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9 个结果
  • 简介:基督教中国,严格地说是中国的基督教必须中国,也即中国的基督教需要坚持中国方向。中国的基督教不可能'国外化'或'西化',正如国外的基督教也不需要中国一样。有人对中国的基督教需要中国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误解,似乎中国的基督教中国以后就改变了'基督教的信仰',就没有基督教的'个性'了。基督教中国的路程事实上已经有一个世纪了,只是今天还没有将这一重大的事工做好,所以还需要我们的努力,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首先,基督教要在中国发展,必须要立稳根基,要让中国的老百姓接受这样的团体,要能够适应中国悠久的文化。基督教中国需要完成的几项重要事情就是:政治上认同、社会上适应和文化上融合。基督教中国,既是中国基督教的义务,也是中国基督教的使命。什么时候基督教中国的文章做好了,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就变得正常了、合理了,什么时候中国的基督教中国化了,基督教在中国才有发展和为社会做贡献的空间。

  • 标签: 基督教中国化
  • 简介:引言近来学界、政界以及教界纷纷提出基督教中国议题,笔者也愿就此题发表一些想法。所谓"基督教中国"其实并非某种新的提法,虽然此前并未明确打出此口号,但自从基督教入华以来,"中国"的历程就一直未有间断过。从某个角度来看唐朝景教,元朝也里可温,明清天主教以及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本色教会都可视为中国的产物。虽然如此,"基督教中国"的提法也有与以往不同之处。许磊认为景教至明清天主教的"中国"只表现在形式上的嫁接,并未达到"融"和

  • 标签: 基督教信仰 也里可温 至明 汉语神学 希伯来文 浙江神学院
  • 简介:黎族是我国唯一聚居在海南省内的少数民族,信仰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为主.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武帝在海南建郡立县,汉文化开始传入海南.由于长期汉、黎民族的历史交往与融汇,汉族本土宗教道教对黎族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道教在黎族地区自唐、宋传入,经元、明两朝,至清代民族化成型,民国时期达到高潮.道教与黎族原始崇拜相结合,成为黎族地区的主流宗教,至今仍然对黎族民间习俗和社会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

  • 标签: 黎族地区 海南 民族化 道教 传播 少数民族
  • 简介: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至今1300多年的历史来看,伊斯兰教中国道路曲折艰难,大致经历了唐、宋、元、明,特别明清之际的“以儒诠回”汉文译著活动,是伊斯兰教中国的重要标志,代表了伊斯兰教中国的正道。

  • 标签: 回儒 伊斯兰教 中国化
  • 简介:作为一名较长时间了解中国的外国人,也是中国人和中国教会的一名真诚的朋友,我很愿意就"基督教中国"的这一概念谈谈其中的几个潜在的维度。这当然对于中国教会来说它是大有希望也是满有积极意义的。按照我所理解的,"中国"这一命题是一个丰富的理念,包含了多个不同的层面。我就此提出四方面。A.政治层面首先,"中国"概念具有政治和社会意义的层面。的确在起初,

  • 标签: 基督教信仰 平信徒 政治层面 耶稣基督 全球化问题 代祷
  • 简介:日据时期"皇民运动"对台湾佛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同化政策对台湾佛教界的辐射作用;二、"正厅改善运动"强化日本神社地位弱化台湾本土佛教的影响;三、"寺庙整理运动"推动台湾佛教团体的重新整合;四、日本军事南进计划对台湾佛教界的影响。这些方面深刻体现了日据时期日本殖民政府台湾总督府所实施的宗教殖民政策。

  • 标签: 台湾佛教 皇民化运动 语言同化政策 正厅改善运动 寺庙整理运动
  • 简介:1984年夏,北京智寺文物保管所的工作人员,从如来殿佛脏中,清理出三卷元代藏经。这一重要发现,对了解元代《大藏经》的刊刻情况.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尤其对于厘定《弘法藏》,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近日,笔者有机会得见此藏原件.并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下面特作一些介绍

  • 标签: 北京智化寺 《不知名元官藏》 简述 佛经 《弘法藏》 《大藏经》
  • 简介: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应该爱国爱教,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他人施与慈悲和爱心,坚持团结进步、和平宽容,防范宗教极端思想和宗教暴力,防范邪教蔓延,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方向。

  • 标签: 统战工作会议 社会相 中国梦 时代化 基本教义 超越资本主义
  • 简介:构成仙道思想的另一方面,道家,虽然与神仙家有所不同,但在思想认识论上,却是一致的。如果说,神仙家的观念核心是乌心态与宇宙观对人生的透视,那么,道家观念的核心是鸟心态与宇宙观对世界本源的认识。它们是同一鸟心态与宇宙观的认识论对人类社会两大基本问题:人从何来,到何去;世界从何而来,又何发展的不同表述。在表述层次上,前者以描述性的形象勾勒,后者则以哲理化的抽象思辩。

  • 标签: 宇宙观 道家 仙道 神仙 认识论 思辩
  • 简介:宗教本土的过程实际上是外来宗教与本土文化之间通过某种妥协、让步而达到的一种新的合并和认同。世界宗教史一再告诉我们,外来宗教在其传播过程中必须进行自我调适,与本土文化形成交融互摄的关系从而得以传播。事实上,只有那些本色较为成功的宗教才得以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

  • 标签: 本土化 建构路径 伊斯兰教 外来宗教 美国 本土文化
  • 简介:本刊讯在第五届佛代会期间(2月26日),佛教弘基金委员会全体委员举行座谈会。赵朴初名誉主任主持会议并讲了话。他说,弘基金自1982年设立以来,受到国内外佛教界人士的支持和赞助,对此表示感谢。他说,近几年弘基金筹款总数达一百六十多万元,为资助一些重点开放寺庙的修复,为拉卜楞寺大经堂的重建,为兴办佛教教育事业,为抢救大熊猫、修复长城以及赞助残疾人福利事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 标签: 弘化 佛教界人士 拉卜楞寺 赵朴初 大经堂 残疾人福利
  • 简介:近代的中国佛教界,在东西文化纷纭多变的时节因缘中,曾涌现了一大批护教的人材,其中堪为佛教青年工作表率的僧人当推常惺法师。①《佛法须社会》是常惺法师著作中的一篇演讲词,其中关于教理、环境、时势和经济四大理由的探讨,反应了当时佛教界对时势的呼应,至今亦不乏参考和借鉴意义。本文剖析其“佛法须社会”思想的现世价值。

  • 标签: 常惺法师 近代佛教 革新思潮 佛法社会化
  • 简介:道教是中华民族的本土宗教。千百年来,道教为丰富发展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做出了重要贡献。提起道教,大家都会想到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道教文化,清静庄严、远离尘世的人间仙境,仙风道骨、飘逸逍遥的修道之士。

  • 标签: 道教文化 商业化倾向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健康 抵制 中华文化
  • 简介:佛教寺院建筑,是佛教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中国的历程。这种思想的转变也直观地体现在佛教寺院建筑风格的变化之中。通过不同时期表现佛教寺院建筑形态的壁画,可以直观地了解中国佛教寺院建筑早期关键性的演变,同时为了解佛寺建筑中国的过程提供图像见证。

  • 标签: 寺院建筑 中国化 图像 壁画 佛寺 外在表现形式
  • 简介:一、西方基督教神学也经过处境的过程基督教起源于中东巴勒斯坦,与犹太教关系密切。公元一世纪开始向外传播,特别是在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使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后,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盛行,以致最后传遍整个欧洲。基督教神学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相当程度的影响。在神学方面,可以从《圣经》中明显看出,如《约翰福音》、

  • 标签: 原始基督教 基督教神学 必要性 神学思想 国教会 相适应
  • 简介:在本文中我们将看到,自16世纪中叶以来,以葡萄牙人为代表的西方教会文明,是如何与马拉巴教会发生接触,又是如何开始发挥其作用,去损害马拉巴教会的文化特性,自主性以及个性的。

  • 标签: 印度 基督教 文化交流 传教士 叙利亚教会
  • 简介:基督图像启示教会及基督徒所关心的,即上帝对社会的怜悯、公平、正义,以及最重要的爱。当基督教信仰在人类生活的所有层面上,尝试着推进社会的进步与变革时,在上帝的家中,基督图像所折射出的平安、和睦和公义境界,将会在新的社会时代,与新的社会精神文化图像带给我们共通的灵感。

  • 标签: 基督图像 社会精神文化图像 相互叠化
  • 简介:“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是美国除内战外。遭受的最沉重的一次打击。其死亡人数远远超过“珍珠港事件”中死亡的人数。由于美国在当今世界中具有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和特殊的影响力。由于参与和支持“9·11”恐怖主义袭击的个人和组织。都有伊斯兰教的背景。使得伊斯兰教成为世人瞩目的对象。所谓的“伊斯兰教胁”、“文明的冲突”成为人们讨论的主要话题。甚至有些人错误地把伊斯兰教与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划上等号。把伊斯兰教看成是对人类文明的威胁。为此,笔者认为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伊斯兰教,并预示其在全球条件下的未来走向。需要搞清楚如下几个问题。

  • 标签: 恐怖主义袭击 极端主义 “9·11” 伊斯兰教 文明的冲突 珍珠港事件
  • 简介:彭琦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天主教研究论辑》(第5辑2008)上发表文章《梵二会议与天主教会现代的反思》。文章指出,梵二会议是天主教会在全球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回应现代社会挑战的里程碑。梵二会议通过的决议,

  • 标签: 天主教会 现代化 宗教文化出版社 现代社会 历史进程 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