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称颅内感染,是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原虫和寄生虫等引起的炎性病变以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感染途径包括血行播散、邻近病灶的浸润和沿周围神经蔓延.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脑膜炎和脑炎.不少病变同时累及脑膜和脑实质,又称为脑膜脑炎.病理改变包括脓肿、肉芽肿、粘连、囊性变、血管炎、脱髓鞘和脑积水等.

  • 标签: CT检查 MRI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颅内结核 病毒性脑炎 脑脊髓炎
  • 简介:自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次揭示了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艾滋病)以来,截止2003年底,全球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幸免,估计感染、发病与死亡的人数已近7000万;预计至2010年,艾滋病流行最早的许多非洲国家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将因艾滋病而减寿30岁左右.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 病毒感染 防治措施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CT检查 临床表现
  • 简介: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中,基因转染载体的选择非常重要.在现有的病毒载体中,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edadeno-associatedvirus,rAAV)安全性好,无致突变性和免疫原性,可以重复多次使用;同腺病毒相比,rAAV的弥散性更强;同单纯疱疹病毒相比,rAAV无神经毒性;rAAV既可转染分裂期细胞,又可转染静止期细胞,可长期稳定表达目的基因.因此,被誉为"最可能成为第一个安全的基因药物载体".rAAV对CNS的特异高效转染受到rAAV的类型,转染基因的调控序列以及转染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 标签: 重组腺相关病毒 中枢神经系统 基因治疗 基因转染载体
  • 简介:目的结合文献探讨中枢神经系统Whipple病的诊断与治疗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例以头痛、左侧肢体无力,伴记忆力减退为首发症状的不典型性中枢神经系统WhiPPle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女性患者,35岁。首发症状表现为头痛、肢体无力及记忆力减退,但不伴发热、癫痫发作。病程进展过程中相继出现阵发性四肢抽动、右侧下肢无力、小便失禁、多食、体质量增加、停经、体温波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青霉素、复方磺胺甲吧唑等抗炎药物治疗无效,随着颅内压逐渐升高,脑疝形成。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测仅蛋白定量显著升高。脑电图提示右侧前额颞区慢波。MRI呈以右侧大脑半球、额顶颞叶、半卵圆中心及基底节为主的大片长T1、长T2信号,并不均匀疏松团状强化,病灶周围水肿,占位效应明显,并累及左侧大脑半球。病理学检查呈现大片状坏死,脑组织及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伴大量格子细胞渗出,胞质丰富,内含大量六胺银和PAS染色阳性的细小颗粒状物质。排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脱髓鞘病变及炎性假瘤等疾病。结论中枢神经系统Whipple病极为罕见,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病理学检查仅能提示特殊感染,治疗困难,误诊率及病死率高。早期进行组织活检,结合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可以明确诊断,经规范的抗生素治疗,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

  • 标签: WHIPPLE病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诊断 鉴别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非霍奇金淋巴瘤(PCNSL)的病因,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PCNSL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病理活检明确诊断为PCNSL,患者依方案行化疗治疗,随访1年未见病变复发。结论PCNSL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肿瘤,发病隐匿,对放化疗敏感,临床需与多种颅内肿瘤相鉴别。

  • 标签: 非霍奇金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 诊断与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神经导航手术操作系统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包括定位的精确性,应用范围,最佳手术入路设计,安全可靠性.方法对65例颅内及椎管内病变患者在神经导航手术操作系统下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灶均精确定位,平均误差为1.7mm,所有手术入路设计可在术前完成,避开功能区,使病灶完整或最大限度切除,同时保留正常脑组织及重要结构.结论神经导航系统应用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准确性高,可靠性强,切除病灶彻底,副损伤小.特别是对于深部病变可精确定位,经脑沟、脑裂显微手术入路,术后病人恢复快.术中存在脑组织移位的问题,但在可接受范围内,本组病例无由此引起的不良后果.

  • 标签: 手术操作 神经导航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病灶 术中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简介:讲座专家介绍:吴慧娟,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上海长征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研究。睡眠占据人生命的三分之一,不同年龄的睡眠生理需求是不同的。初生婴儿期的睡眠时间可能有18~20h,而且并没有形成昼夜节律;到幼儿时期(6个月至3岁),睡眠时间从12~13h减少到10~11h,白天小睡从2~3次慢慢减少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病毒性脑炎28例,细菌性脑膜炎24例的病人在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sICAM-1和TNF-α含量并与25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在急性期CNS感染各组血清中sICAM-1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细菌性脑膜炎组血清中sICAM-1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病毒性脑炎组(P<0.01).在恢复期CNS感染各组血清中sICAM-1和TNF-α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ICAM-1和TNF-α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理过程,与病程密切相关,可作为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指标.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细菌性脑膜炎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随着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及重组技术的发展,由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具有操作简便、微创的特点,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仅可为急性脑血管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脑静脉血栓形成及脊髓血管病变的诊断提供依据,对预测脑出血后血肿的再扩大也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就CTA在这些疾病中的技术优势、技术特点以及临床研究热点做一综述。

  • 标签: 血管造影 计算机断层扫描 中枢神经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CR4及其配体CXCL12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它们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CXCR4及CXCL12在5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0例正常脑组织细胞中的表达.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CXCR4和CXCL12在5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以及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CXCR4在肿瘤标本中阳性表达率为100%(5/5),在正常脑组织标本中阳性表达率为0%(0/10);CXCL12在肿瘤标本中阳性表达率为100%(5/5),在正常脑组织标本中阳性表达率为100%(10/10).半定量RT-PCR法检测标本中的CXCR4、CXCL12显示:在肿瘤标本中全部检出,而在正常脑组织标本中仅检出CXCL12的表达.结论CXCR4/CXCL12信号通路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作用.

  • 标签: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RT—PCR
  • 简介:目的分析室管膜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测方法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4例室管膜型PCNSL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脑脊液细胞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结果4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3d-5个月。临床表现为头痛、脑膜刺激征,分别伴有脊神经根征(2例)、多组脑神经麻痹(1例)和偏瘫(1例);病程中有间断低热(3例)。其中2例于发病2和4个月时死于脑疝。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压力(2例)、白细胞计数(4例)和蛋白定量(4例)升高,葡萄糖降低(3例)。4例患者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均发现淋巴瘤细胞或异形淋巴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大多数细胞呈现B细胞标记物阳性。头部MRI增强扫描第三和第四脑室、侧脑室壁异常强化,合并脑室周围强化病灶(2例)和鞍区病变(1例)。PET扫描和骨髓穿刺检查未发现颅外或脊髓受累证据。结论脑脊液细胞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是诊断室管膜型PCNSL的重要方法。室管膜及脑室周围病变应考虑PCNSL的可能,尤其MRI增强扫描发现结节样强化者更应提高警惕。

  • 标签: 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 室管膜 脑脊髓液 细胞学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皮质电刺激对颞叶癫病人颞后感觉性语言中枢和致癎灶关系的评估价值。方法对15例致灶可能与语言区毗邻的颞叶癫癎病人,行左颞后颅内电极植入,并进行皮质电刺激完成致癎灶定位。选择与病人智力水平相适应的语言作业,所有病人于术中唤醒下行致癎灶切除。结果所有病人均能通过皮质电刺激确定感觉性语言区的精确位置。致癎灶和感觉性语言中枢相离11例,相切2例,相交2例。随访15例,时间21~36个月;根据Engel分级:Ⅰ级8例,Ⅱ级4例,Ⅲ级2例,Ⅳ级1例。术后语言障碍2例,部分恢复1例,无改变1例。结论感觉性语言中枢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皮质电刺激能够客观评估感觉性语言中枢的位置,据此判断其与致癎灶的关系,是一种有效和可靠的评估手段。

  • 标签: 癫癎 颞叶 皮质电刺激 感觉性语言中枢 致癎灶 术中唤醒
  • 简介: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评价INI1抗体在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1例儿童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进行总结,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INI1蛋白表达情况,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组织学显示肿瘤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包括典型的横纹肌样细胞成分和原始间叶成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两种成分Vimentin、CD99均阳性表达,横纹肌样细胞SMA阳性表达、EMA局灶阳性表达.原始间叶成分SMA、EMA阴性表达。血管内皮细胞核INI1阳性表达,肿瘤细胞核INI1阴性表达。随访示患儿术后2月余死亡。结论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为高度侵袭性肿瘤,横纹肌样细胞是其重要的形态特征和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肿瘤出现两种成分表明肿瘤细胞有多方向分化的潜能,显示胚胎性肿瘤的特征。肿瘤细胞核INI1阴性表达提示肿瘤细胞有INI1基因突变或缺失,对明确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 中枢神经系统 INI1