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白细胞介素-17(IL-17)及白细胞介素-6(IL-6)在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收治的95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为复发性流产组,年龄(29.24±3.15)岁,年龄范围为22~35岁;90例正常早孕选择人工流产的女性为早孕组,年龄(28.85±3.07)岁,年龄范围为24~33岁;90名健康未孕女性为未孕组,年龄(28.77±3.11)岁,年龄范围为23~36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三组纳入者血清NF-κB、IL-17及IL-6水平,并分析三者间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NF-κB、IL-17及IL-6对复发性流产的诊断价值。结果复发性流产组NF-κB[(433.12±285.90)ng/L]、IL-17[(42.85±9.35)ng/L]及IL-6[(21.53±8.11)ng/L]水平均高于早孕组[(188.60±123.95)ng/L、(28.63±8.55)ng/L、(12.60±6.64)ng/L]和未孕组[(160.28±102.55)ng/L、(26.48±9.17)ng/L、(11.20±5.7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NF-κB、IL-17与IL-6之间相互存在正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研究NF-κB、IL-17和IL-6对复发性流产的诊断价值,发现三者联合指标对复发性流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清NF-κB、IL-17及IL-6水平呈高表达状态,提示血清NF-κB、IL-17及IL-6水平升高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相关。

  • 标签: 复发性流产 核因子-κB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6
  • 简介:目的为正确认识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免疫状态,该研究检测了MPP和非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6R)的变化,探讨其对MPP和非MPP患儿病情的影响,并为选择合理的MPP治疗手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ELISA法检测MPP患儿(n=41)及非MPP患儿(n=20)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IL-6及sIL-6R含量.结果①MPP患儿血清IL-6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为2.01±0.41,1.12±0.67ng/L;sIL-6R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为1.87±0.25,1.92±0.27μg/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37±0.52ng/L,1.71±0.15μg/L,差异有显著性(P<0.01);MPP患儿恢复期血清IL-6含量较急性期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sIL-6R恢复期与急性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非MPP患儿血清IL-6急性期及恢复期分别为1.56±0.26,0.84±0.63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而血清sIL-6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MPP患儿急性期血清IL-6高于恢复期,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sIL-6R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MPP患儿急性期血清IL-6、sIL-6R含量较非MPP患儿急性期升高(P<0.01或P<0.05);MPP患儿恢复期血清IL-6含量与非MPP患儿恢复期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MPP患儿恢复期血清sIL-6R含量明显高于非MPP患儿恢复期(P<0.01).结论MPP患儿血清IL-6及sIL-6R改变较非MPP患儿明显,提示MPP患儿免疫功能改变较非MPP患儿显著,IL-6及sIL-6R参与了MPP的发生和发展,有必要对MPP患儿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 标签: 白细胞介素-6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 肺炎支原体 肺炎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ASA)检测IL-18,心力衰竭116例,正常健康人31例做对照,分析心力衰竭患者IL-18水平变化。结果心力衰竭患者血浆IL—18水平高与对照组(F=6.68〉3.94,P〈0.01),心力衰竭治疗前后血浆IL-18水平显著下降(t=4.56,5.99,3.22,3.78,P〈0.01)。结论IL-18可能参与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 标签: 心力衰竭 充血性 白细胞介素18
  • 简介:白细胞介素2(IL-2)是机体免疫网络中重要的淋巴因子,具有诱导细胞分化增殖、增强细胞毒作用、促进自然杀伤细胞活性、诱导干扰产生和介导肿瘤免疫等功能,其作用有赖于和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的相互影响。IL-2R包括膜表面受体(mIL-2R)和可溶性受体(SIL-2R)两种类型,均与IL-2竞争结合,后者可中和活化T细胞周围的IL-2,封闭IL-2/IL-2R调节的重要生物学反应,

  • 标签: 白细胞介素 免疫系统 外周血淋巴细胞 肝硬化 肝炎 肝癌
  • 简介:摘要本文即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白细胞介素6的关系进行研究,首先探讨了白细胞介素6的生物学作用,并阐述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炎症反应特点,最终说明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白细胞介素6的关系,以期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白细胞介素6 关系
  • 简介:目的观查中药治疗对IgA肾病白胞10的作用。方法选取IgA肾病患者30例为治疗组,健康人20例为对照组。除高血压患者口服降压(血管紧张转化酶抑制剂和(或)钙拮抗剂)外,治疗组通过辨证论治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健康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措施。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组及对照组的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0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白介素10比较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治疗组白介素1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通过调节IL-10的水平在IgA肾病的治疗中发挥其治疗作用。

  • 标签: IGA肾病 中医药疗法 白细胞介素10
  • 简介:IL-37是白介素1家族新发现的成员,可在多种免疫细胞中表达,在固有免疫阶段及适应性免疫阶段均被证实发挥重的抗炎作用。目前认为与多种内毒素血症、缺血性损害、肝炎等疾病及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展过程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但其抗炎作用的具体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将对IL一37的分类、分布、结构、作用机制、生物学效应、与疾病关系、表达调控等作一综述。

  • 标签: IL-37 抗炎因子 免疫调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简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最初是指由白细胞产生而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一类细胞因子(cytokine,CK),虽然后来发现白细胞介素也可由其它细胞产生并能作用于其它细胞,但这一名称仍沿用至今,目前报道的白细胞介素有18种(IL-1~IL-18).随着分子免疫学、分子寄生虫学及寄生虫免疫学的发展,发现白细胞介素在旋毛虫感染的免疫应答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活性和免疫调节作用.宿主感染旋毛虫后,淋巴细胞在受到旋毛虫抗原刺激后被活化而分泌白细胞介素.多数白细胞介素可促进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调节作用,可提高宿主对旋毛虫感染的抵抗力和加速排虫反应;而有些白细胞介素则具有免疫抑制活性,对免疫应答具有负调节作用,可降低宿主对旋毛虫感染的抵抗力和延迟排虫反应.

  • 标签: 白细胞介素 旋毛虫感染 分子寄生虫学 免疫调节作用 分子免疫学 生物学活性
  • 简介:目的分析中药生大黄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6、IL-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9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生大黄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NF、IL-6、IL-8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IL-6、IL-8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TNF、IL-6、IL-8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生大黄应用于急性胰腺炎治疗中能有效抑制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胰腺炎症反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生大黄 急性胰腺炎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7水平检测对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轻症病毒性脑炎组6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组60例,以及60例健康儿童组(保健科体检),对其进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7的水平检测,并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检验,再进行组间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重症病毒性脑炎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7水平显著高于轻症病毒性脑炎组及健康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症病毒性脑炎组危重症评分越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7水平越高,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7与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与病情危重程度相关,对病情判断及评估预后有一定参考意义。

  • 标签: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7 病毒性脑炎
  • 简介: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ovarysyndrome,PCO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IL-23水平与性激素及脂代谢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于黄石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PCOS患者68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体检中心体检健康的育龄女性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中IL-17、IL-23、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hormone,FSH)、黄体生成(luteinizinghormone,LH)、LH/FSH值、总睾酮(totaltestosterone,TT)、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的水平,采用Pearson系数分析PCOS患者IL-17、IL-23水平与性激素指标及脂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两组FSH、T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中的IL-17、IL-23、LH、TT、TG水平和LH/FSH值[(243.94±51.27)pg/mL、(60.38±31.45)pg/mL、(11.41±5.26)IU/L、(2.76±0.68)ng/mL、(2.41±1.12)mmol/L、(2.03±1.0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3.68±22.36)pg/mL、(31.26±22.43)pg/mL、(5.79±2.34)IU/L、(0.92±0.38)ng/mL、(1.35±0.98)mmol/L、(0.86±0.34)],HDL-C水平[(1.38±0.32)mmol/L]低于对照组[(2.53±0.28)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S患者IL-17、IL-23分别与LH、LH/FSH、TT、TG呈正相关(P<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IL-17、IL-23在PCOS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且其水平与部分性激素及脂代谢指标有关,提示IL-17、IL-23可能参与了PCOS的发生、发展。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23 性激素 脂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牙周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a的水平变化。方法随机采取50例慢性牙周病患者纳入研究,并给予基础治疗,采集治疗前后牙周临床参数,并测定龈沟液中TNF-α、IL-1a水平变化。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作体检的50名健康者作对照研究。结果治疗前,病例组牙周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AL)水平和龈沟出血指数(SBI)、龈沟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a(IL-1a)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PD、AL、SBI、龈沟液TNF-α、IL-1a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a参与牙周病的发生与发展。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alpha 白细胞介素1a 牙周病
  • 简介: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商品名:巨和粒)可以诱导巨核细胞的成熟分化,增加体内血小板的生成,从而提高血液血小板计数,常用于肿瘤放化疗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治疗[1]。现将应用巨和粒治疗放化疗致血小板降低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1例患者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 标签: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肺水肿 心律失常
  • 简介:背景:大量临床流行病学证据表明消化性溃疡发病率的地域差异与宿主免疫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目前宿主炎症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正受到广泛关注。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B-511、IL-1RN基因多态性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9月~2009年5月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57例十二指肠溃疡(DU)、38例胃溃疡(GU)以及40例非萎缩性胃炎(NAG)患者。以快速尿素酶试验和Giemsa染色检测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采用PCR-RFLP检测IL-1B-511、IL-1RN基因多态性。分析IL-1基因多态性、H.pylori感染、年龄与不同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NAG、DU和GU组之间H.pylori感染率、IL-1B-511、IL-1RN基因型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AG和DU相比,年龄≥60岁是GU的危险因素(OR=5.650,95%CI:1.811~17.624;OR=3.159,95%CI:1.254~7.955)。IL-1B-511、IL-1RN基因型和H.pylori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类型无关(P〉0.05)。结论:在昆明市,年龄≥60岁是GU的危险因素,IL-1基因多态性与消化性溃疡无关。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 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 消化性溃疡 螺杆菌 幽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斑秃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亚群和白细胞介素18(IL-18)变化,评估IL-18对NK细胞活性的调控。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67例斑秃患者和25例健康志愿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血浆,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中NK细胞亚群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IL-18水平。使用重组人IL-18刺激PBMC,建立PBMC与721.221细胞、K562细胞、P815-Ab细胞共培养体系,检测NK细胞中CD107a表达细胞比例和CD16表达细胞荧光强度,评估NK细胞功能。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配对t检验。结果斑秃组CD56+CD16-NK细胞比例(8.12% ± 3.14%)低于对照组(10.78% ± 4.08%,t = 3.33,P = 0.001),CD56+CD16+NK细胞比例(46.08% ± 15.21%)高于对照组(32.14% ± 10.45%,t = 4.22,P < 0.001),CD56-CD16+NK细胞比例(28.81% ± 8.65%)与对照组(27.09% ± 7.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88,P = 0.383)。斑秃组血浆IL-18水平(112.0 ± 23.72 pg/ml)高于对照组(99.34 ± 15.15 pg/ml,t = 2.48,P = 0.015)。斑秃组NK细胞与721.221细胞、K562细胞和P815-Ab细胞共培养后表达CD107a细胞比例(9.53% ± 1.70%、5.15% ± 1.35%、6.50% ± 1.64%)均高于对照组(5.00% ± 1.17%、4.40% ± 1.09%、5.13% ± 1.36%,均P < 0.05)。P815-Ab细胞刺激后,斑秃组CD16阳性NK细胞荧光强度(151.10% ± 59.30%)低于对照组(221.90% ± 93.56%,t = 4.31,P < 0.001)。IL-18刺激后,与721.221细胞共培养的NK细胞CD107a表达比例高于未刺激组(14.47% ± 2.67%、9.93% ± 1.94%,t = 6.00,P < 0.001);与K562细胞和P815-Ab细胞共培养的NK细胞CD107a表达比例与未刺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斑秃患者IL-18通过增加自然杀伤毒性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增强NK细胞活性。

  • 标签: 斑秃 白细胞介素18 自然杀伤T细胞 抗体依赖细胞细胞毒性 溶酶体相关膜蛋白质1
  • 简介:摘要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是一种重要的抗炎因子,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目前认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可以调控免疫反应,既促进免疫反应,又诱导免疫耐受。研究发现DCs是IL-10的重要细胞来源,且将产生IL-10的DCs定义为IL-10+DCs。这群DCs通过分泌IL-10诱导免疫耐受。文章主要讨论诱导免疫耐受的IL-10+DCs的表型、功能特征和诱导IL-10+DCs的方法。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白细胞介素-10 免疫耐受
  • 简介:摘要表皮屏障功能缺陷及免疫改变是特应性皮炎(AD)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而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在各种损伤因素作用下可释放多种炎症因子和介质,其中3种上皮源性因子白细胞介素33、白细胞介素25、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被认为是皮肤或黏膜屏障Th2型免疫应答的有效诱导因子,能够激活免疫细胞,引起Th2型细胞因子分泌,增强Th2型免疫应答,参与AD的发生与发展。本文就3种上皮源性细胞因子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展进行总结。

  • 标签: 皮炎,特应性 白细胞介素类 白细胞介素33 白细胞介素25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血清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及IL-6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5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及54例正常健康人为研究对象。Sprague-Dawley(SD)大鼠购自山东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构建创伤失血性休克SD大鼠模型并分为轻度休克组、中度休克组及重度休克组,选择未行任何处理的SD大鼠为对照(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研究对象及SD大鼠血清HMGB1、TNF-α、IL-1β及IL-6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两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组间比较用LSD-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血清HMGB1、TNF-α、IL-1β及IL-6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健康人,HMGB1为(85.38±23.92) ng/ml比(1.56±0.38) ng/ml,TNF-α为(147.28±32.38) pg/ml比(10.81±2.28) pg/ml,IL-1β为(170.28±49.28) pg/ml比(8.19±2.17) pg/ml,IL-6为(168.92±45.29) pg/ml比(105.98±27.56)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51、30.895、24.147、8.723,均P<0.05)。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清HMGB1与TNF-α、IL-1β、IL-6水平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797、0.611、0.731,P<0.05)。轻度休克组、中度休克组及重度休克组SD大鼠血清HMGB1、TNF-α、IL-1β及IL-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D大鼠,HMGB1分别为(99.53±7.65)、(165.26±9.56)、(225.25±26.32) ng/ml比(35.01±4.84) ng/ml,TNF-α分别为(44.32±3.01)、(57.15±4.20)、(68.25±4.78) pg/ml比(24.11±2.02) pg/ml,IL-1β分别为(1.85±0.15)、(2.23±0.14)、(2.85±0.23) pg/ml比(1.02±0.11) pg/ml,IL-6分别为(88.56±8.14)、(154.15±19.58)、(201.23±15.50) pg/ml比(50.23±4.65)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7.902、401.744、328.216、381.541,均P<0.05)。创伤失血性休克SD大鼠血清HMGB1与TNF-α、IL-1β、IL-6相关性:创伤失血性休克SD大鼠血清HMGB1与TNF-α、IL-1β、IL-6水平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843、0.719、0.823,P<0.05)。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中血清中HMGB1与炎症因子显著相关,可作为评估创伤失血性休克炎症反应标志物。

  • 标签: 创伤失血性休克 高迁移率蛋白B1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