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禅修是一种激发心灵内在潜能,进而增强身体免疫机能法门,但不是万能。如果我们生病了一味去修习禅定,放弃医院治疗的话,肯定是不行。因此希望大家有病一定要去医院接受正规检查和治疗,而不要把全部希望寄托在禅修上。在明确这个大前提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讨论如何通过修习禅定来让自己身心变得更加健康。”

  • 标签: 生命 自然 解读 佛法 免疫机能 禅修
  • 简介:道教贵身重生,作为生命象征符号"水"自始至终得到道教尊崇。从饮水成仙到符水治病,再到各种仪式中水运用,道教以水洁净身心、超度亡魂、表征神圣空间,水多种功能充分体现了生命道教热爱生命、济世度人特点。本文从水作为生命符号意义和水在道教仪式中象征性两方面展开,揭示道教传统中"水"独特价值。

  • 标签: 生命符号 仪式象征 道教传统 水元素
  • 简介:“无念”是《坛经》中一个极其重要思想,具有多重内涵,它既贯穿了以般若智慧扫除执著边见思维方法和原则,又对佛性论进行了融会和贯通;既是一种修行功夫,又显现为成佛境界;既包含了自然旨趣,又蕴涵了本然意韵。从南岳系对“无念”进一步阐释来看,《坛经》“无念”思想开启了禅宗面向生活世界转向。

  • 标签: 坛经 无念
  • 简介:藏族是一个古老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宗教、经济、政治、社会、心理、地域、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铸造了她独有的民俗现象。正如拉法格在《财产及其起源》中所说:宗教是“古代风俗贮藏库”。在丰富多彩的藏族民俗中,几乎都与佛教信仰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其中“放生”就是藏区普遍存在一种佛教民俗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参考藏、汉文献和对实地调查材料分析概括,

  • 标签: 藏族 放生 习俗 历史发展进程 民俗现象 佛教信仰
  • 简介:本文探讨式叉摩尼法缘起、内容、异说及其修道意义,通过律典中不同记载,揭示式叉摩尼法历史内涵与时代意义

  • 标签: 式叉摩尼 六法 学法女
  • 简介:本文认为早在老、庄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道教。老子、庄子、列子所代表是当时道教神秘派。他们以精神修炼为主,同时也不反对道教对身体修炼。道教神秘派是当时诸多道教流派中一个。文章后半部分对道教神秘派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神秘主义作了比较研究。

  • 标签: 道教 庄子 神秘主义 生命观
  • 简介:大约在最近一百年里,主导着《诗篇》学术研究是奠基于衮克尔(H.Gunkel)和莫文克(S.Mowinckel)早期作品之上称为形式考证(FormCriticism)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把《诗篇》当作一篇篇作品,并且试图把类似形式诗歌(如颂赞诗、诉苦诗和感恩诗等)分别划入它们可能归属界定范畴之内。这种方法同时也注意到每一首诗歌最初写作时特殊“生活处境”(settinginlife)或场合促使了写作。

  • 标签: 《诗篇》 灵性 神学 早期作品 学术研究 生活处境
  • 简介:1月16日-17日,中国佛教协会在成都举办佛教生命观研讨会引起了境内外媒体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11家中央主要媒体,西藏及四省藏区主要媒体,以及中国网、中国西藏网等32家媒体、61名记者与会,对研讨会进行了充分报道。

  • 标签: 中国佛教协会 生命观 媒体 中央电视台 《人民日报》 新华社
  • 简介:黄檗希运(?-855年),闽人,是南宗禅史上地位极其重要一位禅学宗师。他以《传心法要》、《宛陵录》为代表禅学思想,是继《肇论》、《大乘起信论》之后佛教中国化又一座理论丰碑,对中国禅学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禅学思想 《大乘起信论》 佛教中国化 智慧 黄檗希运 《肇论》
  • 简介:一、引言,天主教有七大圣礼,而基督教新教只有两大圣礼,即洗礼和圣餐礼。改教先导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主张圣礼包含两件事:上帝话语应许和圣礼媒介,而媒介本身,如洗礼中水和圣餐礼中饼和酒本身不是圣礼。圣礼必须是经由上帝设立,再加上他应许之礼仪。应许是指领受圣礼的人必须藉着信心领受罪得赦免,得着上帝所赐应许。约翰.力口尔文(JohnCalvin,1509—1564)则认为圣礼是上帝给人表记,以证实他应许是可靠

  • 标签: 基督教 圣餐礼 神学意义 上帝
  • 简介:文殊菩萨在大乘佛教中,位于诸菩萨之首.他在释迦牟尼四十五年弘法中,始于《华严》,终于《涅槃》,凡是大乘法会,大多有他参加,他在弘扬大乘佛法上,做出了不朽贡献.他不仅是大乘空宗奠基人,而且也是密教祖师之一,为大乘佛教所崇奉.这还因为,他智慧是般若,而般若是三世诸佛之母,一切菩萨之师,所以,在大乘佛教中,他地位尊崇显赫,思想博大精深,影响广大久远,信仰传遍全球.

  • 标签: 思想现代 文殊菩萨 现代意义
  • 简介:我们生活在人们对任何事物不再确信无疑时刻,我们原本担忧很多有关信仰问题,真的全都发生了,所以,这个世界异常清醒,又异常困惑与混乱。所以很多人幻想能够追回人类那种虔诚与执着,逃离金钱与物质桎梏,即使是游戏,也要有道义限制;关于自

  • 标签: 生命伦理学 恩格尔哈特 基督教精神 道德神学 金陵神学志 基督教神学
  • 简介:佛法依正不二论现代意义佛日依正不二,是佛教重要思想。“依正”二字,乃“依报”、“正报”略称。正报,指众生乃至诸佛身心,即生命主体;依报,指生命上体所依正国土,即生存环境,佛法说身心世界皆是业力之果报,故名依正报。《三藏法数》卷二七释云:“正...

  • 标签: 不二论 社会生态学 社会环境 生存环境 佛法 天人合一论
  • 简介:宗教文化,在人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和亚洲国家,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影响极为深远,基督教文化也有一定传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基督教文化在我国也比较广泛,了解《圣经》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知道,《圣经》包含旧约新约两部分,《旧约圣经》叙述从雅威如何创世开始,记述古时犹太人历史及传说。《旧约圣经》在耶稣诞生之前已写成。《新约圣经》描述了耶稣一生,和他门徒传教经历。犹太教《圣经》是旧约部分。基督宗教《圣经》,包括新约和旧约。基督宗教包括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圣经》十诫,是旧约《圣经》中内容。“十诫”对人们提出了十项要求,是人类道德和法律早期文献,对人类法律道德建设,特别是在犹太、基督宗教信仰地区和人群里,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处在市场经济转型中,强调法律建设和精神文明,重新研究《圣经》十诫,有一定积极意义

  • 标签: 《圣经》 积极意义 《旧约圣经》 《新约圣经》 基督教文化 宗教文化
  • 简介:在"道法自然"核心美学原则指导下,道教发展出了自己山居生活模式,营造出一个远离现实社会、与自然相亲、天人合一、独具一格理想环境。本文从现代环境美学角度深入分析山居模式三重意义:首先,它象征着以"道"为最高标准神圣空间,是修道者最终归宿和"家园";其次,园林对山居重构突显出山居环境保真养性、自然天放审美价值,反映了好道者环境审美理想与人生境界;第三,道教以一种"介入"审美方式使山居生态美学维度从生态平等和生态保护两方面展开,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环境美学追求。

  • 标签: 道教 山居模式 环境美学
  • 简介: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一直有所谓“义利之辨”,传统儒家哲学往往将义和利对立,因此大多耻于言利。佛教在传人中国历史过程中,出于弘化目的,自然要随顺这种财富观念,所以,从表面上看,佛教似乎更强调世俗财富与出世修行之间对立性。另外,佛教是一种宗教,最终指向出世彼岸世界,必然要强调超越世间与克服世俗欲念,而财富经常被理解为欲望象征,这更强化了财富与佛法对立。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 标签: 财富观念 佛教 “义利之辨” 传统哲学 儒家哲学 彼岸世界
  • 简介:近年来,国内知识界流传着西方文化正在或者已经没落说法。面对这样论断,深思之后我们不禁要提出疑问:西方文化是否仍然具有生命力?如果有,其生命根源和动力何在?这关系到我们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关系到我们如何判断和定位西方文化未来走向。

  • 标签: 文化生命力 西方文化 信仰 理性 知识界
  • 简介:醮联是道教举办醮仪布置坛场所用对联,在道教世俗化明清时期曾广泛应用,至今存有《九阳醮联》一类仪式文本。作为一种典型宗教文学,醮联具有重要仪式功能和浓厚宗教色彩,但不失古雅、精巧、华丽一面。通过对醮联分析,可以透视宗教与文学之间微妙互渗关系。

  • 标签: 醮联 仪式功能 宗教文学
  • 简介:佛教临终关怀生命思想,乃立基于个人生命“广度”,由佛教信仰角度切入,对个人整体生命“深度”作身、心、灵全面的关怀,同时对社会提供应有的照应。本文指出佛教临终关怀应该具备三大特质:其一,关怀方式:透过深度心灵对话、协助接受死亡、缓解临终恐惧、开展内在佛性力量,不断趋向证悟菩提;其二,关怀范畴:始于发病治疗,历经往生前后救度,以至亲属悲恸辅导;其三,关怀层面:照顾病人身、心、灵,以及对社会照应。研究者不断地藉由《药师经》所蕴含生命思想内涵,作出交叉论述,指出《药师经》深具上述佛教临终关怀三大特质,并且阐述药师佛生死智慧确实完整融摄佛教临终关怀生命思想。

  • 标签: 临终关怀 安宁疗护 中有 五蕴 药师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