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2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原因的周围性面瘫手术时机及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不同原因所致周围性面瘫病人行CT扫描,根据CT扫描结果行不同进路的面神经减压手术,术后随访半年至2年,按House-Brackmann分级法(H-B分级法)评判面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32例中17例颞骨骨折面瘫(Ⅴ级2例,Ⅵ级15例),据面肌电图动态观察,伤后2周内手术者13例,术后随访0.5~2.0年,面神经功能恢复至H-BⅠ~Ⅱ级11例,达84.6%;伤后3周手术3例,恢复至Ⅱ级2例,Ⅲ级1例;伤后8周手术1例,仅恢复至Ⅵ。医源性面瘫(Ⅵ级)患者2例,分别在伤后2周和3周手术并恢复至Ⅱ级和Ⅲ级。13例中耳乳突病变者均在1周内手术,恢复至Ⅰ、Ⅱ、Ⅲ级的分别为8、2、3例。结论面神经减压术治疗颞骨骨折及中耳乳突胆脂瘤致周围性面瘫是有效的,且应根据面神经电图动态观察,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 标签: 面神经麻痹 颞骨骨折 面神经减压术 外科 胆脂瘤中耳炎
  • 简介:目的:探讨经乳突面神经减压治疗贝尔氏面瘫的手术适应症、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乳突面神经减压手术治疗的贝尔氏面瘫病例,比较分析手术时机、减压部位对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经乳突面神经次全程减压手术有效率为77.3%,恢复至H-BⅠ、Ⅱ级的占总数的54.5%。其中发病3个月内接受减压的病人术后恢复至Ⅰ级、Ⅱ级所占比例62.5%(10/16),2个月内接受减压手术的10例病人中7例恢复至H-BⅠ、Ⅱ级,占总数70%。恢复至H-BⅢ级的3例,占总数30%,无Ⅳ级或更差病例。结论对面神经变性超过90%的发病3个月内的贝尔氏面瘫患者行面神经次全程减压手术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预后至Ⅲ级或更差的几率。

  • 标签: 面神经减压 贝尔氏面瘫 经乳突径路
  • 简介:目的:探讨颞骨手术中面神经垂直段的走行特点及其定位方法。方法应用30例(60侧)成人尸头标本,(其中3例新鲜标本,27例10%福尔马林固定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模拟乳突部位手术,暴露面神经垂直段及其周围结构,观察面神经垂直段的走行特点,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以及面神经管周围的骨质变化特点。结果面神经垂直段长度(16.31±1.29)mm,面神经垂直段至后半规管距离(2.65±0.85)mm,面神经垂直段至骨性外耳道口距离(17.28±1.09)mm,面神经垂直段至颈静脉球距离(3.58±1.32)mm,面神经垂直段至外耳道后壁距离(4.67±0.39)mm,面神经垂直段至乙状窦距离(6.42±2.65)mm.面神经隐窝外侧气房存在者88.33%,面神经隐窝外侧气房位于面神经管外0~2mm.接近面神经管部位血运丰富,为营养面神经的微血管所在.锥隆起在面神经管稍靠内侧,附着在面神经管内1/3以内位置,面神经垂直段位于二腹肌嵴的前端并稍靠内。鼓乳裂消失就接近面神经垂直段。结论面神经隐窝外侧气房、锥隆起、二腹肌嵴、鼓乳裂等,能够帮助我们定位面神经垂直段。解剖学实践、体会面神经垂直段与接近面神经过程中骨质的改变、颜色改变,才能更准确地定位面神经

  • 标签: 面神经 解剖 颞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Ginaton(金纳多)和Duxil(都可喜)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观察治疗组(给予金纳多和都可喜)和对照组(使用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各50例,疗程30天;治疗前后检测纯音听阈并观察副作用。比较两组间总有效率和副作用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32%(16/50),与对照组的12%(6/5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无严重副作用。结论金纳多和都可喜对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具有一定的疗效。

  • 标签: 耳聋 感音神经性 药物治疗
  • 简介:通过无障碍数字化资源促进聋生有效学习是聋教育工作者的美好愿景。本研究针对聋生学习特点,分析“三语”网络影视资源促进聋生学习的优势,进行《聋人手语900句》网络影视资源的设计开发,以满足聋生“使用机会”和“对能力的扩展”的要求。

  • 标签: 影视资源 聋生 资源设计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面神经疾病致周围性面瘫行面神经减压手术的疗效。方法对9例外伤性面瘫、3例贝尔氏面瘫及3例中耳胆脂瘤所致的周围性面瘫,经乳突-颞下迷路上隐窝进路面神经显微减压手术,术后随访0.5~2年,按面瘫H-B分级法评估面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9例颞骨骨折面瘫(Ⅳ级2例,V级6例,Ⅵ级1例),伤后2~4周手术5例,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I级4例,Ⅱ级1例;伤后5~8周手术3例,面神经功能恢复Ⅱ级2例,Ⅲ级1例;伤后9~12周手术1例,恢复Ⅳ级。3例贝尔面瘫(Ⅳ级1例,V级2例),9~12周手术2例,均Ⅱ级恢复,12周后手术1例,为Ⅲ级恢复;3例中耳胆脂瘤(Ⅲ级2例,Ⅳ1例)在1~2周内手术,均I级恢复。结论对于不同原因所致周围性面瘫患者,选择合适的时机行面神经减压术,多能取得良好疗效。

  • 标签: 面神经 减压 面神经麻痹 颞骨骨折 中耳胆脂瘤
  • 简介:显微神经外科时代,“手”的技艺已经被发挥到了极致。21世纪在转化医学理念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机器人辅助-影像引导的神经外科时代初露端倪。Neuroarm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本文结合neuroarm的研发历程,对神经外科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 标签: 神经外科 手术机器人 转化医学
  • 简介:目的:研究慢性中耳炎患者手术中如何保护面神经水平段(鼓室段),避免术后面瘫的发生。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慢性中耳炎患者46名,共50耳行手术治疗。术前均行颞骨CT平扫+三维重建,术前仔细阅片。手术方式包括鼓室探查术、鼓室成形术、乳突改良根治术和听力重建术。术前估计面神经在水平段和垂直段暴露的几率,结合术中所见,总结术中如何保护面神经水平段的操作要领。结果术中发现面神经水平段暴露13例,乳突段(垂直段)暴露2例,术后出现短暂面瘫1例,出现短期头晕的患者8例,术后无永久性面瘫患者。结论在慢性中耳炎手术中面神经有较高的暴露几率,面神经水平段的暴露几率较其他部分偏高,掌握保护面神经的操作要领,才能有效的保护面神经,避免面瘫并发症。

  • 标签: 慢性中耳炎 面神经 临床解剖
  • 简介:目的:探讨中耳胆脂瘤伴面神经受累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由本文通讯作者主刀完成、随访时间大于6个月的因中耳胆脂瘤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对术中发现的面神经受累情况进行分析。入选的90例(92耳,其中双侧2例)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44例;左侧44耳,右侧48耳;平均年龄38岁6个月±13年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年5个月±2年10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颞骨薄层CT(水平位+冠状位)检查,部分患者同时行面神经骨管重建。手术采用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式,术中探查并记录从膝状神经节至乳突垂直段下端面神经骨管完整性,同时对术前伴有面瘫的患者行面神经减压。术前术后均采用House-Brackmann(HB)评分系统对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92耳病例中,27耳(29.3%)在术中探查时发现面神经骨管部分破坏或缺失,其中位于膝状神经节+水平段(G+H)2耳(7.4%),水平段(H)19耳(70.4%),水平段+垂直段(H+V)3耳(11.1%),垂直段(V)3耳(11.1%)。4例(4耳)术前伴发面瘫,行开放式乳突根治及面神经减压术后6个月内,面神经功能逐渐改善。术前面神经功能正常的86例(88耳)中,83例(85耳)术后面神经功能正常;3例(3耳)在术后4-7d出现逐渐加重的迟发性轻度面瘫,最严重时达2-3级,发现后立即取出松解术腔填塞的碘仿纱条、予口服激素及维生素B12等对症处理,3个月复查时面神经功能均完全恢复正常(HB1级)。结论中耳胆脂瘤伴面神经受累以水平段面神经骨管最为常见,术前高分辨CT对于预判面神经骨管完整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术前伴发面瘫时应尽快手术并同时行面神经减压术,乳突根治术腔填塞不宜太紧以避免压迫裸露的面神经,术后�

  • 标签: 中耳胆脂瘤 开放式乳突根治术 面神经骨管 面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甲状腺手术中使用显露喉返神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需行甲状腺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随机原则均分为两组,显露喉返神经组与不显露喉返神经组均为50例,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显露组与未显露组均将病灶全部切除,切除率均为10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露组手术时间要比未显露组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露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未显露组为18.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状腺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与不显露喉返神经二者有相同的病灶切除率,均为100.0%,但是前者可有效保护喉返神经,避免出现喉返神经损伤现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显露喉返神经 甲状腺手术 应用
  • 简介: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术后随访的加强,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术中充分保护好相对正常的黏膜是至关重要的。黏膜缺失将导致局部瘢痕形成,炎症长期存在,甚至局部骨炎形成。为了加强术腔黏膜的保护,耳鼻咽喉科医师将用于骨关节科去除关节内软骨的切割器用于鼻手术中。切割在切割时能同步进行吸引,可使术野保持清晰,长柄的切割头适合喉部及气管内病变的处理。当然,切割本身也有一定缺点,如不适合较硬骨质的切除,刀头变钝时易导致黏膜撕脱,增加额外费用等。

  • 标签: 耳鼻咽喉科医师 切割器 黏膜撕脱 鼻内镜技术 气管内病变 术后随访
  • 简介:目的分析听神经病谱系障碍(Auditoryneuropathyspectrumdisorder,ANSD)患者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方法利用普通话版噪声下听力测试(MandarinHearingInNoiseTest,MHINT),分别测试30例ANSD患者,16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sensorineuralhearingloss,SNHL)患者和12例听力正常者在安静情况下和信噪比分别为15,10,5,0dB的噪声条件下的言语识别能力。结果ANSD组在噪声条件下的言语识别率显著低于SNHL组和听力正常组(P〈0.05);ANSD组在安静条件下与信噪比为15dB条件下的言语识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与信噪比为10、5和0dB条件下言语识别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静情况下及噪声条件下,SNHL组和ANSD组言语识别能力与其听力损失程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ANSD患者的言语识别能力较SNHL患者显著降低,大多数ANSD患者安静条件下言语识别尚可,但噪声情况下言语识别能力显著下降;噪声条件下言语测试对ANSD的诊断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

  • 标签: 听神经病 耳聋 感音神经性 言语感知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听神经病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的效果与风险,以及可能的预后判断方法。方法对2例临床诊断听神经病的患者行人工耳蜗植入,术中检测电诱发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术后常规调机和检测言语识别率。结果2岁的语前聋患儿引出电诱发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另一例18岁的语后聋患者未引出。术后前者的言语识别率优于后者。结论听神经病患者的耳蜗植入疗效可能因病变部位不同而有差异,目前还缺乏准确的术前检查进行鉴别。

  • 标签: 人工耳蜗植入 听神经病 病变部位
  • 简介:摘要在“以问题为中心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和“案例导入式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study,CBS)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将医学影像技术与PBL、CBS相结合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到周围神经病学的教学工作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对周围神经病的感性认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较好地实现周围神经病学的教学目标。研究表明这种联合教学模式可以灵活运用在周围神经病学的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 标签: 周围神经病 联合 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案例导入式教学法 医学影像技术
  • 简介:王某,女,1994年8月30日出生,自幼听力言语障碍,出生后6个月发现听力下降,对用力呼叫无反应,否认各种疾病史.剖腹产出生、个人史、家族史、母亲妊娠史均无异常.1岁2个月会走路,体格发育正常.耳科检查外耳、外耳道、鼓膜均正常.听力检查:1996年12月11日北京儿童医院检查ABR100dB(nHL)双耳无反应;1996年12月13日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做ABR125dB(SPL)无反应,40HzAERP125dB有反应;行为测听检查250Hz70dB500Hz80dB1KHz85dB2KHz90dB4KHz95dB有反应,鼓声检查(+),DPOAE检查双耳正常.门诊医生进一步检查言语,对语言的理解优于表达,可听懂一些指令,初步考虑高频听力损失严重及单纯性言语发育迟缓.

  • 标签: 小儿 听神经病 听力言语障碍 言语能力
  • 简介:目的分析听神经病患者耳蜗电图中-SP、AP的幅度,探讨该病患者-SP/AP比值增高的原因.方法用银球电极放置在鼓膜后下方,记录听神经病患者和正常人的耳蜗电图,分别测量两组中-SP、AP的幅度.结果听神经病患者-SP幅度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AP幅度两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结论听神经病患者-SP/AP比值增高的原因是由于AP幅度的明显降低而造成.

  • 标签: 听神经病 耳蜗电图 SP幅度 AP幅度 听力学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选择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听神经瘤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选择.结果80例听神经瘤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46例;年龄在18~80岁,中位年龄52岁;左侧26例,右侧54例;肿瘤桥小脑角最大径在0~76mm,根据Koos分级1、2、3、4级肿瘤分别有31、18、11、20例.内听道、脑桥小脑角、交界区肿瘤各31、30、19例.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渐进性听力减退和耳鸣,分别占42.5%和23.75%;其他首发症状包括突发性听力减退、头晕、头痛、耳闷、眩晕、三叉神经痛、走路不稳及面部麻木感.患者临床症状的前两位同样是听力减退及耳鸣,分别有83.57%和70%,既无耳鸣又无听力减退者仅占7.5%.根据WHO听力损失分级,正常、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分别有11、9、19、3、38例,PTA≤60dBHL及PTA>60dBHL两组在肿瘤大小(P<0.01)及肿瘤位置(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听力损失以下患者18例行言语测听检查,言语识别率在≥90%、≥70%<90%、≥50%<70%、<50%各5、1、5、7例,根据AAO-HNS听力分级,A、B、C、D级各6、4、1、7例.接受随访观察、伽马刀治疗、手术治疗各有28、5、47例患者,手术组与随访观察组肿瘤Koos分级(P<0.001),听力水平(P=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50±14VS53±12,P=0.2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例接受随访观察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5.24个月,肿瘤增大者8例,无明显变化者20例.结论绝大多数听神经瘤患者会伴有耳部症状(听力减退、耳鸣),早期诊断有赖于耳鼻喉科医生对伴有耳部症状患者的筛查,对于小的肿瘤(<1.5cm),随访观察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听神经瘤 临床特点 治疗策略 随访观察
  • 简介: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ganglioncell,SGC)是听觉信息传入的初级神经元,具有整合和传递毛细胞接收到的声音信息的功能。SGC凋亡过程的激活不可逆,与细胞内基因、蛋白和传导途径相关。衰老、耳毒性药物、噪声、缺氧等损伤因素均可导致螺旋神经节细胞的凋亡,由于哺乳动物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缺乏再生能力,导致耳聋发生,抑制其凋亡和促进再生对耳聋的治疗将起到积极作用。本文对螺旋神经节细胞的损伤机制、阻止螺旋神经节细胞的凋亡手段和促进螺旋神经节细胞的再生手段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螺旋神经节 凋亡 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CT增强扫描中如何更好、更有效地使用高压注射,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影像支持。方法对235例患者使用高压注射做增强扫描,取得良好的诊断效果。结果使用高压注射做增强扫描的患者235例,231例注药顺利,完成增强扫描,占总数的98.3%。1例因对比剂外渗,扫描途中停机重新穿刺、注药完成扫描,占总数0.42%。2例因注药过程中留置针侧孔脱开,致药液外漏,重新注药后扫描成功,占总数0.85%。1例因高压注射对比剂后,CT装置未及时触发,错过设置的扫描时相致增强失败,占总数的0.42%.结论正确、合理地使用高压注射,可获得更为精准的诊断资料,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 标签: CT增强扫描 高压注射器 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