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五四时期,“个性主义”是指个性解放。思想解放运动的理论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古希腊文学中对“人”的发现;俄国文学中对人的心理的探究;易卜生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德国“狂飙突进运动”。

  • 标签: 五四 个性主义 思想 来源
  • 简介:<正>“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勿令僵尸枯骨,束缚现在活泼泼地之我,进而纵现在青春之我,扑杀过去青春之我,促今日青春之我,禅让明日青春之我。”这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者李大钊在一九一六年发表的《青春》一文中的一段话。他在中国历史的转折关头,喊出了时代的呼声,他要求打破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文化,从腐朽的封建思想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他呼吁青年们“前进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新青年》第二卷第四号)到了一九一九年,李大钊就明确地指出,“现在的时代是解放的时代,现在的文明是解放的文明。”(《新潮》第一卷第二号)过了一年,他更进一步认识到:“一切解放的基础,都在精神解放”,“所以我们的解放运动第一声就是‘精神解放’!”(《李大钊选集》第三○九页)陈独秀在一九一五年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也曾提出青年自求解放的问题。他说:“解放云者,脱离去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他在总结近世欧洲历史经验后提出,“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他希望青年从“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思想中解放出来?

  • 标签: 五四时期 思想解放运动 陈独秀 《新青年》 马克思主义 孔子
  • 简介:五四时期是“个人”被发现的时代,然而“人”的发现经历了从奴隶到国民到人的曲折过程。在个人主义的发现及倡导过程中,为了调和西方的人学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间的矛盾,梁启超、周作人和胡适等人在倡导策略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 标签: 个人主义 梁启超 胡适 周作人 五四时期
  • 简介:<正>张若名是我国早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又是我国最早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之一.然而,张若名的名字,后来却由于各种原因鲜为人知.张若名的一生,无论是对我国早期的妇女解放运动,马列主义在我国的早期传播,还是对文化教育事业,都曾做出过贡献.这样一位不寻常的女性,真的不该被历史遗忘.(一)激进的学生运动领袖张若名,字砚庄,1902年出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在她尚年幼时,父亲娶了二房妻子,从此她母亲倍受歧视和虐待,这使张若名幼小的心灵受到很大的刺痛.童年不平常的经历,对张若名性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1916年,张若名考入天津“直隶北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与邓颖超同为第十级学员.“五四”运动期间,张若名非常活跃,她与邓颖超、郭隆真、刘清扬等一道,积极发起并组建了天津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妇女团体“女界爱国同志会”,并被推选为评议委

  • 标签: 周恩来 张若 五四时期 邓颖超 郭隆真 妇女解放运动
  • 简介:李大钊幼年的不幸和深厚的儒学教育养成了他早期“道德至上、国家至上、民意至上”的民本思想。他用这种思想观察和思考辛亥革命后复杂的社会现实,既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又对他抱有极大幻想,希望他作一个强有力领导人统一国家以稳定动荡不定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拥袁反袁的矛盾心态。随着袁世凯本质的暴露和李大钊对西方思想的研究,他开始用西方民主思想改造发展传统民本思想,将“天赋人权”、个人主义与“民为邦本”、“入世有为”相融合,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民彝”思想。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的方法系统地改造传统民本思想,揭示了“仁政德治”的虚伪性和落后性,以新型的无产阶级党群关系取代传统的君主民本思想。

  • 标签: 民本思想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无产阶级民主思想
  • 简介:摘要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也是一场妇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时期思想界主张通过破除礼教常纲、经济赋权与教育增权三种途径实现妇女的人格独立,从思想上推动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开创了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新篇章,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

  • 标签: 五四运动 妇女解放 女权
  • 简介:本文着重就情爱主题的发展演变进行探讨,认为古典主义的爱情诉求,到五四时期,发展到极致。以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为标志,表达了个性的觉醒及个体幸福至上的原则。50年代之后的情爱,在繁盛的革命战争题材作品里,“革命加爱情”成为主流模式。到80年代开禁之后,情爱描写主要表现的是爱情的神圣与崇高,但此时也开始了“性描写”的新探索,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即开了描写纯粹性爱的先河。到了90年代,爱情的神圣崇高逐渐湮没在性欲的张扬放纵中,如贾平凹的《废都》。到王朔、陈染、卫慧、棉棉们之后,文学创作中更难有动人的爱情咏唱了。

  • 标签: 情爱 五四时期 莎菲 新时期 性描写
  • 简介:五四”之后,学生与北京政府之间关系恶化已呈不可逆转之势,学生运动遂演变成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此时由于中国共产党、中国青年党的成立以及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学生集体在屡遭政府打压的情况下积极寻求新的力量支持,而政党则通过五四运动充分认识到了学生的集体力量,学生与政党结合成为不可遏止的社会潮流。同时,政党与学生结合既造成学生信仰和学生群体的分化、结束了学生“不问政治”的时代,又引起政党对学运领导权的激烈角逐,而学生运动则在错综复杂的政治纷争中变了向。

  • 标签: 学生运动 中国共产党 中国国民党 中国青年党
  • 简介:摘要: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哲学思想深深的影响着广大青年,乃至整个时代。本文主要阐述了五四期间陈独秀的哲学思想的转变。五四前期,陈独秀哲学思想属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思想范围,具有明显的进化论色彩,表现出了强烈的革命性。五四后期陈独秀哲学思想,实现了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社会历史作用与其局限性进行了阐述。

  • 标签: 五四时期 陈独秀 哲学思想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9-03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9-20
  • 简介:他以为玄学与科学正体现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区别,的人数(张君劢其实也只是想说科学还是有所不能而已),  正因为科学在中国与天演论的关联

  • 标签: 之争基本 人生观之争 基本理念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9-13
  • 简介:是指中国近百年历史研究中近代、现代和当代史的划分,对于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百年历史,近代中国历史变革的诸多命题如传统与现代

  • 标签:
  • 简介:郭沫若在"五四时期提出的即兴而"写"的诗学主张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促进了自我表现的个性主义及其自由奔放的时代审美风尚的形成,张扬了"主情论"、性灵论等诗美理论,并以纯真为美的诗美思想丰富、充实和传播了表现主义思想,从而为初期的新文学实践确立了基本的理论依据;突破了"文贵曲"和温柔敦厚的古典诗美传统,为自由体诗的中国化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 标签: 即兴而“写”论 自然流露 诗学策略 审美实现机制
  • 简介: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时期梁漱溟最重要的文化思想成就是其创建了将西方哲学、佛教哲学与中国儒家哲学相融合的“新孔学”,开启了现代新儒家,提出了独到的文化哲学理论和“三个路径样法”的东西文化比较观。今天我们重新反思五四时期梁漱溟的文化思想,对于建构中国现代新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 标签: 五四时期 现代新儒家 文化路向
  • 简介:五四时期河北先进青年在李大钊等我党早期革命家的关怀指导下,兴起了学习、宣传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在活动中建立了进步社团,使学习宣传真理的活动实现了经常化,并注意深化新文化运动的主题,从而促成了河北先进青年思想由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 标签: 青年思想 学习宣传 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 民主主义 爱国主义
  • 简介:<正>周作人是“五四时期颇有影响的新文学理论家。他在倡导“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理论主张、译介外国文学,评论作家作品,以及从事新诗和小品散文创作的同时,也向新文坛评介了大量耶稣、基督和《圣书》(即《圣经》,《新旧约全书》),以及基督教的博爱、人道、平等、同情等宗教意识。这些同他接受的西欧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学说、近代民主主义思想一起,形成他“五四时期文学观念的基本思想材料。研究他接受基督教影响的方式和思想特点,不仅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他当时多方面的文学活动,而且对了解基督教与五四文学的关系也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 标签: 周作人 五四时期文学观 基督教影响
  • 简介: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思潮是现代新儒家学派的思想酝酿与定位阶段。梁启超、梁漱溟、张君励作为“五四”东方文化思潮的主将,同时也是为现代新儒家思想定位的先驱。东方文化思潮出于对中国近代所走过的西化道路模式的痛切反省,主张中国道路特殊论,并主张以传统儒学为根本,在学术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现中西文化会通,以达致传统文化开新的目的。东方文化思潮的这一文化思想和学术方向为现代新儒家所延承和发展。在今天看来,尽管他们的努力在许多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但由于他们在根本上固执于传统儒学的立场,因而未能构成中国现代文化运动的主流,也无法真正实现传统开新的目的。

  • 标签: 现代新儒家 文化思潮 梁启超 梁漱溟 文化思想 复古主义
  • 简介:本文首先梳理易卜生在20世纪10-20年代被翻译到中国的情况。一系列纸面的知识生产和舞台的话剧表演,逐渐建构了易卜生在现代中国的独特位置。接着讨论五四时期促使"易卜生热"生发的历史语境。从思想革命、戏剧改良、写实主义等角度,揭示选择易卜生的文化逻辑。易卜生能够被五四知识者选择作为文化资源,因为他正好契合了五四文化精英们的期待视野,提供了他们能引以为用的象征资本。"易卜生热"是五四的知识/权力机制的具体体现。追踪和重构易卜生跨语际进入中国,被传播、被言说的历史,为更细致地思考作为话语实践的"娜拉"故事,如何受到现实环境、对话机制的影响与制约,提供了基础。

  • 标签: 易卜生 翻译 知识生产 文化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