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颈椎间孔注射的临床效果与作用。方法:随机抽取在2020年2月-2021年2月期间本院接收的30例身患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根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作实验组和对照组,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进行超声引导下颈椎间孔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有效率显著差于实验组实施超声引导下颈椎间孔注射的有效率,两组之间数据存在临床对比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颈椎间盘突出症 超声引导下颈椎间孔注射 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新型颈椎人工间盘假体应用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脊柱病医院采用三维打印解剖仿生型颈椎间盘置换治疗的18例单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11例,年龄(45±8)岁(范围:28~58岁)。手术节段:C3~4 2例,C4~5 5例,C5~6 9例,C6~7 2例。对术前、术后1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的临床效果和影像学指标进行比较。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手术节段活动度(ROM)、假体移位、假体下沉。不同时间点数据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随访大于12个月。手术前后患者JOA评分、VAS、NDI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1个月、12个月手术节段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70,P=0.135;t=1.744,P=0.099)。术后12个月假体下沉距离为(0.29±0.13)mm(范围:0.18~0.50 mm),假体移位距离为(0.71±0.20)mm(范围:0.44~1.08 mm),无假体下沉或移位>2 mm病例。结论三维打印解剖仿生型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早期临床疗效良好,能在保留颈椎活动度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稳定性。

  • 标签: 颈椎 仿生学 颈椎间盘置换术 三维打印 解剖仿生
  •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对颈椎间盘射频髓核消融与臭氧消融联合应用后对治疗颈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于2019年3月至2021年9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4名颈椎疼痛患者,分为对照组(26名)和研究组(28名)。对照组行颈椎间盘射频髓核消融治疗,研究组行颈椎间盘射频髓核消融与臭氧消融联合治疗。将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使用效果予以对比,并分析。结果 研究组临床有效率92.9%(26/28)显著高于对照组76.9%(20/26)。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颈椎间盘射频髓核消融 臭氧消融 颈椎疼痛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是治疗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经典术式,但融合相关并发症的出现,以及材料学、工程力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与深度融合,推动了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治疗由“融合固定”逐步向“非融合重建”转变。这一治疗理念的革新符合骨科仿生治疗理念,即“结构重塑,功能重建,最大限度修复并重建骨骼肌肉系统的形态及功能”,本质上属于骨科仿生治疗中的“仿生替代治疗”。本文通过回顾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发展过程,从骨科仿生治疗角度分析其历史沿革,为未来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的设计及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治疗探索新的方向。

  • 标签: 颈椎 椎间盘退化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仿生学 治疗学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核磁共振技术在颈椎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我院656例患者,对所有患者实施核磁共振技术诊断,统计患者的影像学诊断结果。结果 核磁共振诊断下患者可见T2加权脊髓异常高信号高于正常信号矢状径和横径均数(p<0.05)。T2加权脊髓异常高信号高于正常信号的矢状径指数(p<0.05)。结论 在对颈椎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病症诊断中,通过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并以矢状径和横径均数、矢状径指数作为病症诊断的主要指标,可有效诊断患者病症程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核磁共振 颈椎 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颈椎退行性疾病的发病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以往的观念认为颈椎间盘切除、人工间盘置换术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标准治疗方法。近年来具有微创、恢复快、疼痛缓解率高及可重复性优势的低温等离子汽化消融术逐步成为颈椎微创治疗技术的主流。本文主要总结了颈椎间盘相关疼痛的表现形式、病理机制,并对不同靶点低温等离子汽化消融术的临床疗效以及相关的基础研究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椎间盘 低温等离子汽化消融术 颈椎间盘源性疼痛 椎间盘退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在颈椎间盘突出患者护理中的效果,且分析对患者疼痛、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21年01月-2022年01月我院收治颈椎间盘突出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各30例的对照组与研究组,前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后组运用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的疼痛(VAS评分)与生活质量(GQOL-74问卷)。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VAS评分为(1.73±0.3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护理后研究组患者GQOL-74问卷中生理、心理、环境及社会功能评分为(15.06±1.58)、(14.74±1.47)、(14.96±1.49)、(15.42±1.64)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颈椎间盘突出患者护理运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升其预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颈椎间盘突出症 综合护理干预 疼痛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CDF)患者术后颈托佩戴的时间对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脊柱组行1~2节段ACDF的97例颈椎病患者,按照术后实际颈托佩戴时间分为1~4周组(39例)、5~8周组(22例)、9~12周组(36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颈椎轴性症状评分(AS)、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术后的JOA评分较术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及术后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佩戴1~4周组和5~8周组患者的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9~12周组的术后AS评分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间的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的NDI较术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佩戴5~8周组NDI改善效果优于1~4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1~2节段ACDF患者的轴性症状发生率随着颈托佩戴时间的增长有所增加,颈托佩戴时间为5~8周颈椎康复效果最佳,患者的功能障碍指数最低,且未显著增加患者轴性症状。

  • 标签: 神经外科手术 颈椎病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 颈托 颈椎轴性症状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T2 mapping成像技术对青少年颈椎间盘早期退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在温州市中医院行颈椎MRI检查和T2 mapping扫描检查受检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每天低头时间(≥ 2 h)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比较两组受检者各节段颈椎间盘髓核对应的T2值之间的差别;按照Pfirrmann标准对颈椎间盘进行分级,比较不同级别之间T2值的差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T2值在青少年颈椎间盘早期退变中的诊断效能,计算对应的特异度、灵敏度和曲线下面积(AUC)。结果观察组各节段颈椎间盘测得的T2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2-3、C3-4、C4-5、C5-6、C6-7项目组间t值依次为5.06、4.47、3.57、2.93、4.98,均P < 0.05);观察组受检者,PfirrmannⅡ级例数最多,占42%(21/50);不同Pfirrmann分级下受检者颈椎间盘髓核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PfirrmannⅠ级比较,t=2.62,P=0.018;与PfirrmannⅡ级比较,t=2.12,P=0.045;与PfirrmannⅢ级比较,t=2.24,P=0.049。);Pfirrmann分级越高,受检者颈椎间盘髓核T2值最低;ROC曲线显示T2值在诊断椎间盘早期退变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AUC分别为81.2%、79.8%和0.756。结论T2 mapping成像技术可通过定量分析颈椎间盘髓核T2值,实现对青少年颈椎间盘早期退变的预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该成果具有一定创新性和科学性。

  • 标签: 椎间盘退变 磁共振成像 T2 mapping成像技术 早期诊断 Pfirrmann分级 灵敏度 特异度 青少年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颈长肌、颈伸肌的容积变化,以及其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单节段ACDF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7例,随访时间为(23.0±4.8)个月(范围16~34个月)。所有纳入对象均于术前1周内和术后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MR检查,在轴位MRI T2WI测量C2~C7各椎间盘水平的颈长肌截面积(axial section of longus colli cross section area,AxCSA)、长短径线比值(ratio of long and short diameter line,RLS),并依据层厚计算颈长肌容积。同时测量相同层面包括多裂肌、颈半棘肌、头半棘肌、头夹肌、颈夹肌在内的颈伸肌截面积(cervical extensor cross-sectional area,CESA),并将CESA与相应椎体截面积(vertebra body area,VBA)的比值作为颈伸肌容积进行分析,即CESA/VBA。术后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轴性疼痛程度,改良日本矫形协会评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mJOA)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颈椎功能状态。分析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颈长肌、颈伸肌的形态学变化,并与VAS、mJOA及ND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手术节段AxCSA在术后第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140.84±19.51)mm2均有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113,P<0.05),分别减少至(117.74±17.15)mm2(t=6.714,P<0.05)、(116.37±18.67)mm2(t=6.841,P<0.05)和(116.27±18.65)mm2(t=6.873,P<0.05),较术前分别减少16.40%、17.37%和17.45%;RLS则较术前1.97±0.67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612,P<0.05),分别增加至2.73±0.60(t=6.380,P<0.05)、2.82±0.64(t=6.926,P<0.05)和2.74±0.62(t=6.368,P<0.05),较术前分别增加38.58%、43.15%和39.09%;颈长肌容积均较术前(8853.48±458.65)mm3均有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511,P<0.05),分别减少至(7834.53±461.59)mm3(t=11.822,P<0.05)、(7926.42±456.24)mm3(t=10.819,P<0.05)和(7892.38±450.78)mm3(t=11.283,P<0.05),较术前分别减少11.51%、10.47%和10.86%。术后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非手术节段AxCSA、RLS及颈长肌容量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与非手术节段CESA、CESA/VBA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颈长肌容积与VAS在术后第3个月(r=-0.308,P<0.05)、第12个月(r=-0.210,P<0.05)及末次随访时(r=-0.404,P<0.05)均呈负相关性;颈长肌容积与NDI在术后第3个月(r=-0.511,P<0.05)、第12个月(r=-0.518,P<0.05)及末次随访时(r=-0.352,P<0.05)也均呈负相关性;但颈长肌容积与各随访时间点的mJOA无相关性(P>0.05);术后第3个月、第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ESA/VBA与VAS、NDI、mJOA亦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ACDF术后颈长肌容积较术前明显减少,且其形态也发生明显改变;但颈伸肌容积未发生明显变化。ACDF手术主要影响手术节段相对应的颈长肌,颈长肌容积与术后的VAS、NDI存在负相关性。

  • 标签: 颈椎 椎间盘切除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经皮椎间孔镜下后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生理结构及疼痛的影响。方法 于2019年8月至2021年5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8名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参照组(28名)和治疗组(30名)。参照组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内固定术,治疗组行经后路颈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将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使用效果予以对比,并分析。结果 治疗组生理结构较参照组有了显著改善;两组患者均较治疗前疼痛得到改善,其中治疗组较参照组缓解情况更加明显;治疗组临床疗效93.3%(28/30)显著高于参照组75.0%(21/28)。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 后路椎间盘切除术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疗效 生理结构 疼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后手法牵引复位联合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下颈椎绞锁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脊柱外科收治的53例外伤性下颈椎单节段脱位合并单/双侧关节突关节绞锁患者资料。男36例,女17例;年龄18~64岁,平均45.5岁。患者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手法牵引复位联合ACDF治疗,通过观察并发症,并比较手术前、后的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改良的日本骨科协会(m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6~30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切口无感染,均一期愈合。患者术后出现谵妄2例,腹胀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例,中枢性尿崩1例。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所有患者均实现颈椎序列复位,椎间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脱。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脊髓功能ASIA分级与术前相比,总体改善率为84.9%(45/53),VAS评分(2.0±0.5)分、mJOA评分(13.1±3.1)分、NDI指数(16.6±5.9)与术前[(7.5±1.5)分、(6.9±3.5)分、37.8±7.8]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充分评估患者损伤状态的前提下,全身麻醉后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手法牵引复位联合ACDF是治疗单节段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绞锁的安全、有效的方式。

  • 标签: 颈椎 脊柱骨折 脱位 手法复位
  • 简介: 摘要:目的:探究推拿配合颈椎保健操治疗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04月至2022年05月我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n=35)仅给予推拿治疗,研究组(n=35)推拿配合颈椎保健操治疗,比较临床效果,并评估颈部功能障碍及疼痛程度。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总体治疗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DI、V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NDI、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颈椎病患者采取推拿配合颈椎保健操治疗疗效可靠,可有效改善患者颈椎功能障碍,减轻疼痛程度,值得推广。

  • 标签: 颈椎病 推拿 效果观察 颈椎保健操 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