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一、道路交通肇事犯罪量刑现状及其原因本人搜集了1980——1988年上半年交通肇事的判决书329份,其中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两个。第一,量刑普遍低于刑罚标准。在329份判决中,判拘役的有74份;判有期徒刑1至8年的有219份,其中80%予以缓刑;判4年至5年的21份;5年至7年的只有15份。从肇事结果上看,致人死亡达3人以上的就有107起,这说明一部分重大交通肇事犯罪量刑不合刑法规定精神。第二,量刑幅度掌握不准,相差较大。例如同样致1人死亡,有的判拘役,有的判有期徒刑1年,有的判2年,也有判3年的。再如,因行为人具有认罪态度较好这一量刑情节而从

  • 标签: 有期徒刑 量刑情节 致人死亡 刑罚轻重 财产损失 行为人
  • 简介:内容摘要本文以2008年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检察院办理的150余件交通肇事刑事案件为切入点,纵观交通肇事犯罪其成因包括对道路交通肇事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受行政干预、说情风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交通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督制约机制薄弱;道路安全知识宣传不到位等。对比应采取修改交通肇事罪定罪量刑的有关条款;加强社会监督和权力监督等对策加以解决。

  • 标签: 交通肇事? 犯罪成因? 对策探析?
  • 简介:这一规定包括过失和间接故意的致人死亡(即行为人肇事后逃逸,  (三)交通肇事逃逸与不作为犯罪的问题  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上述《解释》的规定细化了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

  • 标签: 交通肇事罪 肇事罪认定 认定处罚
  • 简介: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定罪问题在理论界一直存在很大争议,我国现行刑法对交通肇事罪的规定比较笼统,在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案件中,对行为人的定罪不仅要结合其主观罪过,还要结合当时的客观情况。这样才能做到定性准确,进而为裁量刑罚提供支撑。

  • 标签: 交通肇事 逃逸致人死亡 主观罪过
  • 简介:刑法第133条之所以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加重处罚,而把第5条第2款规定的教唆行为定为交通肇事罪的共犯则是不正确的,《解释》将交通肇事后不履行救助义务致使伤者死亡的案件一律按交通肇事罪论处

  • 标签: 交通肇事罪 司法解释缺陷 缺陷分析
  • 简介:交通肇事案件证据具有时间的一次性、材料的技术性、种类的多样性特点。对交通肇事案件的证据审查可以从个别证据审查和综合证据审查两方面进行。从犯罪构成角度出发,全面、客观、有联系地运用证据,有利于对交通肇事案件的正确处理。

  • 标签: 交通肇事 证据审查 证据运用
  • 简介:摘要新刑法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问题做了规定,并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审理交通肇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但是,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概念上的误解和做法上的偏差,成为刑事司法与理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学术界对有关逃逸行为的认定仍然存在诸多争议。因此,从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特征、罪过形式、司法认定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进而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疑难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各种具体情况进行了一一甄别,以正视听。并且在此基础上,综观国外立法,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方面的立法完善的观点和建议。

  • 标签:
  • 简介:这一规定包括过失和间接故意的致人死亡(即行为人肇事后逃逸,  (三)交通肇事逃逸与不作为犯罪的问题  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上述《解释》的规定细化了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

  • 标签: 交通肇事罪 肇事罪认定 认定处罚
  • 简介:交通肇事罪的主体范围自从1997年刑法颁布后,已经从特殊主体扩大到一般主体,从业务过失犯罪转变为非业务过失犯罪。行人、乘客作为交通运输中的弱势人群,对交通运输的破坏力不强,但是在交通运输中同样负有注意义务。如果未能尽到相应的注意义务也可以构成交通肇事罪。单位不直接从事交通工具的驾驶,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若符合交通肇事罪的要件同样构成交通肇事罪。

  • 标签: 交通肇事罪 业务过失犯罪 单位犯罪 注意义务
  • 简介:公诉人简介:公诉人郝连峰、杨帅、王兆国,均是沈阳市沈北新区检察院公诉科科员。公诉人出席法庭的特点是:庭前准备充分,在讯问和举证阶段配合多媒体,效果直观、清晰,对辩护人当庭提供的证据处理恰当。在法庭辩论阶段,公诉人重在依法说理,以稳定、缜密的证明体系使得辩护方的观点不攻自破。本案的庭审被评为2011年度辽宁公诉部门十佳公诉庭。

  • 标签: 交通肇事案 庭审 纪实 李全 法庭辩论 公诉人
  • 简介:我国现行《刑法》所规定的交通肇事罪源于空白罪状立法模式,虽然有利于法律的预见和延伸,但也存在着缺陷。这些缺陷造成交通肇事罪同罪不同刑、同案不同刑的问题,而且学术界也未停止关于此罪是故意还是过失的争论。若继续以此错误定义的条文作为研究交通肇事罪的理论依据,那么我们所得出的研究结果也必然是错误的,或者说是滞后的。因此,科学合理地重新定义该条文,并以之作为该罪的研究理论依据,不仅有利于我们的司法实践工作,更有利于诠释新的法律问题,同时也可平息学术争议。

  • 标签: 交通肇事罪 无人驾驶 故意推定 过失辩证
  • 简介: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交通运输业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但由于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车辆增长速度,使主要公路干线趋于饱和或超饱和状态。加之,混合交通、违章占道、群众交通法制观念淡薄、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低下、交通管理缺乏长远的战略性眼光,以及仍然延续的封闭型的传统交通管理模式等原因,使交通事故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重

  • 标签: 交通肇事犯罪 打击不力 交通肇事罪 道路交通事故 交通运输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简介:该逃逸行为与《解释》规定的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情形的一般情节的事故后果,但因为肇事者的逃逸而使被害人得不到抢救而死亡,得出行为人具有因逃逸致人死亡

  • 标签: 交通肇事逃逸 正确认定 浅析交通肇事
  • 简介: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施行后,关于交通肇事罪指使逃逸共犯问题非议频出。文章在阐释交通肇事罪指使逃逸共犯问题相关概念后,通过对其条件简析、辩证解读,科学指出争论背后的症结,最后提出了交通肇事罪指使逃逸共犯问题的完善路径。

  • 标签: 交通肇事罪 指使逃逸 共犯问题
  • 简介:(四)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仅仅是因为行为人交通肇事的逃逸行为造成,(三)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和行为人的逃逸行为存在着因果关系,由于行为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

  • 标签: 交通肇事罪 浅议交通 肇事罪新问题
  • 简介:摘要交通事故不仅对道路的秩序产生影响,还导致人员身亡事件的发生,因此有关尸体检验人员必须提高对自身工作的高度重视,并对尸表进行全面的分析,依法对肇事者进行法律制裁。

  • 标签: 交通事故 肇事者 逃逸人员 尸体检验
  • 简介:本文立足现行刑法,在分析有关司法解释的基础上指出,对于交通肇事罪逃逸行为的双重定性,有悖于刑法的基本原理,应予以澄清,进而认为交通肇事罪中逃逸行为只能作为该罪的基本犯罪的加重量刑情节,而不应视为定罪情节

  • 标签: 交通肇事罪逃逸行为 量刑情节 定罪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