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银贷业十分发达。本文根据4本汇集了全部出土于宗教中心尼普尔城的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经济档案文件的原文集,以出土借据中的落款日期和商人的名字为序列,对7个主要商人的文件进行了档案重建,进而为理解古代两河经济领域中货币形式、银贷利率、商人职能等金融和商业规律提供第一手史料。

  • 标签: 尼普尔 乌尔第三王朝 商人 银钱与粮食麦借贷 泥板文书 档案重建
  • 简介: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筹建造币总厂,有关开办及营运始末已另论故不赘述,惟成立时及兵焚后重建所用设备罕见叙说。笔者关注此事甚久,现将整理结果叙述如后。前清开办造币设备来源清政府当时与天津德商瑞记洋行(Arnhold,Karberg&Co.)签《承订财政处购机合同》,“向美国头等著名常生厂定购”新式造银铜币通用机器全份。

  • 标签: 机器设备 清政府 铜币
  • 简介:1998年江苏省盐城市博物馆承担了修复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中“教学楼”的任务。虽说整个军部旧址原貌的调查研究在1984年已有了一些定论,但针对具体的建筑实体“教学楼”的形制特点、建筑技术手段及使用的材料等并无详尽说明,更没有对其历史变化情况进行深入探讨。因此,对这一在特定历史时期特殊环境中曾经存在后又被毁的实体进行详尽的考证,首先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利用了半年时间,经历了查阅资料——调查考证——初步设计——专家论证——定稿设计这五个工作过程,

  • 标签: 初步设计 形制特点 教学楼 新四军 旧址 军部
  • 简介:中国伊斯兰文献一向苦于偏少、简略和失真,致使许多历史事实无法澄清,许多重要学术问题不能展开。尤其是明代前期广大西北地区的伊斯兰传播、演进情况,至今由于缺乏有力的文献佐证,而只能依靠口稗传说等建立在间接推论之上。本文试就甘肃天水后街清真寺藏“秦州重建清真寺楼碑”作一粗浅研究,为建立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体系拾遗补缺。

  • 标签: 清真寺 秦州 伊斯兰教史 嘉靖 大西北地区 历史事实
  • 简介:君士坦丁堡曾是地中海世界东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于君士坦丁一世时期奠基为帝国的首都。晚期罗马帝国时期的众敌环伺的危局以及君士坦丁堡所处的战略位置是君士坦丁一世在确定离开罗马、在东地中海建立新首都之时首要考虑的因素,而其选址标准在本质上根植于晚期罗马帝国防御体系重建的内在逻辑之中,君士坦丁一世的个人作用有其地位,但不是根本原因。君士坦丁堡落成之后,帝国各地资源倾注于此,与此同时,君士坦丁堡的政治地位也逐渐上升,并成为东部地中海世界的新中心。

  • 标签: 君士坦丁堡 晚期罗马帝国 防御体系 地中海世界
  • 简介:“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由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学术与电影制作机构合作拍摄的16部纪录片的统称。这些纪录片是中国第一批人类学民族志电影,如今已成为了解多个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生活与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料。“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采用了复原重建式的拍摄方法,通过扮演、摆拍等方式,再现业已消失的民族政治、经济、宗教活动和生产、生活场景。本文对于这种影像创作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加以探讨,并通过与当代人类学者拍摄的作品的比较研究,总结出“复原重建”方法的得失所在。

  • 标签: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 文化救险 复原重建 影像民族志
  • 简介:江南是从唐宋以来中国最为繁荣的经济区,一直保持着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除偶或受王朝更迭以及内部萌生的变乱(如盗匪、民变等)的影响外,最大的破坏性影响在于外患.倭寇之乱就是其中影响程度较深的一种,也是有明一代对中国沿海地区扰乱较深的事件.由于倭寇事件本身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本文在廓清明代倭乱的程度及其历史地理背景的基础上,将讨论重点置于已往很少注意的嘉靖倭乱给江南地区城防建设带来的影响.这是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这一时期的城防建设不但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建活动,而且在以后,更奠定了江南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从这一角度出发,说明战争动乱期间的控制行为在城防这种特定形式下是如何展开的,并揭示社会力量在江南地区所体现的地位和作用.

  • 标签: 倭寇 江南地区 民变 明代中后期 历史地理 嘉靖
  • 简介:洪水神话在世界各地的流行引发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不同的理论阐释。后结构主义时代,神话、传说与历史的界限被打破,它们作为叙事被放在动态的社会进程中进行考察。借用埃莉诺·奥克斯和莉萨·卡普斯有关“活态叙事”的研究以及卡尔·林达尔“灾难传说”的研究,提出洪水叙事和灾难叙事的概念,并以2013年山西临汾洪洞的水灾为个案,研究洪水过后灾民对于水灾叙事的表述以及他们利用灾难叙事反映并构建现实以及重建社区的过程。

  • 标签: 洪水神话 洪水叙事 灾难传说 灾难叙事
  • 简介:采访时间:2007年1月15日下午3点-5点采访地点:毛家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金冲及先生办公室被采访人:金冲及,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金冲及,1930年12月生于上海。194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从事中国近代史教学与研究,以辛亥革命史研究饮誉史界。后调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从事中共党史研究。曾任第六届中国史学会会长。2009年由俄罗斯科学院授为外籍院士。金先生年逾80,笔耕不辍,近年出版的专著《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和《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尤为人所称道。

  • 标签: 金冲及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历史学科 五十年代 访谈录 中国共产党
  • 简介:河南地区的官绅秩序在明末大乱中基本被摧毁,继之主导地方权力的是自保性与掠夺性兼具的各地土寨。在此背景下,鼎革之际各占据了河南一部分地区的清朝与南明弘光政权因自身原因在河南采取了不同的统治策略。清朝与南明双方在河南重塑秩序的成功与失败,多少左右着河南局势变化的趋向,并最终影响了明清之争的结局。

  • 标签: 河南 土寨 南明 官绅秩序
  • 简介:重建馆藏青铜器香薰三维模型和研究其制造工艺,利用高精度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进行数字成像(DR)和锥束扫描(CT)两种方式扫描香熏,获得其灰度图像,经过图形图像处理,获取表面轮廓三维数据。表面定义和提取后,将数据输入逆向工程软件系统,重建香熏的三维CAD模型。结果表明,获得的点云数据密集均匀,未见扫描盲区;发现香熏存在焊孔和变形;逆向三维重建的香熏CAD模型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研究提示,高精度计算机断层扫描方法空间分辨率高,精确度高,可以作为一种获取青铜器三维数据的可靠方法。

  • 标签: 高精度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 无损分析 三维重建
  • 简介: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的佛教造像年代跨越北魏到北宋,距今已有1000-1500年。部分造像表面的贴金彩绘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落和变色现象,为保存文物及其重要信息,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和成型技术获取文物的立体图像,制作造像的立体模型;再将光学照相机获取的造像表面信息复原至此立体模型上,实现造像的高保真数字化真彩色信息保存。采用三维视频显微镜、显微拉曼光谱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偏光显微镜等仪器分析颜料成分、物相以及颜料的涂绘结构;利用色度计测量佛造像表面现存颜料色度,采用相近粒度的相同成分矿物颜料制作相近色度的颜料试块或样块,尝试性开展了23号佛立像色彩重建。在不断完善方法的基础上,对24号菩萨立像虚拟复原和色彩重建。同时积极开展了以文物复原初貌为目标的古代服装复原研究工作,开展菩萨主体着装形制推测、结构分析、材质推断、纹样复原、着装步骤等研究,最终以实物再现方式完成24号菩萨装复原,第一次将圆雕立体彩绘图案转化成可穿着的服装,为佛教造像的服饰复原开辟了新路。

  • 标签: 青州龙兴寺 菩萨立像 彩绘分析 虚拟修复 服装复原 色彩重建
  • 简介:1943年初,英、美两国先后对战后国际货币经济秩序提出设想,中国成为第一批被邀请参加讨论的国家。国民政府组织专家对英、美方案仔细比较、反复权衡之后,得出英案较为有利的结论。并准备相应的交涉提案,旨在最大限度争取战后利益。当年7月,国民政府派代表团赴美参加专家讨论会,促成了《关于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家联合声明》。以此为基础,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顺利召开,44个成员国正式达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为战后国际货币经济秩序作出重要制度安排。

  • 标签: 国民政府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战后国际货币金融秩序
  • 简介:在当代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国际范围内中心—边缘关系结构的转变,处于当今民族国家体系当中的统合型国家在边疆治理与话语实践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一个较为典型的统合型国家,当代中国的边疆问题具有"中时段"特征,并且在具体实践中面临着复线边疆的现实与挑战。本文从历史角度思考了统合型国家的内部生态问题,并通过对清朝边疆治理策略的分析,探讨了在继承清朝边疆"遗产"问题方面所遇到的正面和负面问题,以及如何从"我们的大清"认同成功地转变为"我们的中国"认同,并对现代中国边疆话语的重构提出了一些初步想法。

  • 标签: 统合型国家 边疆话语 清朝遗产
  • 简介:本文对北川羌族自治县旅游业灾后重建进行研究,阐述了对羌族文化保护的科学认识。本文剖析了羌文化的基因与根本载体羌人自身,提出了保护羌文化的挖掘、提炼、交流、传承四原则。从灾后的实际出发,本文建议将中国羌族民间艺术团作为最具价值和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推向市场。

  • 标签: 羌文化 保护 旅游产品
  • 简介:文章考察了明代后期广东潮州的著名乡绅林大春与双忠公信仰的关系,以此说明明代中叶以后东南沿海地方整体社会结构的转型。文章展现了读书人在民间信仰传播方面的重要影响,同时表明,一个在“国家”的意识形态中具有合法地位的外来的神明,要为某一地区的民众所接受,常常还要通过灵验故事和占卜仪式等来建立与地方社会的利益关系。而这样的过程,同时又可能被当地士绅作为培养民众对王朝和国家的认同感的机会。

  • 标签: 明朝后期 东南沿海地区 杜会重建 乡绅角色 社会结构 民间信仰
  • 简介:辛亥革命之后的外蒙古问题几乎贯穿整个民国时期,从1911年到1921年的十年间外蒙古问题经历了形式上的独立-自治-撤治-独立这四个阶段,其中夹杂着近代中国构建民族国家中存在的如何实现政治独立、民族独立、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这十年间的外蒙古问题为讨论中心,着重考察外蒙古问题演变的成因.

  • 标签: 1921年 近代中国 外蒙古 国家转型 政治重建 危机
  • 简介:1942年5月宋美龄在美国《大西洋月刊》发表《新中国的出现》一文,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目的。在文中她陈述了对战后中国重建的政治诉求,集中反映了她对战后中国内政、外交的思考。宋美龄在战后内政、外交上的言行印证了文章的本质特征,即以维护蒋介石独裁、极权统治为目标,表现出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

  • 标签: 宋美龄 《新中国的出现》 政治诉求 本质特征
  • 简介:咸丰年间的战乱是徽州历史上最大的动乱。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祠堂、祖坟和族谱遭受破坏,宗族记忆被打断,祭祀仪式难以为继。短时段的事件对宗族记忆的冲击,反倒使隐没在长时段日常宗族生活中的记忆系统显现出来。本文以徽州绩溪宅坦村胡氏为样本,考察胡氏在咸丰战乱后,是如何重建宗族记忆的?揭示徽州宗族记忆系统由文本与仪式两个子系统所组成,这两个子系统相互作用制约,构成为一个完整、复杂的记忆系统。这是徽州社会得以保持“千丁之族,未尝散处”的内在机制。宗族记忆系统的重建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因为它与地方社会秩序重建是一致的。传统中国社会特有的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交织而成的完善的记忆系统是中华文明历经劫难而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之一。

  • 标签: 徽州 宗族记忆 家谱 祠谱 升主
  • 简介:2007年12月12日,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在南京金汇大酒店召开“2007研究会第四届五次常务理事会暨重建大报恩寺·浡泥国王逝世600周年学术研讨会”。南京市人大副主任刘国华、市人大原副主任郑凤翔、南京市白下区副区长焦勇等理事会成员出席,执行理事长丁子纲、副理事长范金民、南京大学刘迎胜教授分别主持了会议和研讨,来自南京、南通、无锡、太仓等地高校、研究院所、文物单位、政府部门的常务理事、理事及专家学者40余人出席了会议,南京日报、南京晨报等新闻媒体对会议作了采访。

  • 标签: 常务理事会 学术研讨会 郑和研究 江苏省 研讨会综述 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