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颈部不适,活动受限,颈肩部疼痛,患侧肢体麻木无力,下肢痉挛性瘫痪,对于症状严重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经前路手术已成为治疗椎间盘突出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可直接切除脊髓椎管前方的挤压物,彻底减压,因手术部位的特殊性,故合理、周密的围手术期护理,是减少手术并发症,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

  • 标签: 前路手术 颈椎间盘突出症 护理
  • 简介:目的:为了提高推拿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探索采用新手法为主的推拿方法的有效性。方法:仿照颈椎牵引法,采用提升法为主的推拿方法治疗颈椎问盘突出症125例。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总有效率78.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提升法推拿,比单纯采用常规推拿方法可以提高疗效。

  • 标签: 提升法 推拿 治疗 颈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椎间盘突出是引起椎间盘源性疼痛(discogenicpain)的主要原因之一。既往保守治疗无效者,椎体融合术(fusion)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手术创伤大,严重并发症难以避免,

  • 标签: 颈椎间盘突出 射频热凝 护理
  • 简介:<正>1病例介绍患犬淘淘,腊肠犬,公,2岁半,体重11千克。主诉:2008年3月8日早晨6时左右,患犬下楼梯时不慎从楼梯最高处跌落于地面,遂不能站立,并不让摸碰。经检查:精神一般,体温正常,呼吸和心率稍快。两前肢麻痹,两后肢尚能动,尚能排便、排尿,但不能自主站立。头部、前肢、肩背部有多处擦伤。触诊,四肢无骨折迹象,关节无脱位迹象,但颈部痛感较强,不让摸碰。X线检查:四肢无骨折,关节无脱位,但颈椎形态异常。颈颅CT检查:颅骨、脑组织未见异常;颈3/4、颈4/5、颈5/6椎间盘后突出,颈3 ̄5椎体脊

  • 标签: 腊肠犬 颈椎间盘突出 脊髓损伤 形态异常 肩背部 北京犬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行射频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的最佳的护理方式。方法以2017年05月-2018年05月于我院行射频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患者入院治疗的奇、偶顺序将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奇数组和偶数组),每组60人。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实验组患者“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问题发生及护理满意情况,分析两种护理模式的优劣性。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不良问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与此同时,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在上述两个维度分别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优质护理能够有效降低行射频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的不良问题、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益于优化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因而应该大力推广。

  • 标签: 射频消融术 颈椎间盘突出症 常规护理 优质护理 护理满意度 不良问题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推拿结合电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推拿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推拿结合电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情况为无效10例,有效19例,显效1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情况为无效1例,有效24例,显效1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推拿结合电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荐。

  • 标签: 推拿 电针 治疗 颈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针灸与推拿手法联合使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综合护理效果,总结护理经验。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之间在我院接受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类,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与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两种治疗及护理方式。在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身体技能得到明显的改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进行治疗时,采用中医针灸与推拿手法联合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病情,并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相对于西医治疗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促进更多的患者的康复。

  • 标签: 椎动脉型颈椎病 中医针灸 推拿手法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磁共振成像(MRI)在颈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分别进行CT检查(对照组)、MRI检查(观察组),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不同影像学特征检出率及MRI影像学特征。结果:MRI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准确性高于CT检查。通过MRI检查可以明确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和膨出型颈椎间盘突出的形态特征,CT检查在这方面的准确率较低(P<0.05);MRI还能更好地显示神经根压迫、椎间盘变形和脊髓变形的影像学特征,与CT相比,MRI的检出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研究表明MRI在颈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尽管MRI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图像检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但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使用MRI进行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建议提高MRI图像的质量,加强医生的专业培训,并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 标签: MRI 颈椎间盘突出症 诊断
  • 简介:目的研究PCB在颈椎间盘突出前路减压融合术中应用的评估。方法对23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前路减压后植骨PCB内固定手术。通过术后随访,使用JOA评分系统观察病人脊髓功能的恢复,并通过随访X线,CT观察植骨融合的情况。结果所有病人术后脊髓功能改善显著,术后均获得骨性融合,没有出现并发症。结论PCB作为一种新型颈椎前路内固定器材,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但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颈椎间盘突出 植骨融合术 内固定
  • 简介:本文通过体外生物力学研究,定量的研究钩椎关节切除对颈椎椎间盘置换(TDR)后颈椎运动的影响。方法采用7具人颈椎标本(C3-7)(年龄为63.4±6.9岁),先对完整标本进行测试,然后在C5/C6问隙植入金属/聚乙烯球臼型半限制型假体,然后按下面的顺序逐渐增加切除钩椎关节的范围:

  • 标签: 椎间盘置换术 颈椎运动 钩椎关节 颈椎标本 生物力学 聚乙烯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视镜下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外视镜下ACDF。术后行临床随访和影像学随访,以患者的Odom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5例患者(19个节段)的手术用时为(100±6)min(80~160 min),术中出血量为(75±10)ml(40~150 ml)。椎间盘融合比例为19/19。1例患者术后发生一过性声音嘶哑,无一例死亡。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3±1.7)个月(3~27个月)。术后3个月的Odom评分结果表明,非常满意12例,满意3例。15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JOA颈椎评分为(15.8±0.2)分,高于术前的(13.3±0.4)分(t=5.8,P<0.01)。所有患者术后的症状均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外视镜下行ACDF治疗颈椎病的效果良好,且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脊柱疾病 颈椎 脊柱融合术 治疗结果 外视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共计脊髓型颈椎病180例患者,研究年限在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全部患者被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对全部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后发现,研究组邻近节段的前屈后伸、左侧屈曲和右侧屈曲测定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颈椎邻近节段退变程度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

  • 标签: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脊髓型颈椎病 疗效
  • 简介:摘要总结了35例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认为围手术期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的等长等张收缩训练可增强颈背部肌肉力量,保持颈椎的稳定性,恢复及增进颈椎的活动范围。本组患者术后不用佩戴颈托即可早期训练,平均随访14个月,根据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标准,本组改善率均为优良,颈椎僵硬感较传统融合手术轻。

  • 标签: 椎间盘移位 颈椎 护理 颈椎动态稳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间盘Pfirrmann退变评分对人工颈椎间盘置换(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ACDR)术后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HO)量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受ACDR手术并获2年以上随访的120例患者资料,男88例,女32例;年龄(43.86±8.69)岁(范围,27~67岁);单节段置换100例(Hybrid手术9例),双节段置换20例(Hybrid手术3例)。颈椎侧位X线观察HO发生情况,McAfee等级标准评估HO严重度,Pfirrmann评分系统在术前MRI上评估椎间盘退变程度。加权Kappa检验分析Pfirrmann评分系统和McAfee分级系统不同观察者间的评价一致性,t检验比较HO组和非HO组术前椎间盘的Pfirrmann退变评分,卡方检验分析Pfirrmann评分对术后置换节段HO发生率的影响,Spearman秩和检验分析该评分与HO组McAfee等级、术后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相关性。根据不同Pfirrmann评分组的置换节段HO发生率,提出ACDR手术的HO风险量化指标。结果120例患者随访(74.08±28.05)个月(范围,31~125个月)。术后2年根据病例数统计,38例患者颈椎出现HO,发生率为31.67%(38/120),单节段置换、双节段置换手术的HO发生率分别为27%(27/100)和55%(11/20);根据置换节段数统计,HO组和非HO组分别包含46和94个置换节段。术前椎间盘Pfirrmann评分,HO组为(3.17±1.08)分较非HO组[(2.52±0.98)分]高2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P=0.01);置换节段HO发生率随术前Pfirrmann评分升高而显著升高(χ2=12.44,P=0.01);HO组术前椎间盘Pfirrmann评分与术后置换节段McAfee等级呈显著正相关(R=0.54,P=0.01),与术后ROM呈显著负相关(R=-0.75,P=0.01)。当椎间盘退变Pfirrmann评分<3、=3和>3时,术后2年置换节段HO发生率分别为20.55%(15/73)、38.46%(10/26)和51.22%(21/41)。结论颈椎间盘Pfirrmann退变评分与术后置换节段的HO发生率、McAfee等级以及ROM显著相关;颈椎间盘退变的Pfirrmann评分可作为ACDR手术HO风险的量化指标。

  • 标签: 颈椎 全椎间盘置换 骨化,异位性 椎间盘退行性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的MRI测量及MRI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40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0名同时期体检的健康人士为对照组,对两组间的测量数据及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颈椎间盘突出测量矢状T2W1脊髓信号及信号正常的STI均数之间有明显的差异,P

  • 标签: 颈椎间盘突出 MRI 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