且以唯识学来融摄一切佛法。恩洋以唯识作为工具来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和冲击,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 标签: 恩洋 唯识学
  • 简介:长治地区从秦时上党郡到明潞安州府的建置演进历程中,现今遗存有大量宗教类金石碑记。以观音堂明代金石碑记与佛教艺术的田野个案考察,尝试管窥明代制度性宗教与民间大众信仰之间的彼此摄化,以及神圣性与世俗性二维上的宗教社会变革意蕴。

  • 标签: 观音堂 金石碑记 圣俗演化
  • 简介:日前(5月28日),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浙江省普陀山佛学院在普济寺隆重举行“九八”届僧毕业典礼,141名僧(尼)高兴地领到了毕业证书。

  • 标签: 佛学 名学 佛教 普陀山 毕业典礼 学院
  • 简介:2015年5月29日,世界级演讲大师麦道卫博士再次来到杭州崇一堂。在短短90分钟里,麦氏的讲座中使用的两个关键词就是"关系"与"父亲"。在大谈"关系"的中国社会,我们却往往忘记了生命成长中"关系"的重要,而这种关系不是用金钱与手段换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且是一生不可或缺的。这种关系的最好、最应该的阐释与实践,

  • 标签: 麦道 崇一堂 思澄堂 我爱你 前书 主耶稣
  • 简介:卿希泰先生对于我在师友之间,年高德劭,是我的榜样。我们都长期从事道教学研究,曾一起参加多次学术交流,结成深厚友谊,我又不断研读他的论著,从中受益非浅。他去世后,许多往事从心中升腾,不表达不能安心,所以要写篇回忆小文,纪念他的功绩,

  • 标签: 卿希泰 学统 道教史 中国道教 学术交流 教学研究
  • 简介:府建明著,觉群佛学博士文库之一,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1月版。本书以鸠摩罗什传入中观至“涅榘佛性”说兴起为研究中心,通过向早期般若的延伸,力图全景式描述中国般若初兴、勃发、衰微和转向的历程。本书通过对般若类经和中观诸论之思想特质的比较分析,首次提出了般若中实际存在的两种倾向——宗教性倾向与义学性倾向。前者重在阐发“般若”之不可思议性,张扬佛菩萨崇拜,为大乘佛教的广布提供信仰基础,而多佛主义实际肇始于般若类经。后者重在发挥般若类经中的“性空”、“中道”、

  • 标签: 般若学 “性空” 宗教文化出版社 流变 魏晋 鸠摩罗什
  • 简介:妙钦法师是现代闽南与菲律宾名僧、佛教与社会教育家。他年青时曾就读于四川汉藏教理院,亲近过太虚、法尊、法航、印顺诸大师,对佛学造诣颇深,曾先后应聘于四川汉藏教理院与杭州武林佛学院任教。后赴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市弘化,应聘担任菲律宾佛教中心的华藏寺和信愿寺两寺的法主(其职务专门负责在寺中讲经说法),

  • 标签: 法师 学佛 述略 生平 传教 菲律宾
  • 简介:目前,图像已然成为文化的主导形态。佛堂图像作为藏族独特的集体表象,在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中起着标识作用。本文尝试用视觉文化理论和人类的田野观察法双重视角,客观呈现藏族家庭佛堂图像体系的构成,阐释藏族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纷繁深奥的佛堂图像,如何以主体的身份建构出一套独特的视觉范式,并在对图像的多样化、差异化的解读中,如何塑造自己的社会行动和宗教经验,从而丰富民族性、视觉性的宗教文化研究。

  • 标签: 藏族 家庭佛堂 禁忌 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