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对人牙髓干细胞(humandentalpulpstemcells,hDPSCs)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法提取hDPSCs,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干细胞的表面标记物。实验组利用含有不同浓度TGF-β1(1、5、10、20ng/mL)的α-MEM培养细胞,对照组以不含TGF-β1的α-MEM培养细胞,分别在第7天和14天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骨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在第21天时,通过茜素红染色观察矿化结节形成情况。结果显微镜下可见hDPSCs呈长梭形,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呈CD73和CD90阳性表达,CD31、CD34和CD45阴性表达,具有典型的干细胞表面标记物。qRT-PCR结果表明,含有TGF-β1的各实验组均能明显促进骨相关因子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涎蛋白(BSP)和钙素(OCN)mRNA的表达。第7天时,TGF-β1浓度为1ng/mL组的Runx-2、BSP和OCN的表达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11.3倍、8.7倍和11.7倍,明显高于其他各浓度组(P〈0.05);第14天时,1ng/mL组的Runx-2、BSP和OCN表达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5.08倍、7.17倍和3.03倍(P〈0.05),20ng/mL组BSP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茜素红染色显示各浓度的TGF-β1均能促进hDPSCs矿化结节形成。结论TGF-β1可以促进hDPSCs的分化

  • 标签: 转化生长因子Β1 人牙髓干细胞 成骨分化
  • 简介:目的:研究BCL6共抑制因子(BCOR)异构体(BCOR-short)对根尖牙乳头干细胞(SCAPs)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HA-BCOR-short逆转录病毒载体在SCAPs中过表达BCOR-short,WesternBlot检测过表达效果;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茜素红染色及钙离子定量分析研究SCAPs体外分化能力;实时定量RT-PCR检测SCAPs中涎蛋白(BSP)、钙素(OCN)和转录因子AP2A的表达。结果:WesternBlot结果显示HA-BCOR-short可以在SCAPs有效的过表达;ALP活性结果显示过表达HA-BCOR-short抑制SCAPs的ALP活性;茜素红染色及钙离子定量分析结果显示HA-BCOR-short明显抑制SCAPs体外矿化能力;实时定量RT-PCR结果显示过表达HA-BCOR-short明显抑制SCAPs中BSP、OCN和AP2A的表达。结论:过表达BCOR异构体BCOR-short可以抑制转录因子AP2A的表达,并且抑制SCAPs体外分化功能。

  • 标签: BCL6共抑制因子 异构体 根尖牙乳头干细胞 成骨分化
  • 简介:目的研究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tissuetransglutaminase,TG2)是否参与人SaOS-2细胞系分化过程。方法使用携带短发夹RNA(shorthairpinRNA,shRNA)的慢病毒转染SaOS-2细胞以敲减TG2表达,以SaOS-2细胞及转染了含阴性对照shRNA病毒的SaOS-2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体外诱导培养,并进行以下检测:诱导14d后各组矿化情况(茜素红染色);诱导4、7d后碱性磷酸酶活性及I型胶原、钙素、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mRNA表达,并与诱导前的表达水平相比较。结果SaOS-2细胞组及转染阴性对照shRNA组在体外诱导过程中I型胶原、钙素、BMP-2的mRNA表达和ALP活性逐渐增加,14d时形成明显矿化结节,而TG2敲减后的SaOS-2细胞在诱导14d时矿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诱导7d时ALP活性及I型胶原、钙素、BMP-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参与SaOS-2细胞体外分化及矿化。

  • 标签: 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 SAOS-2细胞 成骨分化
  • 简介:[摘要]背景:以往研究已经证实,脱钙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ces, DBM)是修复重建一种很好的选择。然而,DBMs有限的诱导能力不足以更好地修复缺损。成骨细胞(Osteoblasts, OBs)是组织的主要细胞成分,在新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OB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是形成的主要成分之一。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将DBM与OB的ECM相结合,以构建可用于重建的新型支架材料。方法:本研究将OBs在DBMs的表面上培养10天后制备OBs-ECM-DBMs(OEDBMs)。评估了一系列材料特征,例如OB和ECM的残留,OEDBMs的细胞毒性和诱导能力。结果:在OEDBMs中观察到较低的细胞残留和较低的DNA含量。与DBM相比,OEDBM具有更多的组织有机基质蛋白,如骨钙蛋白,骨桥蛋白和胶原蛋白I。当在两种材料上培养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都具有良好的生存能力。与DBMs组相比,OEDBMs组中rBMSCs的基因明显上调。结论:上述结果表明OEDBMs用于组织工程中,具有很好的使用前景。

  • 标签: 细胞外基质,骨诱导性,去矿质骨基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富勒醇对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生物活性及分化的影响,以期为口腔颌面创伤中基于再生医学的组织工程治疗缺损和修复带来新的治疗思路。方法通过Live/Dead荧光染色检测不同浓度(0 μmol/L、0.1 μmol/L、1.0 μmol/L、10.0 μmol/L、100.0 μmol/L)的富勒醇对大鼠ADSCs生物活性的影响。大鼠ADSCs在培养基中培养,以加入较高浓度(1.0 μmol/L)富勒醇为实验组(培养基+富勒醇,1.0 μmol/L),以未添加富勒醇为对照组(培养基),诱导14 d及21 d时利用茜素红染色和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两组成分化情况。结果Live/Dead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富勒醇浓度达到10.0 μmol/L时对细胞无毒性;茜素红染色及q-PCR结果显示,富勒醇可以促进大鼠ADSCs中钙化结节的形成,提高基因Runx2、钙素(OCN)及Ⅰ型胶原(ColⅠ)的表达。结论富勒醇浓度达到10.0 μmol/L时对细胞无毒性且具有促进ADSCs分化的作用。

  • 标签: 细胞培养 富勒醇 细胞分化
  • 简介:背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关系密切。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雌激素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及其与微小RNA-26a的关系。方法:取小鼠股骨与胫骨骨髓,全骨髓贴壁法获得并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以0,10-10,10-9,10-8,10-7,10-6mol/L的雌二醇对其诱导过程进行干预。结果与结论:雌二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影响不明显,但可明显提高其能力;同时雌二醇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RUNX2,OCNmRNA及RUNX2,SP7蛋白的表达,以10-9mol/L雌二醇的作用最明显,但10-9mol/L雌二醇促进微小RNA-26amRNA表达的能力最弱。说明雌二醇可剂量依赖性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微小RNA-26a可能在此过程中发挥作用。

  • 标签: 微小RNA-26a 雌激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小鼠
  • 简介:目的:探讨炎症微环境中经典Wnt信号通路对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ligamentstemcells,PDLSCs)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有限稀释法获得健康个体和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膜干细胞(H-PDLSCs和P-PDLSCs),比较两组PDLSCs分化能力。诱导后WesternBlot检测经典Wnt信号通路关键分子GSK3β/p-GSK3β和β-catenin在两种细胞中的表达;TOPFlash/FOPFlash荧光素酶检测β-catenin/TCF转录活性;加入GSK3β抑制剂后,茜素红染色观察PDLSCs能力的变化;小分子RNA下调β-catenin,ALP染色观察PDLSCs分化。结果:P-PDLSCs的分化能力低于H-PDLSCs;在PPDLSCs中p-GSK3β和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较H-PDLSCs明显增高;小分子RNA干扰下调β-catenin可减弱TNF-α引起的能力下降;LiCl或Wnt3a抑制GSK3β活性后,PDLSCs分化受到抑制。结论:GSK3β的磷酸化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是炎症环境中TNF-α抑制PDLSCs分化的关键步骤。

  • 标签: 牙周膜干细胞 炎症微环境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成骨分化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正常与炎症来源牙周膜干细胞(PDLSCs)中乙酰基转移酶KAT2A表达水平的差异,研究乙酰基转移酶KAT2A在PDLSCs中对成分化的调控。方法:有限稀释法克隆化培养出正常与炎症来源的PDLSCs;基因与蛋白检测方法对比两种来源PDLSCs中KAT2A的表达水平;基因、蛋白检测与茜素红染色方法对比正常PDLSCs及干扰KAT2A基因后的PDLSCs表达的差异。结果:与健康来源PDLSCs相比,炎症来源PDLSCs中KAT2A的表达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T2A基因被干扰后,PDLSCs能力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炎会导致PDLSCs中KAT2A表达的下降,导致细胞分化受到抑制。

  • 标签: 牙周膜干细胞 牙周炎 乙酰基转移酶 成骨分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钽涂层金属在体外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黏附、增殖及分化方面的作用。方法在体外取6只6周龄SD大鼠BMSCs进行原代培养至第3代,使用化学气相沉积系统自行制备钽涂层金属。然后进行流式细胞术鉴定、BMSCs三向诱导、荧光染色、细胞增殖检测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Q-PCR)试验。观察比较BMSCs在钛合金圆片(Ti6Al4V组)和钽金属圆片(Ta组)表面黏附的BMSCs数量、增殖速率、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X)、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粘连蛋白(OSN)和骨桥蛋白(OPN)的表达情况。结果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CD44 (94.55%)、CD90 (95.01%)、CD34 (0.06%)。诱导分化14 d后碱性磷酸酶(ALP)染色阳性;诱导分化21 d后出现茜素红钙化结节;脂诱导21 d后油红O染色呈阳性;软骨诱导21 d后阿利新蓝染色评估有软骨形成能力。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BMSCs在Ti6Al4V组和Ta组金属圆片表面贴附生长,细胞间互相接触、聚集成片,Ta组金属圆片上黏附的BMSCs数量明显多于Ti6Al4V组,并且具有更好的延展性能。细胞增殖检测结果发现,分别共培养1、3、5、7 d后Ta组BMSCs的增殖速率明显快于Ti6Al4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PCR结果发现,与Ti6Al4V组相比,体外培养7 d后Ta组金属圆片更能促进OSN和OPN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共培养21 d后,Ta组金属圆片更能促进OSX、RUNX2、OSN和OPN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比于传统的骨科植入物钛合金而言,钽涂层金属能够更好地促进BMSCs的黏附,增殖和分化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相容性材料 成骨诱导
  • 简介: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抑制剂SB431542在体外对人牙龈间充质干细胞(hGMSCs)增殖及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组织块法原代培养hG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志物,然后给予不同浓度(0、0.1、1、10μmol/L)SB435142处理,CCK-8及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增殖活性及凋亡比例;培养基分组诱导培养21d后,进行茜素红染色,检测分化;hGMSCs给予1μmol/LSB431542处理,采用Westernblot检测诱导过程中的骨相关蛋白的表达及TGF-β信号通路信号分子的变化。结果:原代培养的hGMSCs高表达CD105、CD90和CD73,而阴性表达CD14、CD34、CD19、CD45和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浓度SB431542并不引起hGMSCs凋亡率的明显改变(P>0.05)。而10μmol/LSB431542作用于hGMSCs第7天时,细胞增殖能力较对照组降低(P<0.05)。1μmol/LSB431542能显著增加hGMSCs矿化结节的形成(P<0.05),且在诱导11d后,Runt相关转录因子2、碱性磷酸酶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P<0.05)。诱导30、60min时,SB431542处理组的TGF-β信号通路下游Smad3信号分子磷酸化水平明显被抑制(P<0.05)。结论:SB431542可能通过抑制成分化过程中Smad3的磷酸化水平来诱导hGMSCs体外

  • 标签: 人牙龈间充质干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 SB431542 成骨分化
  • 简介:目的研究雌激素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分化以及对微小RNA(miR-20a、miR-29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将细胞分3组分别进行处理,使用完全培养基培养组作为空白对照记为CM,诱导液培养组作为对照记为OM,诱导液+17β雌二醇(E2)培养组作为实验组记为E2。细胞处理第1、5、9天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第5、9天,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骨相关蛋白如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骨桥蛋白(OPN)的表达情况,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miR-20a及miR29a的表达情况;第19天,茜素红染色检测矿化结节的形成情况。两组数据的结果进行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两组以上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为P〈0.05。结果处理1d后,各组ALP活性较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M1d:3.49,OM1d:2.82,E21d:2.92;F=2.002,P=0.216);5d后,E2组及OM组ALP活性较1d时明显提高(E21d:2.92,E25d:15.83;t=5.065,P=0.007;OM1d:2.82,OM5d:8.38;t=13.39,P=0.0002),5d时E2的值为OM组的2倍、CM组的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95,P=0.0055);9d后,各组ALP活性水平有明显增高(CM9d:14.66,OM9d:22.17,E29d:45.99),约为5d时的3倍(CM:t=11.830,P=0.0003;OM:t=8.068,P=0.0013;E2:t=9.332,P=0.0007),组间差异变化不明显,OM组约为CM组1.5倍,E2组约为OM组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1,P〈0.0001)。第5、9天,E2组骨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在均比OM、CM组高。第19天,E2组比OM组形成更多矿化结节。E2组miR-20a-5p表达水平在第5天为OM组的2倍(Mann-WhitneyU=20.000,P=0.013),在第9天为OM组的1.5倍(Mann-WhitneyU=32.000,P=0.079);而miR-29a-3p的表达水平相比OM组无明显变化(5d:Mann-WhitneyU=0.000,P〉0.999,Mann-WhitneyU=10.000,9d:P=0.680)。结论E2能促进大鼠BMSC的分化,同时提高miR-20a-5p�

  • 标签: 雌二醇 大鼠 间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微小RNA
  • 简介:目前从骨髓中成功分离、鉴定BMSCs的方法较为成熟。新发现一些物质能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因子,其中对BMP研究较多。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结合Ⅰ、Ⅱ型BMP受体后激活Smad信号通路诱导。其诱导方法主要包括直接应用天然BMP或者将BMP及其协同基因转入BMSCs,通过靶细胞的持续表达BMP促进新形成。本文将近10年BMP诱导BMSCs向分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做一综述。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形态发生蛋白 骨化 骨生成 综述
  • 简介:目的:检测川陈皮素对MC3T3-E1细胞增殖及分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及实时定量PCR方法评价川陈皮素对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川陈皮素能促进MC3T3-E1的细胞增殖,刺激细胞ALP活性升高,上调BMP-2、COL-I、OCN、Runx2的基因表达,BMP-2信号阻断剂(Noggin)能抑制成分化基因表达。结论:川陈皮素可促进MC3T3-E1分化基因表达,BMP-2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该过程。

  • 标签: 川陈皮素 成骨细胞 成骨分化
  • 简介:目的: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多潜能性及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组织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女性下颌来源BMSCs,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HSYA对BMSCs生长的影响;Westernblot及RTPCR方法检测加入HYSA的BMSCs的多潜能转录因子NANOG、SOX2、OCT4的表达,比较两组细胞的克隆形成率;茜素红染色、Westernblot、实时定量RT-PCR检测空白组、阳性对照组及实验组的体外分化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多潜能因子NANOG、SOX2及OCT4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体外诱导7d后,实验组BMSCs中Runx2等分化基因表达上升,诱导14d后,钙结节形成较空白组及标准组多。结论:HYSA能促进BMSCs的增殖,同时在Runx2、OCN、OSX、OPN的参与下,诱导其向方向分化

  • 标签: 羟基红花黄色素A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多潜能转录因子 成骨分化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浓度Periostin重组蛋白对体外培养的TWIST1^+/-小鼠冠状缝颅缝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取TWIST1+/-小鼠冠状缝颅缝细胞,培养传代后随机分成4组,并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重组Periostin蛋白(0μg/L、50μg/L、100μg/L、200μg/L)进行培养。采用CCK8法检测该蛋白对颅缝细胞增殖的影响;碱性磷酸酶定量试剂盒检测细胞内ALP的分泌;RT-PCR及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内分化相关因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与0μg/L组相比,Periostin50μg/L、100μg/L、200μg/L浓度组分别培养1、3、5、7d后,颅缝细胞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与0μg/L组相比,Periostin50μg/L、100μg/L、200μg/L浓度组分别成诱导培养10d后,ALP活性被抑制,表达量下降(P〈0.05);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诱导培养21d后,与0μg/L组相比,Periostin50μg/L、100μg/L、200μg/L浓度组颅缝细胞分化相关因子OCN、OPN、BSP、COL-1表达量下降(P〈0.05)。结论不同浓度(50μg/L、100μg/L、200μg/L)的重组Periostin蛋白对TWIST1^+/-小鼠冠状缝颅缝细胞增殖、分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 标签: 骨膜蛋白 颅缝细胞 成骨分化
  • 简介:目的:探讨青霉素和链霉素对炎症牙髓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炎症牙髓干细胞,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比色法、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Westernblot及实时定量RT-PCR等方法分析青霉素和链霉素作用于炎症牙髓干细胞后,其增殖和分化指标(核心结合因子、牙本质涎蛋白/牙本质涎磷蛋白、钙素)及TNF-α表达的变化。结果:青霉素和链霉素作用于炎症牙髓干细胞后,与未加抗生素的培养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及/牙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而TNF-α的表达则低于普通培养组(P<0.01)。结论:青霉素和链霉素降低炎症牙髓干细胞的炎性因子TNF-α表达,对细胞的增殖及牙/分化能力无明显影响。

  • 标签: 牙髓干细胞 青霉素 链霉素 炎症 增殖 分化
  • 简介: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Gefitinib对大鼠内膜来源干细胞(EDSCs)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10只健康雄性4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5),实验组予以EGFR信号通路抑制剂Gefitinib100mg/kg·d灌胃,对照组予以等剂量的甲基纤维素灌胃;术后1周取双侧股骨及胫骨,分别分离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EDSCs进行体外增殖克隆,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第3代(P3)细胞表面抗原CD29、CD34、CD44、CD4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掺人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胞周期抑制因子相关基因(p15、p16、p21、p27)的表达。诱导14d后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分化21d后行vonKossa染色,并提取mRNA做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对比分化相关基因(osteocalcin、bsp、runx2、osterix)的表达。结果EDSCs与BMSCs的CD29、CD44均呈阳性表达,CD34、CD45均呈阴性表达。Gefitinib阻断EGFR信号通路后,Brdu检测发现其对BMSCs的抑制(11.15%)比对EDSCs(0.25%)更明显;细胞周期检测可见EDSCs处于GO/G1期和S期的细胞量增加,处于G2-M期的细胞量明显降低;ALP染色可见EDSCs阳性,细胞数升高率(53.31%)明显高于BMSCs(25.04%);EDSCs细胞周期抑制因子相关基因表达的增加百分率(分别为103.9%、58.0%、117.3%、105.1%)明显高于BMSCs(分别为39.3%、38.4%、24.5%、83.4%),对EDSCs分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增加百分率(分别为247.O%、289.9%、66.1%、233.2%)明显高于BMSCs(分别为106.5%、186.4%、41.7%、190.8%);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GFR抑制剂Gefitinib抑制EDSCs和BMSCs增殖,但促进其分化,且对BMSCs增殖抑制更明显,对EDSCs的分化促进作用更明显。

  • 标签: 表皮生长因子 受体 骨髓细胞 干细胞 成骨分化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通过激活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调控其对人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ligamentstemcells,PDLSCs)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组织块法体外分离培养健康牙周膜来源的PDLSCs;在hPDLSCs的正常培养液、诱导培养液中分别加入10ng/mL的TNF-α,通过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和茜素红染色定量检测其分化功能的改变,采用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bolt检测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和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差异。将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BAY11-7082加入含有TNF-α的hPDLSCs诱导培养液中,检测hPDLSCs生物学特性改变。结果:在一定浓度TNF-α刺激下,hPDLSCs的分化能力减弱;同时,TNF-α能激活NF-κB信号通路,从而抑制hPDLSCs的分化作用,而BAY11-7082能逆转其抑制成作用。结论:炎症因子TNF-α能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调节hPDLSCs的分化作用。

  • 标签: 牙周膜干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Α 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 成骨分化
  • 简介:目的:探讨Dlx2(distal-lesshomeobox2)基因过表达对体外培养的小鼠前成骨细胞系MC3T3-E1向方向分化的影响。方法:构建Dlx2过表达的反转录病毒载体,测序验证。体外病毒转染MC3T3-E1后,以嘌呤霉素行抗性筛选稳定细胞株,以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转染后细胞中Dlx2的表达。应用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Dlx2过表达对部分成骨相关基因(ALP、OCN、Runx2、Msx2)表达的影响。以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和茜素红染色法检测Dlx2过表达对MC3T3-E1细胞分化的影响。采用SAS6.04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本实验成功构建Dlx2过表达的反转录病毒载体,测序正确。体外转染后筛选出Dlx2稳定高表达细胞株MC3T3-E1-Dlx2,其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诱导过程中,MC3T3-E1-Dlx2细胞ALP值在第4、7、14d均高于对照组细胞,茜素红染色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和空白组染色深。Dlx2过表达在诱导早期能显著促进ALP和Msx2的表达(P〈0.05),晚期则上调OCN表达(P〈0.05),而Runx2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Dlx2过表达上调ALP、OCN等骨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MC3T3-E1细胞的分化

  • 标签: Dlx2基因 成骨分化 MC3T3-E1细胞系 同源盒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